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 (二)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657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12:4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新鲜人 于 2016-2-27 12:59 编辑

(2014-06-22 11:43:04)   溪流淙淙的博客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历代王朝都奉行如一的重农抑商政策,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孺妇皆知的农谚。丰富的农谚也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困惑,而“苏常熟,天下足”和“湖广熟,天下足”的瓜葛最令人纠结。

“苏湖熟,天下足”据说是南宋时候的民谚。苏湖是指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常州,嘉兴。元代任仁发的《浙西水利议答》里提过。意思是:这个地方的粮食丰收,足于解决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的粮食供应基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等平原和湖沼地区。这些地区不仅自身人口稠密,还要运出大量的粮食供应其它地区,所以从宋代以后就流行有“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

湖广熟,天下足”首见于明代李釜源撰《地图综要》内卷:“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其土地广阔,而长江转输便易,非他省比。清乾隆时还有过“湖南熟,天下足”的说法。当时包括长沙在内的整个湘北地区已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湖广熟 ,天下足”是说明朝时湖广省(今天的湖南湖北)丰收的话,全国的粮食就有保障了。

元朝、明朝时有个湖广行省,辖区包括现在的湖北和湖南省。 “湖广熟,天下足”包不包括广东广西? 清朝的9个封疆大吏中分别有湖广总督和两广总督,所以湖广和两广不是一个地方。 清朝设有湖广总督和两广总督,这里的两广指广东广西和湖广的广没关系, 湖广是指洞庭湖广大区域,湖广是指湖南,湖北地区

宋元时期,湖南的粮食生产虽有很大发展,但全国粮食产销中心仍在江浙一带,民间流传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明清时期江浙农村转种棉花,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江浙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遂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湖南地区的粮食产量有很大的增长。明代湖南粮食外运数量相当大,如1429年(宣德四年),“复支运法,乃令江西、湖广、浙江民运粮二百二十万石于淮安仓”。1472年(成化八年),定全国运京师粮共400万石,其中湖广、江西等地“南粮”324万多石,占绝大部分。到明代后期长江下游的粮食多依靠湖广等地供应,如安徽的徽州粮食“大半取于江西、湖广稻以足食用也”。

  粮食产量的增加,为粮食生产的商品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明初由于政府采取了招抚流亡、放还奴隶、劝课农桑等有利于经济恢复的政策,全国人口迅速上升。1371年(洪武四年)国都南京的人口达20万人。据明嘉靖《长沙府志》载,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长沙府的人口达50.9l万人,这在当时是个可观的数字。清代前期,全国人口增长幅度更大,从1741-1790年(乾隆六年至五十五年)人口由一亿多人增加到三亿多人。由于人口的增长城市就业人数(工商业者)的扩大,要求农村提供更多的与城市人口增长比例相一致的商品粮。有不少地区特别是苏州一带人口密集地区出现了“本地所产米谷,不足供食用”的局面,不得不依靠商人从外地贩运粮食来接济。据《清史稿》记载,1775年(乾隆四十年)仅崇明一个县就从外地运进粮食30余万石。因而长途贩运粮食量剧增,全国各地之间形成了固定的粮食供应关系,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粮食市场,长沙便是著称于全国的米市。当时浙江、江苏的粮食多仰给予江西、湖南、广东等地。据《长沙县志》记载,早在康熙(1662-1722)末年,“浙江及江南苏松等府地窄人稠,即在丰收之年,亦即仰食于湖广”。其时,湘米年输出在500万石左右,故“湖广熟,天下足”为全国人民所乐道。
  
    “苏常熟,天下足”和“湖广熟,天下足”是不是其中一个为误传,或者两者是一个意思?答案是否定的。

    “苏常”指的是苏州府和常州府,其范围就是现在的长三角,“湖广”指的是湖广省,即今天的湖北和湖南。“苏常熟,天下足”和“湖广熟,天下足”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表达的都是一个地区农业的丰收。但是两个不同时期促生的不同的概念,两他们之间其实是一种历史承袭关系。

    寻根逐源,“苏常熟,天下足”诞生于南宋初年,始现于高斯得《耻堂存稿·宁国府劝农文》一文。“湖常熟,天下足”问世于明朝嘉靖年间,首见于李釜源撰《地图综要》一书。

    两句谚语虽然出现于不同的时代,但是有趣的是两者指代都是江南地区。那么为又何没有产生于农业发达的北方,而是南宋时期的江南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657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12:55: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鲜人 于 2016-2-27 12:57 编辑

  这是中国经济重心转移的使然。

    如果用幻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物质决定意识”。历史发展到南宋,中国经济重心完全南移之长江以南。赵宋集团南渡江南后,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农业生产已经超过蛮族统治的北方。而南宋偏安的以临安(今杭州)的长江三角洲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农业得到更好开发,成为江南的经济重心,自然是中国经济重心的重心。那么“苏常熟,天下足”便应运而生。

    而为何后来又有了“湖广熟,天下足”,苏常变成湖广了呢?

    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发发展的必然结果。

    明代后期,由于“一条鞭法”等经济措施的实施,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这促进了白银的流通,而白银的流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促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对江南的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发了社会分工,这时的江南城镇也因此分化为专业型城镇和商业型城镇。而城市的膨胀侵蚀了农业的发展空间,先前的大片农地上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一座座城市,江南农业中西西移,“苏常熟,天下足”由此成为一种历史,“湖广熟,天下足”跃然纸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5d07f20101reod.html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5-16 07:41 , Processed in 0.05398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