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FT中文网: 完善要素市场,重启整体改革下一步

[复制链接]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19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12 20:4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千世界 于 2020-4-12 20:48 编辑

  徐瑾:疫情之下,如何保经济?重启改革是正确的重启键。近期官方重谈完善要素市场,背景如何?为什么这个时候提出要素市场改革?


  2020年4月12日 15:48 FT中文网首席财经评论员 徐瑾


  疫情之下,如何保经济?重启改革,或许是那个正确的经济重启键。


  2020年4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要素市场改革的文件。在这份名为《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文件中,涉及了土地、户籍、金融、数据等方面,可以说涵盖要素市场改革的新旧方面。


  如何评价?


  文件中首先值得关注的是关于土地以及劳动力的内容。土地方面,文件提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善土地管理体制。


  可以说,土地市场变革是要素市场的重点,它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牵一发而动全身。此前一些政策对改革方向已经有所透露,比如国务院下放了用地审批权。其中,出现永久基本农田外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委托给省一级,8个省市试点永久农田转建设用地审批权下放等提法。很明显,改革目标是突破过去僵化的土地管理。


  劳动力市场也是重点。文件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具体的条款也可圈可点,比如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这些建议如果有效落实,对于市场想象空间非常大,也是对于疲软经济的一个强心针。恢复人的流动,是经济复苏的第一步。可以预想一下,未来除了超大城市之外,对于限购以及户籍等政策,都会逐步放开。


  大家比较关心的资本市场而言,除了提出完善主板、科创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债券市场等,比较有意思的是谈到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看具体条款,涉及不同方面,有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推进证券、基金行业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有序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条件等。在中美贸易纠纷与经济下行之下,外界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等金融改革,有放慢趋势。如今,上面条款,目标对内加强对外开放的金融步伐,是内部需要,也是逐步履行贸易谈判的一些承诺。


  一个新颖之处是文件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比如推进政府数据开放、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等。单独提出数据要素,可见数据在新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不过,条款之外,更重要的是文件的出台背景和时机,更耐人寻味。


  为什么重提要素市场改革


  你可能好奇,要素市场改革,为什么重要?


  对一般民众来说,要素市场是相对陌生的,也不太关心,因为没有机会直接接触。回看要素的定义,按照经济学说法,生产要素是什么?就是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


  和要素市场相对应的概念,是商品市场,就像你去便利店买牛奶,你关心牛奶的质量、品牌和价格等信息,但是你不会关心牛奶产业奶粉奶源等的准入情况——但事实上,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前者。


  再比如,大家都关心房地产,对土地却相对漠然,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土地制度以及土地价格其实房地产市场中最为核心的因素。


  政府管理者自然明白要素市场的重要性,到目前为止的主要管理思路,就是放开商品市场,控制要素市场。不重要的,让出来,让市场企业去折腾,重要的,就牢牢掌握在手中。


  既然要素市场很重要,为什么这个时候提出要素市场改革?这次文件出台,不少人很直接想法,就是救助疫情之下的经济。不过,类似纲领性文件,其实涉及不同部门协调意见,时间不短,这一文件应该酝酿已久。


  可以说,文件在对外开放以及对内改革都有所涉及,一方面,不少条款呼应了此前中美贸易战的承诺,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自身内部选择。


  改革初期思路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试错。按照设计,是按照渐进式的方式,一步步让给市场,从商品市场到要素市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这种转轨经济中的半计划半市场的模式,却滋生与固化了管理模式,也有了新的利益集团,让要素市场中的市场化进展程度低于预期。


  回头来看,利益固化和路径锁定之下,要素市场的不少运行特点,事实上构成了中国经济的特色或者说惯性。比如,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崛起,低成本是传统优势,这其实与要素市场的管控有关。具体而言,无论人力成本还是资金成本,其要素市场价格都被压低,从而享有低于全球市场的成本优势。而土地成本则居高不下,构成企业利润率降低的一个环节。哪些要素价格高、哪些要素价格低,既反映了体制的运行惯性,又事实上起到了按照政府意志重新配置资源的作用,令“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打折扣。


  这样一来,有看得见的好处,一些资本有利可图,银行旱涝保收,一些企业全球撒钱,但是也有看不得见的成本。比如下游民企,一旦遇到经济周期波动,会很难受。再比如,没有享受城市福利的大量农民工的出现。成本总是要支付的,比如农民工福利、环境代价等等预支的代价,其实需要整个社会来负担。


  可以说,基本要素市场背后,盘根错节,存在各个组织与部门。在这样路径依赖下,从部门层面去推动改革,涉及具体利益,很难改。所以要重启改革,超越具体部门而从要素市场进行整体推进,也许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式。


  未来效果如何落地


  市场人士很关心,这一文件效果如何?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不妨思考下当下经济的处境。


  一个很好指标,是利率。在这次文件中也提到利率改革。利率之所以重要,在于利率是资金的重要度量衡。现在情况,是利率走低,甚至有分析师说十年期国债利率大概率会降至2.0%,余额宝之类货币基金收益率也一路走低。


  这对很多人来说,比较可怕,但目前效果,多数只是反映在投资理财层面,更深后果在实体经济的困境。我在公号《徐瑾经济人》中多次提过,利率背后其实是整体经济投资率体现。利率走低是表象,背后动力是下滑的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报率为何走低?也在于过去依靠投资以及廉价资金劳动力推动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维持,经济增速,即使不遭遇疫情,也会逐步下台阶。


  这种情况下,如果要真正实现经济的迭代,需要重启改革。存在,不等于合理,而不合理,意味着改变的可能。当我们看到经济中的种种不合理之处,其实也是体制改革的机遇之处。从这些地方入手,才是真正治本方法。经济中增量改革,是已经走的容易的路,因为人人受益,大家都没有意见;但在过去三四十年,增量改革走得差不多,目前需要走存量改革的路,一些传统的利益格局面临打破,要素市场就是重要一块。


  要素市场改革的道路,符合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一直被认为两个核心——第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第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不过,如果你熟悉中国经济圈内部的各种争论,就能发现十多年前还有很多人在呼吁要素改革;问题是,近年来呼吁整体改革的声音不多了,要素市场就更少听见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文件是中国社会改革意志的再一次呈现。


  如果要素改革做得好,是长期利好中国的因素。但是问题在于,如何落实?谁来落实?在市场的憧憬中,这些问题需要解决。人类历史上,无数变革都来自于危机。疫情是一次催化剂,希望能够产生推动改革落地的足够动力与压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5-10-18 16:50 , Processed in 0.06947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