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楚辞;九歌》与中国神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1:2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笑而不语

    当今世界各个民族,无论是已经进入文明,或者还是处在原始状态,都有他自己的神话和传说。凡一民族的原始时代的生活状况、宇宙观念、伦理思想、宗教思想,以及最早的历史,否混合地离奇的表现在这个民族的神话和传说里。原始人民并没有近日人民的理解力和分析力,并且发表思想的工具,但是从他们的浓厚的好奇心出发而来的想象力,却是很丰富的;他们以自己的的生活状况、宇宙观、伦理思想、宗教思想等等,作为骨架,而以丰富的想象为衣,就创造了他们的神话和传说。故此,就文学的立场而言,神话实在即是原始人民的文学。一民族的神话即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学源泉,此在世界各个民族文明。大抵皆然,并没有例外。

    在我国神话也曾为文学的源泉,在几个天才的手里发展成为新形势的纯文艺作品,而为后代人所模仿;这便是后代千年来艳称的《楚辞》了。

    中国古代纯文学作品,一是《诗经》,一是《楚辞》。论著作年代,《诗经》在前,《楚辞》在后(虽然《楚辞》中如《九歌》之类,其创作时代当亦甚古),论其性质,则《诗经》可以说是中国北部民间诗歌的总集,而《楚辞》则是中国南方的文学总集。我们应该承认,当周秦之交,中国北部人民的思想习惯还是与中国南方人民的思想习惯,迥不相同。在学术方面,既然已经把北方中国与南方中国的不同面目充分表先出来,那么在文学方面,当亦若是。故此,以《诗经》代表中国北方文学,以《楚辞》代表中国南方文学,不是没有理由的。但是历来文人都崇尚儒学,以《诗经》乃孔子所删定,特别看重它,认识文学的始祖,硬把一些时代较后的文学作品说是“出于诗”,所以源流个别的《楚辞》也算是受了《诗经》的影响;刘彦和说:“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文心雕龙•通变》),顾炎武说:“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为《楚辞》(《日知录》),都是代表为《诗经》独尊的观念。把《楚辞》与《诗经》混牵在一处,仅仅以他们成书的时代先后来断定他们的“血统关系”,结果必然抹煞了《楚辞》的真正面目。我们承认《楚辞》必然有他的来源;但是其来源却非北方的《诗经》,而是中国的神话。我们认清这一点,就不会把《九歌》解释为思君和自况之作,然后不至于将《天问》解释为愤懑错乱之言了。

何以中国神话独成为中国南方文学的源泉呢?依我看来,有两种解释:一是北方没有产生伟大美丽的神话;二是北方人太过“崇实”,对神话不感浓厚的兴趣,故一入历史时期,神话就停滞了,而性质迥异

的南方,则保存这大量的古来神话,之至战国成文文学的源泉。只看现代我们所有包含古代神话的典籍的作者,大都是南方人。据此便可恍然。

    既然承认了《楚辞》与中国神话的关系,下面则据《楚辞》之内容进行探讨。

    《楚辞》中最古老的歌谣是《九歌》,这是一组祭祀诸神的古老的颂诗。在屈原的时代之前,早就有了《九歌》之说。这种名称,依据文献看来可以追溯到夏朝,而且与夏启有关。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离骚》)

      启棘宾商,《九辩》《九歌》。(《天问》)

      夏后开上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于天下。(《山海经•大荒经》)
夏后开既是夏后启。许多学者认为,夏启身兼古代大祭师或者大巫师的身份。《九歌》和《九辩》可能是当时巫师祭祀的祝语、颂歌。传说《九歌》是启从天上去下来的,然后才在人间流传开来。在上古社会,巫师们自称是能与天神交往的半人半神,因而天上的歌曲只有他们能得到。而他们往常也就是唱着这些歌曲与神仙沟通的,来取悦于神;或者说只有通过这种神乐人才能与神交通。当然夏启时代的《九歌》与屈原的《九歌》的关系,我们无法妄下结论说,他们是继承关系,或者说完全没有关系。但是倘若说:《九歌》本是祭祀神的歌曲,恐怕不会太错。清代学者黄文焕说:“余谓《九歌》之名,自古有之,非楚古之歌也。滋之有作,如后人拟古乐府,因其名而异其词云尔。”(《楚辞听直》) 《九歌》之名古代已经有了,此言不差。但是黄文焕说的不够精确,既是远古时期的《九歌》与屈原所作的《九歌》都同样是巫祭之歌。屈原在这里不仅沿用了《九歌》之名,而且沿用了他的功能。这也像六朝、唐代的诗人,拟古乐府,他们沿用了旧题,诗歌的内容一定与旧题有关。如《燕歌行》一定是写闺中少妇思念戍边的丈夫,《饮马长城窟行》则一定是写修筑长城的战士的苦痛。

    《九歌》本是民间祀神之歌,王逸《楚辞章句序》云:
《九歌》者,屈原之作也,昔楚国南郢之地,湘沅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做歌乐,鼓舞以乐鬼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腾。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
朱熹《楚辞集注》说:
荆蛮陋俗,此厩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荒淫之杂。原既放逐,见而感之,便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而又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
依照朱子之说,屈原在流放期间,他所居住的地方,民间祭祀鬼神风气极盛。祭祀必有歌舞,《九歌》就是当地祭祀用的歌诗。并且屈原进行了改造加工和润饰。《九歌》共十一篇,但是有些学者居于“九”这个数字,根据个人的了解将篇目合并为九篇。如林云铭就将《山鬼》、《国殇》、《礼魂》合并为一篇,蒋骥将《湘君》和《湘夫人》合并为一篇,将《大司命》和《少司命》合并为一篇。这种望文生义的方法,其实也是对《九歌》祭神功能的忽视。著名的《楚辞》研究家洪兴祖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1:28:48 | 只看该作者
以“九”之名者,取“箫韶九成,启《九辩》《九歌》”之义。(《楚辞补注》)

他认识到《楚辞》中《九歌》与远古时代《九歌》有某种传承关系,而不是九篇作品结集的名称。
     在表演形式方面,《九歌》是一套舞曲,他是歌词、音乐、舞蹈的组合。王国维甚至将其视为古代歌剧的雏形,或者中国戏剧的早期源头,他在《宋元戏曲考》中说: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2805440100iqgq.html) - 最早的文学形式——祭祀神话考_古道枯藤_新浪博客

《楚辞》之灵,殆以巫而兼尸之用也。其词谓巫曰灵。盖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之所凭依,故谓之曰灵,或谓之曰保。……至于浴兰沐芳,华衣若英,衣服之丽也。媛节安歌,芋瑟浩倡,歌舞之盛也。……是则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他的这种描述是可信的。巫师在表演歌舞之时,他们要办成神的摸样,正如朱熹所说:“古者巫以将神,盖身巫而心则神也。”巫师在降神的时候必然要办成神的样子,而且要代神立言,否则他的巫术就不灵验了。巫师是神与人的中介,在祭祀的场合,他往往代表神灵,他与神灵融为一体。在祭神时候的歌舞,便具有神圣的色彩,所以被认为是从天上传到人间。
我们现在读《楚辞•九歌》便能体会到当中那种庄严肃穆的境界,因为它不是人间的喜怒哀乐,也不是凡尘的悲欢离合;而是仙境的辉煌和神仙的飘逸。《九歌》对神的赞美,实际上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美的文学形象。一方面,这固然因为神在先民心中本来就是充满着神圣的光环,另一方面,这些形象的生动个性不因为他们的神性而抹煞,相反因为这种神性而显得越发崇高。且看《河伯》中的描写: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离。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灵河为兮水中。

乘白龟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鱼邻邻兮腾予。

第一段为扮主祭者的女巫所唱,可以视为将神曲。诗中想象河伯乘着水车,以荷花为车盖,由龙驾车,在宇宙空间,无拘无束的遨游。他的居室也充溢着水族的意趣。女巫呼唤他的降临。第二段即为男巫扮成河伯,他听到女巫的呼唤,终于降临了,他们一起在黄河中遨游。最后女巫在南浦之处与河伯分手。这一段由女巫主唱。
《山鬼》由女巫扮山神,男巫为主祭人: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披沥兮带女萝。既含涕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中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桂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添添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据郭沫若研究,山鬼是巫山的神女。在楚文化中,巫山神,是一美丽女神。徐悲鸿曾就《九歌》诗意曾画过一副有名的《山鬼图》。歌中第一段由男巫主唱,倾诉了对美丽女神的倾慕之情,呼唤她的降临。第二段扮演山鬼的女巫主唱。山鬼听到男巫的呼唤,乘着红色的豹子,带着狐狸降临了。这段女神的自述写的最为动人。第三段由男巫歌唱,写他见到美丽的女神的情景,并与女神一起非常的愉快,流连忘返。第四段写女神的自述,写她的生活环境,以及对人间爱情的眷恋。这首祭歌十分优美,女神的美丽,弥漫着一种原始的粗拙的山野气息。同《高唐赋》中那位“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女神相比,《山鬼》的巫山女神显然更具有原始的味道,更具有令人一种怦然心动的魅力。从诗学角度而言,这首诗的意境,透出那明澈的幽静甜美,的确非人间境界,也不像是人间所作的诗歌,的确像是从天堂传到人间的诗篇。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九歌》作为祭歌,多用男女对唱的形式,而且多数作品有人神恋爱的故事。写神的情感徘徊,悲欢离合;而又与人间别是另一番情调。所以这种神既是崇高又可爱。后世的《楚辞》注家,可能认为神仙谈恋爱是不可能的事情,不可想象的事情,穿插这些东西就是“亵慢荒淫之杂”。《九歌》的文字十分优美,很像经过文人的润饰加工,但是民间祭歌的精神却依然保存下来。它的起源显然是十分久远的时代。祭祀时的颂歌应该是最早的文学形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5-10-18 23:54 , Processed in 0.08194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