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新鲜人的个人空间 http://s541722682.onlinehome.us/?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林则徐在苏州都有哪些功绩?他不只是过客

热度 12已有 413 次阅读2014-10-30 19:21 |系统分类:原创博文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核心提示: 道光三十年,林则徐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公莅吴,十年许,活吾民,不胜数,往复来,民恃怙,疾痛呼,公育煦,遗公忧,剥肝腑”,这是诗人汤贻芬颂扬林则徐在苏州经营江苏多年所取得的政绩。

  位于沧浪亭五百名贤祠的林则徐像

  位于沧浪亭五百名贤祠的林则徐像

  林则徐纪念碑

  林则徐纪念碑

  巡抚衙门旧址

  巡抚衙门旧址

乾隆五十年(1785年)八月三十日深夜,一轮明月挂在天际,星月照耀着院中的梧桐树与花木,四周寂静无声。突然,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划破了沉沉黑夜,一个叫林则徐的孩子来到世上,且与江苏、与苏州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赈灾救荒惠百姓

道光三年(1823年)三月,春光明媚,一叶扁舟徐徐向苏州驶来,舱中坐着一位面容端庄、衣着朴素的中年人,他正是刚在正月初七被道光皇帝任命为江苏按察使的林则徐。林则徐,字元抚,后又字少穆、石麟。离苏州城越来越近,林则徐的心情无法平静,自从进士及第后,在宦海中几经沉浮,不觉快到不惑之年,时间真如白驹过隙。

林则徐少年聪慧,4岁即入塾读书,7岁开始做文章,也有亲友说年纪太小了,不宜做文章,然而他的父亲林宾日有着丰富的教书经验,深谙孔夫子的因材施教的理论,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行之则其机反窒,此教术之因材施教者耳”。正是在父亲的亲自教育与熏陶下,林则徐在学业上进步很快,留下可圈可点的成绩:12岁因成绩优异被选为佾生,13岁时应府试获第一名,14岁时考中秀才,20岁时得中举人。多少青年学子羡慕着他的顺利,又有多少人知道林则徐取得辉煌成绩的背后是父母的教诲与姐妹们的牺牲。鳌峰书院的山长郑光策对林则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位讲究气节,注重经世致用学的学者经常教导林则徐等学生“以立志为主”,认为“志定而后教有所施”。

再说林则徐的恩师张师诚,张师诚并不是他的业师,但却是他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原来嘉庆十年(1805年)三月,林则徐在北京参加了第一次会试,然而会试失利,虽然对林则徐稍有打击,但并不影响他努力博取功名的梦想与信心。回到家乡后,林则徐一面继续准备来年再考,一面到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做书记,解决生计问题。

孰料几个月后,林则徐的命运发生转折,他生命中的贵人张师诚出现了。嘉庆十一年(1806年)除夕,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在书房间拆看福建各地寄来的新年贺禀,他从众多的贺禀中发现了一篇佳作,文采斐然,“所削牍奇之”,林则徐进入了张师诚的视野,成为张师诚幕僚。张师诚慧眼识英才,他不仅赏识林则徐,鼓励他继续参加会试,而且有意栽培他,传授给他很多历史掌故和有关兵、刑、礼、乐等方面的知识,为他日后为官从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嘉庆十六年(1811年)春,27岁的林则徐在第三次会试中取得二甲第四名的好成绩,改庶吉士,“习清书”,也就是学习对汉人来说是外语的满文。一晃十年,林则徐做过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浙江盐运使……然林则徐每到一地,每做一事,都享有清誉,获得道光帝的好感,于是这次派他到人间天堂苏州。

这年夏秋之际,江苏大雨成灾,沿江濒湖诸县市灾情严重,原来炊烟缭绕、生机勃勃的江南却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初来乍到的林则徐忧心忡忡,求天求神保佑,他先后到寺庙真诚地祈求雨过天晴,撰写了《都城隍庙祈晴疏》《纠察司庙祈晴疏》,这是在人力无法左右时所能做的,林则徐真心地为江苏人民祈求上苍的保佑。尽管如此,他清醒地意识到救灾根本的是要靠百姓的力量,靠官府的力量,双方齐心协力,才能共渡难关。

一日早晨,道前街寂静无声,按察使衙门忙碌起来。林则徐一宿未眠,想着灾荒带来的不安,又听说江苏巡抚韩文绮要出兵镇压淞江府闹事的灾民,决定劝阻韩文绮出兵,与他好好商讨救灾办法。正当韩文绮与林则徐在书房商量对策之时,下属匆匆进来,呈上淞江府的急报告,说淞江一带饥民正聚集在府衙闹事。林则徐说服怒气冲天的韩文绮,改变调兵镇压饥民的策略,主动请缨。他乘着一叶小舟,到淞江安抚灾民,“民皆悦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林则徐还与常熟杨景仁弟兄讨论救灾办法,他在《复常熟杨氏兄弟论救灾务书》中提出了“在官不可不尽心,而在民不可不尽力”的救灾方针,并采取围田抢种、补种的办法,并主张开挖太仓浏河故道泄水,强调为官者不能“只顾钱漕,玩视民瘼”。

道光三年十一月初八日,北方进入隆冬时节,萧瑟之气阵阵逼来,林则徐不顾旅途的劳顿,冒着严寒,入朝递上奏折。金鸾殿上,道光皇帝端坐龙椅之上,第一个召见林则徐,询问江南的灾情。第二天,林则徐再次得到召见,道光帝勉励他“好好谨守立品,勉为良臣”。道光帝的肯定,给了林则徐恢复生产、安顿灾民、励精图治的信心。一个多月后的十二月十五日凌晨,林则徐过了浒墅关,于阊门登岸,就先来到巡抚衙门,接任江苏布政使之职,一人身兼两职,足见朝廷对他的器重。

他在离京返苏途中,“携淮北麦种归,散播各乡”。第二年年初,林则徐接连发布了三个布告,在《劝谕捐赈告示》中要求那些商户积极捐款,履行社会责任,不能“拥一已之厚资,而听万人之饿殍”,同时他也告诫贫民安分守己,等待春熟,不要轻易离乡、成群结队沿途乞讨,更不要犯法滋事,否则“其情形凶横者,加重究治,以靖地方”。在《谆劝殷富平粜并严禁牙行铺户囤米抬价告示》中要求他们不许观望拖延,应当“即时粜卖,以平市价”。三个布告提出了对社会不同阶层的三种要求,对商户要求他们捐输,对灾民要求他们守法,对富户和米行铺户要求他们稳定市场。

整顿吏治清积案

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也是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一职期间的重要业绩,清廷评价他“治狱严明”。民间也称他为林青天。

道光三年六月,林则徐到江苏已有4个月,他通过认真的调查与观察,找出了吴中存在的问题:“吴中有不治之症二:在官曰疲,在民曰奢……游手好闲之民,本业不恒,日用无节,包揽伎船,开设烟馆,要结胥吏,把持地方……省中承审各员,以提人为宕延之计,而各属延不解审,委员四出,音耗杳然。”显然,林则徐下决心要整顿吏治民风,清理积案,维护司法公正与地方安宁。所谓:吏治清,则国运兴;吏治浊,则国运衰。林则徐明白整肃吏治是当务之急,他颁发的“通饬交代札”针对各州县官吏,他以各州县交代钱粮、清理仓库为名来废除陋习、改变官员作风,要求各州县每年结报钱粮,逐一统计,盘清家底,特别是前任官员“实有亏虚不清,应于限内指款”,如不能及时交接清楚,前后任官员都要查办。

接着,林则徐针对司法行政工作也采取积极的措施。他了解到两江案牍繁多,数倍于浙江,仅在京控告的就有三十多起,清理积案无疑是树立威信、维护公正、解决矛盾的头等大事。他要求各府州加快审理命、盗各案,要求他们在“慎用刑”的基础上,严密调查,详细分析,对每“初供”严格把关。他又告诫事属案子“早结一日,少拖一人,皆可省愆寡过,复何惧而不为乎?”在省内的各员都受命审案,安排了日程表,连日审理,做到“可结即结”。

同时他对“解案”方法进行改革,制定“解案章程”。规定除京控之案及重大案件指名委员提解外,所有案件皆以“札檄行提”,并规定除往返路途外,所有案件在二十日之内办结解省,“一经奉文,立即选差干役,酌给盘费,上紧查提,依限起解”。如果案悬不结,则将委员等人参办,以儆效尤。

林则徐在任按察使期间还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苏省缺少仵作(仵作,古代的法医),全省只有丹徒有一位仵作,这位名叫经启坤的仵作已是年过八旬的老翁,后继无人。大清律法对仵作的设置有明确规定:大县设三名,中县设两名,小县设一名,另外定额外可以招募一两人跟着学习。林则徐在《通饬各属选练仵作札》一文中要求各州县配足仵作,并招募人员,挑选谙熟此道的人,按照《洗冤录》,详细讲解检骨验尸之法,每月要进行考试。

林则徐夜以继日,逐件清理积案,亲自裁决,“不肯稍有假手”,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自通饬以后,批解尚能如期,数月以来,结者已什之九。”

兴修水利济民生

林则徐目睹江苏因水灾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他提出疏浚河道、修筑海塘、兴修水利,从根本上解决水灾。正当林则徐“综办江浙水利”时,突然接到母亲病逝的噩耗,他只得回籍守孝。第二年二月二十四日,朝廷命林则徐赴南河督工,君命难违,林则徐以大局为重,一身缟服到高堰工地督工。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林则徐正在河东河道总督任上,接到调任江苏巡抚的命令。离开苏州已9个年头了,林则徐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了苏州,远在苏州的百姓同样满怀欣喜与期待。六月初八,当林则徐的轿子一行过来,进入护龙街时,“列肆香烟相属,男妇观者填衢,欣欣然喜色相告曰:林公来矣”。

七月酷暑,夜晚凉风袭来,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带着汗渍已进入梦乡。江苏巡抚衙门东北角的一间屋子里还亮着灯光,那是林则徐的书房,只见林则徐与一位青年书生正在热烈地讨论着。这位书生正是林则徐的得意弟子冯桂芬,他正在校对林则徐的《北直水利书》。《北直水利书》是林则徐在京时搜集、积累的资料,又积其多年治水的经验,除经济外,更有治水方略。

林则徐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查,认为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浦江、娄河、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办苏州、吴淞江及苏北淮安等处水利工程。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疏浚河道、兴修水利样样都要资金。江苏每年承担着朝廷的重赋,没有多少余钱能支援水利建设江南四府一州承担着江苏十分之九的漕赋,相当于浙江省的两倍。灾荒连年,饥民嗷嗷待哺。而向朝廷报告灾害要求豁免税赋是有时限的,一般在九月后不准上报秋灾,但林则徐实事求是,为民请命,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数次上奏,陈述江苏连年灾歉之重,钱漕之累,民众之苦。“民间积歉已久,盖藏本极空虚……今冬情形,不但无垫米之银,更恐无可买之米”,极力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疏解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

林则徐一面大力兴修苏北的水利,一面关注江南河道的疏浚。白茆河途经昭文县(原属苏州府常熟县)。林则徐与江苏布政使商量筹措经费。决定动用民间的力量,让那些士绅富裕之家出资相助,集夫挑土,以工代赈,解决当前的困难,二来开挑白茆河水利建设,为来年旱水之灾作准备,一举两得。

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初六,江苏布政使晓谕常熟、昭文两县的绅商富人捐款,以代疏浚白茆河之需。常熟、昭文两县采取按田派捐的方法,要求千亩以上之户每亩捐钱一百文,百亩以上之户每亩捐五十文,除此之外还捐抚恤钱,商户也按一定的比例捐钱,所得之款全部用于白茆河疏浚工程及对老弱妇女的救济。通过两个月来的劳动,白茆河及其附近的徐六泾、东西护塘河完成挑浚工程,接着又修建海口闸坝。白茆河河道治理工程采取官民合力的方法,使壮者自食其力,弱者给予接济。同时开工的还有太仓浏河挑浚工程,林则徐治理浏河则是运用“借公帑疏浚”之法解决经费问题。

林则徐数次乘小舟视察浏河,“察勤惰、测深浅,与役人相劳苦”,也两次亲往白茆河工地,赴海口“视潮势,议筑坝”。“又濬丹徒、丹阳运河,宝带桥泖淀诸工,以次兴举,为吴中数十年之利。”江南江北、黄河两岸、运河海塘……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亲力亲为来自于他对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密切关系的认识:“赋出于田,田资于水,故水利为农业之本,不可失修……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

道光三十年,林则徐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公莅吴,十年许,活吾民,不胜数,往复来,民恃怙,疾痛呼,公育煦,遗公忧,剥肝腑”,这是诗人汤贻芬颂扬林则徐在苏州经营江苏多年所取得的政绩。

林則徐逝世消息一傳開,震驚全國,每天皆有數千人往行館跪拜,左宗棠從黃冕得知林則徐逝世,放聲痛哭。

8

鲜花
3

真棒

玩闹

同情
1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刚表态过的朋友 (1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回复 shen_fuen 2014-10-30 19:57
在官不可不尽心,而在民不可不尽力
回复 炎黄 2014-10-30 20:23
在官不可不尽心,而在民不可不尽力ZT
回复 新鲜人 2014-10-30 20:40
我在倍可亲的签名就是林则徐的格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本人非常尊敬林则徐先生。故贴此帖。
回复 城市达人 2014-10-31 02:41
学习了。曾经只对其虎门销烟有很深的记忆,其实,那只是其为官生涯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治理苏州之前还曾经在伊犁为官,也留下了为人称道的业绩。
回复 仙人掌 2014-10-31 06:33
  
回复 新鲜人 2014-10-31 13:00
城市达人: 学习了。曾经只对其虎门销烟有很深的记忆,其实,那只是其为官生涯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治理苏州之前还曾经在伊犁为官,也留下了为人称道的业绩。 ...
苏州人曾称他为林青天。第二次去苏州受到市民自发的欢迎。

“公莅吴,十年许,活吾民,不胜数,往复来,民恃怙,疾痛呼,公育煦,遗公忧,剥肝腑”   这是这是诗人汤贻芬对林则徐在苏州政绩的评价。
回复 寒冬开梅 2014-10-31 16:48
林則徐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献花一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19 15:43 , Processed in 0.03742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