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夺标的个人空间 http://s541722682.onlinehome.us/?126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读史有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辨(原创)

热度 2已有 446 次阅读2015-8-31 08:50 |系统分类:前尘往事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隐形的手:小议封建社会里能臣良将的悲喜命运




这是一篇短短的读后感。




隐形的手:小议封建社会里能臣良将的悲喜命运




这双隐形的手就是政治制度与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型态决定能臣良将的命运。在高度集权或极权的社会里,能臣武将如韩信、萧何、窦婴、岳飞、蓝玉、张居正、孙传庭等的悲剧是常态,因为他们的能力很可能与皇权或者相权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要求相冲突。




能臣们在什么样政治制度下的封建社会里能够有相对好的命运呢?就是诸侯或者藩镇割据的时代,因为这样,他们可以利用权力之间互相制衡的空间来游刃有余地做事,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例如东汉到六朝天下大乱时代、唐代、五代、元代。满清呢,前期是满清八旗加铁帽子王领衔的“八王议政”,再加上皇室的私人特务机构“上三旗包衣”,可以视为在满洲贵族、皇族内部实现了民主集中制的权利制衡,也就是贵族议会、皇室之间的平衡,这个时候八旗的能臣武将如傅恒、阿桂等是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

年羹尧是越过了制衡的限制边界,而他的继任者、号称“大清第一武将”的岳钟琪中规中矩,就很安全地干了番事业且善终。雍正朝是加强了皇室内部的制衡。但是这个时期八旗以外的汉族能臣武将,由于种族隔绝,事业天地并不大。




到了后期,尤其同光中兴时代,在内忧外患里,盛年的慈禧太后是大大放宽了八旗以外汉族大臣的天地,曾国藩等都是真正如唐代节度使那样的封疆大吏,这个时期是走弱的八旗贵族内阁、帝党、强势的后党以及封疆大吏们四角互相制衡的时代。




即使这样,饱读圣贤书和史书,被称为孔孟以来“德、言、功”三全的第三圣人的曾国藩还是在建立奇功,剿灭太平天国后,唯恐帝后及八旗贵族猜忌,战战兢兢地解散了自己亲自建立的、以湖南乡勇子弟兵为班底的湘军。其后代子弟,再无执掌国政实权者。但是曾氏家族却开枝散叶,欣欣向荣,从近代一个普通的耕读传家的乡村望族(相传是北宋“文学八曾”后裔一支,更远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学生曾点)成为国史中一如山东曲阜孔家那样的郡望大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知其强,守其弱”,水德虽弱,功力至伟,读通了中国历史,其实知道黄老哲学更适合安身立命。

要是我治中国古代史,对于封建社会的历史有个重新划分立论,我会把历朝历代粗略地分为削藩制武为主的朝代比如两宋,或者屯田割据为主的朝代比如隋唐与五代等,这是经;然后又分为黄老主导、儒家主导还是法家主导,这是纬,例如即使是在西汉,文景之治是黄老哲学大行其道,武帝时期是儒家主导而宣帝时期则实为法家。

若要通读二十五史,也是会推荐这个法子。

------------------------------

-------------------------------------
原文:明末忠臣良将孙传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张居正死后,明朝并非不出人才,比如天启年间出仕又辞官、崇祯年间重新出山的孙传庭,只可惜崇祯皇帝守着这样的人才,却把人家给坑了,结果明朝失去了最后的一道拯救危局的屏障!可悲,可惜!

孙传庭的足智多谋是在论的。他在天启年间入京为官,后因魏忠贤当权而辞官,此后十多年一直在家闲住。崇祯年间农民军造反,清军袭击不断,与孙传庭交好的很多官员举荐孙传庭出山,终于在崇祯年间,孙传庭重新出山,擢升为陕西巡抚。

当时孙传庭所面对的陕西一片乱局,连物资军饷这种军中必备品基本都别指望朝廷。而孙传庭是那种真正做事、真心为国的好官。人家只给朝廷提一个要求:不给钱我认了,但我要干什么,朝廷别干涉就可以。

孙传庭想做的事情很简单——筹饷和练兵。他到任后先通过强力手段,收回大量军屯土地,部队有了保障,然后恩威并施,逼迫陕西当地的大户与富商分担军饷。硬是从这些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身上,源源不断的敲出银子。上上下下的权贵,就给得罪个遍,这点倒是和昔日的一代名相张居正非常相似。

孙传庭的工作效果是可圈可点的,人家确实练出了一支强兵叫秦军。而这支强悍的军队,从饷银到粮食,大多都依靠孙传庭收回的军屯以及陕西当地富户的供应,极少让朝廷买单,人家这是在给朝廷分忧解难啊。

有了这样一支强军,孙传庭就有了打胜仗的资本,全歼高迎祥、重创李自成等战果就是对这支强军的最好证明。但眼见孙传庭就要成就大功的时候,朝堂之上的那个兵部尚书杨嗣昌,却向崇祯提出“招安”,结果张献忠等农民军残部被招安,彻底全歼农民军的机会,就这样功亏一篑。

后来,孙传庭奉命入京救援,但那个杨嗣昌又怕他立功,竟严令不许孙传庭部出战,战后又主张将孙传庭本人调离,留孙传庭的部队拱卫京城。这一下,把孙传庭气得急火攻心,竟致耳聋,但得病的孙传庭请求告假,而无脑的崇祯竟认为孙传庭在推卸责任,一纸诏书把孙传庭下狱。

就在孙传庭下牢狱期间,农民起义复起,当年因杨嗣昌阻挠而逃生的张献忠部再次扯旗造反,同时李自成再次出山,声势浩大。崇祯十五年五月,李自成横扫河南,二围开封,明王朝岌岌可危,无奈之下,崇祯只得再次启用孙传庭。

但此时,孙传庭苦心打造的精锐秦兵,大多已经被裁撤解散。重回陕西的他,手中只有1万多新招募士兵,毫无作战经验。面对如此烂摊子,孙传庭尽心竭力,死守潼关,他认为,只要潼关不丢,保住陕西,明王朝就能保住平定农民起义的机会。但崇祯却瞎指挥,连发诏书,催促孙传庭进兵。带着这支毫无作战经验的军队,孙传庭在河南遭到败仗,不得不退回陕西。他深知李自成下一步的目标必定是入陕,因此在潼关整顿城防,制造火器,意图坚守。然而崇祯十六年五月,明王朝再次严令孙传庭主动出击,和李自成决战,明知必死的孙传庭,开始了他人生最后一战。面对李自成的50万大军,孙传庭全军覆没,最后单骑冲入敌阵,壮烈殉国。

孙传庭的悲惨结局,实在令人惋惜。孙传庭的战死,让明朝失去了最后一个可以挽救危局的人才。孙传庭战败后,李自成轻易占领了陕西,继而东进夺取北京,统一天下276年的明朝垂危了。

时至今日,谈到明朝的灭亡,我承认一部分原因就像文章《如果张居正在世,后金哪有机会?》的分析,但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崇祯这个忠奸不分的皇帝。所以,很多像孙传庭这样一心为国、真心做事的人要承受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而像杨炯昌这样的无能之辈却能够屹立朝堂,而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明朝的灭亡。



鲜花

真棒

玩闹

同情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追求永生 2015-8-31 10:43
真正的政治家都是审时度势的高手,而不是故意去推行某一种主张。那些所谓大家,哪怕伟大如孔子,不被强势者所容,也只能是惶惶如丧家犬,四处流窜;又如老子,被后人推崇得上了天,也不过是出函谷关乘牛西去。所以所谓经纬,不过是后人想象的结果,历史实际却有自己的轨迹,哪个经纬框架都不会追随。
回复 ishka 2015-9-2 16:16
崇祯本来就是个妒忌心太强的皇帝,国内工作,遇到最多的就是杨嗣昌这种人,没真本事但会当官,让人无语。。。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3-28 04:15 , Processed in 0.06605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