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新鲜人的个人空间 http://s541722682.onlinehome.us/?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人民日报:江苏苏州端午祭典胥江祭祀伍子胥

热度 6已有 401 次阅读2015-8-13 19:11 |系统分类:原创博文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 人民日报 》2015年06月20日 06 版 版面截图

人民日报:江苏苏州端午祭典胥江祭祀伍子胥

原题:江苏苏州 不祭屈子祭伍子

●佳节又端阳,祭典胥江。家家裹粽送清香。艾草菖蒲新挂起,美酒三觞。

6月18日,在姑苏区文化馆内,一台古朴的缂丝机器上,赫然是一幅水墨牡丹的画稿,48岁的缂丝艺人叶丽凤正在一手梭子一手拨子飞快地打底,只见她左右手梭子拨子交替使用来回穿梭。织机架上有几只做好的缂丝香囊,图案有葫芦、荷花、牡丹等。仔细一闻,有一股淡淡的花香,叶丽凤说里面是玫瑰花和茉莉花的鲜花干,味道淡雅。叶丽凤从事缂丝行业已有30年,她说像这样小半只手掌大小的缂丝香囊从制作布料到缝合一只要四五天时间。端午节佩戴香囊是一种传统,香囊既是避邪驱瘟之物也是饰品。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可苏州的端午却有所不同,是祭祀早于屈原200多年的伍子胥。

相传当年正是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了苏州古城。他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开挖的。胥江的出现,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后来,夫差赐他自尽,用皮口袋装着他的尸体扔在了胥江里。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于是民间盛传“子胥死、水仙生”。从此,“祭伍子、迎水仙”就成了吴地端午的重要内容。

“佳节又端阳,祭典胥江。家家裹粽送清香。艾草菖蒲新挂起,美酒三觞。”五月初五不仅是端午节,也是诗人节,约上三五好友,泛舟湖上,烹茶饮酒,吟诗作赋,乃是文人墨客的一件乐事。18日,沧浪诗社的五位年逾七旬的诗人相聚盘门景区,用古韵吟诵起了端午诗句。中华诗词吟诵学会理事魏嘉瓒介绍,吟诵不同于朗诵,需要有拖腔,好像唱出来的感觉,十分具有音乐美。任何一种吟诵都与当地的方言、戏曲、民歌等相关。目前苏州吟诵(唐调)已经成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最美读书声”。

端午节挂钟馗像是吴地特色习俗,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出现。按例端午正日将钟馗像置于中堂,之后要悬挂一个月左右。其他地区也有挂钟馗像作为门神,但并非端午时节,也不会挂一整月那么长的时间。

苏州人过端午,总要吃顿团圆饭,餐桌上的时令“五黄”可是苏州特色,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黄酒,再加上苋菜、蚕豆等时令蔬菜。

苏州姑苏区7号大院门口挂着菖蒲艾草、中堂悬挂起了钟馗像,桌上摆满粽子。这户人家四世同堂,59岁的周维青在富郎中巷7号的这间老宅子出生,她的婆婆徐凤英今年82岁,身体硬朗,炒菜做饭很拿手。每逢端午,婆媳都会一起准备团圆饭,周维青一早去菜市场买齐“五黄”、菖蒲等,再用朱红色的水笔给孙女培培“点朱砂”,还用五彩线编了网兜装上一只咸鸭蛋给孩子戴上,保佑孩子平安

3

鲜花
3

真棒

玩闹

同情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新鲜人 2015-8-13 22:57
东汉東漢漢安二年端午節,曹娥的父親駕船迎
接河神伍子胥,卻不幸溺死,屍首下落不明。
當時十四歲的曹娥,沿著江邊大哭,不分日夜尋找爸爸。過了十七天,爸爸的屍首還找不到,曹娥傷心極了,最後投江而死。幾天後,人們發現曹娥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江面。大家認為她孝心感動天,
於是把江名改為曹娥江,在江邊立碑紀念,還在每年端午的時候舉行龍舟賽。孝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http://future.gkids.com.tw/files/s1506.pdf
回复 ishka 2015-8-14 00:02
真的不知道这个传统,谢谢告知,学习了!
回复 大千世界 2015-8-14 12:57
新鲜人: 东汉東漢漢安二年端午節,曹娥的父親駕船迎
接河神伍子胥,卻不幸溺死,屍首下落不明。
當時十四歲的曹娥,沿著江邊大哭,不分日夜尋找爸爸。過了十七天,爸爸的 ...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比东汉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晚了很多年。
回复 华盛顿人 2015-8-14 18:51
如果尊重历史,端午节纪念伍子胥比纪念屈原似乎更靠谱。因为东汉东汉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 离春秋战国最近。
回复 寒冬开梅 2015-8-15 21:31
《齐民要术》云:“俗先以二节一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粽,一日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该书的记载表明:吴人食用以菰叶包裹黏米和粟、枣等物做成的“角黍”即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相沿成俗。不过《荆楚岁时记》称“夏至节日食粽”,反映楚地并不限于端午,可能是端午至夏至期间共同的应节食品,或者吴、楚两地的食粽风俗原本就有不同。无论如何,最早关于粽子的记载均出自南方,因此它应是吴楚先民的饮食文化创造。
可见不仅东汉曹娥碑已记述5月5 欢迎伍君。而且最早把粽子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的也1在吴地。而荆楚一带,并没有把粽子仅和端午联系。历史处处证明。端午节的确起源于吴地,而且和纪念伍子胥有关。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18 22:41 , Processed in 0.0364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