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新鲜人的个人空间 http://s541722682.onlinehome.us/?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国神经免疫学创始人(转帖)

热度 2已有 474 次阅读2018-2-9 11:59 |系统分类:原创博文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基本资料】

  姓名:袁锦楣性别:男

  行政职务:前教研室主任技术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专业:神经内科

  专业特长:神经系统免疫疾病及老年病

  个人简介:

  袁锦楣(1933年——)男,江苏苏州人。 1950年毕业于江苏省立苏州高级中学,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留校于现在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医院)神经科工作。曾任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病学研究室主任。知名的神经病学、神经免疫学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神经免疫学科主要创始人。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曾经任职:

  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常务编委、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副主编、《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常务编委、1996年《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和《中华神经科杂志》分开办刊后,任《中华神经科杂志》第一届编委会副总编辑、《中华内科杂志》神经科编审组副组长、及多种相关杂志的副主编、常务编委、编委等职务。

  职业经历:

  从医学院毕业留校后,任住院医、主治医期间就受到神经病理,神经生化,神经电生理检查等基本训练,写过几篇论文,也都发表了。1969年底,为响应毛主席626指示下放甘肃省。由于甘肃省最大的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还没有神经科,因此被甘肃省卫生厅扣留,先以参加医疗队的方式下乡,10个月后即派到甘肃省人民医院工作。报到后即当选为大内科主任,並被授命筹建脑系科(神经内外科),他对选定的工作人员加以基本理论及实践培训。一年后正式成立了脑系科,袁锦楣为脑系科第一届主任,另一名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主治医任副主任。由于准备充分,一成立就声名雀起,逐渐成为省人民医院的王牌科室。在做脑系科主任时曾做为手术者独立完成过脑外科手术,十年的大内科主任及脑外科的实践经验,丰富了他的知识面,因而对跨科室疾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袁锦楣医生对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有着较为广泛的兴趣,更由于他曾先后在神经病理、神经电生理及神经生化的扎实训练,促进了他对临床神经病学的深入研究。70年代中期,在甘肃艰苦的条件下,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袁锦楣不仅办好了脑系科,还协同国家病毒所下放到甘肃的基础研究人员开始将免疫学应用于临床工作。他于1975年应用脑脊液内检测出麻疹IgM抗体,在中国首先活体诊断了二例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1980年4月,袁锦楣被卫生部调回北京,重新回到北大医院神经科,同年晋升为副教授。担任神经科副主任及神经病学研究室主任。1980年袁锦楣即在神经病学研究室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独立的有专职技术人员的神经免疫实验室,开展寡克隆区带及脑脊液内各种抗体的检测,E玫瑰花结实验检测T-淋巴细胞活性等,用于神经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1985年初袁锦楣以客座副教授身份公费到美国Johns Hopkins Hospital。神经科从事神经免疫学研究。师从重症肌无力免疫学说创始人Daniel B Drachman,他是国际知名的神经免疫专家,袁锦楣教授跟他一起做了2年多有关神经免疫学的研究。于1987年4月回国,并晋升为教授。1992年在袁锦楣教授、陈清棠教授及科室教研组的多位教授积极努力下,建立了原北京医科大学神经病学博士点,为培养更高水平的博士生人才,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术业绩:

  他于1975年应用脑脊液内测出麻疹IgM抗体,在中国首先活体诊断了二例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在当时文革尚未结束,中华系列类的一些医学杂志停办的情况下,他将研究工作发表在广东省办的《新医学——神经系统疾病附刊》上发表了国内第一篇与该病的临床和神经免疫特征的论文(袁锦楣等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附2例临床及免疫学检查报告1976:2:168)和第一篇有关的文献综述。于1977年其研究论文“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clinical and inmun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wo cases”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Chinese Med J,1977:3:119),由于中国从来没有报道过中国有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病例,所以30本英文单行本被国外同行很快索要而空。

  1987年袁锦楣教授建议中华神经精神科分会举行一次神经免疫的专题学术会议,被学会接受,並被指定袁锦楣教授与协和医院的老一辈赵葆洵教授共同负责组织,1987年10月,在辽宁兴城,在赵葆询教授和袁锦楣教授的组织领导下,召开了中国第一次以神经免疫为专题的学术会议。会后成立了神经免疫学组,并推选赵葆询教授为组长,同时并努力谋求建立中国神经免疫学会。无疑这次兴城会议开始了中国神经免疫学逐步独立学科的步伐。同年,在主编袁锦楣教授的积极努力下,同副主编吕传真教授、阮旭中教授组织全国五大医学院校(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有关基础及临床专家23人,主编了中国第一部《临床神经免疫学》专著,《临床神经免疫学》详细介绍了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免疫学特点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开辟了神经内科的学者们积极研究关注神经免疫学的兴趣,为以后神经免疫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又和高素荣教授共同主编了《痴呆诊疗学》专著。做为副主编,编著了《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做为从事临床方面的专家学者,20世纪90年代,参加《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临床医学基础》和《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神经科学》的撰写工作,以前瞻性的视野拓展指导以后的临床医学及基础科研方向。参与编写了童坦君(中国科学院院士)主编《医学老年学》的“老年神经病学”全部,该书极受欢迎,获卫生部科技著作三等奖,第一版于1995年出版,已于2006年12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版。

  最重要的是他对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研究。1990年他陪同美国Johns Hopkins Hospital神经科教授Guy M Mckhann等人考察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GBS患者,其中约一半患者是由袁锦楣教授询问病史及检查的。发现这些病例以儿童多见,较美国的病例更重一些,有季节性和地方性。肌电图有轴索损害的表现Mckhann教授等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他们在中国发现了一种新的疾病命名为“中国瘫痪综合症”。其实这些特点早为中国神经科医生所熟知,协和医院老一辈教授赵葆洵等在1978年报道了156例该病,对其特点有非常详细的描述。袁锦楣教授对发生在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病例进行了前驱感染原因的免疫学研究,发现空肠弯曲菌感染比率高达51.4%,同时日本也和中国一样,前驱感染空肠弯曲菌的感染率也很高。1992年在协和医院神经科,中美两国神经病学家进行了面对面的讨论。袁锦楣教授关于中美GBS患者前驱感染不同的分析、郭玉璞、汤晓芙等教授分别从病理、肌电图方面等发表了不同意见。“中国瘫痪综合症”并非中国所特有,而是与吉兰-巴雷综合征并无本质区别,此次学术研讨会后,使美国专家改变观点,回国后取消了“中国瘫痪综合症”的命名。

  由于袁锦楣教授这方面的研究,在1992年法国马赛召开的国际神经病学会议,袁锦楣教授被大会聘请为周围神经病分会主席。在会上作了some aspect of chinese guillain-barre syndrome报告,同年在英国旧都winchester 召开的国际空肠弯曲菌专题学术会议,袁锦楣应邀作了空肠弯曲菌与guillain-barre syndrome的报告。这些资料,也为1996年Griffin等提出的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疾病谱分型提供了参考依据。袁锦楣教授的积极探索精神,这在当时的国内外掀起了极大的研究热潮,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学者、以及国内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李春岩教授率领的团队都有积极合作。据日本研究,日本诱发GBS的空肠弯曲菌菌种大多为penner19型,而penner19型又是引起空肠弯曲菌感染的少见菌株。但在中国北京及石家庄两地从GBS 患者粪便中培养出的菌株,penner 19型仅占1/5,而在北京对非GBS 的空肠弯曲菌感染者调查,pener19型並不少见,显示和日本的空肠弯曲菌与GBS的关系也不全相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袁锦楣教授率领的团队在空肠弯曲菌感染和格林-巴利综合征致病诱因方面最先在国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96年神经科和精神科在中华医学会独立成为二级分会,分会所属的《中华神经科杂志》,袁锦楣教授担任第一届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也经努力后于1994年成立,袁锦楣教授为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分会所属的《中国神经免疫学及神经病学杂志》,袁锦楣教授为第一届副主编。从此中国神经免疫学的发展更为国内外同行所关注。

  主持项目:

  申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基金3项,卫生部基金3项,九五攻关1项,中日联合基金1项,是当时北大医院神经科获得基金项目最多的专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30余篇。

  擅长领域

  擅长治疗神经系统免疫疾病及神经系统老年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播散性脑脊髓炎、脑血管病、三叉神经痛、老年期痴呆等,尤其对老年性痴呆的病因及诊断方法、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播散性脑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诱发因素及发病机理有较深入的研究。

  发表文章

  1.袁锦楣等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2例临床及免疫学检查报告) 新医学神经系统疾病附刊 1976:2:188

  2.Yuan CM (袁锦楣等)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dephalitis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al Investidation of two cases Chin Med J 1977:3:419

  3.THE JOHY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CIRCULAR BOOK 1995-1996 P.120

  4. 《临床神经免疫学》 北京科技出版社 1992年4月第一版

  5. 《痴呆诊疗学》 北京科技出版社 1998年5月第一版

  6. 《医学老年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 第一版

  7.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8. 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临床医学基础 科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一版

  9.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神经科学 科学出版社 1997年2月第一版

  10.Mckhann GM, Comblath DR, Ho Tet al:clinical and electroph0siological aspect of acute paralytic disease of acute childen and young adult in noetherrn China. Lancet 1991,338,593.

  11. 唐健 袁锦楣 空肠弯曲菌在格林-巴利综合征致病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2,25(06):375-377

  12.袁锦楣等 空肠弯曲菌感染与格林-巴利综合征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3,26(04):235-237

  13.唐健 袁锦楣等 格林-巴利综合征与空肠弯曲菌感染关系的初步探讨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3,6(1):9-10

  14. 袁锦楣 等 五例空肠弯曲菌肠炎伴发的格林-巴利综合征 中华内科杂志 1993,32(6):375-377

  15.述评:袁锦楣 要重视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研究中华内科杂志 1994,33(12):797-798

  16. 肖雷 袁锦楣等 格林-巴利综合征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关系的初步研究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1994,2(4):223-224

  17.孔祥瑞 袁锦楣等 空肠弯曲菌与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国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1994,1(2):117-119

  18. 唐健 袁锦楣 等 格林-巴利综合征中的抗神经节苷酯GM1抗体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4,27(6)337-339

  19. 唐健 袁锦楣 复发性格林-巴利综合征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5,28(1)36-38

  20. 肖雷 袁锦楣 格林-巴利综合征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的初步探讨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5,28(1):58

  21:专论: 袁锦楣.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轴索变异型 .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4 ): 197-198.

  22.李海峰 沈宝铨 袁锦楣 格林-巴利的致病机制和空肠弯曲菌的关系中华内科杂志 1996,35(11):776-778

  23.李海峰 袁锦楣 等 格林-巴利综合征与空肠弯曲菌Penner血清型的关系 中华内科杂志 1999,38(7):455-457

  24. Li Haifeng Yuan Jinmei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hogenesis of Guillain-Barre syndrome and Penner’s serotypes of Campylobacter jejun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999,9:112(9):794-796

  25.袁锦楣 李海峰 格林-巴利研究最新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0,20(1):38-40

  26. 郝洪军 李海峰 袁锦楣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空肠弯曲菌抗体及意义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1,11(11):608-610

  27.Li Haifeng Yuan Jinmei et al HLA alleles in patients with Guillain-Barre syndrom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0,113(5):429-432

  28. 李海峰 袁锦楣等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HLA基因分型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00,7(2):87-93

  29.Li Haifeng Yuan Jinmei Miller Fisher syndrome: toward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1,112(3):235--239

  30.李海峰 袁锦楣 M i l l e r -F i s h e r综合征发病机制和临床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1,9(4):410-413

  31. 李海峰 袁锦楣等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空肠弯曲菌抗体及发病机制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1,1(1):19-21

  32. 李海峰 袁锦楣等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GM1抗体与空肠弯曲菌感染的关系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3,3(1):11-13

  33. 李海峰 袁锦楣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循证医学治疗实践初探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3,3(3):238-241

  34. 李海峰袁锦楣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历史和今天 中国医史杂志 2006,36(1):28-32

      转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人物风采  袁锦楣  (直接链接http://www.pkufh.com/Html/News/Articles/17233.html)很欣赏50年代的中国科研人员的艰苦劳动。为中国人争光。同为50年代知识分子,转来以勉励自己。原作者大概也对袁锦楣教授不十分了解,如此一个专家,不可能只发表34篇文章,我的论著也不止34篇。我想很可能仅是写这篇文章时参考了这些文章。另外一会儿教研组主任,一会儿又是副主任。到底是主任还是副主任,一笔糊涂账。看起来和他同时的医师已经没有了,写的人又粗枝大叶。但原文钻贴。只是提醒读者注意而已。

2

鲜花

真棒

玩闹

同情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疯疯颠颠 2018-2-11 21:39
是苏州中学的校友,赞一个。
回复 华盛顿人 2018-9-6 11:55
钦佩50年代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新中国的脊梁!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16 00:53 , Processed in 0.0399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