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0年11月至1934年10月,蒋介石指挥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围剿”。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的大胜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共牺牲了九位师长。这里讲述的是其中五位师长,他们都战功赫赫,英年早逝……
“难得骁将”李实行
李实行,1902年出生于湖南衡山。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浏东游击队扩建为平(江)浏(阳)游击队时,他被任命为队长。同年秋,他率队与红5军2大队合编为第3纵队,任该部第5大队大队长。1929年4月,他担任红军湘鄂赣边境支队纵队长。1930年6月,红三军团成立,李实行被任命为该军团第5军第1师师长,并先后参加了井冈山第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斗,功勋卓著,威震井冈山。毛泽东、彭德怀多次称他是一名“难得的骁将”。
1931年8月初,李实行参加第三次反“围剿”。8月6日,驻良村的敌47师谭子均旅奉第三路进击军总指挥上官云相的命令,向良村以南20公里的莲塘急进,企图封死红军与外界联系的最后一个出口。中午时分,谭子均旅闯进了一道叫十万洲的狭长山谷。李实行正好在山谷口罗子上观察地形,忽然发现大批敌军从山谷涌来,他当机立断:抢占安凤山,掌握战斗的主动权。
安凤山是十万洲通往莲塘三岔路口旁的制高点,只要控制了安凤山,便可将良村过来的敌人堵在十万洲峡谷里。他指挥身边的一帮人马,从山南奋力往山顶攀登。敌人在山北,红军在山南,双方未到顶峰就各自甩起了手榴弹。由于敌人火力过猛,红军几次攀登均未成功。这时李实行手持机枪,奋不顾身地朝山头猛冲。战士们憋着满腔怒火,跟着师长朝敌人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终于占领了安凤山。突然,一梭子弹袭来,李实行不幸左腿中弹骨折,但仍坚持指挥战斗,打退敌军多次冲锋。战斗获胜后,他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时年29岁。
“敢死师长”邹平
邹平,1900年出生于湖南平江,化名朱平,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他率队参加了有名的平江“三月扑城”。同年5月,邹平率部在平江岑川与敌作战时,颈部中弹负伤,伤势极为严重,却大难不死。此后,大家都称他为 “邹不死”。1928年春邹平任中共平江县委委员,参与领导组织“平江扑城”斗争,此后组织游击队,坚持武装斗争,同年9月所部编入红5军,担任中级指挥员。同年冬,邹平随黄公略留在平江、浏阳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参加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秋,他担任红5军随营学校校长,1930年春担任红军湘鄂赣边独立师师长,7月他率部配合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城,首先攻入浏阳门和小吴门。红16军成立后,他曾经任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斗争。1931年8月底,红三军团第4师师长黄云桥,因十多天连续作战,病重在医院休养。军团长彭德怀命令红三军团随营学校校长邹平代理师长一职。
1931年9月7日中午,红3军团向江西光国县高兴圩发起进攻。国民党十九路军蔡廷锴第60师前卫旅在高兴河西岸抵抗,守住了西岸通往高兴圩的大石桥。由于雨后河水猛涨,红军不能涉水过河,部队难以展开,敌人得以在高兴圩抢修工事。另外,敌人在高兴圩内还有第60师和第78师两个团,实际兵力在8个团以上。红三军团虽有4个师,但实际上仅有6个团的兵力,战斗打得异常艰苦。郭化若后来回忆说,当时“只是用整师的密集队形向敌人阵地冲,一次又一次冲,都被敌人侧射火力所阻止”。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军团政委滕代远亲自来到前沿阵地。邹平正在组织敢死队,提着大刀准备与敌人最后一搏。冲锋号响了,邹平大喊一声:“冲啊!”部队猛地冲上石拱桥。在红军官兵的猛烈攻击下,敌人全线崩溃,敌军师长沈光汉率残部一口气逃出了十多里还没停住脚。蔡廷锴几番想拔枪自杀,但一转念“横竖一死”,又纠集残兵拼杀下去。追击过程中,一颗子弹击中了邹平,滕代远见状,迅速冲上石拱桥,指挥战士强行把邹平抬上担架。
在送往野战医院途中,正在指挥作战的毛泽东赶来看望,关切地察看邹平的伤势,并安慰他。令人痛惜的是,邹平终因伤势过重,在抬往临时医院时壮烈牺牲,年仅31岁。
“钢军之师”曾士峨
曾士峨与邹平是同时牺牲在兴国县高兴圩的,只不过是同一次战役的两个战场。曾士峨,1904年生,湖南益阳人。1927年初入黄埔军校长沙三分校学习。他参加了北伐战争,曾在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总司令部警卫团任连长。1927年9月他参加秋收起义,1928年5月任红4军31团3连连长,率部参加龙源口战斗和黄洋界保卫战。1929年他任红4军3纵队参谋长,率部参加大柏地、长岭寨、白沙上杭等战斗。1930年春曾士峨任红4军2纵队司令员,同年夏任红4军参谋处长兼第2纵队司令员、红4军第11师师长、红4军第11师师长兼政委,他还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第二次反“围剿”。因其能征善战,被毛泽东称为“钢军之师”。
1931年6月,蒋介石组织23个师另3个旅约30万兵力进行了对红军的第三次“围剿”。9月8日,双方都打红了眼,战斗成了胶着状态。曾士峨率领11师官兵用枪托、梭标、大刀和石头跟敌人拼杀、肉搏……战至黄昏,11师的子弹打光了,人员伤亡过半,敌人也留下了2000余具尸首。正在间隙,敌人又一次发起了进攻,向红一军团指挥所方向冲锋,情况十分危急!为保护军团首长,曾士峨立即命令把手榴弹、刺刀集中起来,组织全师以党团员和排以上干部为骨干的敢死队,亲自带领敢死队跳出阵地,扑上去与敌人肉搏,不幸被子弹射中胸部,壮烈牺牲,年仅27岁。
“娃娃头师长”吴高群
吴高群,又名吴皋群,1910年出生于江西省上犹县,1926年参加工农运动,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到达井冈山。他历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战士,红4军第28团班长、排长、连党代表,第2纵队大队长,第11师第31团团长,红一军团第2师第5团团长,第2师师长,红五军团第15师(少共国际师)师长等职务。他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斗争,被授予二等红星奖章。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蒋介石重新调集重兵准备第五次“围剿”,由于其兵力远远大于前四次 “围剿”,少共中央局于1933年8月5日创立了少共国际师,吴高群任师长,全师1万余人,辖43、44、45团,平均年龄18岁,最小的年仅14岁。
1933年12月下旬,敌军以3个师的兵力,在黎川东南的团村,仗着有飞机有大炮的优势,向少共国际师和红3师一部阵地进行轮番的疯狂轰炸、炮击。吴高群冒着敌人密集火力,指挥战士们顽强回击,奋勇冲杀,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21日中午,吴高群和师政委肖华决定率部从敌人的左侧,形成左右两个拳头,向敌人钳击。经过反复冲杀,红军打垮了敌人的3个主力师,缴获了不少的战利品。战斗快结束时,敌人恼羞成怒,突然派飞机向红军阵地疯狂轰炸、扫射,而少共国际师缺乏制空火力,只能眼睁睁地挨打,顷刻之间,红军伤亡100多人。一颗重型炸弹在观察敌情的吴高群身边爆炸,他的头部和腰部受了重伤,因失血过多牺牲,年仅23岁。
“猛虎扑羊”张锡龙
张锡龙,又名张希铭,1906年出生于四川省庆符县,曾任红13军参谋长,红7军军长,红三军团第4师师长等职。1926年春,张锡龙考入重庆中法大学,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冬,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川招生,张锡龙报考被录取。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军校解体。张锡龙随即离武汉去南昌,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时任排长。随军打到汕头,起义队伍受挫。后中央军委派张锡龙去苏联深造,先入苏联高级步兵射击学校,继又转到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1930年夏,爆发中东铁路战争,苏联红军战胜中国东北军,生俘8000多人。张锡龙、陈林等被派去教化这批俘虏,经过教育,将俘虏全部遣返回国。
1932年3月,张锡龙调任红五军团第13军参谋长,同年底调任红7军军长。次年6月,中央军委对红一方面军部队进行整编,军团直辖师,张锡龙改任红三军团第4师师长,彭雪枫、黄克诚先后任师政治委员。1933年12月中旬,国民党集中6个师由陈诚率领,其中3个师15个团共约3万余人在黎川县南约15里的团村与红军4个师约1.2万余人激战,敌军大乱,与红军相互混杂。在指挥所带病指挥的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有感而发:“猛虎扑群羊……狼奔豕突,尘埃冲天。”
由于红一军团未能参战,参战红军虽勇猛善战,但只击毙敌军千余人,俘敌300多,余敌逃回了黎川城。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站在前沿阵地指挥的张锡龙,不幸被子弹从太阳穴射进,壮烈牺牲,时年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