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鲜人 于 2016-5-2 14:59 编辑
朱白2016-05-01 13:
[摘要]一部靠运气和玄机来推动的爱情片,注定是轻佻的。除了那么一点点的文艺情怀成为爱情的主线,其他都是无缘无故的,这本身就是叙事上的拙劣。、
作者:朱白(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书评人,专栏作家。)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又成了五一档的票房翘楚,上映两天票房超过2.3亿元。从豆瓣等第三方评分平台来看,六七分的成绩也算是中上等口碑。这既有《北京遇上西雅图》此前的成功作为铺垫和积累,也有片中的古典爱情主题和怀旧之梦,格外能挠到现在年轻人痒处的功劳。尤其是那些99%的时间都生活于恶俗生活中,却偏要在那1%的空档里标榜和炫耀一下自己文艺情怀的年轻人,对这类影片大发善心趋之若鹜也不足为怪。

《不二情书》构建了一个大大的同时也虚泡泡的怀旧世界。“情书”是上世纪的年轻人热衷把玩的事物,为什么要在一个Email、微信、各种社交平台昌盛的时节来重新打量和书写这个旧日行为呢?且还是以一种陈腔滥调的庸俗手法,去粗糙的模仿和重复一遍。因为“怀旧”本身是值钱的,换言之,用旧日时光来充当噱头,在今天不仅是流行的,且还是拥有众多受众的。
三年前《北京遇上西雅图》大获成功,除了票房上给予回报,口碑及影评人的评价里也给予了极好的褒奖。那主要是因为这部电影接地气的同时,也敢于去触碰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也因为展现了发生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爱情、亲情,以及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北京遇上西雅图》成了一部意外之喜。
三年之后《不二情书》继续打着《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幌子,原班人马,以及不变的logo和滤镜,甚至还有异域风情以及男女主人公仿佛要续写的爱情传奇,等等,即便不是故事上的延续,也在上映之前赚足了眼球。商业上的考量无可厚非,出于好卖,别说这样牵强的勾搭,即便是生拉硬扯的贴上去的,也符合商业规则。即,合理合法地将盈利最大化,这本身就是正义的。
只是《不二情书》除了男女主演,一点没有了《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意境,倒是编导大概是因为上一部片子获得了成功,从而拥有了更多的自信,以至于要在一部自己的作品中,无限展示所谓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不二情书》本身庸俗腔调,可以说与眼下流行的中老年为主的民谣、小酸文般的半吊子青春小说、胡子拉碴的猥琐青春片等等如出一辙。汤唯在片中成了问题家庭的问题女青年、澳门赌场里的公关,一边跟赌客逢场作戏,一边通过一本畅销书跟远在美国的干着昧着良心勾当的吴秀波传情。这种设定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可以过最世俗不堪甚至罪恶的生活,但一旦他/她的生活被嵌上了“文艺”二字,那么他/她就是可歌可泣的。

汤唯因为欠债,进而下决心与富商王志文去拉斯维加斯跨年。这种戏份的安排,已经充分暴露了编导的苍白和恶俗。一个生活中的人,很难在困境之时就真的遇到一个可以挽救其困境的“罪恶”让她去冒犯一下的,这种强烈的戏剧冲突,已经完全与《北京遇上西雅图》时的接地气隔离了。你赌博,赌输了欠下高利贷,就能遇到一个充分有钱的人愿意来帮你,而你付出的又恰好是你拥有的——这种情况在今天的价值观来审视,已经完全不算是障碍了,甚至是运气——而你,凭什么拥有这样的运气呢?
当汤唯做出决定与富商登上私人飞机,前往拉斯维加斯时,难道不是应该对男女之事心知肚明吗?难道编导是想塑造一个李冰冰那种“白莲花”吗?王志文事先充分暗示过了,另一方面吴秀波也称从摸手到上床是一挥而就的事,那为什么汤唯到了躺在王志文的床上时,还需要一个看似模糊的“爱情”来感染自己呢?以至于这位女主人公在得知富商觉得这就是金钱交易时,好像是失恋了一样,再次领教了一次挫败感。如果古典爱情被刻意渲染是合理的,那么汤唯如何又要与昔日诗人今日寄居富婆之下的小白脸一聊便吻了呢?
至于编导在片中搞的极端对立场景,就不用多说了,譬如落魄自杀诗人/傍上了富婆过上了优质物质生活的绅士派头中年、有钱但缺少情趣的富商/优雅满腹经纶的老男人,这种拙劣的对比就像是一种生硬的恶搞一样,对于创作来说实在是粗暴而毛糙。
所谓“去国还乡”在片中被一再提示,这好像成为了这部作品被议论乃至观众为之掬一把伤感之泪的直接动因。可是这么一个主题,在片中却是被轻佻展现的。一个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华人怀念祖国这个是自然的,跟什么美好不再、昔日美好时光等等没啥关系,一个下过乡如今在城市里机关退休的干部,他也可能没事儿时去怀念一下自己知识青年的葱葱岁月的,那能证明那个时期、那个行为本身是好的、美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