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57|回复: 0

如何才能走出“历史终结论”

[复制链接]

33

主题

36

帖子

244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444
发表于 2018-5-24 06: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维新闻/多维客/思想/内文



古月

如何才能走出“历史终结论”

2018-05-24 06:49




在1990年代初,苏东剧变,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乐观情绪蔓延,福山提出“历史的终结”,认为未来是自由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从理论和实践上都遭遇到重大的危机,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以及文化建制的批判性分析却是开创性的,为解构资本主义全球化这一同一性话语,走出“历史终结”的处境,提供了超越性的视角。



这就不得不正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以《资本论》体现的最彻底。他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运行逻辑进行分析,阐释资本主义是如何从价值的生产和榨取发展到资本的积累。因此,他要理解的是整个社会的历史运行逻辑,而不仅仅是着眼于经济问题。不能把马克思经济学仅仅视为纯粹的经济理论。



对于马克思的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一直不太承认,当代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甚至将马克思经济学视为李嘉图后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正如熊彼特所说,马克思的诸多当代批评者并不比马克思更正确。这里重要的是,大部分西方经济学者都无法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社会历史学意义。



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决非聚焦于应用的西方效用经济学,而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历史学。它与西方效用经济学的前提和范式完全不是一回事。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效用经济学理论,是以理性化的经济个人为理论假设前提,以其充分均衡竞争为理想条件,建构起一种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累帕托”机制,这一理论模型和范式正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抽象化,同时又在意识形态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再生产。把效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唯一形式,只不过是对资本主义是“历史的终结”的无批判性的承认,是一种“资本拜物教”而已。



而马克思的经济学,正如其经济史观、唯物史观阐释的,不仅要要理解由资本主义经济学所描绘的经济表层逻辑,还要分析被资本主义和意识形态所压制的现实运行逻辑,那也就是资本和商品这种“物与物的关系”,是如何掩盖人们在社会化的劳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说,从历史发展来看,人们社会关系是怎样被现实经济过程塑造为“资本关系”的。这就不能单纯依赖服从资本叙事的西方经济学,而要有包容和超越资本逻辑的整全性视野。马克思以属人的“劳动价值论”作为分析的前提,而不是以西方效用经济学中服膺资本逻辑的“经济理性个人”为起点,正是对资本逻辑进行超越性思考的尝试。



不管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上多么“无用”,但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者或者社会哲学家来说,劳动是否是经济价值的真正来源,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这不仅在于从这里可以索求产品在道义上的“占有权”,为“劳动”要素在分配中谋求更大的份额,维护劳动阶层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它是资本逻辑强制压制的人的非物化的领域,是孕育着新的时代可能性的基点。



在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体系中,资本的本性是强制性的自我增殖,它或者进入到商品生产,或者旨在资本内部循环。在商品生产中必然导致资本对劳动的剥削问题,在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下必然导致过度剥削,从而导致普遍贫困和消费需求不足,最终造成资本积累困难。而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内部循环,以投机性活动自我复制,势必推升资本泡沫产生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正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海啸和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其危害至今仍存留在东南亚乃至香港社会。



马克思看来,这是资本主义体制内部无法克服的必然性危机,而不是像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的只是偶然性的、可以避免的波动。因此,从现实实然层面和道义应然层面,对资本主义体系保持批判性的超越视野,寻求可替代的方案的永远不过时。正如当代经济学大师熊彼特所说,作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资本论》,“虽然部分地没完成,部分地受到有效攻击,但它仍然雄伟地屹立在我们面前。”



马克思的经济学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理论,为打破“历史终结论”,提出了新的可能性,但可能性并不代表着完成,尚需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加以思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3-29 09:32 , Processed in 0.08443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