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新鲜人的个人空间 http://s541722682.onlinehome.us/?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睡梦中的“枕边风”,悄悄助你消除偏见(图)(转)

热度 2已有 396 次阅读2015-6-1 11:10 |系统分类:原创博文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鬼谷藏龙 发表于  2015-05-29 15:23

“学生物找不到工作”,“女博士嫁不出去”,“富二代都是败家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千奇百怪的偏见,这些观点未必符合现实,但是人们就是愿意相信它。或许偏见永远不可能真的从人类文明中消失,但是任何一个开明的社会都会尽量促使人们摒弃偏见,毕竟偏见往往会伤害到某些弱势群体。然而,偏见作为一种毫无理性的顽固思想,一般的教育和宣传难免收效甚微。一支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堪比“盗梦”的、极具科幻色彩的方法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这项研究今天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为此,果壳网科学人专门采访了论文的第一作者胡晓晴博士。

这种在睡梦中改变人们态度的能力是如何实现的呢?胡晓晴及其合作者当然没有钻到谁的梦境当中转陀螺,他们采用了一种类似于“睡眠提示强化”的方法。比如说在很多国家的世俗偏见中,女性一般被认为不擅长理工科学,那么研究团队要如何逆转这种偏见呢?

反偏见学习:配对反偏见记忆和特定声音提示

首先,他们给志愿者一系列的图片,这些图片是一些男性或者女性的面孔,在每幅图片的边上还会写上一个词语,如果图片和词语的搭配是不符合偏见的(比如女性脸和数学),那么志愿者就要摁一个按钮并得到一个特定的声音反馈(比如“哆瑞咪”之类的特定旋律),反之如果图片和词语符合偏见(比如女性脸和绘画),那么志愿者就不可以摁按钮,也得不到任何反馈。每个志愿者会学习两种反偏见记忆,一种是专门减弱性别刻板印象,另一种是专门减弱种族歧视。每种反偏见记忆都会和一个独特的声音配对。


与反偏见记忆配对的声音示例。音频来源:胡晓晴

等到志愿者能够比较熟练地配对图片和反偏见词语之后,他们就会接受第二项练习,这回他们会先听到声音,然后再将特定的图片与词语匹配起来,比如他们听到“哆瑞咪”就要把女性脸和数学搭配在一起。经过这两轮练习,志愿者们就会将反偏见记忆(人脸+反偏见词语)和声音牢牢地联系起来。

反偏见训练的流程,志愿者首先要选出不符合偏见观点的图片和词语搭配,同时得到一个声音反馈。之后,志愿者要联系听到特定的提示音以后将特定的图片和词语搭配起来。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梦中的声响:睡眠提示强化反偏见记忆

然后就是这个研究最有意思的地方了——在完成一系列反偏见训练之后,志愿者被要求带上脑电帽进行午睡90分钟,在这90分钟里,研究者会实时监测志愿者睡眠的脑电波。当发现志愿者睡眠的脑电波达到深度睡眠后,研究者会给这些志愿者循环播放此前两种声音中的一个声音提示,以强化和该声音相联系的反偏见记忆。通过这样的操作,这样研究者就可以比较放声音提示和不放声音提示条件下,社会偏见的改变情况。

当志愿者们醒来后,他们接受一项检测偏见程度的心理测试。结果发现,尽管前两轮的“反偏见训练”本身已经可以很有效地减弱志愿者的偏见程度,但“睡眠提示强化”还能够大大增强反偏见训练的效果——相比与睡眠前,志愿者在睡眠后的社会偏见减少了50%。而对于没有“睡眠提示强化”——即没有播放过声音提示——的志愿者,偏见水平则在睡眠前后的测试成绩相差不大,而经过“睡眠暗示”的志愿者们在睡醒之后,其偏见程度又会进一步削弱。

胡晓晴告诉科学人,这种在睡眠中进行干预的手法并不算他们首创,在此之前已经有人用类似的“睡眠提示强化”来加强各种学习效果。“我们的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我们要被试学习的是反刻板印象的内容。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像刻在石板上一样难以消除。所以了解到被试能在睡眠中继续学习并减弱刻板印象,是一件特别让人瞩目的发现。”胡晓晴说。

为了检测“睡眠提示强化”的效果是否真的可以让学习到的内容更加记忆深刻,研究者们还在实验结束一周后对当初的志愿者们进行了重访,结果发现,对于接受睡眠提示强化的社会偏见仍然保持了训练的效果,而没有接受睡眠提示强化的社会偏见则在一周之后几乎都恢复到了训练前的偏见水平 。

在接受睡眠提示强化的志愿者身上,反偏见训练的效果在实验结束一周后仍然的以保持。图片来源:shutterstock友情提供

然而,尽管研究证实“睡眠暗示”确实相当有效,不过胡晓晴博士并不认为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他说:“可以想象,当被试回到他们的正常生活中,如果他们不再去想这些反偏见学习,如果他们的社会环境和大众媒体仍然会传播并强化社会偏见,那么这些环境因素应该会消退之前睡眠带来的好处。”

既不是“洗脑”,也未能“盗梦”

在文章最后,研究者们提出基于“睡眠暗示”的新手段应当还有更加广泛的用途,比如说戒除坏习惯乃至成瘾等等.胡晓晴博士对科学人说:“我对这种技术的应用有着强烈的信心。我非常相信基于神经科学和睡眠的科学发现可以帮助我们个人,帮助我们的社会做到更好。”

不过同时,他也指出,就目前而言,这种新技术还无法“植入”任何新的观念,而是只能强化之前的学习训练成果而已。“我们和之前的研究,都是在睡眠中对于清醒时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的操作。如果要纯粹在睡眠中完全学习新的东西,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更巧妙的实验。”

正因为如此,他并不认同本研究可能牵扯到的伦理道德争议:“很多人会觉得你这样做是一种洗脑,会在人的无意识中“植入”他们不想要的想法。但首先,这样的想法从现实来看是多虑了;其次,“无意识植入”的想法也还离我们很遥远,如上所说,目前的主流睡眠实验是去影响清醒时的学习,并非完全是无意识学习。”

在睡眠中向人“植入”新想法,距离当前能达到的程度还很远。图片来源:Eric May / flickr

尽管研究者们对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充满了信心,但是他们也坦言如果要将“睡眠暗示”带入应用层面,他们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一方面,研究的结论还需要谨慎解读。“目前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是基于一个被试样本的推论,对于个体的结果和来自样本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异。”胡晓晴博士告诉科学人,“我们希望可以在未来的研究中考虑其他的测试,更重要的考察是否会有行为上的变化。”

而另一方面,即便结论可靠,这种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民间也还有诸多问题:“目前我们进行的实验室实验有着严格的控制和复杂的程序及设备。例如我们所有的睡眠实验都需要对被试脑电波进行实时监测。这个监测的过程和设备可能是平常人们应用的一个实际障碍。”这项令人振奋的发现未来究竟会展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我们将拭目以待。

(编辑:Calo)

参考资料:

  1. Xiaoqing Hu, et. al. (2015). "Unlearning implicit social biases during sleep". Science. VOL 348: 1013–1015.
  2. Gordon B. Feld and Jan Born. "Exploiting sleep to modify bad attitudes". Science. VOL 348:  971-972.
1

鲜花
1

真棒

玩闹

同情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华盛顿人 2015-6-1 14:49
高级科普。有很高深的学问。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25 16:18 , Processed in 0.03769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