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雪逑编译报道】中国科学院5月3日在上海发布中国首款云端人工智能芯片,理论峰值速度达每秒128万次定点运算,可媲美世界先进水平,将广泛应用于智能驾驶、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领域。法媒近日援引该发布会现场相关人员介绍,其评论编辑Frederic Koller同看好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法国《时间报》报道,近20多年来,产业模式的变化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比如资本模式介入促进中国经济转型;联合开发、核心技术等体系的科技成果转化也大大加速了中国的发展。近些年,中国制造也在不断优化升级,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至今仍为高新专利汇集区。
报道称,中国是个数据资源丰富的国家。长时间以来,科学院体制特征与缺乏更加相对自由成为科技创新的严重阻碍。然而,一些影响中国发展的缺点华丽转身,成为加快人工智能发展竞争力的有利条件。如人口基数大、经济体制、治安监督等。虽然美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时间较长,但是中国正在快速迎头赶上。报道称,人们总是习惯性的称21世纪为“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产生者则需要众多群体为依托。而中国具有先天的大数据优势,即庞大的人口基数,亦可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

中国寒武纪公司创始人兼CEO陈天石(左)与恩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国良(右)共同发布芯片。(图片来源:人民网)
报道认为,中国如果成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先锋,并不是个巧合。中国人工智能领航企业,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虽然主要是在国家战略计划支持下,着重发展经济与安全方面的相应技术,但是也为自有客户提供更新换代的科技服务。中国政府投入使用的《社会信用系统》,可以完整记录公民行为,这个系统的发展依赖于视频监控技术,该技术可清晰全面地记录人、物的电子活动轨迹。所以说,中国成为人脸识别技术先锋并不是偶然,并已在更多未知领域探索大数据实践应用。
报道称,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将得益于硅谷专业领域人才的回归。毫无疑问,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大数据并不是全部,算法工程师以及未来电脑技术的构想也必不可少。
目前,美国在该领域还不可超越,特别是其吸收全世界高端人才的能力。但是,因为特朗普政府对部分移民采取的限制政策,这种优势正在被削弱。在硅谷工作的人工智能工程师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英国《金融时报》刊文指出,众多中国籍工程师准备回归本土,因为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及更便利的政策供其施展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