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标按:这篇历史小品良心作品曾经被家人转到国内收藏论坛,马上引来那些吃收藏饭的奸商们的一片谩骂,所以在已经铜臭气弥漫的这个领域少说话为妙,只在三五好友间传阅,传播下历史文化知识足矣。
藏紫砂,养老壶,一掷千金,威逼利诱,遍寻名家题刻---当代紫砂收藏热中不乏某些没有底蕴的商贾作为文化与历史的贫儿暴富后上演的活剧,乱轰轰,你方唱罢他登场,好不热闹。
那么,身为医家以及陶瓷艺术爱好者的比着为何如此看淡,甚至根本反对紫砂收藏呢?这要从中国的茶道和陶瓷工艺历史以及医学保健三个方面来谈。
除了医学外,作为历史爱好者,笔者曾经修习过科学史专业;在我的眼中,"红楼梦"更是一部明清易代到清前三时代的生活科学史是从中古到近古中国技术工艺史的缩影,是艺术化的天工开物片段。
现在,就让我们回到妙玉奉茶那个桥段,来回顾数千年两大国粹茶艺与陶瓷艺术如何在此场景中交接-
——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
陆羽《茶经》:“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捡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即“泉水”、“江水”、“井水”,这三种水最为常见,曹雪芹在运用烹茶用水时独在雨雪水上下工夫,因为雨雪水是“天泉”,是纯软水。
古代的自然环境比现代好,食用雨雪水更是生活中的常识现象,用软水泡茶其汤色清明,香气高雅,滋味鲜爽,自然可贵。宝玉则赞雪水烹茶“轻浮无比”。
“美食不如美器”,器与道是相通的,我国自古以来无论是饮、还是食,都极看重器具之美。
--这种寓哲理于生活的思想,推动了中国工艺美术与口腔文化在科学史上的偶合与依存关系。
从先秦的木器,漆器,青铜,金银餐具与饮具到美瓷洁盏,传统茶文化款款而行,这一行又是包含了数千年车轱辘话啦!
--曹雪芹好就好在他能把这千年车轱辘话儿借着人物和故事,在一个场景里一气呵成,娓娓道来。
妙玉“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窰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另给王夫人、薛姨妈等众人用的是“一色官窰脱胎填白盖碗”。
小茶盘厚漆上刻花,填以金粉,叫雕漆填金。云龙献寿是吉祥花纹,这样极为精致的一个袖珍漆雕小配器就带起了漆器和木器在中国茶艺与茶具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地位。
在先秦时代,陶瓷工艺还在起步阶段,轻巧精美的漆器和木器在解决了渗水龟裂等工艺问题后逐渐取代了昂贵笨重的青铜器,进入了中国人的饮馔文化,以及嫁娶之礼中。
直到今天的日本,漆器和木器饮具还是大家聘礼里的上等必备之物。而且,好木好漆本身有一种草木草药芬芳,可令好茶倍增甘饴,又令之不馊不腐。连刘姥姥那疙瘩都知道用黄杨松木制作餐具和茶具呢。
“成窰五彩小盖钟”。成窰即明代成化年间的景德镇官窰。“成窰五彩”是明末清初的称法,自雍正始,统称“成化斗彩”。成窰烧造的瓷器精细,奇巧,所谓成化无大件,以五彩小件为胜。
一九九九年四月,香港拍卖成化斗彩鸡缸杯一件,以二千八百万港元成交。
脱胎填白盖碗制作始于明永乐时期的景德镇窰,其胎薄至光照见影,釉色柔和悦目,洁白略返青,手感温润,不同凡响,极为名贵。永乐甜白分薄釉和厚釉,装饰有光素无纹好暗刻两种。
苏州博物馆镇馆的永乐瓷器就有一套甜白刻花葡萄花果纹菱花四盘。
上件永乐甜白僧帽壶,此造型来源于外域,永宣两代的造型相差不大,永乐时的更娟秀一些,下腹内收更明显。甜白釉是永乐时期的名贵品种,为历代白釉之冠,晶莹如 玉,釉白如凝脂。永乐甜白分薄釉和厚釉,装饰有光素无纹好暗刻两种。薄釉用在薄胎或脱胎的圆器上,釉面光润细腻,口足和棱角处隐隐露出胎骨,足边截釉齐 整,没有流淌。厚釉多为琢器,釉面肥厚,分平与不平,不平的釉面侧视有厚云般灰暗之色。一般厚釉多为光素,少量有印花或款识,但需仔细辨认或在明亮的逆光 是才能看出,后仿者纹饰清晰,生怕看不见“永乐年制”的款识。在足边和转角的积釉处显现出一种虾青色的光泽。永乐甜白器迎光透视显现肉粉色,而清代仿品显 出透亮的青白色,康熙仿制的非常接近真品,需通过这种方法来鉴别,这主要是明清两代的胎质造成的差异。宣德器釉面没有永乐时的平整光润,嘉靖时期的白釉也 容易混淆,但白釉中有褐点,工艺较永乐是粗糙不少。

---妙玉给宝钗、黛玉、宝玉分别用的茶具是瓟斝、杏犀 、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虯整雕竹根的大海盏。
瓟斝是一种葫芦器,在葫芦还是幼果时,用各种形状并刻有各式花纹的模具将幼果夹紧包套起来,待其自然长成后再经裁割,涂黑漆里,镶象牙口、玳瑁口等,即成为有自然长成纹饰的器具,而无须人为雕刻。
杏犀:用犀角做成的茶杯。据记载,用犀角雕制器皿最迟在殷商就已开始。犀之奇珍者在灯下呈杏黄色,所以叫“杏犀”。
这类复古浓厚,在周礼中追寻远古回音的珍贵杂件和瓷器,是雍正和乾隆父子两代昭示其汉文化修养于工艺中的教化之策和美学特征。著名的学者型御用督窑官唐英治理下的唐窑就为乾隆烧制了许多仿照青铜器的大件瓷器精品。
"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虯整雕竹根的大海盏"--如今,我们在德国随处可见仰慕东亚文化的老德种植观赏竹子,近日我还见到酷爱种植芍药的老德。
不管怎么说,没有比竹,梅和牡丹芍药更能象征中国文化的植物啦。
竹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至少在六朝时代已经非常流行,那个时候连黄河流域都有竹海以及大象,可见气候比今天要温暖。坚硬易成型的竹器,因其原材料遍及中原大地而成为盛行一时的饮具上选。
由此可见,从上古,中古到近古时代的清前三代,未闻有把陶器包括紫砂红砂作为茶具上选的历史传统。
下面选用我非常喜欢的1部制作严谨的历史剧图片来监视下唐代茶道用具--陈家林先生导演的电视剧"唐明皇"。
王妃教赵丽娘茶道…

茶道步骤:
先净手,从茶笼中夹茶(看着这茶饼象镙母@_@)出来,放在茶炉上反复烤几次,再用木锤敲碎(敲得好用力,“卟卟”可闻,汗)。
把敲好的茶碾成粉末,放进筛盒中筛好,水开后先放盐,再放茶,然后用烧开泉水“碰击汤面”(听得似是而非,不知是不是这几个字@_@),品茶在于品汤花,所以以汤花均匀为好。
晕,古人生活得很细雅精致~~~~

在中国茶艺与瓷艺历史上,法门寺是无可逾越的一章--就是在它的地宫里,首次出土了传说中的唐御窑秘色瓷茶具。
唐代之前的宫廷茶俗大体情况是:东汉之前宫廷以茶为祭,尚无真正意义上的饮茶习俗;汉代、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饮茶之风传入宫廷,宫廷始有茶俗。
唐诗中有描写宫廷茶事的诗篇。
花蕊夫人《宫词(之六十五首)》诗云:“白藤笼插白银花,阁子门当寝殿斜。近被宫中知了事,每来随驾使煎茶。”(《全唐诗》卷798)
子兰《夜直》诗云:“大内隔重墙,多闻乐未央。灯明宫树色,茶煮禁泉香。”(《全唐诗》卷824)
钱俶《宫中作》“西第晚宜供露茗,小池寒欲结冰花”(《全唐诗》卷8),郑谷《南宫寓直》“曾携新茗伴,更扫落花迎”(《全唐诗》卷676),都是反映宫廷茶事的诗篇。
唐朝湖州刺史张文规留有《湖州贡焙新茶》就是例证:“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这首诗就是真实描写了当年浙江长兴顾渚山紫笋茶是如何进贡朝廷的情景。
还有唐朝诗人李郢在《茶山贡焙歌》诗中写道:“驿骑鞭声宕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从江南著名茶乡,再到大唐长安城里的皇室,一年一度的清明茶宴红极一时!
唐朝诗僧皎然说的好:“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法门寺地宫茶具的出土为我们解读大唐宫廷茶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初四日,唐僖宗归安佛骨于法门寺,以数千件皇室奇珍异宝安放地宫以作供养。1981年8月24日,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半壁坍 塌,1987年4月3日发现唐代地宫,考古工作者进行科学发掘。在地宫后室的坛场中心供奉着一套以金银质为主的宫廷御用系列茶具。这套以唐代僖宗皇帝小名 ——“五哥”标记的系列茶具,引起全世界茶文化界的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