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香港经济困境是错误路线问题,年轻人不事生产杀伤力巨大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5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9:2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雷鼎鸣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前系主任,荣休教授 来源:观察者  2019-12-16 19:56:44

  导读今年,香港迎来了一个“寒冬”。持续半年的暴力乱局仍未平息,第三季度经济报告出炉,GDP大跌2.9%,各项经济指数衰退严重,整体营商环境大受影响。 香港特区政府预计本财年将是15年来首次出现财政赤字,为此,特首林郑月娥表示,香港经济陷入严峻局面,港府将在短期内出台第四轮纾困措施。 观察者网就此采访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前系主任、荣休教授雷鼎鸣先生,雷教授曾担任香港特区政府长远房屋策略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区政府就业专责小组成员. 以下为采访全文。


  【采访、整理/观察者网 朱敏洁】


  观察者网:雷教授您好,很荣幸可以采访您。“修例风波”不可避免地对香港经济造成冲击,第三季度经济报告显示GDP下跌2.9%,很有可能面临全年经济负增长,也影响了整体营商环境。在此情形下,香港及香港市民将面临什么考验?您认为最严重的情况是什么?


  雷鼎鸣:的确,现在香港经济很麻烦。其实,在6月出现大规模暴力之前,香港经济就已经陷入困境了。我记得今年初,我们很多同行聚会,谈到对香港经济是乐观还是悲观,差不多所有人都很悲观;这已经是快一年前的事情了,我们想不出有什么特别值得乐观之处。


  的确,影响香港经济的负面因素很多,比如贸易战,因为香港是转口港,很多从中国内地输出或输入的产品都受到影响,对香港经济冲击不小,反而中国内地受到的冲击可能还没香港这么大。在贸易战之下,只要看出口减去进口的数值,如果两者变化速度比较趋同,最后结果也不会很严重。但香港作为转口港,出口量加进口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到香港GDP。


  在“修例风波”还没发生前,大家都已经很悲观,“修例风波”只会对经济造成更大打击。这个打击不仅仅是对地铁、餐馆、酒店等这类公共场所的暴力破坏,当然这些破坏也相当严重,但起码还都看得见,可以用损失多少个亿的数字算出来,对香港长远的经济影响是有限的,但暴力活动对香港经济地位、前途的影响就很严重了。因为外界会逐渐对香港是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产生怀疑,过去能有这样的经济地位是因为有一部分人相信在香港投资是比较安全的,起码是不会遭人故意破坏,如果有,破坏者也会被依法处置,但现在已经不太可靠了。所以,有些投资者如果有时间调整的话,会慢慢减少在港投资。


  


  
香港示威者阻挠地铁通行,图片来自港媒



  而且,不同人群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很多勤勤恳恳工作上班的普通民众实际上是受打击的,上不了班,赚不了钱,反而那些不干活的人还有可能拿到某些地方来的钱,但这些人不是去工作生产,而是搞破坏。这就扭曲民众的思想,非常糟糕。


  年轻人不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生产性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上面,反而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回不了头。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发展都需要年轻人的参与,但现在香港一两代年轻人走上错误的道路,对香港经济长远发展的杀伤力是非常厉害的。


  观察者网:确实,这涉及到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了。


  雷鼎鸣:对,你问我对经济的影响,那我会说,没有年轻人的参与,对经济一定是不利的。但现在年轻人只想着搞破坏,不事生产,上街也能“学到东西”,学着怎样更有效率地破坏,破坏的越有效越能得到肯定,就更难转移回去从事生产性工作。


  观察者网:所以,这连续几个月的修例风波、年轻人街头暴力对香港经济实际上是雪上加霜了。


  雷鼎鸣:这对香港经济的损害程度严重多了,可不是雪上加霜这么轻巧。


  观察者网:确实对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困扰和损失。因为香港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现在这种状况下,有外资企业出现观望情绪、甚至准备撤出的迹象吗?


  雷鼎鸣:这个现在还很难说,但我相信一定会有。现在香港社会中所发生的事,是一两百年以来都没有发生过的,香港人自己都好像不太认识这个城市。而外来者本来对香港历史也不了解,对未来前景也更加怀疑。不过金融界的一些炒家,可能希望越乱越好,因为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赚钱。前些时间,确实也有很多类似的传言。


  观察者网:是的,有一些做空的传闻,但最后都出来辟谣了。


  雷鼎鸣:我留意到了那些传出来的数据,不太靠谱,谣言比较多。


  观察者网:除了普通民众、外来投资者之外,不久前香港工商界联合登报呼吁停止暴乱,这之前也有像李嘉诚等人的表态。事实上,在修例风波肇始时,外界最先将矛头指向香港地产商,认为是分配问题导致社会不满、借由修例爆发出来,但逐步又从经济转向政治认同,您对香港经济界、企业界在这次动乱中的表现如何评价?


  雷鼎鸣:关于香港地产商的问题,其实我明白很多人包括内地人都将矛头指向他们,当然我和这些地产商没什么关系,但觉得对他们的某些评论比较过火。


  香港的房价的确非常高,是导致今天社会矛盾严重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至于房价为什么这么高,不仅是地产商的问题,还牵涉到香港整体的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房价高主要是因为社会和政府没法拿出足够的土地,其实香港已经发展的土地只有24%,剩下的76%没有开发。按一般原理,增加土地,多建房子,压低房价。


  所以,为什么土地总是拿不出来,才是问题关键。最近十几二十年来,1997年房价很高,地产中原指数差不多是100,但到了2003年年中,房价指数掉到37,促使当时香港政府采取控制土地供应的措施,到2002、2003年基本上就控制住了,此后政府也一直抓紧供应量。因为没有土地出来,所以房价就从2003年的最低点慢慢回升,到了2005年房价处于合理位置。


  由此,香港政府发现控制土地供应是一个成功的政策,通过这个手段房价得到控制,而一旦政府发现某项政策能成功就不太容易改变,所以一直没什么土地拿出来,填海也基本是过去遗留下来的。


  2008年金融海啸将房地产指数推低18%,但再过半年又完全收复失地。为什么这么严重的金融风暴都没有把房价压下去?根本原因就是2009年没什么土地用于建房。过去,香港平均一年新建的私营房子(不包括公屋或居屋),大概三万个单位,但是2009年只有7000个单位左右,这个供应量是远远不足的。尽管经济环境不好,但房价还是往上升,再往后根本拿不出什么土地,起码要四五年以后才能有一点点,这点时间也不够填海,最近提出要在大屿山附近填海,可能需要十五六年才能有地。


  


  
香港郊野公园分布 图片来自香港特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



  一方面政府拿不出土地,另一方面也没有采取一些很绝对的政策,对土地开发没有加大力度。香港40%的土地是郊野公园,只要能从中拿出2%-3%的土地,房屋问题就迎刃而解。但现在就是没办法用,很多人反对,有些是环保人士,有些人也搞不清楚背后是谁,所以香港政府也不敢去碰这些政治上的硬骨头,只是建立各种委员会、咨询架构征询意见,拖拖拉拉很多年,没有实质性地拿出多少土地。现在虽然打算在大屿山附近填海一千公顷,假如能填好,那当然对解决房屋问题有很大作用。但是这半年以来,政府没有力量推动,连想要拿钱去研究填海工程也不顺利,因为政府要向立法会申请拨款。


  香港土地供应是大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没有地,香港地产商也建不了房、赚不了钱,利润也会受影响。我举个例子,过去香港最大的地产商是新鸿基地产,现在是不是最大还不敢说,因为最近十来年没什么进步;1997年,新鸿基股价最高点是116块港币一股,但上星期某天我看到是110块,可见经过22年,股价反而跌了一些。假如地产商真的牟取巨大暴利,按道理股价应该是不断上升的,但显然新鸿基停滞了。


  地产商每卖出一个楼房能赚不少钱,但因为手里没多少房子可以拿出来卖,所以赚钱的总数也不是那么夸张。地产商也不见得希望土地供应控制得这么紧。当然,有些地产商手里有不少农地或土地储备,手上地多的希望房价、地价越高越好,土地供应越少对他们越有利,但每个地产商的想法也都不太一样。


  我对地产商没什么好感也没什么恶感,只是现在有人在分析香港局势时把问题简单化了,这背后也许有民粹成分在,社会上讨厌这些财富精英的人的确不少,但假如我们以为只要把地产商斗垮斗臭,房价就会下降,那是不太现实的,而且恐怕以后就更没有人愿意去建房造屋了,供应量少了房价还会更贵。


  观察者网:最近两个多月,有几则新闻令人关注。一是9月香港新世界宣布捐出300万平方英尺农地用于兴建公共房屋,二是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提及收回私人土地。为什么过去港府没有积极提此事?未来会对香港土地、地产市场带来什么影响?


  雷鼎鸣:香港确实有关于收回私人土地的条例,有些土地已经出售,或是由不同的人拥有,假如这些土地过去没怎么开发,或者法庭认为收回这些土地后进行开发对香港社会非常有利,就可以借助法律力量收回。


  当然,土地回收会牵涉到赔偿问题,类似内地的土地征收,问题是赔偿多少,但通常相较于土地市场价格,赔偿不会太多,所以争议性必然很大。过去,香港政府也有一些回收土地的行动,比如建设公路、高铁,但这些行为常常被挑战,包括大型地产商。如果他们手里有地,政府回收影响了开发计划,就可以向法院起诉,挑战政府。以前政府胜诉概率比较高,但不等于将来也会赢。一般政府回收前也会进行法律方面的研究,降低别人挑战成功的几率,但以后就难说了,因为总是容易的先回收,剩下的都是困难度比较高的,无论是开放商的或是新界原住民的,土地产权都非常清楚,如果政府一直回收总会碰到很多土地所有者去法院控告。到了法院,是赢是输都很难讲,就算是赢,只要一打官司就会拖很多年。


  关于收回私人土地的提议提了很多年,香港政府也希望能收回一部分,但每一块地都可能会牵扯一场新的官司,所以能有多大效果、需要多长时间,很难判断。


  新世界地产捐出300万平方英尺土地,约合28万平方米土地,根据目前香港土地价格,最便宜的大概是每平方英尺一千港币,一般是远远超过这个价格的,我现在没法确定这块捐出的土地质量如何,但反正按照最便宜价格来算,总价也要将近30亿。这个数字不小,但对于大地产商而言,也不是生死存亡的一笔钱,有些人身家数百亿甚至上千亿;捐出土地后,他们会在公关方面赚到一些口碑,如果用来建公屋,大概有十万个单位,对于解决香港住房问题有所帮助。


  至于新世界为何这么做,只能说猜测有可能是为了化解一些政治压力,在政府还没有找他们之前先主动捐地,最后是亏是赚,现在下定论还太早。另一方面,捐地后,政府有可能优先建公屋,大大改善周边的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也会拉动附近地块的增值。


  


  
香港新世界执行副主席兼总经理郑志刚宣布捐地;新世界为香港“四大家族”之一郑家所有,创始人郑裕彤,郑志刚为郑裕彤长孙。



  观察者网:听您的介绍,事实上特区政府想要推动这项措施还是有很大难处的。


  雷鼎鸣:对,收回私人土地是针对土地问题的短线操作,但填海是长线操作;不过在实践操作中,短线可能也没那么短,一旦碰到官司,有可能拉长时间。


  观察者网:确实,“修例风波”前,特区政府就因为“明日大屿”计划被推上风口浪尖,按照政府的说法,原本是希望能通过建设公屋来缓解住房问题,但民众上街游行再加上几个月的运动,这事情到现在就不了了之了。


  雷鼎鸣:其实“明日大屿”计划建多少公屋、居屋,划多大的地块给医院、学校、公园、娱乐设施等等,整体规划都还没有出来,但很多示威者却开始散布谣言。


  根据过去政府经验,不可能全部建公屋,也更不可能将这些公屋专门给内地的新移民,一些民粹主义者或被煽动的青年学生都是胡说八道,纯粹找借口反对,还有一些环保分子也是胡说一通,打击该计划。


  在香港,所谓的环保团体一直有,有些比较成熟,有些比较激进。通常比较成熟的环保团体了解香港政府的运作,他们在香港政府的一些咨询架构内也常常扮演重要角色。但最近这几年,出现一批新的环保人士,其中部分人想夺权,把以前的那些环保人士拉下来,让新人上位。所以这些人的主张在传统环保人士看来也是非常离谱的,而且里面还有政治成分。


  观察者网:土地开发是楼市第一步,另外可能还会涉及到供需和价格调控、公屋占比、有产者与无产者、地产商与政府等等的矛盾,如何来预期调解这些矛盾是考非常验特区政府的,目前特区政府的架构足以处理吗?需要作出什么改革?


  雷鼎鸣:在香港房地产问题上,这么多年,政府政策所累积犯下的错远远比市场多。公屋和新房的比重怎么调整和政策本身有很大关系。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人要求调高公屋比例?因为市场上的新房太贵,根本买不起,如果又不能住在公屋的话,生活质量就很低,还需要很大一笔房租钱。但又是怎么造成这个状况的呢?土地供应严重不足,一方面是香港政府自身政策,另一方面是掉进政治陷阱爬不出来,只要想拿出一点点地,到处都有压力团体阻挠。


  假如政府没有决断力推出新政策,不能拿出大量土地,房价降不下来,人们买不起楼、公屋数量不够,就会要求政府多建公屋、减少私人房子,但本来总的土地供应量就不足,拿出更多土地营建公屋后,市场上私人房子供应量还会下降,更进一步推高房价。所以根源还是政府的土地政策。


  另外,香港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很强。地产商要卖出一间房子,过去每一个一手市场的房子单位还要面对二手市场八九个房源的竞争,近年的政策不利二手巿场,但每个新单位平均还是要跟两三个二手单位竞争。


  


  
香港公屋彩虹邨 图片来自港媒



  观察者网:除了土地问题外,不久前香港金融界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即港交所收购伦交所失败,其中伦交所给港交所的复函颇受关注。首先,比较好奇的是,为何港交所会在香港一片混乱时高调宣布收购伦交所?其次,就伦交所在复函中提到的“港交所无法为其提供在亚洲最好的长期定位,而考虑到中国市场存在的机遇与规模,伦交所认为上交所是首选且直接的渠道”,您有何解读?


  雷鼎鸣:首先,港交所宣布这个消息是在9月初,正好是香港局势非常混乱的时候,不过港交所计划并着手做这件事起码好几个月了,应该是在修理风波之前,所以也不太容易调整进度。我觉得按常理来讲,一般是这个情况,港交所不会故意在香港形势很糟的时候去启动收购计划,这会导致成功率大大降低。


  过去,港交所有过成功案例,即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但这次的目标伦敦证券交易所比前者规模大得多。按市场价值来说,港交所和伦交所差不多,港交所的收购难度极高,但也不是不可能,需要相当出色地运用智慧和资金。当时我在美国接受访问,就认为这事不可行,一定失败;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政治原因,伦交所是英国的招牌之一,如果被前殖民地之一的香港收购,他们心里肯定不愉快,伦交所的董事也一定会反对。当然他们是生意人,也会看价钱,如果出价足够高,也不是不会答应;不过他们也知道,以港交所的规模也拿不出那么多钱,自然也就拒绝了。


  我们外面的人可能不太明白为什么港交所想要收购伦交所,我个人猜测是因为经济环境不好,港交所希望走一条更国际化的路,至于能不能成功就难说了。伦交所拒绝就意味着对港交所没有信心,所以可能对上海兴趣更大。其实,内地股票市场的总价值距离其高峰期还有一段差距,伦交所也许认为上海或其他地方的潜力更大,因为现在还不是股市最高效的时期就可以有这个规模,那未来更不可估量,中国和英国合作也不是没可能。


  另一方面,也有些股东想把伦交所的股份卖给港交所,从而赚一笔钱。不过也有人批评伦交所拒绝于港交所合作是没有看到远东、中国市场的潜力,所以也有可能是为了顶住这种压力,伦交所才提出未来可能考虑和上海合作,当然这种可能性本身也是存在的。


  观察者网:港交所在收购宣言中屡次提到自身未来发展战略,强调香港将在内地和英国市场之间扮演重要角色,是世界连接中国的重要渠道,这些说法透露了什么信息,您是否认同?如今内地推进金融开放,沪深发展令人期待,所以有人认为香港对大陆的依赖使其降低改进自身金融市场的紧迫感,一部分香港人甚至希望内地开放脚步慢一些,延长香港吃偏食的时间,您对此怎么看?


  


  
港交所CEO李小加



  雷鼎鸣:其实港交所很多年以来一直鲜少走国际化路线,他们很努力地想要吸引一些非内地、非香港企业到港交所上市,以此提高国际性;何况想扩大港交所的规模,不走国际路线是不行的。


  港交所和纽交所不太一样,纽交所的国际性是比不上伦交所的。因为美国本身的经济规模已经很大,华尔街虽然被我们称为“国际金融中心”,但其实国际性没那么强,主要是美国本土市场。港交所不具备纽约的条件,所以希望提升国际化程度。


  对中国而言,最好的政策不是保护某一个城市或某一个行业,香港、深圳和上海是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股票交易所,最好的发展方式是竞争,竞争才能让他们共同提升效率。如果港交所的发展是因为受到中央某些压制其他地方的政策的优待,对香港长远发展也非常不利。


  港交所提出收购案是希望能有更大发展,成不成功是另一回事,可能是对实际情况掌握不够好,但是想要提升港交所国际性的意图本身并不坏。


  其实,将来金融服务业还会受到高新科技的影响,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高枕无忧。现在各地都在发展Fin-Tech(金融科技),潜力很大,已有的金融架构能否适用于未来金融科技发展还很难说,需要研究;不同城市的竞争力也会因为金融科技的发展而改变,现在各个城市与其抢饭吃,不如想办法提高自身生产力。


  观察者网:但现在香港乱局仍未平息,而同时中央政府赋予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任务,也在上海推出对外开放重大措施,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外界认为这意味着今后深沪将取代香港金融地位,您怎么看?当然也有人认为,香港金融地位的下降,或许首先受益的是新加坡,在港外资银行、金融机构等会迁往新加坡作为落脚点,而非内地,您认同吗?


  雷鼎鸣:香港乱局对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打击非常严重,而且现在这场闹剧还没有结束。不过,我觉得新加坡对香港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新加坡的股票市场比香港差,当然它在外汇市场方面是比较厉害的;新加坡地理条件也没法和香港比,香港可以面对整个内地,而新加坡没有。如果谈到亚洲经济、金融发展,中国还是最重要的版块。


  香港的确面对很大威胁。深圳被赋予“先行示范区”,意味着今后很多相关的新法律都可以慢慢做试验,有望成为受国际资本欢迎的地方,深圳相当于是Plan B(B计划)。未来香港会发展成什么样,没人能说得清楚;唯一能确定的是,大家知道现在香港从事金融服务业的风险比过去要大,如安全、法治等,以前是无需面对这些问题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有些公司想走第二、第三条路,不再依靠香港,那也是非常合理的。


  观察者网:美国国会刚刚通过了所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中,针对香港独立关税区问题大作文章,未来香港真的会失去全球最大自由贸易港地位吗,或者逐渐被边缘化而无所谓这一地位?


  雷鼎鸣:美国提出“独立关税区”这个问题对香港没有实质性影响。首先香港已经不再是一个大型工业城市,自己生产的产品出口没剩多少,但是香港的进出口总量却是GDP的3.5倍左右,这里面主要是转口贸易,大量货物从国外转口香港进入内地,或者内地产品从香港转口输向全世界各地。香港本地商品的出口量非常低,每年出口到美国大概是5亿美元,比例非常低。在1983年港元与美元挂钩,香港输到美国的本地产品(不算转口)共438亿港元,占当年GDP的21%,所以那时美国和香港的经济关系很密切,但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了。


  美国出口到香港的货物量很大,其中大部分都是转口。美国部分政客以为取消独立关税区,就相当于把香港与全世界隔离开来。目前,美国可以对香港征收关税,但香港基本是零关税。美国可能因为政治理由要求对香港加征关税,但经济理由上说不通,美国出口到香港的东西量很大,不能不考虑这些问题。


  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官员素质比过去退步很多,他们根本搞不清楚香港的问题。不过,美国也有很多人才,相信这些人应该看得清楚,政客们以为给香港一些惩罚政策就能怎么样,但长远来看美国吃得亏会比香港多。


  其实美国现在搞的这些法案也不新鲜,真想要取消香港独立关税区,启动1992年的“香港关系法”就行,不过最后也需要总统决定是否取消。现在的新法案即便由总统签署,也不代表一定会启动,只能说是一种政治姿态,纸老虎而已,不值得理会。美国通过这个法案,无非是向外界表示,对香港政府的很多做法不满意。


  说起来,美国政客真的很离谱,前段时期有参议员跑到香港后说,没有看到暴力;香港理工大学被暴徒侵占,佩洛西又说香港警察过度暴力,其实香港警察只是在校园外喊他们出来,还把一些身体不适的送到医院。这些美国政客也不会笨到这种程度,而是故意胡说。


  


  观察者网:最后回到如何解决香港经济困境。外界普遍认为,香港经济、资本主义制度正面临重大问题,您认为哪些层面的问题非常重要?这段时期,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都在谈粤港澳大湾区,认为这是解决香港问题的一条出路,内地也配合出台不少政策,这对解决香港问题会有效吗?


  雷鼎鸣:我觉得是香港的错误路线问题。本来香港有很多机会,内地也提供了很多条件,只要香港人懂得利用,经济会有不错表现。但问题是,很多香港人、尤其是年轻人,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经济萧条、艰苦环境,把很多东西当成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有权利得到很多福利,但实际上他们对社会发展没有做出过贡献,只有权利、没有责任,一个社会怎么可能改变呢?


  政府提出的一些良好经济政策,都无法推行下去。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是没法靠一群老头去建设的,一定要靠年轻人。从前80年代,大湾区一带为什么能发展起来,是因为当年香港的中青年企业家发挥了很大作用,东莞等地的生产模式就是靠他们做起来的,但现在这批人老了,起码也都六七十岁,再创业肯定不行。何况,现在生产模式也改变了,不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逐渐增加高新科技含量,所以创业要靠年轻人。


  但是,绝大部分香港年轻人根本没有心理准备,也没有意愿去参加大湾区,也许能找出几个,但不具有代表性;在香港,某种程度上,大湾区建设是空谈,没什么人去干,即便有也是老一辈。现有的一些例外是某些高科技企业迁过去,但比重很小。


  大陆给香港的一些优惠政策,其实是让香港把过去的错误政策继续延续下去,有些香港人以为天下有免费午餐,就算自己惹出大麻烦也有人擦屁股,但现实没想象得这么美好,你们现在不愿承担,那到最后就要负很大责任。本来作为香港人,我希望中央对香港优惠一些,要给一些好处,但是经过这几个月来,我发现以优惠的方式帮助香港,只会纵容一些人,把社会环境越搞越遭。只能等香港人、尤其是年轻人自己发现世界没这么容易,要等香港经济见底了,才可能有反弹。


  


  观察者网:确实,最关键的当然还是香港内部的改革。


  雷鼎鸣:对,香港内部是需要改革,还要看香港人有没有心。现在香港年轻人里面很少有人会认真思考,或是考虑去大湾区发展,连简体字、普通话也不去学,很多年没有过深圳罗湖海关,叫他们怎么去大湾区发展?大湾区是什么,他们完全不理解。多半香港人的祖宗都在广东大湾区的某地,但很多人连自己老家在哪也搞不清楚,很离谱的。这些人,叫他们去马来西亚什么的,可能还更熟悉。


  未来大湾区的经济潜力非常大。也许需要一些成功的例子来鼓励,或者年轻人在香港很惨、活不下去,但是活不下去了还能拿政府福利。有些年轻人没什么钱,每天在家打机(打游戏),社会关系就是电脑、手机;只要不打机,就跑去外面示威。他们的心态还是没有变,一定要等到活不下去了,要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破坏所带来的影响。现在破坏地铁站等公共设施,是别人在替他们买单,他们怎么可能感受得到努力工作、重视前途的重要性,何况香港废青的人数还挺多的。


  


  
香港美心集团创办人长女伍淑清



  观察者网:不过,现在也有很多声音直指香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比如衍生出的金融资本主义、裙带资本主义等问题,您认为制度本身亟需作出的改革是什么?


  雷鼎鸣:香港金融服务业的确很重要,但只占香港GDP的19%左右。行业雇用的人力大概是香港的总就业人数的6%-7%,所以香港只依靠金融服务业也不太对。


  观察者网:那么,如果上升到制度本身,香港人会对现行的社会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有焦虑感吗?香港资本主义制度处于“一国两制”框架下,如何在这个框架内进行改革与平衡,会愿意从内地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过程中汲取教训吗?


  雷鼎鸣:其实,香港社会分化很严重,不能说大多数香港人担心本身制度如何,在香港有一部分人说A很好,就也会有相当数量的人说A最差劲,社会撕裂很严重。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争论,目前不多。社会上大多数人也不关心这种纯粹的意识形态争论,当然在知识分子内部会有人提,但牵涉到相关定义,每个人的看法也不一样。至于那些暴徒,他们也根本没有水平来谈论这个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19 04:12 , Processed in 0.05590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