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
2015-10-12 22:25 来自 财经上下游
【写在前面】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12日19时揭晓。该奖项被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表彰其在消费、贫穷与福利方面的研究贡献。
安格斯•迪顿(Angus•Deaton),出生于1945年10月19日,微观经济学家,拥有美国、英国双重国籍。曾就读于爱丁堡Fettes学院,并在剑桥大学获得其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随后公布的获奖理由中认为,安格斯·迪顿帮助我们加深了对消费的不同方面的了解。他的研究事关人类福祉的巨大重要性,尤其是在那些贫穷国家。迪顿的研究对实践决策和科学界都有巨大影响。通过强调个人消费决策和经济整体表现之间的联系,他的工作对改变现代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做出了贡献。
诺贝尔评选委员认为,为了设计能促进福利、减少贫困的经济政策,我们必须了解个人消费选择。与其他分析不同,迪顿加强了这样的认识。结合详细的个人选择和汇总结果,他的研究已经帮助改变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诺贝尔评选委员会认为,迪顿的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令人尊敬的成绩,分别是:消费者是如何消费不同产品的?社会整体收入有多少用来消费,多少用来储蓄?我们如何才能最好地测量和分析福利和贫穷?
50年代,人们认为,所有的消费者都是一样的:他们希望让自己花钱的转变“平滑”一些。如果预感到赚的钱要变少了,他们就会少花多存;如果预感到赚的钱要变多,他们就会多花少存,甚至借贷。听起来很合理。
然而,到了90年代,迪顿发现了这个想法的一个大问题。按照它的推断,消费应该比收入波动更大——如果全社会经济突然变好了,它通常都会再继续好上一段时间,所以消费者应该使劲花钱、超过收入增加才对!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消费的波动比收入小。这个大问题被称为“迪顿悖论”。
以下为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对迪顿研究领域的介绍,以及获奖理由介绍。
Angus Deaton
消费,无论富有还是贫穷
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是构筑人们福利的基础。获奖者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帮助我们加深了对消费的不同方面的了解。他的研究事关人类福祉的巨大重要性,尤其是在那些贫穷国家。迪顿的研究对实践决策和科学界都有巨大影响。通过强调个人消费决策和经济整体表现之间的联系,他的工作对改变现代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做出了贡献。
迪顿获颁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由主要为以下三大成就:1980年前后,他和牛津大学的经济学家约翰·米尔鲍尔(John Muellbauer)共同发展了对不同货物的需求估算体系;1990年左右,迪顿主导的消费与收入间关系的研究;以及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通过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家庭调查,为测量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和贫困程度所做的贡献。
需求体系和微观经济学
需求体系由一组方程式组成,可显示对不同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水平:一个方程式可能指向对衣服的需求,另一个则是对食物的需求等等。每个方程可以呈现出,针对对特定商品的需求,是如何随着总体物价、消费者收入和人口情况而变化的。这一体系对经济决策而言十分管用。例如,如果政府想增加食品的增值税,或是减少特定群体的所得税,势必要知道改革将如何影响人们对各种商品的消费,以及哪些社会团体将获益或受损。
当一个研究者向需求体系提交数据时,该体系理应满足一系列要求,以获得可靠和有效的结果。当然,这个体系必须调试到通过观察数据所得的模式。为了计算出有意义的福利效应,它也应与理性消费者理论相兼容。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许多经济学家已经对当时的需求体系进行了测试,发现陈旧的体系无法准确地预测需求如何随着价格和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似乎也与理性消费者的假设前提不相符。对于后者,自圆其说的说法当然是消费者并不具备完全理性。然而,迪顿证明了,当时的需求体系建立在比人们想当然更窄的基础之上;他们将消费者行为强力束缚过于严苛、乃至脱离真实的假想紧身衣中,难以反映实际的消费者决策。
迪顿面临的挑战是,建立一个理论体系,足以适应通常需求,为社会需求模式描绘出可靠图景,同时又简单到可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估算和使用。解决方案就是迪顿和米尔鲍尔于1980年推出的“接近理想需求体系”(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他们基于这一体系的首次估算对关于消费的所有问题并未提供明确答案,但是这一体系灵活可变,且具备强大的扩展性和改进潜力,为消费行为研究提供了强大动力。
35年后,迪顿和米尔鲍尔的需求体系,以及其他研究人员对该体系的改进,依然是研究经济政策效用、构建价格指标,以及比较不同国家和不同时间段的生活水平的标杆式利器。换句话说,它不仅在学术界拥有巨大影响,在实际的政策评估中也居功至伟。
消费、收入和宏观经济
“接近理想需求体系"介绍了在特定时间内,家庭是如何分配各种消费产品,考虑特定时期的总花销。然而总消费并不是给予的,而是由各个家庭在一年又一年的消费中决定的。所以,究竟在不同时间里,人们会花掉多少收入?这是宏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消费总量的另一面是总储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国家的储蓄对于该国的资本形式和经济周期十分重要。
20世纪50年代见证了两个经济理论的发展,分别是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迪利亚尼的模拟生命周期模型,这些理论认为如何消费和储蓄依赖于收入的发展。理论的核心含义是,个人希望消费能随着时间平缓进行。当他们预期未来收入降低时会储蓄,情况相反时则会借贷。这两个理论在上个世纪70年代建立了模型,在宏观经济领域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90年,迪顿和他的合作者一起写了部分文章,从永久性收入假说测试中获得了大量重要提示。这些测试将改变理论和数据之间关联的基本看法。
现在,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研究都是基于“典型消费者”的研究,其消费随着社会总计或平均收入的变化不同。有了这样简单的假设,迪顿就能够证明,依据永久性收入假说,将预测消费曲线比收入曲线变化更大。因为一旦经济存在超出预期的收入增加,通常在接下去的几年个人收入也会增加。因此,一个典型的理性消费者在真正发生之前,会提前花掉预期会提高的收入,也就是意味着当前的消费会比当前的收入高。迪顿的发现质疑了整个理论。这显然是理论和数据之间的矛盾点,因此这成为了著名的“迪顿悖论”(Deaton Paradox)。
迪顿表明,要解决这一矛盾,并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数据,就需要研究收入和消费个体,他们的收入与平均收入完全不同,波动更大。因为在同一时间里,一些人的收入会下跌而其他人收入则会增加。大部分个人收入会不同于我们所计算的代表性消费者的收入。通过牵制个性化消费水平差异与消费汇总之前的个人收入水平,该理论的预测结果更接近我们观察到的汇总数据模式,尤其是如果我们考虑到个人面临的制约借款。
迪顿还表明,当我们研究个人数据时,标准的理论有额外的预测,而部分人则没有认识到这点。举例来说,一整代消费个体的收入分配随着个人慢慢变老呈扇形分散状,这个预测在现实中已经在现实中证实。扇形范围可以用来评估在多大程度上个人可以确保自身收入免受冲击。
迪顿的消费和收入研究对现代宏观经济研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从凯恩斯开始,之前的研究人员在宏观经济学上的研究一直仅依靠汇总数据。即使他们的目的是了解宏观层面的关系,今天的研究人员通常从个人层面开始,然后再加总所有个人数据后,计算出整个经济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