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39|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著名数学家冯康:开创了有限元理论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64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20:4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冯康,原籍浙江绍兴童年时的冯康(右)与冯端
1920年9月9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少年时代家居江苏省苏州市。父亲是知识分子,文学修养较高,长年在外做文职职员。母亲操持家务。全家靠父亲薪金收入,生活水平算是中等。父亲决心要让自己的子女受到现代教育的主张对冯康兄弟姐妹几人产生了影响,他们从小都很用功读书。1926年至1937 年冯康先后在江苏省立苏州中学所属实验小学、初中部及高中部就读,学业一贯优异。中学以后,他对物理和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以后的科学生涯定了基调。

1937年抗战开始不久,家乡遭受敌机轰炸,学校解散,随后江南地区沦陷。冯康和当时大多数爱国青年一样,痛恨日本侵略军,对抗战胜利抱着希望,离开沦陷区转到后方。1939年春季他以同等学历考入福建协和学院数理系学习,1939年秋季重新考入重庆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两年后转物理系,1944年毕业。毕业后他的科学方向转为数学。事实上他在大学时期兼修了电机、物理、数学三系的主课,这一基础背景对他后来的发展也起了独特的作用。
1945年毕业后他到重庆及上海复旦大学担任数学物理系助教,1946年到清华大学,任物理系助教,1951年转任数学系助教。1951年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1951年至1953年在苏联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进修。这一时期中他曾有机会先后受教于当代知名而风格各异的数学家陈省身、华罗庚和苏联的Л.C.庞特里亚金。
1957年至冯康与兄姐4人
1978年冯康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负责科学与工程计算及计算数学的学术指导工作,他的科研方向转为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冯康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65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78年至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1987年后任该中心名誉主任。1978年至1986年担任全国计算机学会副主任委员,1985年至1990年担任全国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1990年任该会名誉理事长。他还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数学系名誉教授,国际计算力学协会创始理事,国际力学与数学交互协会名誉成员,英国伦敦凯莱计算与信息力学研究所科学顾问,英国爱丁堡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科学顾问,以及我国4种一级计算数学杂志(2种中文、2种英文)的主编,《中国科学》、美国《计算物理》、日本《应用数学》、荷兰《应用力学与工程的计算方法》、美国《科学与工程计算》的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副主编。

1957年以前,冯康主要从事基础数学研究,在拓扑群和广义函数论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957年根据国家12年科学发展规划,我国要填补电子计算机研制与应用领域的空白,冯康由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调往新成立的计算技术研究所,参加我国计算技术与计算数学的开创工作,其后为科学院及全国范围内计算数学队伍的组建、培养及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
冯康冯康
作为计算数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先行者和带头人,他特别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计算数学是随着电子计算机出现而兴起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需要懂得实际应用背景及边缘学科的知识。冯康在物理及数学方面的坚实基础和渊博知识,为他在计算数学领域的业务指导工作及他个人也要从头学起的研究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当时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第3研究室达200多人,其中全国各地来进修的人员几十名。在冯康的指导下,该室承担了大量的国防、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际计算任务。冯康亲自讲授了有关的物理、力学知识及计算数学理论,对所有的课题都亲自过问,进行具体的指导;在天气数值预报、大型水坝应力计算、核武器内爆分析与计算、核武器中子迁移方程计算、航天运输工具的高速空气动力学计算、大庆油田地下油水驱动问题、飞机翼气动力颤振性计算、汽轮机叶片流场计算、流体力学稳定性计算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学术上有创见性的理论成果及实际效果,并为电子计算机及其应用的普及推广做出了开创性的成绩。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冯康在解决大型水坝计算问题的集体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独立于西方创造了一整套解微分方程问题的系统化、现代化的计算方法,当时命名为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方法,即现时国际通称的有限元方法,其总结论文被刊于1965年《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
70年代,在间断有限元理论方面,冯康建立了间断函数类的庞加莱(Poincaré)型不等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间断有限元函数空间的嵌入理论,这在国际上是先进的。
冯康还将椭圆方程的经典理论推广到具有不同维数的组合流形,即由不同维数子流形组成的几何结构,在国际上为首创,为组合弹性结构理论提供了严密的数学基础,解决了有限元法对于组合结构的收敛性问题。此项工作的成果,被写进了专著《弹性结构的数学理论》,受到工程界的欢迎。鉴于诸如机器人以及空间站等高度复杂结构的出现,这一方向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现正由他的学生和一些国外学者在继续工作。
与此同时,冯康对传统的将椭圆方程归化为边界积分方程的弗雷德霍姆(Fredholm)理论作了重要发展,提出自然归化的概念作为边界归化的标准方法,形成了自然边界元方法,它能和有限元法自然耦合而统于一体,实质上成为后来兴起的适合于并行计算的区域分解法的先驱。
1984年冯康
起冯康将其研究重点从以椭圆方程为主的平衡态稳态问题转向以哈密顿方程及波动方程为主的动态问题。他在北京国际双微会议(1984年Beijing Symposium on 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s-Computation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上首次提出基于辛几何原理计算哈密顿体系的方法,即哈密顿体系的哈密顿算法,从而开创了哈密顿体系计算方法这一新方向。由于一切守恒的物理过程都能表为哈氏形式,而其数学基础就是辛几何,因此这一新领域将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自此以后,冯康领导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的一个研究小组,将纯理论的辛几何和现代的科学工程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非常重要的国际领先的成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986
16#
发表于 2016-2-5 21:40: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千世界 于 2016-2-5 21:41 编辑


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学生宿舍

上个世纪40年代,在国际数学领域正是法国布尔巴基(Bourbaki)学派盛行时期。1935年,法国有十几位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年轻数学家,他们打算一起为法国的大学生们编写一本分析教科书。在讨论编写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仅仅局限于编写教科书是不够的,他们认识到法国的数学已经不再唯我独尊,大部分的新数学来自德国和其他国家。为了将这些新领域的数学带到法国,让法国新生一代有所了解,他们对德国及其他国家的数学进行学习消化,又加以独创,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学派。这就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数学家集体——布尔巴基学派。布尔巴基学派以布尔巴基的名义发表著作,主要是多卷本的《数学原理》(现已出版41 分册),以及1939 年出版的《集合论总结》、1940 年出版《一般拓扑学》的第一、二章(拓扑结构),1942 年出版第三、四章及《代数学》的第一章(代数结构)。那些创立布尔巴基学派的年轻人后来都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也成为当代著名数学家。布尔巴基学派掀起了数学抽象化的高潮。这股潮流也波及到中国大学中有志于数理科学的学子们。

正在就读大学三、四年级的冯康,那时差不多已经将物理系和电机系的主要课程读完。热爱读书又对学术新动向有着敏锐嗅觉的他,迅速地捕捉到这种数学的新动向,于是他的兴趣从物理学转到数学,而且更倾向于抽象的纯粹数学。

冯康在无涯的学海中一波三折,兜了个圈,最终停留在让他倾注了毕生心血也取得了卓著成就的数学方面。也正是这个圈,才能成就他后来在应用数学方向的造诣。

许多学者对冯康大学时的这段经历都特别关注,甚至在他们看来,这段经历为冯康的数学家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学科基础。

这是著名的中央大学松林坡

正如美国科学院院士拉克斯( Peter Lax)教授在他的悼念文章中所指出的,冯康的早年教育背景微妙地形成他后来的兴趣。作为应用数学家而言,工程和物理方面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他的经历可以说是培养应用数学家的最理想的方式。从事应用数学方向研究,尤其是在工程方面应用的学生和学者,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如果从大学开始一直都在数学系学习,在后来的应用数学研究工作中,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它们大都来自于对物理和工程知识的缺乏。而从事工程和应用物理的研究工作者,也时常由于数学知识的欠缺无法迅速和巧妙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一个应用数学家具备了工程、物理和数学三个方面的背景,他在很多方向的研究便会顺畅许多。

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冯康一方面在为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孜孜以求;另一方面,也必须要承受抗战时期生活环境的艰苦与困难。

迁往重庆沙坪坝的国立中央大学,虽然暂时避开了抗战的烽火前沿,但学校依然有日寇的飞机来轰炸。许多校舍和课室都是临时搭建的,房顶都是用草铺成的,墙是用竹子编的,在外面涂上泥巴,然后在外层刷上石灰水,而宿舍是大统舱式的,几十个人挤一个房间, 那种艰苦的条件今天是无法想象的。

尽管当时生活环境恶劣,但大学生们的精神生活还是很丰富的。其中许多爱国的热血青年,他们求学一方面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是为了救国。同学们看到国家危难,由于落后导致被人欺侮,因此大家都暗暗努力,想要通过自身的学习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一点贡献。他们通过读书学习科学知识,也通过书籍了解各种文化和文学。与哥哥同样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的冯端回忆到:“那时,我们可以看很多的书,南大图书馆的藏书只是一个途径,另外我们可以有很多的‘影印书’也就是当时的‘盗版书’。我们喜欢阅读一些国外英文原著和各种文化和文学类的书籍。”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751

主题

1323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552
15#
发表于 2016-1-29 14:34:00 | 只看该作者

1937年11月,中央大学最后一批学生到达重庆,学校顺利西迁入川,校址设在重庆沙磁区沙坪坝松林坡。抗战期间,虽然物资缺乏,生活艰苦,在遭受日军飞机持续五年的疲劳轰炸下,仍然没有能够阻止国立中央大学的成长。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师生返回南京,1946年11月1日开学时全校设文、理、工、农、医、法、师范七个学院,为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1949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更名“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去“国立”二字,称“南京大学”。

民国时期的中央大学规模之大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也正是这民国第一学府,让冯家兄弟先后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1933年,冯康的大哥冯焕考入中央大学电机系。在那个年代,大学的电机工程被认为是最有用的,也是出路最好的,因此学子们趋之若鹜,特别是国立中央大学的电机系成为最难考,竞争也是最为激烈的系。

1939年,也许是受到大哥的影响,也许是好胜心太强,冯康同样报考了中央大学的电机系。9月,冯康被录取了,而且是第一名的好成绩。

抗战时西迁至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校门

大学一波三折

原本以为如愿以偿考上了国立中央大学后,冯康的求学生涯就会顺顺利利,没想到,事实并非如此,冯康所一心向往的大学生活竟也是一波三折。

入学之后,尽管学习着最热门的电机工程专业,但冯康逐渐发觉工科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领域,也不能满足自我追求与挑战。于是他决定从工科转到理科,锁定的目标是物理专业。

按照当时学校的规定,一年级转系不会影响毕业,但是二年级转便会对毕业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冯康提出转系申请的时间已经太迟,因此到二年级冯康还是没能转读物理。于是,他不得不同时修读电机和物理两个学系的课程。这样一来,学习负担过重,对冯康的身体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一种可怕的疾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悄悄在冯康的体内滋长。

“转系风波”最终也影响到冯康推迟毕业。

然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正是这其中的曲折,使得冯康完成了相对系统的工科训练,为他后来在理科方面的发展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51

主题

1323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552
14#
发表于 2016-1-29 14:26: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辣辣 于 2016-1-29 14:44 编辑
夺标 发表于 2016-1-27 13:20
您可以去请教下我们这里数学家ishka教授(华人中最优秀的数理逻辑学者,也是最优秀的艺术史学者),你可以 ...

不是有人在骂田刚吗? 而且是他的老师丘成同。说他的论文是抄袭的,你不知道?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13#
发表于 2016-1-27 13:20: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夺标 于 2016-1-27 13:54 编辑

您可以去请教下我们这里数学家ishka教授(华人中最优秀的数理逻辑学者,也是最优秀的艺术史学者),你可以问他冯康、谷超豪的数学水准在世界数学界是什么地位。
你们苏州帮颇有些夜郎自大,你们江苏省明明出了一个虽然不是什么苏州中学毕业,但却是最优秀的华人数学家田刚教授,那水平远在你吹捧的这些学霸之上,你们却偏偏无视他,劝您及各位马甲别以“自干五”的态度来替中国科技抬轿子了!

2790

主题

3436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861
12#
发表于 2016-1-27 11:58:5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炼狱”风华

姑苏城里的和平往事,苏州中学年少的恋恋时光,随着抗日战争的烽烟四起,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1938年,告别了苏州城后,冯康与母亲、弟弟辗转至福州永安与父亲团聚。虽然当时只差半年就高中毕业的冯康已经不再有机会进入中学读完高中的最后课程,但他依然坚持在家自学,修完了高中课本与部分大一的课程。

1939年2月,冯康成功地考取了当时由教会创办的福建邵武协和学院数理系。半年之后,由于成绩优异,冯康还获得了奖学金。尽管如此,冯康始终觉得协和学院教学水平有限。只读了一个学期过后,冯康便于当年9月以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当时已经迁往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

此时,冯康正值风华正茂,原本以为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会是一帆风顺,前面的道路也应该是繁花似锦。谁知,如同被施加了魔法咒语一般,厄运接踵而来,冯康也因此遭遇了人生最艰苦的年代。

民国第一学府
冯康在重庆沙坪坝度过了丰富知识但又充满病痛的七年。
现在的重庆大学就是战时中央大学的所在地。

冯家三兄弟都曾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就是今天的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前身可以追溯至公元258年的南京太学,而近代校史则始于1902年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

1902年5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与东南名儒张謇、缪筱珊等人筹划新学,倡议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呈请开办师范学堂。1904 年11 月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开学。1906年5月,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两江师范学堂,创设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图画手工科,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近代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1911年底,两江师范学堂因辛亥革命而停办。

1914 年7月15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为校长,勘察两江师范学堂校舍,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 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是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1927 年6 月,国立东南大学为并入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以及江苏境内四所公立专门学校,易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又易名江苏大学,1928年5月定名国立中央大学。

抗战爆发后,国立中央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民党统治区69所高校被迫挥泪告别了昔日宁静美丽的校园,踏上了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绵延千里的西迁之路,这也就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可歌可泣的西部大迁徙。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7616
11#
发表于 2016-1-26 20:21:56 | 只看该作者
30年代,苏州的家中,父亲曾做主订阅了一份叫做《国闻周报》的杂志,其中有一个叫“采风录”专栏专门刊登一些旧诗词,也有一些专栏刊登新文艺作品,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当时就曾担任一些新文艺作品专栏的编辑。四兄妹非常喜爱这本杂志,经常争相阅读。父亲在一种潜移默化中将文学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头。后来父亲说家中可以多订一份杂志,让孩子们自己决定。在冯康的主张下,家中又增订了胡适之主编的《独立评论》。
父亲很喜欢让孩子们自己决定,也非常尊重四兄妹的决定。当时家中除了杂志之外,在大哥倡导下还订阅了上海的《晨报》。《晨报》的影评最有特色,大哥是一个影迷,因此对这类的报纸很感兴趣。后来等到冯康可以做主决定,这份报纸又换成了上海《大公报》。

求学时代的冯康

四兄妹之间也相互影响。大哥冯焕从小爱学习,很喜欢读书,为弟妹们带了好头,使得家中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他们团结而独立,拥有各自良好的学习方法。除了姐姐冯慧,兄弟三人几乎从来不开夜车。他们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不是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的苦学,即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他们也都依靠自己的努力寻找合适的方法解决。

大哥进了高中以后,开始重视数理。他曾自己组装过收音机,从矿石机开始,后来发展为多真空管的超外差式收音机,这些都为他后来研读电机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哥在高中时用的大多是外国教材,如Fine的“Algebra”(代数),Millikan的“Practical Physics”(实用物理),3S的“ Analytical Geometry”( 解析几何)。兄妹之间经常相互传阅,大哥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不知不觉地感染了弟弟和妹妹。

虽然在冯氏兄妹的成长历程中,与父亲聚少离多,然而父亲对学业一丝不苟的要求和博学儒雅的身影却让冯氏兄妹印象深刻。1940 年,还在福建任职的父亲突然去世了,只有50多岁。冯家的顶梁柱瞬间坍塌,经济来源也因此断绝。由此,家境开始由殷实转为贫困。

当时的冯康远在重庆,在国立中央大学就读二年级。

是谁让飞翔的天使折断了翅膀?是谁让奔跑的鹿儿受伤,失去了速度与力量?原本正值风华,原本意气风发,却在最美丽的时光遭遇了最痛苦的磨难。从此,把遗憾留给了美丽的身躯,把意志化为一世的坚强……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7616
10#
发表于 2016-1-26 20:20:37 | 只看该作者

除了课堂内的教育,苏州中学更加重视课外的学习。当时的试验小学和初中都时常组织郊游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1937年夏天,抗战开始时,苏州遭到日军的猛烈轰炸,苏州中学也随即停办。于是,冯康兄弟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苏州中学,也告别了他们纯真幸福的少年时代。

学生时代的冯康(左)和冯端(右)

严父慈母

在冯康四兄妹的成长历程中,父亲与母亲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深远的。试想,如果当初不是父亲决定让母亲带着兄妹三个定居苏州,冯康怎会获得苏州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如果不是在苏州得到良好教育的滋养,冯家日后又怎会走出“一门四杰”?

父亲常年在外为生计奔波,因此照顾四个孩子的起居,教育他们做人的道理,进行人生启蒙的责任就落在目不识丁的母亲身上。在孩子们的印象中,父亲是严厉的,母亲是宽容的。虽然父亲不经常在家,但对冯康兄弟学习却盯得很紧。

由于小时候冯康身体不太好,父亲便一直认为健康会对他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担心他学习跟不上。有一次,父亲自作主张直接找到班主任,建议冯康留一级,却把老师弄糊涂了。老师十分不解,对父亲说:“冯康是班上学习最好的学生,哪有将最优秀的学生留级的道理?”

父亲最喜欢的是长子冯焕,对他期望相当高,在学习上也对他格外重视。小的时候,父亲曾经聘请家庭教师专门教冯焕学习语文和英文。可惜的是,当时聘请的英文老师并不理想,把他的英文教坏了。冯焕在中学读书时的各门成绩都非常好,尤其是数学,唯独英文总是不及格,连考大学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导致第一年没考上。后来冯焕曾经在香港、加尔哥答工作过,抗战胜利之后,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攻读电机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可他的英文一直也没因为他的国外生活经历而得到改善。有一次,冯康和冯端到美国看大哥在通用电气公司作报告,结果大哥的同事说:“你们的英语比你们大哥说得还好。”

如果说,曾考中秀才的父亲把学习的天赋遗传给了冯家四兄妹,那么天天陪伴他们成长的母亲则是为他们创造了一种宽松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传授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

冯康的母亲虽然不识字,然而记性很好,许多古诗都能张口成诵,所以四兄妹对很多诗词都能倒背如流,比如《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中的不少短诗。冯家兄妹们小时候总能听到母亲时常念念有词地背诵许多诗篇,天长日久也就耳熟能详了,当时可能对很多诗句不解其意,却也都能琅琅上口。在家里,母亲从不过多地干涉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每个人可以自由地读书,把潜能发挥出来,按照各自的意愿发展下去。

冯端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我们的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横加干涉或插手其间,更不会施加任何压力。兄弟姐妹之间,虽有切磋之乐,却从不包办代替。” 即使父亲非常喜爱诗词,生前也从未教儿女们读诗词,没有跟他们谈论过诗词,甚至从未给他们看过自己写的诗集。父亲从不想将他的爱好强加于孩子身上。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7616
9#
发表于 2016-1-26 20:18: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华盛顿人 于 2016-1-26 20:19 编辑

仿佛穿越中国古今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正如当初范公所言,在苏州中学驻足,走出的名人大家不胜枚举。罗振玉、汪懋祖、胡焕庸、杭海槎等众多名家泰斗都曾在苏中担任校长,国学家王国维、吴梅、钱穆,语言学家吕叔湘,史学家呂思勉等大师学者也先后在这里执掌教鞭,从苏州中学科学楼的拱门中不仅走出了三十余位两院院士,更有赫赫有名的科学家李政道、钱伟长,文学教育家叶圣陶,政治活动家博古,历史学家胡绳,还有著名体坛教练袁伟民……当然在这些苏州中学引以为傲的学子中,我们也看到了冯康、冯端兄弟。

是的,就是这所苏州中学占据了冯康兄弟年少时大部分的记忆。

冯康四兄妹都曾就读于苏州中学。大哥冯焕1933 年高中毕业,考入中央大学电机系。姐姐冯慧初中就读在苏州女子师范中学,高中回到苏州中学,于1936年毕业,考取浙江大学。受抗战烽火殃及,苏州中学停办时,冯康还有半年高中毕业,而冯端仅初中毕业。

在冯氏兄妹的心目中,苏州中学是一个广泛的教育群体:其中包括了苏州实验小学,苏初中和苏高中。当时实验小学位于三元坊,初中部则在草桥。

苏州学府的中小学教育以打好基础为主,实验小学的做法是“规规矩矩地谨守有关小学教习的范围,绝不越雷池一步”。语文方面只教授白话文,不涉及文言文,英语是一点都不教,包括26个字母。冯家兄弟的感触是,“这种做法,相当明智。因为最可怕的是由不合格的教师来教英语,将人引入歧途,以后再加以矫正就极其困难了。”

苏州中学强调的是“英、国、算”,即英语、语文和数学三门学科。初中的国文课本是文白兼收,老师会讲解一些浅近的文言文,作为学习古文的过渡。

冯康刚进初中时,学习英语遇到困难,由于他在小学一点英语也未学过,而其他同学大多学过英语。后来靠他自己努力,英语成绩很快就跟上了班里的同学,不仅如此,还跃居班上的前列。当时苏州中学的英文教学已经和现在的类似,从英文字母开始,然后学一些课文和语法,从无到有,循序渐进。这样的英文教育让冯康兄弟受益匪浅,加上以后的高中学习,便构成了他们一生全部的英语正规教育。

冯康的课堂英语学得不错,而且还注意到课外的自学,在高三期间,他常将《高中英语选》上的一些文学作品译成中文。其中一篇幽默文章《闺训》曾发表于杂志《逸经》,另有一篇剧作《月起》则未发表。

当时的苏州中学还专辟了图书室,供学生课外阅读,这为喜欢读书的冯家兄妹提供了绝好的条件。除了课本教程,他们也经常借阅与课程无关的图书,阅读的范围不断得到扩展,独立思索的习惯也逐渐养成。

冯康在高中时阅读了一本朱言钧著的《数理丛谈》。朱言钧教授曾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教授,建国后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数学系系主任。《数理丛谈》以学者与商人对话的形式介绍了许多数学中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包括哥德巴赫猜想等等,这些都让爱思考的冯康非常着迷,或许因此也成为冯康后来钻研数学的契机。

抗战初期,苏州中学的图书馆被炸,冯康曾在断瓦残垣之间、灰烬之中拾得一本英语残书《世界伟大的中篇小说集》,就津津有味地阅读其中的一些篇章。这是他阅读英文书刊的开始。英文报纸和电影也成为他学习英语的辅助手段。后来,他曾在许多国际会议上用流利的英语作报告,并和外国学者交流。冯康从来没有受过正规的英语口语训练,靠的就是中学课堂教学打好的基础,以及后来的多看多用。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7616
8#
发表于 2016-1-26 20:16:49 | 只看该作者

为躲避轰炸,母亲带着冯康和弟弟到东洞庭山避难。东洞庭山滨临太湖,当时还未被日军占领,依然一副太平景象。在东山,冯康兄弟俩还被同学带到紫金庵去观赏南宋雷潮夫妇所塑造的一些罗汉,兄弟俩都“为这些优美的形象所慑服”。此情此景,让这对兄弟暂时忘却了战争的残酷,而依然用美好与感动的心去感受着世界。

童年时的冯康(右)与冯端(左)

美好终究是短暂的。1937年11月中旬,上海失守后,苏州沦陷,12月下旬南京也相继沦陷。随后,战争的烽火也烧到了东洞庭山。冯康与母亲、弟弟一家三口不得不离开东洞庭山再次返回苏州城。

此时,被轰炸过的苏州一片狼藉,冯家住宅也被毁掉大部分,父亲收藏的图书字画也损失殆尽,冯家三人只好租别人的房子居住。对苏州中学依旧有着深厚感情的冯康带着弟弟回到中学草桥原址去查看学校的情况,眼前见到的也只是一片轰炸过后的狼藉,这让兄弟两人心痛不已。

冯家四兄妹在姑苏古城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1938年,冯康兄弟随着母亲告别了满目疮痍的苏州,迁往上海租界暂住。由于当时父亲在福建省民政厅工作,母亲随后又带着兄弟两人从上海乘海轮去福州,后又转至永安,与父亲团聚。刚刚初中毕业的冯端被安排到战争中迁移至沙县的省立福州高中(抗战时迁移至沙县)读书,高中还差半年就读完的冯康则在永安的家中重点阅读了萨本栋写的大学教材《普通物理学》。

“沧浪亭北,故学宫旁,梧桐杨柳门墙。”

至此,几经风雨辗转,苏州中学连同故园苏州只能停留在冯家兄弟魂牵梦绕的记忆里了。

冯康与兄姐于苏州家中合影(1933年)。从左至右:大哥冯焕,姐冯慧,冯康,弟冯端

苏中记忆
创立于1305年的苏州中学,其创始人是大文学家范仲淹

“苏城东南,有一名园,风物清嘉,景色宜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南园。” 公元1035年,时任苏州郡守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买了南园一角之地,准备建造家宅,后听风水先生说“在此建宅,世世代代,必生公卿”。范公顿喜,想“与其吾家得此富贵,不如在此办所学校,让天下读书人,都在这里深造,都能得此富贵。”于是捐地创建府学,也就是今天的苏州中学。

今天当我们走进这所具有千年历史的苏州中学,依然可以感受到千年府学所传承下来的钟灵毓秀,春雨池畔、道亭山前、红砖黑瓦、绿影婆娑。虽已进入江南的寒冬时分,却也依然可以感受到这里青葱的气息和蓬勃生机。

走进别具古风雅韵的苏中校史博物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5-4 18:26 , Processed in 0.06004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