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5|回复: 0

疫区手记/辞职潮中 一位华人护士的坚守

[复制链接]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775
发表于 2020-5-24 14: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罗晓媛 2020年05月24日 01:55   世界新闻网

  

  袁珍是马州贝赛斯达Suburban医院麻醉苏醒室的一名护士,4月开始被调去新冠病区(袁珍提供)

  美国新冠疫情爆发至今,我们见过一线护士透过视频爆料发出绝望的呼救,也见过抗疫“总司令”为了戴不戴口罩和专家、记者争论不休……然而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吵闹、魔幻现实,总有一些人,他们坚守在一线,为更多人的健康负重前行,初心不负。


  因为采访的机会,我见证了华人社区对美国一线医护人员守望相助的爱心与行动;而在所有我了解的大华府新冠募捐微信群里,都能看到一位帮着核对物资规格、协调捐赠的志愿者护士。


  她叫袁珍,是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旗下Suburban医院的一名麻醉苏醒室护士。4月初,她被调往医院新冠病区,专门照顾新冠病人,以往正常的生活节奏和社交状态就此打破。


  由于疫情蔓延和她工作的特殊性,我们的交流都是透过微信或电话,我和她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网友”。


  防护服仅反穿衣


  她告诉我,护士原本一天的工作时长是12小时,但在新冠爆发后经常需要加班;而马州前期因检测不足,无法满足一线的检测需求,每天都不知自己是否感染的袁珍,只得搬到地下室居住,尤其家中尚有免疫力低下的年迈母亲,袁珍担心连累家人,就连吃饭也是戴着口罩到楼上拿下来再吃。


  袁珍对新冠病毒的关注早在中国发生疫情之时,而等疫情来了美国,上了前线的袁珍和其他华人护士却有些“傻眼”。


  她回忆,联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当时给医院的防护装备指导就四项:口罩、隔离衣(isolation gown)、护目镜和手套,与中国医护的防护级别大相迳庭,尤其是隔离衣,中国医护人员所用的防护服从头到脚全包裹,她们使用的隔离衣却更像反穿衣,背部和脖子都露在外面。


  


  疫情期间袁珍尤其感受到身边人和社区的支持,她戴着妈妈一针一线缝制的帽子和朋友赠送的意大利护目镜。(袁珍提供)


  许多人担心,这样简陋的装备能否有效保护一线不受感染,在汇集华府护士的微信群里,头一、两周也弥漫着不安和焦虑。


  调往新冠ICU病房的第一天,袁珍的心理压力很大,在地下室彻夜难眠,也曾联系国会议员,希望当局加强个人防护装备指导。


  ➤➤➤美防护衣口罩奇缺 华裔护士:我好怕下一个倒下的是我


  6成护士想辞职


  疫情期间,许多护士不满防护资源严重短缺,而官方防护指导标准又太低,导致他们个人及家庭面临较高感染风险。


  根据CDC在今年2月至4月的初步调查,包括护士在内的近万医护人员染上新冠;“美国护士协会”(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截至5月初的统计也显示,全美至少有79名护士因新冠病毒而丧生。


  曾有护士公开称自己“活像待宰的羔羊”,不甘做砲灰的他们,有许多选择辞职;护士社区平台Holliblu近期对逾千名护士调研发现,高达62%表示已辞职或打算辞职。


  ➤➤➤“活像待宰的羊” 护士掀辞职潮:我们不是砲灰!


  不因害怕而放弃


  但在辞职潮中,袁珍却从未有过这样的念头。


  在美国,护士岗位原本就是人力不足,每年国会移民改革提案里,少不了给外籍护士争取更多签证或绿卡名额这一项。


  袁珍也说,护士容易找工作是真的,她工作的医院也有个别人因害怕而离职。但她当时没想特别多,一方面对于自己工作了十多年的医院有感情、有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对不忘初心的坚守。


  “外科病区都改成新冠病区,这么多同事都在照顾新冠病人,为什么我不能?”袁珍话中带着些许倔强和不服输,还有骨子里透出的对这份职业的热爱。


  “当初我选择成为护士,也是因为喜欢这个职业;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能提供关怀和帮助。”袁珍说,假如因为害怕而放弃,自己也会觉得很怂。


  


  袁珍和国殇日装扮的同事Wendy Alley(右)合影。(袁珍提供)


  之后的亲身经验也渐渐打消了她的疑虑,大家虽穿着相对“简陋”的装备,但迄今无人因此感染。


  袁珍说,这或许还是国情不同所致,国内的新冠病房很多是六到八人的大病房,空气中病毒浓度较高,对医护的威胁更大;她所在的医院是新冠病患一人一间,且是会把室内空气过滤后抽出去的负压循环病房,极大降低了室内空气的病毒浓度。


  作为前线护士,她也感受到院方想方设法在保护一线的努力,医院原本的负压病房有限,为了这次新冠疫情也临时改造,负压且单人病房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医护人员。


  病人出院最安慰


  不过物资短缺还是普遍难题,“一副口罩一用就是一个星期,除非口罩被新冠病患溅湿或污染,否则就一直使用。”袁珍说,隔离衣尤其消耗快,照看一个病患每天平均要用20件,单是呼吸道治疗就需每6至8小时给药,期间还要调整病人氧气供给、回应病人按铃等,每进出一次病房,就要用掉一件隔离衣。


  “以前做一件事就十分钟,现在穿隔离衣、消好毒等等要花2、30分钟。”袁珍说。


  尽管每天顶着高压在新冠病区忙碌和穿梭,但也总有些许安慰。“每次有新冠病人治愈出院,医院的广播系统就会播放一阵欢呼声,大家就知道又有病人出院了,都很受鼓舞。”袁珍说,ICU病房都是重症,但普通新冠病房几乎每天都有人出院。


  ➤➤➤玛摩利医院庆祝 第1000名新冠康复患者出院


  社区关怀最感动


  另一份安慰与感动则来自社区,她说,医院在疫情期间受到来自不同团体和个人的极大支持,每天都有医护爱心餐,其中华人社区最先知先觉,因为大家知道病毒有多厉害,也有经验和教训。


  整个4月,她除了在一线工作,就是在帮忙社区协调物资捐赠。袁珍说,华人社区在这次疫情中贡献非常大,但有时也被误解,说中国卖假货、是毒源,但在她看来,不管源自哪国,大家都是病毒的受害者,玩弄政治的人在互相拉扯,但做实事的还是在互相帮助、理解,社区也更紧密。


  


  整个4月,她除了在一线工作,就是在帮忙社区协调物资捐赠,华人社区在这次疫情中贡献很大。(袁珍提供)


  她还提醒捐赠物资的热心华人,市面上有大量劣质口罩,往医院捐赠时,也要注意口罩的质量和类型;例如KN95是工业口罩,有的过滤率可能只有20%,就不合适医院一线使用;还有人不小心买到假口罩捐到医院,一线也无法使用,袁珍说,这种情况或许直接把买口罩的钱捐给医院,因为疫情,医院也面临极大财务压力。


  生离死别最心酸


  她的这股认真劲儿,即便不见面,也能从电话那头感染到你。


  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对病患抱持的奉献心和同理心。


  有次我们聊起她照顾的一名84岁病患,史密斯先生(化名),从马州疫区热点养老院转来,之前就因基础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住院的半个月期间,他从普通病房转入重症监护室,病情不断恶化,家属不忍其饱受病痛折磨,依靠医疗器械延长生命,最终决定改以舒缓治疗(comfort care)。


  疫情期间医院禁止访客陪同,但家属可通过视频通讯与病患见面。史密斯的家人便约了视频会面,准备和他做最后的道别。


  视频前,袁珍给史密斯洗好脸、梳好头,换上雪白的床单和枕套,再把iPad架到床前。


  视频中,史密斯的八位家人诉说著对他的思念和过往生活的点滴:总是带着全家去度假的顾家好男人,被错给了高价冰淇淋还要折返去补钱的实在人⋯⋯


  一小时的视频会面很快过去,虚弱的史密斯只能断断续续睁开眼睛,期间突然咕哝了一声,让家人很高兴,说他是在说“我爱你们”……这样的临终关怀,令袁珍哽咽。


  ➤➤➤“最孤独的死法” 华裔老夫妇新冠入院 阴阳两隔


  相比之下,她照顾的另一位90岁病患安东尼(化名),人生的最后阶段就过得很辛苦。安东尼也长期住在养老院,生活需要他人照护;病情加重后,家属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只要他活着。


  但安东尼因太虚弱无法进食,需要插胃管,又因身体条件不好,连续插了几天才成功,之后呼吸不行又得做气管插管术……看到病人靠着冰冷机器维持生命,苟延残喘活得毫无质量和尊严可言,袁珍痛心又抱歉。


  正因为这些生离死别,袁珍希望更多人意识到提前思考临终抉择的必要,对自己的生命有所把握和安排。


  心中有爱更何惧


  有信念的人总会勇敢前行,无论风雨还是彩虹。过去一个多月来,袁珍独居地下室、每天都不知自己是否感染的生活,终在马州疫情数字缓和之下,云开见日。


  5月以来,马州的新冠疫情好转,住院病人数字下降,伴着人们对正常生活的渴望,部分地区逐步重启。而袁珍,也从原先时常加班,转向不时多一天放假,早先的紧张和不安,也转向希望和释然。


  “度过了压抑与焦虑的4月,我们终于迎来有希望的5月。”袁珍说。


  心中有爱,何惧之有。祝福她,在勿忘初心的路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3-28 17:45 , Processed in 0.10082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