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和他的小朋友,两者同为5岁 澎湃新闻:胡文辉在《现代学林点将录》中对高罗佩如此总结:“在学院派汉学占据主流的二十世纪,他游离于外,一士翩翩,实代表外交官汉学的末代辉煌。”高罗佩作为荷兰的职业外交官,一生始终以业余身份从事汉学研究,对此您有何评价? 施晔:高罗佩处在一个节点上,他是荷兰外交官汉学向学院派汉学转型的代表人物。何四维(A. F. P. Hulsewe)是跟高罗佩同年出生的荷兰汉学家,结果何四维就从外交官汉学家转型为一个学院派汉学家,研究秦汉法典残简,非常精深。而高罗佩不一样,他的研究完全是跟着自己的兴趣走,范围非常广泛。 学院派汉学主要是研究文、史、哲、语言这四大块,有些汉学家将毕生精力都用于儒释道经典的译介以及汉语的音韵、训诂研究。但高罗佩始终远离这些领域,他总是漫步于一些冷僻、边缘的领域,所以西方很多人觉得他是个“业余汉学家”。 但我想说,首先,业余并不等于是低水平,我想高罗佩的专业造诣并不比任何一位汉学家低。其次,以业余身份从事汉学研究是他自愿选择的。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中心存有李约瑟与高罗佩的通信,其中有一封信写于1966年6月30号,这封信的内容是李约瑟邀请高罗佩到剑桥当汉学教授,因为当时剑桥有一位汉学家刚离职,而李约瑟因为同情共产党而被排斥不能担任这一职务,所以他就邀请高罗佩去,但是被高罗佩拒绝了。他推脱说不太适应那里的气候,再就是他外交官使命还没有完成,等外交官生涯结束了才可以专心从事汉学研究。不过我想这都只是一种借口,其实高罗佩是不想做那种学院派研究,而想凭着自己的兴趣自由发展。最后,他的研究方法深得学院派壸奥,就以《棠阴比事》为例,他在翻译这本书之前,就对它的版本变迁做了极为细致、老到的梳理,为宋代刑案文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