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造出桥梁界的瑞士表,工程师也该有自己的节日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57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13:1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新鲜人 于 2018-3-3 13:19 编辑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我们造出桥梁界的瑞士表,工程师也该有自己的节日!2018-02-27 11:42:00  环球网   张骜




 小调查:你是否愿意让你的孩子成为工程师?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张骜】环环今天要讲述的,是一位建筑设计师。


  桥梁工程师?就是建筑工地上那种一个公文包,一只保温杯,又苦又累的包工头?


  朋友对工程师充满误解的话,恰恰证明环环今天的文章有多重要。


  我们的主人公,可是一位大牛!他叫孟凡超,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


  先来说说,咱们的港珠澳大桥,有多牛?

  这座全长55公里的大桥是中国交通建设史上的里程碑项目,也震惊了世界工程建筑领域。TA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长跨海大桥,被称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TA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之一。

  大桥的设计者是孟凡超。他1978年考入大学,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读桥梁与隧道专业。据他介绍,当时全国一共就3所学校招这个专业,并不是报考热门。“当时很多社会上的人会说,桥梁、隧道和公路有啥可学的?一个锄头、一个镐,一些简单土工机械就可以了,读什么大学?”孟凡超说,“很多人也没有展望到这个专业会遇到大有可为的时代。”


  工程师究竟在做什么?一个锄头、一个镐、搭支架、搬钢筋,就能修桥?


  先来看看传统的大桥,你就会知道自己比港珠澳大桥工程师缺少多少想象力了:


  千百年来,我国的桥都是像赵州桥、卢沟桥这样的石料拱桥,造价便宜,跨度不大,最长也就几十米。孟凡超从小在家乡看到的也全是石拱桥。

  70年代初,国家才慢慢出现了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桥梁,然后有了T梁桥、慢慢再有了混凝土箱型梁桥。修建模式都是以现场浇筑作业为主、劳动密集型的简单粗放工程管理。环境保护、工人工作条件、工作效率、工程安全等问题都难以保证。

  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高速公路事业,桥梁建设提上日程,从此“跨越江河湖海,跨越山峦谷地”的事情成为常态,成为了孟凡超的日常工作。到了港珠澳大桥,想要跨越55公里海洋距离,还要让桥梁设计寿命达120年,依靠传统的桥梁建设技术、结构材料和结构技术进行建造走不通了。


  怎么办?孟凡超顶着社会和业界同行的压力,用一年时间说服各方推行自己的创新造桥方案——他要“制造”一座桥。

  港珠澳大桥建设几乎用了世界最苛刻的标准。孟凡超举例说,瑞士表之所以牛,是因为它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精度,而中国制造的这座港珠澳大桥可以说是世界桥梁建筑中的“瑞士表”,“实现了庞大的桥梁结构构件精度达到毫米级”。


  造桥如制表?想不到吧!修桥也是个“流水线”上的精细活,也有装备产业链条!


  整个港珠澳大桥的“制造”过程运用的是孟凡超提出的“四化”建设理念——“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


  具体来说就是,建设时采用大型的施工船舶,大吨位的重型起重装备,大尺度的桥梁、隧道、筑岛构件;现场浇筑施工转化为了工厂化制造,大大减少现场的作业时间、工作量和废物排放量,有利于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对桥梁构件、筑岛构件和隧道构件等采用标准化的现代生产流水线来生产管理,从根本上保证工程质量,同时有效控制成本和工期;把工厂化制造和生产的构件采用大型的装备在现场进行搭积木式的装配化安装,大大缩短海上作业时间。

  据说在港珠澳大桥的现场施工,看不到人头攒动的千军万马施工景象,而是为数不多的大型装备在生产作业。


  这,就是工业化。


  在老外看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都是世界顶级,值得竖大拇指。


  孟凡超说,现在已经有50多个外国政府、企业、学者考察团先后来观摩学习,其中不乏欧美等制造业强国。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切萨皮克湾交通通道业主提前做了很多功课,抱着收集的30来公分高的港珠澳大桥建设材料与中国交建的人员商讨到美国修建桥岛隧工程的相关事宜。挪威、瑞典等欧洲国家的业主考察了很多地方之后来到港珠澳大桥制造现场,立刻拍板合作:“不用找了!走了这么久,终于见到了最好的技术!”


  一座大桥,震撼了世界工程界,改变了外界对中国的看法。


  孟凡超说,这座大桥只是国家工业化转型的一个缩影。它代表着我国发展的未来方向,工业制造要向智能化迈进,达到高端制造、智能制造。


  下一步,孟凡超将目光放在了支撑南海战略和海南发展的琼州海峡通道,关系地区交通经济圈增长极的110公里长的渤海湾通道,还有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台湾海峡通道等。“这些地方的通道涉及的都不是简单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而是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也会是全球的超级项目。”他说。

  “我今年也接近60了,70岁可能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孟凡超表示,国家现在还处在一个向工业化转型、由中等水平向高端发展的阶段,这样的历史责任需要一批有奋斗精神和使命感的青年新一代知识阶层来承担。想到这些,他对现在青少年的职业定位与发展规划表示出担忧:“很多年轻人现在就想抱着学历睡大觉,遇到困难就想躲,一边还希望能出名拿到高收入,可天上不会掉馅饼。”


  不仅如此,受这一趋势影响的人群年龄还在变小,很多小孩子谈长大后的理想都是成为明星,而不是工程师。“这与国家和家庭两方面有关,”孟凡超认为,近些年社会流行追星风潮,我们不能否认明星的重要性,但也要呼吁国家调整价值导向,推动人们了解工程师在国家历史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从小培养孩子拥有社会担当和正确价值观。


  在孟凡超看来,工程师阶层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国与国之间真正拼实力较劲的时候,靠的就是这股力量。他希望青年人可以延续工程人刻苦实干的精神,不断积累,逐渐创新。但现在人们对这个行业存在偏见,不够重视。“教师、护士都有自己的节日,可是我们工程师就没有,我认为非常有必要设立一个工程师节。”他笑着说。


  孟凡超表示,所有的成功和突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的建筑业积累了几千年经验教训,才有了现在的雄厚底气迎来高速发展,这正是工程类人才发展的好时候。


  “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弄潮儿,有坚持到最后的弄潮儿,也有半途而废的弄潮儿。这就看你愿不愿意参与国家大发展的洪流当中去,抓住机遇,经过层层大浪淘沙。”孟凡超认为,“只有具有眼光、担当和定力的人才能成功,他们也必然会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中流砥柱精英,也会享受国家发展的成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571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13:22:45 | 只看该作者
环环登上港珠澳大桥及其人工岛 领略“超级工程”的设计之美2018-02-14 00:27:00[color=rgb(140, 140, 140) !important]环球时报李司坤分享
参与

  【环球时报记者 李司坤】提起港珠澳大桥,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这是中国的“超级工程”。的确,这座被英国媒体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跨海大桥有着多项世界第一的纪录: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有着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公路沉管隧道,而在隧道的修建过程中,进行的是世界上最精准的深海对接……然而,被很多人忽视的是,这座大桥还是一座充满美感的工程。2月3日至5日,《环球时报》记者登上港珠澳大桥及其人工岛,穿越海底隧道,成为项目交付验收前最后一批领略大桥之美的访客。

图说: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上的“中国结”造型索塔。 环球无人机频道拍摄  

  望向对岸的深情眼眸

  乘着摆渡船在伶仃洋里晃悠了一个多小时,《环球时报》记者终于在视线尽头看到了港珠澳大桥,它像一条巨龙掩映在伶仃洋晚冬的雾气里,雾浓了它就淡,雾淡了它就浓。在距离香港不远的伶仃西航道与铜鼓航道交汇处的海域,有一段6公里多的桥体“钻入”海里,这是大桥的海底隧道部分。在桥体出入海面的位置,建有东西两个人工岛,起到岛隧道转换的作用。

  《环球时报》记者随众人登上东人工岛,只见岛上的核心区域是一座呈流线型的四层建筑,像一艘带有科幻感的豪华游轮。“游轮”顶部是一个贝壳状的风帽,用于海底隧道的通风。记者观察到,在风帽面向隧道的方向,有一对排风口,形似一双眼睛。而在与之相对的西人工岛的建筑风帽上,也有一对“眼睛”。中国交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常务副总工程师尹海卿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道,这一设计借鉴了贝聿铭设计的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顶部的眼睛造型。记者注意到,两个风帽上的眼睛造型并不一致,其中西人工岛排风口的形状像是一对“丹凤眼”,温柔多情,而东人工岛上的眼睛则更像是男性的眼形,阳刚有力。记者从项目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女性的眼睛代表母亲,男性的眼睛代表儿子,这样的设计,寓意母子俩在隔海的两座人工岛上深情相望。

  《环球时报》记者发现,如果从空中俯瞰这两座人工岛,可以看到“母亲”的背后是珠海的方向,双眼望着香港,而“儿子”则背靠香港,正对着伶仃洋那一边的大陆。两双眼睛望着对方,各自身后绵延的桥体,就像眼里流淌出的温柔目光。

图说: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海底隧道从这里“钻出”海面,远处是香港大屿山。 环球无人机频道拍摄  

  白海豚数量不减反增

  在港珠澳大桥跨越的50多公里的海面上,有三处通行航道斜拉桥,其中青州航道桥上的索塔是一对中国结造型,九州航道桥的索塔造型为两只风帆,江海直达船航道桥的索塔则是三只可爱的海豚。三座航道桥造型优雅,与人工岛一道,构成一幅“珠联璧合”的美景。《环球时报》记者查阅港珠澳大桥官方网站,发现这三个索塔的造型各有寓意:“中国结”象征着三地共建大桥,共结同心的“中国梦”,“风帆”象征三地共同尊崇的海洋文化,而“海豚”则代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说起海豚,大桥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珠江口由于地理位置优势,咸淡水在此汇聚,成了只能生长在咸淡水交界处的中华白海豚的天然栖息地。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是否会对白海豚的栖息环境造成影响?令人欣慰的是,经过第三方机构多年的跟踪观察发现,自港珠澳大桥施工以来,中华白海豚的数量有增无减,从2009年的1400头增加到2016年约2100头,这足以证明,大桥建设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之美不是空谈。

  对此,尹海卿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原本伶仃洋海底“空荡荡的”,现在因为大桥的修建,在海底打下了很多根桥墩,这对海豚们来说,相当于有了嬉戏的场所。另一方面,桥墩打下去后,在海里起到人工鱼礁的作用,会被附着一些海底生物,而这些附着物为一些小鱼提供了食物,“小鱼被吸引过来了,大鱼(中华白海豚)自然就跟着过来了”。

  “隧道是我的第二个女儿”

  在参观人工岛上的建筑时,《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人群中一位身材高大、欧洲面孔的中年男士对建筑内部设计及装修风格兴趣浓厚。这位名为汤米的丹麦男士是一名隧道工程师,参与了港珠澳大桥隧道的设计工作。“我和中交(中国交建)的同事一起共事,研究隧道的受力分布情况,以及沉管部分的设计”。汤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的第一个女儿就是在隧道建设时出生的,“这条隧道就像是我的第二个女儿一样”。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建设过程持续了7年,这对很多中国交建的建设者来说,意味着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这座大桥。“(2月6日)交工意味着工程完工,最近我们团队为即将完工而高兴,但更多的是不舍,是与7年人生的惜别”,中国交建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在5日举行的工程项目美学研讨会上百感交集地说。《环球时报》记者去过多个中国“超级工程”现场,在此前的工程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的都是关于项目技术如何先进的介绍。而此次参观港珠澳大桥,工程人员都具备设计师的思维,非常在乎项目设计的美感。

  我国当下的基建水平已经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个道理,在工程建造领域似乎也适用。中国交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党群部部长陈向阳对《环球时报》记者感慨称,过去在国家建设过程中,财力比较薄弱的时候,首先解决的是有和没有的问题。“过去我饭都吃不饱的时候,你不要告诉我肉好不好吃,首先你要把米饭给我。”陈向阳称,在基础设施问题上,过去我国主要解决的是需求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有一定财力了,才考虑质量好坏的问题。“到现在,我们可以选择的不仅仅是好与不好,还有能不能和美结合”。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5-10-16 17:15 , Processed in 0.05132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