|

楼主 |
发表于 2016-5-7 13: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现在每年用很高的奖学金到内地去招生,香港纳税人就会有意见,说要保护本地生源。这种精神和美国就不同。其实,日本、德国和英国也都做不到美国这样,你可以在他们的国家好好读书,但你很难进入上流社会。比如说,你在日本学习很好,但给你一个工作就是教汉语,你很难有别的前途。
所以,还是美国的大学最开放。其实这也是大学的精神所在。University的词根是universal, 就是毫无限制嘛。
坚持说话,坚持旅行
2000年之后我开始到凤凰卫视去做“锵锵三人行”的嘉宾主持。我们录节目时不会特地去准备,就是放松了说,开始我总担心这样行吗,后来发现,还真有人看。所以我想,媒体的内部也需要多元的声音,让整个公共表达有更多的制衡。
凤凰卫视精彩的地方其实是它的思想。很多人说它是一个资讯台,但我觉得它是一个思想台。我不是说,它的思想特别高明,但它有时候的确参与到民众的启蒙当中去了。
中国已经有一些好的学者开始在报纸、杂志上写文章,但很多还是不愿意做电视。我劝过一些学者,但都没有成功。这个时代的学者如果完全离开电视,或者说离开媒体,说得轻一点是“洁身自好”,说得重一点是不负责任。
当然,我不是说学者要把所有心思放到媒体上去,但通过媒体对社会发言,是知识分子重要的责任。
知识分子有一个毛病,就是容不得别人批评,你在课堂上学生不会批评你的,但在电视上就不一样。我开始做电视,也很不享受。每次做完节目,我跑去看凤凰卫视BBS,总会听到有人赞赏,也有小部分人用侮辱性的话攻击,看起来觉得憋屈。后来我明白了,大部分观众喜欢你就不错了,政治家们如果超过一半选民支持就已经胜利了。
我在内地的电视台也做过节目,很失望,把我讲的有意思的内容,全给剪了,剩下的全是些客套话,看起来挺蠢的。我觉得反而内地的一些节目,现在完全走娱乐化道路,泡沫很多。
除了做研究和做电视,我每一年都出去旅行,从十年前开始,每年去国外一个地方,国内一个地方。但现在发现太少了,我算一算,我今年50岁,按这个速度,这辈子我有很多想看的地方都去不了。所以我要给目标加倍,每年至少要去国外两个地方,国内两个地方。
旅行是我们比原先的学者更幸福的地方。鲁迅、郁达夫这些人想去欧洲都去不了。我有一个很尊重的学者,叫王元化,他一辈子研究黑格尔,却从来没有踏上德国的土地,我心想,我对德国没什么研究,却连世界杯都跑去看。觉得又羞愧又幸福。
欧洲的城市我很喜欢。开个车走几个小时,就去到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房子的结构都不一样,太好了。在美国坐飞机飞了上千公里,一下来,一模一样,还是麦当劳、shopping mall, 小洋房,很没劲。现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向美国学习太多,向欧洲学习太少。除了北京上海还是有自己的魂,很多二线城市都很趋同了。
国内的城市化建设我还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要拆掉那么多老建筑?在欧洲,很多两千多年前的建筑还保留着。比如说罗马,多贵的城市,市中心有很多世界大名牌的总店,但他们就在市中心保留了一片巨大的荒地,叫卡拉卡拉大浴场,是罗马古浴场的遗址,现在看什么都没有,就是一堆破砖。但没有人会提议要把这个浴场开发成现代的大浴场,或者建成大商场。意大利人是最精明的,这么小的一个国家,GDP跟中国都很接近,但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很珍惜。
我想,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起更大的作用,他们应该更多参与到政府对于城市的决策当中去,给政府更多的建议,其实也是一种力量的制衡。
换个角度看中国
看回自己一路走过来,我觉得出国是很好的经历。现在的年轻人对出国不像我们以前那么确定。80年代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中国一辈子都不会发展到美国那个水准了,但现在发现不是这样,至少经济上不是这样。
而且,中国的知识也逐渐开放了,有些知识不一定要到国外才能得到。但我觉得,不管什么专业的学生,甚至中国文学专业,都应该争取出去学习一段时间,到一个异质的文化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从长远来看,会对你很有帮助。
比如说,目前国内的变化让大家都很焦虑,贪污啊、社会不公啊、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啊,一下子全出现了。但如果我们到国外走一走,换一个角度看,就发现很多问题在西方发展的早期也都出现过,只是问题在中国出现得更集中。但这也说明,中国发展的速度有多么快。
从根本上来说,我还是乐观的。我觉得有时候我们把问题放大了。我有时候回到美国去,发现十几年前卖东西的小店还在那里,咖啡厅保持原来的样子,很多教授们也还专注于研究宗教、经书,什么都没有变化。但中国变化多快。我常常想,生活在中国当下的人们多么幸福,用很短时间就可以看到西方人用一生甚至更长时间去经历的变化。
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地方,我们就要学会去欣赏这个地方的好。中国不是最卫生的国家,不是最安全的国家,不是最富有的国家,但绝对是变化最快的国家。而变化,多么让人着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