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是看到谁说的了,说知青下乡是因为没有钱安排他们就业,还说出数字,100万知青需要10亿才够。
谁都知道的,这些知青不是大学毕业生,而大学毕业生才50多元工资,一直到改开。可是根据上面这个说法,这些知青却每个月平均80多元,不知道这个帐怎么算的。
再有为安置知青中央财政拨款,据1973年7月国务院知青办《知识青年下乡经费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文称,从1962年到1972 年,国家共拨付城镇知识青年下乡经费25亿元,实际开支21亿元,结余4亿元。另据1981年3月国务院知青办《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统计资料》第 86—89页:同期中央财政拨款25亿元,实际开支19 9亿元。
可见不是没有钱安置他们就业,而是为了当时所说的目的。实际上当时最耗时费力的是农村对他们的安置和管理。那些没有经历过人信口开河想当然稀奇古怪的说法都出来的,实际一点都不着边。
paci: 对于那段历史不是很熟悉,能否介绍~而是为了当时所说的目的~是什么目的?62-72年知情已经开始回城了吗?
paci: 对于那段历史不是很熟悉,能否介绍~而是为了当时所说的目的~是什么目的?62-72年知情已经开始回城了吗?
空: 有说服力!不过有几点疑问。
当时知青可不是一百万。应该是两千万也打不住。
直到1975年,仍有上山下乡的知青。人数好现在两百万左右。
另外,不能仅仅考虑工资 ...
追求永生: 没错,一百万可能只是一批吧,也许是举例说法,那么多人需要那么多钱。据说高潮的时候,就是毛主席发出号召以后(1968)就有1600万知青下乡。
其实从经济方面考 ...
空: 感觉主要还是为了缩小城乡差别。反修,防修,也是其一,但更多的应是一种政策宣传。
至于缓解就业,不管是否是形成这一政策的一个因素,但确实起到了这方面的作 ...
追求永生: 一般市民从城市疏散到乡下,主要是备战,还有就是一些人放在城里可能是不安全隐患,所以防患于未然。总之,当时都是从很重大的角度出发采取的这种措施。
至于经 ...
空: 不大同意。
如果把缩小三大差别,看作是一种经济政策,好像不妥。
但也确实如你所说:把上山下乡当作一个解决经济问题的解释,认为那个解释实在不着调。
不过, ...
空: 不大同意。
如果把缩小三大差别,看作是一种经济政策,好像不妥。
但也确实如你所说:把上山下乡当作一个解决经济问题的解释,认为那个解释实在不着调。
不过, ...
追求永生: 也许是,也可以是,但是看毛主席和邓小平直接对着干,就知道主要的症结在哪里了。
一个佐证吧,是不是知识分子和那些首先富起来的人是反对毛主席支持邓小平的急 ...
空: 又要触及敏感问题了。![]()
不加评论,但说一种现象:
在微信的朋友群里,你可以观察到: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越是社会地位高的,越是有钱的,对现状越是不满 ...
空: 有说服力!不过有几点疑问。
当时知青可不是一百万。应该是两千万也打不住。
直到1975年,仍有上山下乡的知青。人数好现在两百万左右。
另外,不能仅仅考虑工资 ...
翰山: 哈哈,看到永生博这篇文章,我来自认家门:文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代是时代的牺牲者》 http://hanshan.info/home.php?mod=space&uid=2&do=blog&id=11555 是我 ...
翰山: 牛头不对马嘴的评论,基于非正确的事实,国家一年拿不出10个亿,安排100万不能在城镇就业的青年学生在农场就业(城里),只能拿出2亿去插队。这是知青插队的由来 ...
追求永生: 哈哈,也是翰山兄转别人的观点吧。看来你是比较赞同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安置上山下乡那些钱不都是中央拨款吗?
看了你算的帐,似乎只是城镇安排不下的人如果 ...
追求永生: 哈哈,也是翰山兄转别人的观点吧。看来你是比较赞同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安置上山下乡那些钱不都是中央拨款吗?
看了你算的帐,似乎只是城镇安排不下的人如果 ...
空: 看了你给出的连接。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在感受上,你我还是有些差异的。
对当年那份上山下乡的经历,我认为在我这一生中,是相当宝贵的。没有被牺牲的感觉。[em:2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