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02|回复: 5

50年代至00年代过年的老照片,证明了中国的发展!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256
发表于 2018-1-21 14: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新鲜人 于 2018-1-21 14:15 编辑

        (2016-02-12 21:08:05)   网络转载



50年代

随着建国伊始引进的156个工矿项目以及武汉长江大桥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新中国一派百废俱兴的情景。1958年的除夕,最热闹的要算十三陵水库工地。27000多名民工、官兵、干部、学生的劳动歌声响彻了大年三十的整个晚上。





“生于五十年代”的人们则为过年有鸡鸭鱼肉和水果糖吃而兴奋。是的,买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已经够一家人快快活活地吃几天的了。

除了吃,玩的也很多。逛庙会时,大人们给买个风车或一串糖葫芦,“生于五十年代”的人们就举着到处疯跑。





各厂矿机关也都要举办文艺晚会,郊县文化馆则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演出。


60年代

天灾人祸的60年代,对于孩子来说,春节永远是快乐的。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馅饺子就显得分外香。

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红色小鞭炮拆开来单个儿放,都能让快乐延续一年。


集体性是六十年代春节的特征。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


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不少“生于六十年代”的人可能听到过自己的哥哥、姐姐这样向父母拜年:“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六十年代过春节,登门拜年、拱手作揖、“恭喜发财”等等,被单位团拜、点头致意和“过年好”所替代。






70年代

70年代,从“上山下乡受教育”到“恢复高考”,从打到“美帝”到“中美建交”,从“文革”到改革开放。70年代末春节的传统色彩加强了,庙会、传统小吃恢复了,人们嗑瓜子、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互相拜年。



一些年轻人穿起喇叭裤、蓄长发、拎着录音机放着流行歌曲招摇过市。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25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14: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70年代的短缺经济下,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里中国人仍是隆重对待。春节期间,市场供应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年饭越来越丰盛。

关于吃,在1979年看到的可能是报纸上最丰盛的记录,时鲜多了,春节市场上有金浆、西泉、潞泉白酒投放市场,大核桃巧克力、话梅糖等恢复生产,蛋香饼干、香酥饼干、特制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种新产品安排生产供应。

80年代

1983年,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一炮打响。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乡恋》等七首歌。后来《难忘今宵》几乎成了每届晚会的结束曲。

春节穿新衣,80年代人们开始走出黑灰蓝服装的包裹,西服、夹克、牛仔、羊绒衫、防寒服、皮大衣流动成一股彩色的风。

作为礼品,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到80年代问津者日少,年礼的文化渐浓,明信片、贺卡、挂历流行起来。

80年代,人们年货准备新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

90年代

90年代是春晚最火的年代,提到春晚,就不得不说倪萍和赵忠祥。

看看春节期间商家的广告词就知道百姓过年有多忙了,“打个电话拜个年,欢天喜地大团圆”、“包饺子贴窗花欢乐在农家,看焰火放鞭炮京郊真热闹”、“春节不在家,假日列车游天下”。

90年代年饭家宴挪到酒楼吃,时兴涮火锅、涮羊肉,之后是烤鸭、粤菜、川菜、上海菜、湘菜相继而至,中间还穿插着红焖羊肉、家常菜,各家餐厅为了年夜饭也绞尽脑汁变换花样,到了1996年,连饺子城也火爆起来。

新世纪

进入21世纪,到饭店吃年夜饭的人越来越多,年夜饭的规格越来越高。

旅游过节依然是潮流,只是人们早已不再满足于在国内转悠,更多的人涌向了新马泰、欧美。

团圆还是年的主题,年根底下,如潮的人群依然奔向大小车站,拥挤着要赶在大年三十前回家。

老一辈的人依然有着浓厚的年的情结,一年年地坚守着过年的习俗,鞭炮、春联、福字、年画、祭祖、拜年、压岁钱等年的专有物事在他们心中分量依然很重。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25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14: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新鲜人 于 2018-1-21 14:23 编辑

恒久不变的中国年 老照片里的年味
流金岁月 | 老照片 / 2015-04-01 / 文新




在作家老舍的笔下,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期间,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碌,各种民俗轮番上演。如今,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许多传统民俗却逐渐逝去,人们对年的情感也复杂起来,记忆中过年的快乐时光不再,常常慨叹年味越来越淡了。
春节是农耕文明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节日,起源于虞舜时期。此后几千年,每逢岁末,中国人就以祭灶、除尘、祭祖、贴门神、贴春联、守岁、放鞭炮等形式辞旧迎新。图为上世纪20年代,为迎接春节,北京街头买年货的人们。供图:CFp
1912年,中华民国宣布改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14年,经袁世凯批准,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图为上世纪40年代,南京夫子庙,逛庙会的人们。供图:CFp
1928年,国民政府表面上完成了统一。此时,政府认为新旧历并存会“贻笑列邦”,欲彻底废除旧历,以显示其“革命”的决心。于是不论是除夕还是大年初一,政府各个机构都要正常上班。图为上世纪40年代,春节期间踩高跷的人们。供图:CFp
1928年5月,国民政府内政部提出《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案》,规定“除国历规定者外,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图为上世纪40年代,过年时,长辈给孩子们发红包。供图:CFp
直到1934年初,南京国民政府才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图为上世纪50年代,香港,春节时舞龙的孩子们。供图:CFp
新中国成立之初,春节期间的文娱节目被涂抹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各厂矿机关都要举办文艺晚会,郊县文化馆则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演出。图为1956年春节,房山县水电发电,村民们在听收音机。
大跃进期间,“能不回家就不回家”成为普遍的共识和宣传口号,煤矿、水利工程、机关部门是贯彻得最为彻底的行业。图为1959年,南京市燕子矶公社书记春节到农家拜年。农家正在贴具有时代特色的春联。摄影:晓庄
五六十年代,人们这样向父母拜年:“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图为1959年,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的一家人。供图:CFp
五十年代过春节,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已经够一家人吃几天的了。图为1959年,台江食杂公司,卖年糖年饼的摊位,这些商品只有在春节期间才有的卖。摄影:杨北钊/CFp
集体性是六十年代春节的特征。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图为1960年1月,北京厂甸,人们在春节市场中选购年货。供图:FOTOE
1967年,国务院发出了“今年春节不放假”的通知,中国自此进入“革命化的春节”。图为文革期间,广东省罗定县扶合公社旗垌大队革委会在解放军支左人员帮助下,举办了“破旧立新迎春节”妇女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直到1980年,春节放假制度才全面回归。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的消费主题依然是“排队”。要想吃一顿稍好一点儿的年夜饭,对大人小孩都有许多要求:好身体、好耐心、早起床等。图为1984年春节前夕,居民在杭州市章家桥菜市场前排队买菜。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物质逐渐丰富起来,图为1982年春节期间,特级售货员张秉贵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组柜台服务。摄影:杨绍明/新华社
1985年春节前夕,湖南省益阳市大桥农贸市场各种农副产品十分丰富,平均每天成交额达4万多元。这是蔬菜区一角。摄影:宁光前/新华社
1986年2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中)和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罗干(右一),到北京崇文门菜市场慰问商业职工,和他们一起站柜台买年货。摄影:王光禄/新华社
1987年1月,春节前夕,北京农展馆举办农副产品展销会,人们排长队买江西产的四特酒,经过长时间排队,这几个年轻人终于买到了。摄影:蒋铎/CFp
春节穿新衣。上海南京路,春节前夕显得格外繁荣。图为上海最大的百货公司——第一百货商店里,顾客在挑选新年新衣。摄影:杨溥涛/新华社
八十年代,冰箱、洗衣机、电视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图为1988年2月初,随着春节的临近,在武汉中心百货大楼,前来选购电视机的人群挤满了大厅。摄影:周国强/CFp
吃穿之外,便是民俗。北方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几乎每天都有特定的风俗。而逛庙会则是北京旧时过年的主要习俗。图为1985年北京地坛庙会上。老阿/CFp
1980年,北京,农民踩高跷来迎接春节。旧时,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组织,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正月十五正式上街,十八结束。在过会时,沿途的大商号在门前设八仙桌,摆上茶水、点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劳。
1985年春节,庙会上演员表演数来宝。摄影:许林/CFp
1985年春节,辽宁营口农民的节目表演。
1988年,河南扬集的鞭炮市场。爆竹声中一岁除。关于爆竹的传说很多,其中之一是:很久以前,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人们便燃放鞭炮。摄影:于志新/CFp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25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14: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每逢春节,数以亿计的人们从工作地回到家乡,就是为了跟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图为1983年,张海迪在山东聊城家中和父母姐妹包饺子过新年。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之意。摄影:刘全聚/CFp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晚,从此,看春晚成为中国人过春节的又一个传统。春晚主持人的面孔也一直是人们春节期间的热门话题。图为1992年,央视春晚彩排现场,主持人赵忠祥、倪萍和杨澜(左)。摄影:王文澜/CFp
很早开始,小品就成为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主打节目。图为1996年,央视春晚彩排现场,小品演员赵丽蓉和巩汉林,他们当年表演的小品名为《打工奇遇》。摄影:王文澜
从1990年开始,赵本山就成为央视春晚的一个标志性符号,直到2011年最后一次参加春晚,整整22年里他只缺席了1994年一届。图为1998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彩排现场,赵本山、范伟和高秀敏正在表演《拜年》。摄影:王文澜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240
发表于 2018-1-21 15: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这些老照片,太有价值了。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791
发表于 2018-1-23 20: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千世界 发表于 2018-1-21 15:22
阅读这些老照片,太有价值了。

亲切,熟悉,一年好过一年。用相片证实了中国的进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3-29 05:37 , Processed in 0.09256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