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家对影响因子说不”引热议

[复制链接]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5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 12:4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6-16 13:43   科技导报


  本刊记者/李 娜


  “科学界应该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作;影响因子不能作为替代标准用于评估科学家的贡献,以及招聘、晋升和项目资助等各种评审。”这是包括美国科学促进会在内的75家机构和150多位知名科学家,于2012年12月在旧金山支持签署的《关于研究评价的旧金山宣言(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的核心内容,Science杂志近日发表社论“影响因子扭曲”一文重申该观点,迅速引发科学界热议。


  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妨碍创新


  Science杂志主编Bruce Alberts在社论中罗列了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研究成果的危害,这些危害之前也曾经不断遭到学术界诟病。


  影响因子是国际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指某期刊前2年发表的所有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次数的平均值,1972年提出后即被用作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


  Science社论指出,影响因子只是评价期刊的工具,并不是评价科学家个人研究水平的工具,因为很多重大突破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实现的。然而,影响因子被滥用于评价科学家的现象日益严重,科学家们正在被其所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来进行学术水平排名。一些科学家将其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影响因子取小数点后3位罗列在履历上。在一些国家,影响因子低于5.0的期刊被认为没有价值。


  Bruce在社论中指出,影响因子的不恰当使用非常有破坏性,会影响期刊的发表政策,发表生命科学领域这样高引用频次文章的期刊广受欢迎,而一些发表其他重要领域文章的期刊则遭遇偏见,比如社会科学和生态学,这使得一些知名期刊遭遇滥投压力,也浪费了科学家大量时间。


  社论还指出,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最重要的危害可能是妨碍创新。影响因子会鼓励“模仿或跟风”,使得本来就已经很“热”(影响因子高)的研究领域更加人满为患,他们只关心在哪些领域才能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而不是研究成果本身有多么重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54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5-1 12:45:39 | 只看该作者
  停用影响因子,该不该叫好?

  5月17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晓磊将Science的社论文章简要翻译后,张贴在其科学网博客上,点击量迅速过万,评论超过100条。其中不少评论认同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不合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教授刘庆生认为,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是极其荒谬的事情,即使用引文数和H值评价也不完全科学,尤其是评价一个具有潜质的青年研究人员。另有评论指出,影响因子的评价体系对创新和传统课题的研究破坏很大,导师的绩效和学生的奖学金都根据影响因子计算,那些难度大、产出慢、偏冷门的研究课题老师和学生已不愿做,而是更喜欢做跟风和模仿的工作,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做一些有风险的创新研究。

  不过,也有评论认为影响因子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海航发表评论称,期刊影响因子虽然不能作为研究水平的绝对和唯一的评价指标,特别是在不同学科之间是无法比较的。但在同一学科内作为一般性评价指标还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一般来说,同一学科内影响因子高的刊物要求相对较高,文章的整体质量和平均水平也相对较高。中国计量学院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讲师舒海波认为,在同一个领域里,影响因子高的论文学术价值相对要高,在没有更好的标准出现之前,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影响因子作为评判标准的做法。

  以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遭遇诟病并非新鲜事物,学术界对此讨论已久。可以看到,单纯以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的不合理之处,在学术界很大范围内已经形成共识,但一直以来难以突破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更为合理的科技评价机制?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54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5-1 12:46:31 | 只看该作者
评价应该回归学术本身

  Science杂志在社论中指出,为了客观地评价研究者的科研贡献,需要知名同行科学家作为评价者,认真评阅某个研究者的代表研究成果。DORA针对合理评价科学家成果提出的建议是,重视科学内容本身,不要用期刊的规则评价科学家,要考虑以更为宽泛的影响指标来进行评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指出,科学评价一旦被某个指标“绑架”,便脱离了科学的本质。而这股狂热会使科研土壤变得贫瘠,使探索科学的高尚情操,有时候变成了玩弄数字的游戏,也容易从中滋生出弄虚作假的腐败之风。对于科技评价,真正了解专业的、负责任的同行评价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应当营造重视学术声誉和科学独立性的文化氛围,减少行政干预和无谓的各类社会评比。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现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在评审实验室、学科带头人时,已不再是文章数量和影响因子至上,而是强调“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样的科学突破。可见中国的科研管理部门也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着力逐步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中国科协2009年也启动了中国特色科技评价体系建设研究,希望提出基于科技工作者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社会承认的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科技评价问题复杂而具有挑战性,如何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评价机制,是对中国科学界的重大考验。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6-2 13:11 , Processed in 0.06103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