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肝祸首被揪出来,没错,就是中药和保健品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55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00:3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0-02-24 00:17   搜狐健康

  中国药物性肝损高于西方国家?今天一大早,这条消息登上了热搜。不过点进去一看,网友普遍反应是:某机构又开始系统性地黑中药了。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起因是有国内媒体翻出一篇论文,《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病因学》,把中国药物性肝损伤的第一矛头指向了各类保健品和传统中药。


  1


  中国药物性肝损高于西方国家


  


  这篇论文来头不小,是中国学者首次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发表的,反映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简称DILI)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特征等整体现状。


  作者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茅益民,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5医院的陈成伟教授,发表的刊物《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是消化疾病领域的顶级期刊,影响因子高达20.773分。


  


  两位学者在论文中表明,在中国引起肝损伤的最主要药物为:各类保健品和传统中药(占26.81%)、抗结核药(占21.99%)、抗肿瘤药或免疫调整剂(占8.34%)。


  此外,13%的患者为慢性DILI(药物性肝损伤),23.38%的患者在发生DILI时合并有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基础肝病,而且,发生肝衰竭和导致死亡的风险更大。


  两位学者的研究还得出结论:中国普通人群中每年DILI的发生率至少为23.80/10万人,高于西方国家报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次研究基于308家医院的25927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数据从“Hepatox” 网络平台(www.Hepatox.org)而来,这是中国首个登记药物性肝损伤数据的网络平台,目前成为全球药物性肝损伤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药VS西药,谁才更伤肝?


  


  先科普一下,所谓DILI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本身以及(或者)其代谢产物等所导致的肝脏损伤,为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严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在中国,DILI的发生率很高,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病,而且它起病一般较隐匿,常常不能被发现或确诊,因此治疗难度很大。


  肝脏被认为是人体内最大的“化工厂”,吃进去的各种药品、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等,都靠它加工处理,其负担很重。不少研究者已经指出,很多国内流行的药物、保健品、膳食补充剂都有可能导致肝损害。


  而在西药上呢,据统计,全球大约1100多种上市药物具有潜在肝毒性,常见的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即解热镇痛药)、抗感染药物(含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代谢性疾病用药、激素类药物、某些生物制剂等西药。


  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全世界范围内,药源性肝损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估计介于1/10万到20/10万之间。


  那么,中药和西药的DILI发生率分别是多少呢?这篇论文发表之前,大部分研究统计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


  比如2013年,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一篇论文显示,中国从1994年到2011年的24112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人中,致病首位的是抗结核药,占据了将近1/3。中草药则是导致中国药物性肝损伤的第二大原因,占18.6%。


  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18年发布的文件《中药药源性肝损伤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中,援引了亚太地区的数据,指出中草药是韩国和新加坡引起药源性肝损伤最为主要的药物。


  美国药物性肝损伤网络研究数据则显示,草药和膳食补充剂引起的肝损伤快速增加,其肝损伤构成比从2005年7% 陡升至2012年的19%,但并没有拿这个数据与西药直接比较。


  因此,无怪乎网友会质疑这篇论文有黑中药的嫌疑。事实上,西药引发DILI的几率同样很高,在茅益民和陈成伟的研究中,排在第二的抗结核药也是西药。


  但问题在于,抗结核药会明确说明其肝损伤风险,这种现代药物的不良反应事故受到严格的监控和评估的,病人和医生可以先根据风险评估,再决定是否使用。


  但中药的情况就大不同了,其中药成分相对复杂,肝毒性和安全性研究数据一直很滞后,而普通民众服用时,并不能意识到中草药的肝损伤风险,甚至不知道“纯天然”不等于“无毒害”。


  3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值得警惕?


  


  2017年,国家药监局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收集了1618分中成药的说明书,其中80.2%标注了不良反应“尚不明确”,这也助长了中草药的致肝病风险。


  曾任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的周超凡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说到,“中医药发展应该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对于一些传统上持无毒认知的中药新暴露出的问题,很多中医自己也并未做到足够的重视。”


  首先,中药“天然、无毒副作用”纯属认识误区,而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更不等于副作用小。丁香医生就曾在微博中说到:如果你在药品说明书里看到「不良反应」和「禁忌」是:尚不明确。这个药直接扔掉就好。


  话虽有调侃之意,但避免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好办法,依然应该参考老话“是药三分毒”,没病别乱调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治医师段维佳也在专栏中写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用药,避免盲目信赖、过分依赖保健品和营养品。


  但归根到底,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控机制和约束制度,明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建立。上述药监局的文件,总算在促进中药不良反应监测起了一部分推动力。其中提出的,“要做到生产、使用、经营、监管等机构和个人及患者之间实现共享,促进风险研究和防控”,如果真能落实的话,也许真正靠谱的中药终有一天能够找回清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19 14:37 , Processed in 0.06275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