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夺标的个人空间 http://s541722682.onlinehome.us/?126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黑格尔没有过时(图文)

已有 443 次阅读2015-7-24 07:47 |系统分类:山上互动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他的世界必能予我们启迪和收获 
许荻晔 发自北京
7月23日下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黑格尔著作集》首批译著座谈会在京举行,主编、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世英、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西方哲学史室原主任王树人、北大哲学系原主任赵敦华、人大哲学院原副院长张志伟及相关译者出席会议。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西方哲学史室原主任王树人认为,黑格尔并不只应被哲学界关注。事实上,他的很多观念和理论,比如异化、反思等,在中国传播甚广。
首次完全根据德语原著译出
人民社《黑格尔著作集》根据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出版的20卷本《黑格尔著作集》翻译,该版本通常被称为“理论著作版”或“理论版”。相对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科学院编辑的历史考订版《黑格尔全集》,理论版通常被认为是内容较为精炼的学术普及版本。
中国读者接触到的黑格尔著作,往往来自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丛书,由社科院西方哲学史室原主任、新中国黑格尔研究的“一代宗师”贺麟在上世纪40年代开始翻译。而如今社科院也业已启动《黑格尔全集》的翻译工作,仍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而人民社《黑格尔著作集》,主编是94岁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世英。副主编、社科院研究员张慎介绍,相比《黑格尔全集》的翻译是社科院的重点项目,张世英主要是依靠自己在黑格尔与西方哲学研究界的影响力,并根据自己对学者不同特点的了解分别委任,从而凝聚起的翻译班子。
首批出版的四卷黑格尔著作,包括北大哲学系教授先刚翻译的第三卷《精神现象学》、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祖陶翻译的第十卷《精神哲学》、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燕宏远主持翻译的第十六、十七卷《宗教哲学讲演录》。此外,浙江大学德国中心副教授朱更生翻译的第二卷《耶拿时期著作》也已完稿,正在编校过程之中。
上述译本的最大特色,在于首次完全根据德语原著译出。如《精神现象学》此前国内仅有的商务版本,由贺麟与王玖兴合作完成,被拆分成上下两卷,分别在1962年和1979年出版。这个版本的意义自然不容抹杀,但在先刚看来,译文上仍存在一些问题。除了语义的含混乃至错讹,尤其在行文中多了很多黑格尔原作中并不存在的字句。先刚认为,可能过多的参考了该书的英文、法文或俄文译本,反而造成与黑格尔原文的渐行渐远。
因此在2005年,先刚接受了重新翻译《精神现象学》的工作。初稿2011年完成,而后他又反复修改5遍,直到2013年定稿。在此过程中,他还特地邀请一些非专业人士阅读文稿,让人在中文文本的可读性上提出意见、进行润色,以适应普通读者的阅读风格。“新版本的目标不仅是让黑格尔说‘中国话’,更重要的是让黑格尔说‘人话’。”
而88岁的杨祖陶与《精神哲学》的渊源更深。早在1962年,老师贺麟便让他翻译“格洛克纳本”的《精神哲学》,但因为后来的四清运动及“文革”而不断搁置,直到新世纪后才重新拾起,成了一个迟到40年的译本。应学长张世英之约,杨祖陶又根据理论著作版对于原来的译本进行改译,“逐字逐句对原来的译文进行修改,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修改后的书稿在一定程度上称得上是一个新的重译本了。”
燕宏远则带领他的三个学生,历时7年,翻译完成了70万字的《宗教哲学讲演录》,以两卷本的形式出版。这是该书第一个完整的从德文译出的中文译本。年届七旬的燕宏远不仅亲自翻译其中章节,并且对全稿进行逐字逐句的修改,校改多达6次。
出版座谈会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图
“现在并不是黑格尔应该受到冷落的时候”
20世纪初,就有中国学者开始介绍黑格尔。而其大规模得到翻译与传播,是在共和国成立以后,黑格尔被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之一,一方面批判其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强调吸收其合理内核。在“文革”之中,黑格尔几乎是唯一可被研究的西方哲学家。“1949年以后,1976年以前,西方哲学最受重视的就是黑格尔,可以说是一花独放。”王树人说。
当年黑格尔之热,可以由王树人1950年代的考研经历管窥。当时他已经考上贺麟先生的研究生,但因为杨一之先生那一届没有招到学生,他作为党员,被反复动员改投杨先生门下。“贺先生研究黑格尔,而杨先生研究康德。”
1962年,商务印书馆即有推出黑格尔全集翻译的计划,由贺麟主持“黑格尔全集编辑委员会”,张世英、王树人等均为当时成员。但一直到“文革”结束,并未出翻译成果。张世英在会上回忆,当时商务给了8万块钱的活动经费,“在现在恐怕值百万了吧”。但他介绍,活动经费的主要功能,是“每年到春节的时候,去人民大会堂开一次会,在当时最好最贵的江苏饭店吃一顿饭。我记忆里吃了七八年,但一本书、一篇稿、一个字都没有交出来”。“从这个角度对比,工作的态度、社会风气,现在确实比那时进步多了。”张世英说。
“文革”结束后,哲学界由重视西方古典哲学转而注意西方现当代哲学的介绍与评论,黑格尔不仅关注度大不如前,且更多遭到批判。1981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纪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出版200周年和黑格尔逝世150周年学术讨论会”,国际级的康德研究专家、黑格尔研究专家均来赴会。但在这样高规格的会议上,李泽厚提出要康德不要黑格尔,“这个话很快起了作用,研究黑格尔的人数降下来了,研究康德的越来越多。”王树人说。
王树人认为,李泽厚的说法比较简单化,一方面,过去研究界确实对康德的重视度不够,应该加以重视,但另一方面,以前的“黑格尔热”,也并不能说明黑格尔得到了很好的研究:“总是从概念出发,从马恩列怎么说出发,去发挥黑格尔怎么说。没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从文本出发,从一手材料出发,不囿于马克思主义的评价,吸收全世界专家研究黑格尔的成果来进行研究。”
王树人认为,研究黑格尔往往重视其辩证法,但忽略了其中“活的灵魂”。“今天看黑格尔的著作,眼光应该有所变化,黑格尔的立足点是讲人,他讲的历史,是人对自由的追求,整个人类历史是这样一个历史。从康德到黑格尔,古典哲学家的核心都是追求自由,这才是德国哲学的灵魂,而辩证法只是追求自由的手段之一。我们的思想还需要解放一下,才能重新评价黑格尔。”
张世英则感慨,在如今国学热火朝天、西学被边缘化的情况下,还能为《黑格尔著作集》召开出版座谈会让他有点“受宠若惊”。但他坚持认为,黑格尔并没有过时:“他的哲学体系之庞大,著述之宏富,思想内容之广博和深邃,在中西哲学史上都是罕见的。尽管他个人文笔之晦涩增加了我们对他的哲学整体把握的难度,但只要我们耐心琢磨,他的世界必能给我们带来启迪和收获。”
赵敦华亦认为,黑格尔可以被视为中国哲学的转型出路,“黑格尔的哲学系统里,很多内容适用于中国哲学。”王树人更认为,黑格尔并不只应被哲学界关注,事实上,他的很多观念和理论,比如异化、反思等,在中国传播甚广,“我们很多认识世界的方法来自于黑格尔,现在并不是黑格尔应该受到冷落的时候。”
“以前研究西方哲学只能研究黑格尔,但我们没有好好研究。后来我们有研究的空间了,但我们不研究黑格尔了,它处在被遗忘的状态。这里并不是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要现代哲学还是黑格尔的问题,不必沿着这些思路走,而是应该思考黑格尔能对中国哲学将来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张志伟总结。
首批出版的四卷黑格尔著作,包括第三卷《精神现象学》、第十卷《精神哲学》以及第十六、十七卷《宗教哲学讲演录》。
录入编辑:陈诗怀

鲜花

真棒

玩闹

同情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19 14:02 , Processed in 0.03764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