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林拍案:鲁迅谈文字改革:汉字不灭 中国必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20:2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07/19 11:17:43,   史林拍案

【导言】近日,香港演员黄秋生在微博发声:“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繁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此言经媒体报道后,立刻引发舆论热议,“字体繁简之争”再次成为网民讨论的焦点:简体字不能传承华夏文明?
有很多人认为汉字简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的,是共产党的专利——其实简化汉字的倡议并不始于新中国,早在晚清即已开始。
自1909年,清末学者陆费逵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一文,在历史上首次公开提倡使用简化体字起,“字体繁简之争”已持续百年之久。那么在这百年时光中,“繁简之争”又演绎出了那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呢?
【奇历史】


●甲骨文时期就已出现简化字 但不系统规范

南京大学文学院的高小方教授和魏宜辉博士都表示,汉字的简化其实古已有之,并且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有了,同一个字,在甲骨文中就有好几种写法。而到金文出现后,又对甲骨文进行了简化。


魏宜辉说,在古代,简体字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和规范,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一种字出现好几种写法是常有的事,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异体字。这些字主要在商贾之间流行,因为这些字流传较广,于是便保留下来了,并且生命力更旺盛。(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戎丹妍,原题:现行简体字不少古代已有 "國"的简体字多达44种)

●简体字运动始于民国 因战乱没能最终贯彻

民国时期当时的教育部就曾经推行过简化字,但因为战乱等原因没有能最终贯彻。1930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就出版了《宋元以来俗字表》,收录了宋元明清所用的6000多个简化字。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委员会认为简体字的推行,将使书写更容易。
1935年国学大师钱玄同主编了《简体字谱》,共收录324个简体字,并被教育部采纳,1936年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共收字达4445个,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共收字3150个,约一半来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抗战爆发后,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本文摘自:北京晚报,作者:佚名,原题:简体字运动始于民国)
●“繁简之争”没必要 大陆一直使用“字体双轨制”
有学者提出:繁体字和简体字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是应该并列为中国的“国字”。一个比较稳妥的解决办法,就是暂时实行“繁简并用”的“双轨制”。
实际上,大陆一直都在使用“双轨制”,比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古籍,绝大多数都是用繁体字排版印刷。再比如,为了照顾使用繁体字的特定的地区和人群,人民网、中国网等官方网站,一直就设有“繁体字”版。(本文摘自:新华网,作者:王达三,原题:繁体字和简体字都是“国字”)
【隐历史】


●戴季陶反对推行简体字 “为汉字请命” 向蒋介石下跪

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这个简体字表实际上就是钱玄同等所编《简体字谱》草稿中的一小部分。

但是这批简体字公布以后,立刻遭到很多保守学者的反对,比如戴季陶。据说他曾经向蒋介石下跪“为汉字请命”,反对提倡简体字改革,最后蒋介石不得不下令教育部停止推行。于是,第一批简体字在公布不到半年后,就被迫收回了。
事实上,蒋介石还是提倡简体字的。周有光在一本书中提到,蒋介石到台湾后,依然在提倡简体字。(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戎丹妍,原题:现行简体字不少古代已有 “國”的简体字多达44种)

●简体字有利有弊 曾沦为执政党政治意识形态输出工具
1952年秋,蒋介石在一次宣传会议上再次提出了汉字改革问题,并指示“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造舆论定方案。但由于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立足未稳,既要消除日文的影响,还要抵抗大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所以遭到胡秋原为首的一批学者的反对。蒋介石听后,深感兹事体大,遂偃旗息鼓。
简化字和汉字改革运动有利有弊,不可全面否定也不可全面肯定。从好处讲,这是一次由执政党和政府出面充当伏羲的尝试,有历史功绩。它顺应了宋元以来汉人简化文字的要求;它初步建立了一个简化系统,使之成为联合国一种通用语。但也有致命的问题:第一,字数少;第二,结构无规律可寻;第三,通过词典霸权和文学及政治书的强力灌输,具备较浓厚的意识形态意味;第四,客观上,也是目前大中华文化圈和谐汉字的障碍之一。
【黑历史】

●汉字拼音化改革:鲁迅主张“汉字不灭 中国必亡”
1922年,钱玄同在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的时候就认为,“汉字改用拼音是治本的方法,减省现行汉字笔画是治标的方法,”减省笔画也就成为了文字改革的一个选择。
钱玄同对于文字改革的观点并不是孤例,实际上有很多知识分子持有类似的观点,即文字改革的方向就是汉字拼音化,消灭汉字的字形代以罗马字母的拼音文字,如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郭沫若、茅盾、瞿秋白、傅斯年、赵元任、黎锦熙等。
鲁迅的观点尤为激进,他曾表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赞成废除汉字代替以拼音文字,认为促使书面语和口语一致的关键是实行汉字拼音化。
●第二次汉字简化改革草率行事 “二简字”最终被废止
现在我们经常能在一些40、50岁左右中年人手写的便条中看到一些缺胳膊少腿、奇形怪状的字,如“上亍”、“仃车”、“干卩”、“豆付”等等(实为“上街”、“停车”、“干部”、“豆腐”),对这些字我们都需要费劲猜测才能大约明白什么意思。这些字并不是这些人文化水平低而写的别字,实际上它们是建国后第二次文字简化后的简体字。
1977年12月20日,《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向社会公布,共收入简体字848个。这次简化字在简化字形的同时,还精简了汉字的数量,如“龄”简为“令”,“帮”简为“邦”,“副”、“傅”、“腐”简为“付”,“街”简为“亍”,“停”简为“仃”,“舞”简为“午”等。
但这次简化字的推行却并不成功,遭到了很多人的强烈反对。周有光、王力、胡愈之等人批评这种文字比例失调,难看之极,一味追求简单而失去了汉字的风貌。对于建国后的第二次汉字简化,苏培成表示,这批字之所以受到诟病的关键是为简而简,人为新造了很多字,普遍性不强。“而且方案的拟定和公布过程非常仓促,不像'一简’那么慎重,很不成熟,所以它最后的被废止也不奇怪。”(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帅彦,原题:用简体字,还是用繁体?历史上一直是个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5-31 23:51 , Processed in 0.06652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