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7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北大民主广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18 19: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主广场

红楼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就是著名的民主广场。1947年5月20日,北京全市各大中学校学生和部分教师集中在北大广场,近万人的队伍由此出发,举行反饥饿反内战示威游行,游行结束仍返回北大,在红楼后的广场召开大会,决定将北大广场命名为“民主广场”。6月1日在北大举行了隆重的“民主广场”命名典礼。这广场呈南北长的长方形,南抵红楼,北面是三十年代修建的女生宿舍灰楼(据同班同学梁从诫相告,此楼是其父梁思成早年的设计作品)。从此,绿底白字的“民主”旗便飘扬在北大灰楼(女生宿舍)的楼顶上。在灰楼的大门上面的砖墙上,写上“民主广场”四个一米见方的大字,我每天穿过红楼来到广场,就能远远看到这四个红色大字。红楼、灰楼和民主广场,已成为学生民主运动的象征,从许多电影镜头中都能看到它们,如《民主青年进行曲》、《青春之歌》等。我常见有在校园内拍电影,临时拉同学充当群众演员的情况。可惜,民主广场在我们迁走不久就盖起大楼。红楼成为文物出版社的办公楼,文革中《文物》杂志复刊时,我因被拉差审稿,还能重返红楼,回味当年的生活。灰楼变成了中宣部的家属宿舍,老同学和朋友陈惠民、丁伟志夫妇就住在楼内,我应他们的邀请而多次造访灰楼,过去设计供两人住的学生宿舍改成住家,显得太狭小,加上改成厨房的房间经烟薰火燎已不是原有模样,但我还是羡慕他们仍能住在我一直怀念的校园中,何况灰楼本是男生的禁区,从而在我们心目中更显得神圣。

平时,民主广场就是北大的体育场。我入学时适逢新中国初建,政治活动甚多,大型集会都在民主广场举行。有时是全校的,有时甚至是全市性的学生集会。每年十一、五一的游行,我们都是在这里集合出发。

民主广场西面有一面围场,那就是解放前命名的“民主墙”,北起灰楼西侧,中断处可通往北楼教室或图书馆。南边一段中间有一个小平台,每逢在广场集会时,主席台或演讲人就在此台上。

学校内的集会,涉及校领导工作范围的,则由校委会主席兼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先生出面。教员和学生的群众活动,则由工会、学生会和团委会出面。党组织开初只有总支,后来才有党委,成员全部由在校党员组成,并不公开出面领导群众活动。建国初期重视政治课,当时缺乏师资,就由全校进步教授组成“政治课教学委员会”,由熟悉有关课程和思想进步的教授分别讲授。另外再邀请校外著名的理论家来校演讲,地点也多选择民主广场。政治系教授许德珩是“政治课教学委员会”主席,令我难忘的事是他闹了一次笑话。可能是艾思奇同志来校较多的缘故,他在主持报告会时,习惯地先向同学介绍:“今天请艾思奇同志给同学们做报告,大家鼓掌欢迎!”等他回头去请的时候,才发现今天来的不是艾思奇,连忙更正说:“错了!错了!不是艾思奇同志,是何干之同志。”顿时引发全场哄然大笑。

1951年,政府为了加强北大的领导,派知名的经济学家和民主人士马寅初出任北大校长。那次欢迎仪式也非常有趣,代表本校欢迎的是校委会主席汤用彤,代表北京高校致欢迎词的是清华大学校委会主席叶企荪,加上被欢迎的马老,这三位在学术界、教育界备受尊敬的元老级人物,前者似讲湖北方言,后二位说的是纯粹浙江土话,语调各有特色,我们半懂半不懂,印象非常深刻。解放初期,经常有各界名人来校演讲,其中大多在民主广场上。马寅初校长就任后,利用他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的便利,常请国家各部门领导做报告。记得有政法委副主任彭真、财经委副主任薄一波。1952年,全校师生经过思想改造或土地改革运动,适逢建国三周年,马校长请来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分头报告三年来的成就,约有正副部长十来人。其中铁道部长滕代远完全是一付军人姿态,开头就说:“今天我奉马老的命令,给你们做报告。”因为铁道部属于财经委员会。

建国初期我国与国外的往来主要是苏联等社社会主义国家,其中青年和学生团体多来北大访问,活动中心就是民主广场。一次是苏联共青团代表团来访,临行时一位女士在汽车中向同学们散发纪念品,我也向她索取了一枚,原来是苏联少年先锋队的队徽胸章,从报上新闻得知,她原来是苏联共青团中央少年先锋队书记。一次是以意大利人贝林格(1950-1953年间任世界民主青年联合会主席。1972年意共十三大起连任总书记)为首的世界民主青年代表团来北大参观,并在民主广场举行联欢晚会,北大学生还有舞蹈表演,其中滥竽充数扭秧歌者中就有敝人在内。

民主墙是解放前学生们张贴墙报、争民主、自由发表意见的场所,墙对面运动场边还竖起一排木牌可供张贴,同学们饭前饭后常在这里驻足观赏。解放后仍有人在此张贴大字报,内容已转变为以宣传教育为主。当时学生经济困难,有时将书籍或衣物出让,也可随意贴张告示。令人发笑的是,高年级的马雍和邹衡同学,具有湖南人的牛脾气,由于在系家玩桥牌发生争执,居然动了粗。可能体质较弱的马兄吃了亏,居然在布告栏贴出出大字报向邹兄声讨。后日马兄成为中亚和中外关系两个学会的创始人之一,邹兄在考古界声名卓著,谁能想能不能二位学界名人年轻时还曾有这段风华韵事,由此也可想见当年 北大学生生活之一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2-19 13: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鲜人 发表于 2016-2-19 13:53
【青春之歌】 中国经典怀旧电影 1959 谢芳 于洋主演

忘不了48年我刚去北大的情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6-1 01:00 , Processed in 0.06326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