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埃及到耶路撒冷,我终于明白什么是信仰(多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30 15:1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华夏地理 网站编辑:kate  发布时间:2016.03.28

  导语:20天,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3地,1个背包,1台相机,负重12公斤,日行3万步。没想到的是,这些有着历史创伤、未知明日、动荡局势的地方,却生活一群积极、乐观、安宁的人:哭墙前讳莫如深的祷告人,捧住圣经如泣如诉的祈愿者,教堂里眼神温润的点灯人,街道上神色安稳的行路人,他们都在为你解答着一个永恒的命题——什么是信仰。

  撰文、摄影:邹熠霏





  以色列特拉维夫-雅法老城海边。这是我在以色列的最后一天,也是整个行程的最后一天,记得那天特拉维夫零星地下着小雨,傍晚时分雨停了,夕阳穿过云层照射下来,此时的我也像这对情侣一样坐在石岸边,带着一丝眷恋、不舍的心情。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生旅程,一步一印。我,在路上。

  凌晨三点半,在梦中醒来,我仿佛听到你的呼唤。如果你信我,你就会来到这里。它有着太多的传说,它也有着太多的纷争。很多人对它心生向往,也有很多人对它敬而远之。这是一个人生骨感、旅途丰满的故事。请用心听,我与你说。

  我从不是个矫情人,却对“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小清新的文艺范儿有几分赞同。2016年1月20日至2月8日,20天,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3地。一个背包,一台相机,负重12公斤,日行3万步,我再一次上路了。

  

  这张照片可能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清澈的眼睛、调皮地与小朋友摆弄着玩具车。但照片背后的故事与你所想可能相差很多。

  这天,我从耶路撒冷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的伯利恒,出于时间和一些安全因素的考虑,我找了一位当地出租车司机做向导在伯利恒老城的小街小巷里穿梭。这个玩得不亦乐乎的小孩吸引了我的注意,下车,我对着他按下了快门。

  不料,与此同时,就在拍摄这张照片附近的街道上传来“嘣”的一声,一群10来岁的青年引燃了烟雾弹同时射击了1枪。此时我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见几名小孩躲在墙后面却仍然嬉笑地看着我,嘴里嘟囔着我听不懂的话,甚至其中一名男孩还调皮地捡起旋转在地上的烟雾弹壳。条件反射,我又举起了相机,想要去抓拍他们玩耍的情形。

  只听见,司机向导对我一阵狂吼,要求我立马上车。司机的神情和语气让我意识到此刻的危险。我慌乱地跳上车,还未坐稳,只见司机立即倒挡,飞快地驶出街道,后来他告诉了我发生了什么。我至今仍旧记得他当时紧张的神情,回想起来,一阵后怕。

  埃及开罗一颗种子的明天

  

  开罗伊斯兰老城夕阳

  让人憧憬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埃及,很早就已经入驻我的行走清单。然而今朝得偿所愿,却没有以往出行前的兴奋,没有彻夜难眠的期待,只有心如止水的安宁。仿佛本能地知道,这次行走,是一次非同一般的朝拜之路,将是对自身灵魂的探究与思索,对人类文明的仰慕与倾赞,对异域他国的怀想与感悟。

  

  埃及开罗萨拉丁城堡。他们也许是一对恋人,在说着什么情话。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的内部,它也叫雪花清真寺。

  辗转20个小时,机舱门打开的那一刹,浓烈、肆意的沙漠气息扑面而来。我终于踏上心仪已久的这片土地。这里有接机的司机师傅、售卖电话卡的英俊小哥、酒店粗犷却细心的服务人员和热情友好的阿拉伯人民。当我问起他们是否知道中国、是否喜欢“中国制造”时,不少人眼睛亮了起来,他们说:不是喜欢,是爱。有些不可置信,却又隐约骄傲,我也笑了。事实上,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在你走出国门后,才能真正理解“国家的意义”,体会到“中国”两个字放于“世界”的轻重。

  

  工厂里孱弱的童工。虽然年纪很小,他们却承载着与年龄不成正比的负重。但脸上挂满了笑容。

  开罗、阿斯旺、卢克索,我走在埃及的过去,也走在埃及的现在。我的行走几乎都不以 热门“景点”为轴,有时候走街串巷的惊喜让人收获更多。几日来的生活琐碎、与当地人的交流、那些灯光昏暗的小巷、形形色色的人们,遇到的这一切都让我更快地融入这里。带着对埃及的好感,我的胆子也大了起来,第二天就只身半夜游走于街巷之中,与阿拉伯人体味同样的夜色。

  

  小吃店

  

  茶馆。这样的茶馆在埃及任何城市都能见到的,这里有大概2元一杯的立顿红茶,还有当地人最喜爱的水烟。

  

  小卖部

  

  缝纫店

  

  这张照片的右下角像花瓶一样的容器,其实是给路人饮水用的。

  这一天,我误打误撞进到了开罗城东错综复杂且破旧不堪的一个街区。查了GPS才知道,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老城区之一。这里陈旧、脏乱、喧嚣,即使到了夜晚,依然人声鼎沸。伊斯兰教堂、住家户、修车店、理发店、皮匠铺、作坊、工厂、餐厅……这里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几乎看不到游客,只有土生土长的埃及人。我一边用相机记录夕阳下的老人、工厂孱弱的童工以及有着高超手艺的老鞋匠,一边停下脚步挑战街边小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3-30 15:21:07 | 只看该作者
 镜子里的城市街角

  

  随便坐!请问想喝点什么?

  

  牵着马车的流动商贩

  

  以上为开罗伊斯兰老城随拍。由于前一天误打误撞来到伊斯兰老城区已是夜晚,意犹未尽,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又赶了过来。当天,恰好遇到1月25日革命纪念日,几乎所有的店铺都闭门休假,昨日人声鼎沸的街道冷清了不少。

  这个城市在用她最真实的一面,抹去留在我心中曾经神秘、优雅的面容。但我并无失望感,只是思虑难停。

  

  尼罗河

  

  为了体验帆船,我特意从阿斯旺东岸坐到西岸,不得不强调埃及消费便宜,从升帆到掌帆,都由一人完成,整个航程一个半小时左右,总共65埃镑,折合人民币50多一点,而且这个价格是整条船的,不是单人。

  在老城,与一位老人闲聊,谈到革命前后生活变化的比较,他用最简单的英语词汇讲述了一个很美的故事。往往越是简洁明了的词句越赋诗意,且含哲理:“我认为革命之后生活的变化,不应该用好与不好来形容,因为这片土地是我们生长的地方,这个国家就像我播下的一粒种子,我每天都会为他浇水施肥,使他茁壮成长。所以我们是爱他的,不管他瘦弱还是强壮,我们都依然爱他。”

  

  阿斯旺-卢克索中途路过的一处火车站。

  

  阿斯旺东岸一个村庄。大人们坐在家门口聊天,一群非洲小孩光着脚丫在玩耍。

  

  这些村民用阿拉伯语跟我交流,10几人中只有1人会说英语。图中的这名阿拉伯妇女允许在带着头巾的前提下为她拍摄这张照片。

  “انا احبك”(AnaAhebak),阿拉伯语的“我爱你”,发音很难,却有美妙的浪漫,那是一颗种子的明天。

  

  在卢克索热气球下的孩童。

  TIPS

  签证

  ↑

  我是找专门办理埃及签证的旅行社代办,650RMB/人+1000RMB押金,送签资料很简单,仅需两张照片及护照。

  ↑

  由于2014年底起中国人在埃及滞留现象增多,埃及对90后签证政策收紧,要求提供复杂的签证资料,甚至要求和父母一起办理签证。

  ↑

  一定要尽可能地提前送签,我从提交资料到拿到签证,总共近一个月。

  旅行注意事项

  ↑

  埃及的卫生条件不太理想,出行前准备常用药物,如:泻立停,氟哌酸等。

  ↑

  在埃及,不管是坐出租车、吃饭,还是购买纪念品,只要跟金钱挂钩的事,一定都要拿出砍价的本事。经过反复尝试之后,我总结出一点:只有更低,没有最低。但放心,埃及物价本身也很低。

  耶路撒冷一季信仰的呼吸

  

  耶路撒冷,一座神韵迷人的城市,一处烽火飘摇中的圣地。

  临行前,不少朋友对我此行的安全表示担忧。但我却执意前往,因为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如果不能亲身前往这样的地方,是无法体会到这里人们的生活状态的。这也许是一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态度。我想,等到我们回来后,一定会经历蜕变。

  

  耶路撒冷老城区的小巷夜未眠。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3-30 15:22:33 | 只看该作者
 不少爱好摄影的朋友知道我的行程后,都说耶路撒冷很“出片”。但意料之外,我在这里却很少举起相机。或许因这一分神圣莫名,或许因这一处岁月厚重,我觉得她的美渗透于每一石、每一木,有着任何角度都拍不出来的魅力,任何光影都勾勒不了的历史遗痕。从耶路撒冷的古城墙,到海法的空中花园,我只想用指尖抚摸描绘,用眼睛倾慕拜服,用心去铭刻、去念想、去思怀……

  

  

  圆顶清真寺广场一角

  在耶路撒冷,我在哭墙,与怀抱圣经泣不成声的以色列人一同祈祷;在耶路撒冷,我在老城,几声枪响的第二天电视里报道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人在大马士革门发生冲突事件导致4人死亡;在耶路撒冷,我在靠近伯利恒地区的小街,亲眼看见一群小孩引爆烟雾弹;在耶路撒冷,我在博物馆,二战时生活在法国的85岁老奶奶向我讲述那些过去与现在……

  

  以色列耶路撒冷哭墙,又称西墙或者许愿墙,是犹太民族2000年来流离失所的精神家园,被称为通往上帝的邮局。犹太人到此进行哀悼和祈祷,我来到这里,看到祈祷的人群中,有手捧《圣经》的人、有背着枪的女兵、也有长着一尺多长胡子虔诚的老人,他们驻足聆听,与上帝对话。

  

  我们从这张照片看到三名朝圣者正在哭墙前,也许是祈祷,也许是忏悔。照片中可以看到旁边两名是着装典型的犹太人,中间这名从背影来看,也许是一名背包客亦或是当地人。不管他们三名是否是教徒,但同样的信仰引导他们来到这里,与上帝沟通。信仰不分国界、民族、地域,这张照片我更多地想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即使身处战乱、硝烟弥漫,但是内心的信念与精神就是他们的支柱和食粮,让他们乐观、积极,并且让我们敬佩地生活着。

  

  

  

  我遇到了一个自小生活在这里的芬兰女孩。她很爱笑,一笑起来就停不住,如春日烂漫芳润。她说也喜欢我笑起来皱眉的样子。我们在楼顶看日落,在街巷走走停停,我们像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里一样聊个不停,从个人说到国家,从夕阳谈到信仰,意犹未尽。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3-30 15:23: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疯疯颠颠 于 2016-3-30 16:24 编辑



  

  

  圣墓教堂

  我临时改变行程留了下来,并受邀参加了安息日前一晚以色列式的家庭聚会。我们开着车,沐浴海风,在加利利湖周边游走。下雨时,我们十来人坐在车里,推选一人朗读圣经。年轻人会向长辈问请不明白的地方。

  他们忽然问我,你们信仰什么。我一阵困窘,还是沉声:礼佛的人少,许愿的人多。他们没有说话。我倒是笑了,大概还是笑得皱眉。女孩很认真地看着我的眼睛,说:“人可以没有宗教,但不能没有信仰。”

  

  耶路撒冷雅法路上一家工艺品店

  我忽然想起了哭墙前讳莫如深的祷告人,想起了捧着圣经如泣如诉的祈愿者,想起了教堂里眼神温润的点灯人,想起了街道上神色安稳的行路人……这是怎样一个强大而富足的民族,没有幅员辽阔的国土、富饶的资源、众多的人口,就连经济的起飞也是在非和平环境中实现的,这不同于那些富足的、和平的地方。那些地方,人们的眼神中往往会流露出不安宁、空洞和贪欲。然而在这个有血泪彻骨历史伤痛、有变幻未定明日走向、有动荡不安局部形势、有贫富悬殊现实生活的国家,你却无法分清什么是战争,什么是和平,哪里是前线,哪里是家园。现在,我面前的他们,有着这样安详、平和的神态,这样从容、平缓、理性地谈论历史,让我感受到其它地方没有的积极与乐观、安宁与温和。

  

  Sabra(萨布拉——沙漠中的仙人掌),不管环境如何恶劣,都会在沙漠中扎根、成长。Sabra常被用来描述他们的国民特征:坚韧、顽强、生气盎然。在这里,独树一帜的沙漠经济、色彩斑斓的多元社会,如同现代神话一般,叫人百思凝神。

  这,就是他们的精神;这,就是他们的信仰。

  

  餐厅里遇见的犹太小孩

  我很庆幸,在这一季认识了她和她的朋友们,认识了内心强大的以色列人。在这一季,我与信仰同呼吸。说来,这次行走的旅途,我带了一本书——《舍得舍不得》。走走看看,一路旖旎缱绻,但依然说不清什么是“舍”什么是“得”。虽“不惑”在前,但我还在路上,还在行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6-11 08:38 , Processed in 0.07169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