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格局或正醞釀裂變。當各方把焦點投向中美貿易戰時,中歐貿易矛盾也悄然白熱化--先是歐盟提出改革世貿組織方案,明言要制裁補貼產業的國家,矛頭直指中國;一些歐洲國家也紛出手,阻截中資併購本國企業。
美國和歐盟共計超過8.3億名公民,佔全球GDP的50%以上。美歐也佔全球貿易量的50% 以上。倘若中國要同時與這兩大經濟巨人交手,恐面臨嚴峻的挑戰。
但憂慮顯然已成事實,歐盟、歐洲國家近期紛就他們認定的「中歐貿易不公平」,向中國採取措施;其中最典型是, 歐盟委員會18日提出WTO世貿組織改革方案。
歐盟委員會不點名針對「中國製造2025」
歐盟委員會的這份方案,明確要保障公平競爭,包括建議對補貼扶植本國特定產業的國家,祭出制裁措施;方案儘管沒有點名中國,但實際矛頭直指中國,尤其針對「中國製造2025」戰略。
同時,在「竊取知識產權」的疑慮下,歐洲國家紛紛際制中資併購本國企業。最新是路透社引述柏林消息人士稱,德國政府考慮設立基金,幫助有財困的科技公司,以防止中國藉機收購、以取得德國專有的技術、新科技。
▲ 當各方把焦點投向中美貿易戰時,中歐貿易矛盾也悄然白熱化。
報道指出,繼前年中國美的意外收購機器人公司庫卡(KUKA)、以及今年稍早中國吉利收購戴姆勒(Daimler)9.7%股權之後,德國政府感到震驚,繼而行動起來。
德國阻中資公司收購本國科技企業
至於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中方被質疑藉此擴大在歐洲、特別是東歐的政治經濟影響力,動搖目前歐洲賴以穩定的政經格局。歐方似乎已作出防範,歐洲議會12日通過的「歐中關係」報告,就罕有地點出,中國正利用一帶一路作為外交手段,加強其在歐洲的影響力。警示的意味強烈。
而歐盟委員會當地時間本周三,也提出發展亞洲基礎設施的外交政策計劃,其中包括改進亞洲地區運輸、能源和數字通訊基礎設施。計劃的資金主要來自私人機構,預計在2021年到2027年期間會吸引投資者投入3千億歐元。
儘管歐盟官員否認這與中國的一帶一路爭鋒,但抗衡中方的意味強烈。
歐盟擲「歐洲版一帶一路」 有玄機
連串事件凸出一個事實,美國喊出制裁中國的同時,歐洲社會潛藏對中國的警剔和憂慮也被喚醒;最終的結果,有可能是美歐在個別議題上站在同一陣線,槍口齊對中國。這是中國最不欲見到的一幕,因為中國的發展勢由此遇到更大阻力。
中方大概也早已預計這一狀況的出現。中國外長王毅今年7月與奧地利外長克奈斯爾會面後,共同會見記者時就罕有地出一句「中國現在站在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前沿,不希望背後有人打冷槍」。
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中歐矛盾源於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市場開放舉動,一直與歐方期望有距離。觀察人士指,中方應切實按國際的標準化解這些矛盾,否則恐在貿易問題上腹背受敵,遭遇美歐夾擊。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