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寒冬开梅的个人空间 http://s541722682.onlinehome.us/?8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记者手记:为何医生总被“抹灰”?(图)

热度 8已有 3718 次阅读2015-8-11 09:38 |系统分类:原创博文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报道医患事件不能脸谱化,拿“大灰狼和小白兔”的套子套复杂的现实,让医生天然穿上“黑外套”。

  

  采访完孙家明医生,已是夜里十点半。从医院门口打车回家,记者感慨了一句,“医生真是不好当!”没想到司机马上就接了一句,“谁让他们挣钱多!”听了这话,我一时语塞。联想到不久前,一位医护人员遭遇暴力侵害之后,网上竟有一部分人发出叫好之声!

  为何不少人更愿意以恶意来揣测医护人员呢?

  有医生曾向记者表示,现在他们面临的舆论环境和执业环境太差,辛苦人不知,小事被放大。孙家明医生也说,误解源于不了解。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出现在公共视野中的医生为何老是被污名化呢?

  先从传播规律说起。媒体选择报道内容时,贵奇不贵平。新奇的、违反常态的事情容易被媒体青睐。我相信绝大多数医生整天都为了病人忙得连轴转,连口水都喝不上,这是医疗工作的常态,然而,它不具备新闻性。当累得实在不行了,下手术台躺在地上就睡,或者头钻在柜子里睡着了,才具备了新奇性,才会进入报道视野,才会在朋友圈流传。可是,这样正能量的新奇,总是敌不过极端的医患冲突、个别“黑医生”的胡作非为,后者更离奇、更有戏剧性。久而久之,大众视野里的医生,就有了一件“黑外套”。

  从接受心理上说,老百姓接受信息,常常是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自己经历过的情况积淀下来,构成了认识世界的筛子。符合自己日常体验的,常被接受;与自己体验不符的,列入怀疑之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等原因,几乎人人都有看病时被医生三言两语“打发”的经历,拥挤、缓慢地排队挂号、一遍又一遍地上楼下楼,就医体验远谈不上舒适。这个时候,看到“恶医生”“黑医生”的叙事,脑中的记忆图景便被唤起,马上先信了五六分。

  要祛除恶意,一方面,新闻报道要全面客观,要善于从正能量中发现、挖掘新奇,增强传播效果。千万不能削足适履,为了获得新奇,不惜扭曲、放大事实,渲染对立。尤其不能脸谱化处理,一上来就“二元叙事”,拿“大灰狼和小白兔”的套子套复杂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医改要进一步推进,盘活医疗资源、改进医疗服务。改变了糟糕的日常体验,就是去掉了污名的基础。

  此外,医患双方还要有换位思考的“同理心”来增进互信。毕竟,医生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善待医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责任编辑:李阳阳)

2015-08-11 08:00: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2

鲜花

真棒

玩闹
4

同情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涛博士 2015-8-11 09:48
医生和妓女其实都一样,提供服务只是手段,目的都是捞钱。嫖卖双方还要有换位思考的“同理心”来增进互信。
回复 华盛顿人 2015-8-11 16:06
中国把医疗事业市场化是一个重大错误,市民把医疗负担的增加,把不满发泄在直接面对他们的医护人员身上,成为1对政府医疗政策不满的出气筒。哀哉!
回复 城市达人 2015-8-11 21:20
实际上我们的部分医院和医生的做法也让病人很无奈。过度医疗、出了事情掩盖事实、坑骗病人。导致老百姓与医院和医生的互信严重缺乏。媒体的推波助澜,使老百姓更加的愤怒、暴戾。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就成现在这样子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19 04:28 , Processed in 0.0365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