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移民城市浪潮下的苏州反思之一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64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5:0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新鲜人 于 2016-5-27 16:04 编辑

——一年新增一个昆山,苏州能容多少外来人口?     2005-8-25

  泰州狂侠  发表于:05-10-08 16:39 [只看该作者]

  在可持续发展中,人口是第一要素。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两个轮子驱动下,苏州现代化这列快车一往无前。

  车轮滚滚伴随着人流滚滚。苏州,在大步跨越的进程中,移民城市的特征日趋清晰。当小巷深处飘出的不是吴侬软语,而是带着苏北口音的普通话;当一位四川民工埋头筑路挥汗如雨,却在扭头之际吐出一口浓痰;当你为小区治安混乱而苦恼,却在春节为安徽保姆放假而忙乱的时候,苏州,该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呢?在迈向新的更高发展层面时,在涉及日趋匮乏的土地、环境等资源的经济承载力上,在涉及福利保障、公共卫生和教育等资源的社会承载力上,在涉及吴文化传统和城市性格的文化承载力上,苏州的人口承载极限是多少呢?该如何做到经济与人,人与自然、社会,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和谐相处、融洽共生?该如何调整、制订与之相适应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业政策、城市规划呢?在苏州向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时,外来人口,是苏州无法回避的课题。

  6月29日的日常苏州图景:

  朱永红一家的“苏州化”脉络

  十年一觉苏州梦。仿佛一夜之间,满大街都是普通话了。回望来苏打工历程,朱永红都有些恍惚了。

  6月29日早晨7时,高新区一家大型电子企业。上班的人群像潮水般汇集在厂门前,路边卖早点摊贩的叫卖声、互相打招呼的问候声、汽车鸣喇叭声此起彼伏,嘈杂如农贸市场。30分钟后,人流潮水般退去,小商小贩也收拾停当蹬车离去,这里重归宁静。第二天,这样的场景会再次重演。无论是在高新区,还是昆山、张家港,这已是这座城市日常生活的一种常态,已是苏州的一种习惯表情。

  每天这样的人潮中,朱永红的身影显得非常普通。她是这家工厂电脑主板组装流水线上的一名操作工。在3万工人中,像她这样的外地人占到90%以上,他们绝大多数住在工厂的宿舍里,也有的租住在附近的马涧村、枫桥街道,有的住得更远,乘厂车上下班。在高新区枫桥街道、园区唯亭镇、昆山玉山镇和吴江盛泽镇的一些地方,出现了被地段民警叫做“沭阳村”、“阜宁村”、“阜阳村”的流动人员聚居区,外来人口远远超过当地村民。

  来自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到2004年底,苏州的外来打工者已达到330万人,其中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员约为218万人。

  朱永红在苏州生活了10年了。她说,她不是苏州人。她的父亲老朱也说,我不是苏州人。他来苏已经20个年头。他们一家来自山东苍山,现在住在辛庄。

  老朱算是第一代移民了。他是菜贩子,辗转在娄门、辛庄、南环桥的菜市场之间,一晃20年。变化的是,他从卖菜的小摊主变成了批发蔬菜的小老板。更多的是不变:逢年过节回老家,然后回苏州继续做生意。他还是那张揣了多年的暂住证,还是一口山东话的外地人。他说,迟早要回去的,叶落归根嘛。倒是女儿,打定主意扎根这里了。

  小朱说,因为父亲来苏州卖菜,因为苏州容易赚钱,20年间,他们家、他们的亲戚中,有8个人先后投奔苏州。她扳着手指逐个细数了一遍:叔叔,在甪直卖菜;表兄,大学毕业,在昆山;两个堂弟,高中毕业,分别在吴中区和吴江;一个堂妹,高中毕业,在高新区;一个表妹和一个表姑,初中毕业,在张家港。小朱说,逢年过节时,其实用不着再大老远回山东的,苏州的亲戚已很热闹。对于父亲执意要回老家,她跟堂兄堂妹们都觉得不可理解。但说起在苏州的生活,她又显得很惶惑:自己很难融入这座城市,很难成为苏州人。谈到安家苏州,她说,因为喜欢上了这里,所以想在这里定居。等到有了孩子,该算是苏州人了吧。她说这话时,眼里闪过一丝迷茫,然后变得坚定起来。

  2004的昆山案例:

  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1比1背景下的沉思

  走在街头,放眼尽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如这座城市,朝气蓬勃中,带着些喧嚣和躁动。作为县城的昆山市区,全没有印象中县城的土气、小气,她开放、年轻、活力四射,移民城市的烙印更加清晰。

  马晓雷是小朱的表哥,他们那个家族“苏州化”人员中唯一的大学生,来昆山四年。去年初,马晓雷住进了千叶公寓,去年底,他又搬了出去。因为结婚,他买了一套房子,在昆山有了自己的家。千叶公寓位于昆山开发区,是昆山最早的打工楼之一,目前租住的外来人员超过2000人。在昆山,这样专供外来人员居住的打工楼现有65个。每一个打工楼,其实就是一个外来人员的集中住宿点,到去年底,这些集宿点接纳了44万外来工,占在昆山打工者的7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6489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5:04:30 | 只看该作者
最新信息显示,今年,55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落户昆山。而在2004年,这个城市接收的应届大学生为2600人。大幅递增的,不仅是取得昆山户籍的这些大学生,还有拿着暂住证的打工者。有预测表明,今年,昆山的外来人口可能逼近80万。而在去年,这一数字是63万。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2004年,昆山在外向型经济持续高歌猛进的背景下,外来人口统计数字在没有引起很多关注的平静中发布。这年底,昆山的户籍人口为64万,登记暂住人口则为63万,外来人口首次与户籍人口持平。

  在昆山的发展进程中,2004年是一个关口。这一年,昆山新增私企、个体工商户超过1万家。这一年,521个新的外资项目被引进,202家外企新投入生产。这一年,昆山实际到账外资12亿美元,在这块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月有1亿美元的外资涌入。到年底,昆山外企累计达到3600家,电子信息类企业600多家。外向型经济,继续以令其他城市眼红的增长速度大踏步推进。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产业集聚,吸引着就业大军汹涌袭来。这一年,15万外来劳动力涌入昆山。昆山市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的抽样调查显示,这其中,80%以上的人员集中在第二产业,站在生产流水线的终端。他们中的80%来自农村,80%的学历是初中,以及小学。

  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达到1比1,这给昆山的经济、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公共设施的建设速度跟不上外来人口涌入的步伐,住宅、道路、学校、医院,不断新建、拓建。近年来,昆山每年都要新建一座水厂,可容纳5000人住宿的打工楼小区每年要建20多个。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土地、生态环境等资源不能无限制扩大。根据测算,昆山的城市人口承载极限是180万。

  经过20年的探索发展,“昆山之路”走到了一个新的路口。

  1996的苏州节点: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零状态下的虹吸效应

  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州经济发展驶上突飞猛进的快车道。经济的高速发展,引发了对大量外地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使苏州进入了外来流动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

  1996年,是苏州发展中意味深长的标志之年。这一年,是九五的开局之年,GDP首次超过千亿大关,实际利用外资26亿多美元。苏州在回顾自身中思考下一步发展的着力点,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发展思路。那时,初中毕业的小朱来到苏州投奔父亲,她第一眼看到的,是大片大片的破旧低矮的老房子。她跟父亲在娄门看摊卖菜,自己不敢上街,因为车站商场满街都是吴侬软语,她一句也听不懂,她的语言不通,让她的心里充满自卑。那时,她没想到自己10年后会铁定心在这里安家落户,也没想到10年后的苏州会发展成什么样子。那时,新开通的沪宁高速车流还不拥挤,干将路还刚刚打通,园区开发刚启动,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还刚刚舒展开。苏州的街坊改造如火如荼,但古城依然带着些中国文化后院的矜持和老旧。1996年,包括小朱在内,苏州外来人口59万。那一年,苏州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接近持平,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步入零增长时期。从这年起,迁移增长成为苏州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这一年,苏州户籍人口574万,比上年增加1.2万人,属于净迁入的外来人口。直到20世纪末,苏州户籍人口以每年万人左右的机械增长速度增加。进入21世纪后,这种趋势开始大幅度提速,每年有七到八万人加入苏州户籍。这些取得苏州户口的新移民,处在金字塔型外来人口结构的顶端,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10年间,苏州已接收各类毕业生近30万人。

  更为汹涌的,是那些来苏打工的流动人口。进入21世纪,苏州外来人口以井喷之势猛增。2000年,外来人口为86万,2001年达到105万,2002年则为170万。到2003年,为259万。2004年,达到326万,苏州成为工业总产值过万亿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平均每年递增60万人。劳动部门说,每年新增的用工中有2/3是外地人。

  资本,以势不可挡的引力,吸附着源源而来的劳动力。他们像潮水般奔来,像蚂蚁筑巢般越聚越多。他们在迁徙中改变自己,更在流动中改变这座城市。

  他们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建设者,是这座城市生活的参与者。他们又是这座城市的旁观者,行走在城市的边缘。

  他们在改变这座城市。但这座城市还没有准备好:该如何接纳他们呢,330万汹涌而来的流动大军?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5-10 00:30 , Processed in 0.0765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