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门清自摸的个人空间 http://s541722682.onlinehome.us/?34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俄新编中学历史教材重新尊重苏共历史

已有 812 次阅读2018-7-4 01:25 |系统分类:十九大文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俄新编中学历史教材重新尊重苏共历史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5 作者:武卉昕 时间:2018-07-04
10 0 俄罗斯 字号:A-A+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摘要:2016年俄罗斯最新祖国历史教科书《俄罗斯历史10年级教科书》,承认十月革命是历史的选择,认可列宁及其行动的历史地位和意义;认为以武装起义形式进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但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善于利用时机的结果,更是历史的正确选择,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客观评价了斯大林体制,肯定了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贡献;对赫鲁晓夫的评价仍然以俄罗斯人一贯坚持的毁誉参半为原则;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持批判态度,不赞同戈尔巴乔夫政治“民主化”,认为“民主化”导致了苏联的政治体制危机。

2016年俄罗斯最新祖国历史教科书《俄罗斯历史10年级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在尊重自己国家的社会历史与现实国情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和历史主义的史学方法原则,对俄罗斯历史(从1914年到21世纪初)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翔实、客观地叙述。教科书承认“十月革命”是历史的选择,认可列宁及其行动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教科书客观评价了斯大林体制,肯定了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贡献;教科书对赫鲁晓夫的评价仍然以俄罗斯人一贯坚持的毁誉参半为原则;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持批判态度。

教科书由莫斯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俄罗斯科学院院士А.В.托尔库诺夫为主编的创作群体,依据俄罗斯历史文化标准说明书和联邦国家教育标准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了教科书的编写,阐述了从1914年到21世纪初俄罗斯历史的关键性问题,展现了俄罗斯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全书共分三册五章,分别以“大动荡时期的俄国”、“1920~1930年代的苏联”、“1941~1945年的伟大卫国战争”、“苏联体制发展的顶峰时期和危机的出现”、“俄罗斯联邦”为标题,比较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尤其是对苏联体制和苏共领导人等核心议题,在资本主义俄罗斯的意识形态框架内仍给予了相对客观的评价。有学者认为,教科书是“把十月革命放在‘大震荡时期’来考察”,“对列宁的活动肯定不多,谴责列宁的政策引起了国内战争”,“斯大林建立的工业强国有弱点,体制被否定”,“对斯大林在卫国战争时期的行为赞赏不多”,“对赫鲁晓夫的评价比较积极”,“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苏联解体论述比较平和”。[①]这些观点与教科书的内容有出入,也不符合苏联历史的事实,存在着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教科书认可“十月革命”是历史的选择

未标题-1.jpg

有的学者认为,教科书把十月革命的性质降低为“大震荡时期”中的历史事件之一来考察,否认了“十月革命”的性质和对人类历史的划时代意义。这种认识不客观,也不符合事实。2014年,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修改委员会学术领导、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丘巴里扬院士向普京总统汇报时指出:历史教科书修改委员会认为,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与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现在大多数俄罗斯人甚至包括不同派别的人都能够接受这个观点。普京对此表示赞同。[②]


教科书按史实记录了十月革命前俄国内外交困的状况,阐释了布尔什维克在局势的发展中选择了历史和被历史选择的过程。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沙皇政府无力应对一战带来的国内压力。教科书清楚地说明了,沙皇政府在持久战争的考验下不足以支撑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才使得“革命的危机在俄国增强了”[③]。第二,临时政府无力解决关系革命前途的问题。随着时局的发展,临时政府无力并无意继续将国内革命进行到底,而将权力抛掷在大街上,换句话来说,临时政府在事实上把权力丢弃了。列宁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使革命进行到底才明确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并号召进入革命的新阶段——社会主义革命,使“政权掌握在无产阶级和最穷苦的农民手中”[④]。第三,是布尔什维克解决了关键的问题。从教科书的内容上看得出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是在权力分解的关键时刻,抓住了时机,进行了认真负责的准备,以武装起义形式进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但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善于利用时机的结果,更是历史的正确选择,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二、教科书对列宁的评价坚持了历史主义的原则

教科书坚持了将历史人物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关系相结合的总方法论原则,并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回溯了历史人物所经历的历史事实。有人认为,教科书“对列宁的活动肯定不多,谴责列宁的政策引起了国内战争”、“把国内战争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布尔什维克的政策”、“苏联和中国学术界把实行军事共产主义看成是内战的结果,为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才采取的措施,但教材把这看成是内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⑤]。这样的观点不符合教科书陈述的史实。第一,教科书对列宁及其政策的评价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教科书用对列宁活动的事实评价代替了价值评价,目的是让读者基于事实做价值判断。第二,教科书将对列宁活动的论述放在现实的历史时期内。在新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也要解决新的现实问题。教科书记述了列宁作为先进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提出的思想以及依据其思想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在事实上为群众指明了革命斗争的方向,对当时的社会革命和建设,尤其是对最关键、最棘手问题的解决,所起的重大促进作用。第三,教科书将对列宁活动的论述和评价放在具体的历史事件当中。教科书以“文献研究”的方式给了《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以直观的解释:“当你没有军队,而敌人已经武装到牙齿了……不能把战争带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明显的是,工农兵大众苏维埃的大部分是反对战争的……”[⑥],很显然,列宁要为社会主义苏联的建立和建设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在当时,没有比这个更现实的需求了,没有比这一历史任务更有价值的任务了。

三、教科书客观评价了斯大林体制的成就

未标题-1.jpg

教科书对斯大林体制的介绍分为“工业化的‘大转变’”、“农业集体化”、“苏联30年代的政治体制”、“苏联体制的辉煌”等主体内容。有人依据教科书指出的工业化的弊端,得出斯大林建立的工业强国有弱点、体制被否定的判断,这种认识缺少事实依据和论证的逻辑性。教科书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叙述基本上坚持求实的原则,尤其是在评价上,正面和负面的评价都相对客观。看得出来,教科书尽可能不做价值判断,它以文献研究和思考题的方式给读者以做结论的空间,这也符合当代俄罗斯科学教育和价值渗透的模式。

教科书既肯定工业化的成就,也指出了工业化的弊端,但并未以此否认斯大林建立的工业强国体制,给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包含正向和负向的客观评价,但从未以工业化或农业集体化来否认整个斯大林体制。以斯大林为主要领导的苏联人建立的工业化确实有弱点,农业集体化也确实存在消极的后果,但是,教科书一方面没有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与斯大林模式的苏联体制直接画等号,另一方面更没有否认斯大林体制。通览全书,没有这样的理论判断和学术结论,所以认为教科书否认了斯大林体制,是没有依据的。

四、教科书基于人民立场肯定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贡献

在叙述战争进程前,教科书先对卫国战争的性质进行了说明,“这场战争是真正的全民战争,苏联各民族都在为了自己祖国的自由而战”[⑦]。对战争的人民性质进行定位后,斯大林作为战争的最高统帅,也是人民中的一员。客观地说,这一叙事逻辑是符合史实的,但并不能说明,因为少有提及斯大林本人的事迹,教科书就是在否认斯大林的功绩,不能证明有关“对斯大林在卫国战争时期的行为赞赏不多”的观点,更不能得出教科书以此来否认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功绩。

尤其重要的是,斯大林本人也赞同卫国战争是人民战争。教科书援引了《斯大林纪念红军将领指挥的演讲》的文字材料,依据材料能够看出的是,斯大林本人也认为,卫国战争是伟大的人民战争,而苏联政府正是基于人民的期待和信任,才能够勇往直前,带领军队取得胜利的。

另一方面,教科书肯定了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从人民英雄主义立场出发进行的叙事,将历史人物放在了历史事件的发展当中来看待,这是教科书的特色,对斯大林在战争中的作用,教科书也是这样看待的。教科书记述了人民如何以伟大的英雄主义参与到卫国战争中来,这就足以说明,斯大林作为人民的统帅所获得的认可和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了。

五、教科书对赫鲁晓夫的评价仍毁誉参半

未标题-1.jpg

教科书对赫鲁晓夫的论述反映了俄罗斯人对赫鲁晓夫毁誉参半的一贯评价原则。有的学者提出从教科书对赫鲁晓夫的观点的叙述中,无法得出教科书“对赫鲁晓夫的评价比较积极”的结论。教科书对赫鲁晓夫为政治镇压者平反进而促进社会民主的发展持积极肯定态度,对1953~1958年取得的前所未有的经济成就表达了赞赏,对苏联的科技革命和对太空开发取得的成就也持肯定态度。但是,另一方面,教科书对赫鲁晓夫在斯大林逝世后通过权力斗争取得领导地位持谴责态度,认定其经济发展路线具有矛盾性特点,认为他发展农业的计划是失败的。尤其是,教科书认为,赫鲁晓夫也没有摆脱唯意志论和主观主义的束缚,铲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之后,又在党内树立起对自己的个人崇拜。从教科书对赫鲁晓夫执政作为的评价上看,客观地讲,并不是积极的。教科书一方面谴责赫鲁晓夫在权力斗争中的手段,另一方面指责赫鲁晓夫社会经济战略的失衡。对赫鲁晓夫经济总方针中工业重轻比例失调的战略和后果持强烈的否认态度,对由此导致的农业危机也持负面评价,而且批评了赫鲁晓夫在执政作风上的唯名论和主观主义。

六、教科书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持批判态度

未标题-1.jpg

教科书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苏联解体持批判态度。教科书批判了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在改革年代,经济方面开始的无论哪一项改革,都没有取得良好的结果。”[⑧]教科书消极评价思想“公开性”和政治“民主化”。教科书援引《我们不能放弃原则》的作者Н.А.安德烈耶娃的话:“公开性和改革的政策,从根本上说是反社会主义的,这是照搬西方。篡改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在许多方面决定了改革的不可逆性”[⑨]。教科书对政治“民主化”的总结是,“伴随着苏联宪法第六条的取消,苏联政治体制民主化的尝试导致了它的危机,这也是联盟政权体系衰落的开始。能够替代它们的国家组织的新形式也没有被提出”[⑩]。可见,教科书并不赞同戈尔巴乔夫政治“民主化”,因为“民主化”导致了苏联政治体制的危机。“1990年戈尔巴乔夫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苏联广大民众对此举的反应敌对而冷漠”。有人认为教科书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平和”,如果说这种评价还是“平和”的,那什么样的评价才能算“不平和”呢? 

作者:武卉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global/info_25547.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

鲜花

真棒

玩闹

同情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3-28 10:16 , Processed in 0.06126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