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镜花水月的个人空间 http://s541722682.onlinehome.us/?5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打开一扇窗

日志

陕北游记--壶口瀑布(组图)

热度 5已有 978 次阅读2015-5-7 11:23 |个人分类:游记|系统分类:旅游摄影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陕北游记--壶口瀑布(2011年11月)


进入陕北地界,山貌地形就开始变得丰富多彩。陕北的地貌是一个个不同形状交叠的沟,豁,卯,梁,塬纵横交错相接相连且绵延起伏。我来陕北的一个目的就是很想寻找体味陕北黄土高塬那种远古的苍凉之美,可是走了一路,高速路两岸山头沟豁卯梁塬的黄土被茂密的植被所覆盖,大片大片的果园一个接一个,根本寻找不到那远古的苍凉之美,这让我很是失望。而且高速路无法停车,没有拍摄到一张像样的陕北风情地貌图,真的很遗憾。导游说留点遗憾下次再来。

 

山路弯弯,高速路就修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山卯沟豁中它就像黑色的莽龙一样,连接着一个个山卯沟豁,从一个个深邃的隧道穿山而过,原来那遥远的山路被大大缩短了,从炎帝陵出发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已经到达壶口。

 

人还没到壶口,就听到轰隆激越的滚滚涛声,似古战场上的铁骑伴着战鼓轰隆的咆哮。


下了车我们就急不可待的奔向壶口。远远地看到两山之中上千米宽,一排排争先恐后奔涌的黄色水浪,就如从天际飞来一样高低起伏急剧跳耀着浩浩荡荡,似长途奔袭的千军万马滚滚而来,这一排排千军万马般的水浪挤着,奔拥着,咆哮着,嘶喊着,前仆后继的奔腾跳跃,一起拥挤跃跌入几十米深的壶口,在壶口中翻腾挣扎,那跌宕翻腾挣扎的声音,如雷,如电,如泣,如诉,如嘶,如轰,如鸣,如呜咽,如咆哮,如怒吼,大自然所有能表达感情的声音都在这里可以体会得到。仙境般的水雾,万千激荡跳燿飞跃晶莹的浪花,排山倒海直泄百米而下的瀑布和水帘,与水有关的一切自然现象也都积聚在壶口之上。据说天气好时还可以看到道道彩虹横跨壶口之上,连接黄河两岸。壶口瀑布展现了气吞山河的气势,展现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气节,展现了阳刚与阴柔兼具的气质,展现了吐故纳新融合一切的力量,壶口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吐故纳新的文化精神象征。


壶口的冲力之大,顷刻之间可以将生物冲成粉斎。据导游说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头猪放进去立刻拉上来,进去时是黑的上来时就完全成了白的,猪皮顷刻之间就被水流完全冲脱。总之壶口之景难以用言语完全形容,我突然感到自己的语言能力是如此的贫乏,无法完整的形容壶口之美。请你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吧,怎样形容都不为过。与尼亚加拉瀑布相较而言,其宏大气势比不上尼亚加拉,但色彩和蕴含的意义要比尼亚加拉丰富。


水流落入壶口后经过咆哮挣扎跳跃后,像一条被驯服的巨龙顺着经过亿万年冲刷而成的狭窄的石头河道奔涌而去。

 

壶口两岸都是石头河滩,河滩上的大片石头被水流冲出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石窝窝,听说黄河涨水时这里的景象就更壮观,如今是枯水季节,已经让人叹为观止,可以想象夏季来看会更让人惊叹。

 

 壶口两岸分别是山西和陕西的地盘,我们是站在陕西这边看壶口,若站在山西那边看壶口,应该感觉更壮观一些。遗憾的是这次不能了。

 

壶口瀑布,能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一壶收,不仅仅是黄河万里奔袭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自然地理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哲学意义上的象征。那浩浩荡荡天际而来的黄河之水象征着我们华夏儿女生生不息、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所向披靡的精神,那千军万马咆哮激荡跳跃排山倒海般的瀑布,象征着华夏儿女勇于牺牲不畏邪恶的大无畏精神,那气吞河山的壶口象征着我们华夏文化可以包容、吸纳、兼收、融合、战胜一切的巨大能量。观看壶口之后,一扫我这些天读了何新关于共济会的预言之后内心的悲观。是啊,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苦难,不都凭借壶口这种精神挺过来了吗!

 

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民族!


黄河之水天上来

石头滩,夏季这里的黄河水形成一束束黄白色浪花

壶口

壶口两岸的瀑布



站在这里可以听到如雷的吼声

驯服的黄龙奔流而去


请听黄河颂


4

鲜花
1

真棒

玩闹

同情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2015-5-7 12:09
黄河,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回复 镜花水月 2015-5-7 20:06
: 黄河,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有机会去看看,真是不一样的感受。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19 08:05 , Processed in 0.03549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