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夺标的个人空间 http://s541722682.onlinehome.us/?126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对照记:左衽或右衽-中原与草原文化的分野标识(图文)

热度 6已有 5692 次阅读2015-4-11 12:00 |系统分类:汉语知识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交领右衽是华夏系服装(汉服、和服、韩服、越服、琉装)的典型特征之一,交领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汉服系服装的衣襟一般是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为右衽;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服装是向左掩,称为左衽。右衽的特征在汉服诞生之初即以出现,并一直延续和影响一些汉化较深的民族服装,是汉服系服装最原初、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按照中国古代习惯只有死者和部分少数民族才穿左衽的。
唐朝孔颖达注《礼记》时称:“生乡右,左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乡左,示不复解也。”表明华夏族使用右衽可能与相对先进的生产力水平有关,而左衽表示“不复解”,故又为汉族逝者服饰。周边落后民族基于生活方式而使用左衽可能也是为了便利,例如衣襟左掩能够较少地影响拉弓射箭的右臂的活动范围,又能更多地保护右臂不受到伤害,并且方便左手从怀中取放物品,以便腾出右手使用武器。

“交领”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右衽”则是指衣襟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而古代华夏周边一些民族(突厥等)的服装是向左掩,称为“左衽”。而华夏族(注:匈奴、羌藏等也是古代华夏分支,因此他们与其他少数民族不同,也是右衽为吉祥)古代贵族“二十而冠”,平民戴巾,只有异族是披发为常。《论语》中记载孔子曾说,若无管仲尊王攘夷,就会沦为异族统治而“被发左衽”。由此可见华夏夷狄之分也被体现在服饰之上。

除了上衣左衽以外,胡服的下衣和足衣也与中原服饰明显有别。

孔子赞扬管仲的原文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翻译成白话就是,如果没有管仲,我就被异族统治,象他们一样披散着头发,穿大襟开在左边的衣服了。他还有一句名言:“吾不左衽。”就是说,我不穿左边开襟的衣服。为什么?因为当时只有少数民族,比如胡人之类,才穿左开襟的服装。所以,孔子(包括大多数中原人)认为,左开襟是异族的服装,不屑着身!甚至到了战国时代,赵国英明的君主赵武灵王要强大自己的军队,推行胡服骑射遭到了众多人的反对。但是,赵国所用的“胡服”并非西北民族的服装,是中原民族原有的服制,只是用为衣短袖窄,类似于西北民族之服,所以被俗称“胡服”。其实还是有右衽交领的特征的,是汉服的一种样式。可见服饰之别是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不同。此外,在中华传统文化“左”与“右”暗示着在社会中的地位的等级意识,分为“尊左卑右”与“尊右卑左”两种。前者主要体现在乘车、官职封号、宫室、陵墓等设置上,后者则包舍服饰的衣襟、出身、官制等。道家以左为阳以右为阴,右衽是生人。反之,左衽就表示故人,这也就是寿衣的由来和基本形制。日本至今仍然把穿和服穿成左衽视为禁忌,认为是死人的穿法。

在交领右衽的基础上,后来出现了盘领、直领。盘领又称“圆领”,向右掩的衣襟一直延长到右肩部,在右肩附近用布扣系扎。注意圆领也是右衽的。直领,又称“对领”,两边衣襟近乎平行,但末端仍然是左襟搭在右襟上。

对于女装,左衽就比较复杂了。左衽曾经是明初女子装对前代(元代)的惯性延续,很多早期的女性画都有体现,后来女装大多用右衽,但左衽仍然存在明代中后期的容像里也能看到穿左衽上衣的女子形象甚至到清代,民国还有女装用左衽。

和服、韩服与汉服的吉丧区别一样

我们来看蒙古袍,它分为质孙系(突厥系)和蒙古系(元朝入主中原后)----前者在过去多左衽(右侧衣襟压在左侧上面),后者多右衽。

上排为质孙(突厥)系蒙古服(交领),下排为蒙古系(大襟)

蒙古袍是蒙古族的传统服装。但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最早原始的蒙古人服装,是用植物叶子编排而成,仅是遮体。从事狩猎业以后,以兽皮加工制作衣服。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衣着渐以家畜皮制作,但很简朴。据《蒙古秘史》记载,羊皮短衣是古代蒙古人主要的服装。
随着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尤其是唐宋以后,大批的布匹、绸缎、天鹅绒织锦进入蒙古族各地。在样式上,蒙古族吸收了突厥、契丹的圆领长袍,束腰罩幞头、穿短靴等适于牧猎的服装,并吸收了中原汉文化根据自己民族喜好加以改进,这就是蒙古袍。据13世纪蒙古汗国时代有关文献的记载:其服为右衽(当时的突厥为左衽)

《黑鞑事略》载:其服右衽,道服领,少数为方领,以毡、皮、革、帛制作,衣肥大,长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内,一裘毛向外,男女样式相似。这种服式,后稍经改革,沿用至今,牧区男女均穿用。分夹、棉、皮3种。冬以羊裘为里,多用绸、缎、布作面,夏穿布、绸、缎、绢等料。一般用红、黄、紫、深蓝色。袖长窄,下摆不开叉,衣襟及下摆多用绒布镶边,边宽约6~9厘米。穿着时稍向上提,以红、紫等色绸缎带紧束腰部,两端飘挂腰间。
蒙古袍的穿着是一件正经、严肃的事情,整洁端正的穿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种尊重。穿袍子时,一定要穿靴子,戴帽子。尤其到祭祀的时候,必须是袍子、靴子、帽子配套,这样才显得整体协调,严肃庄重。在端茶敬酒的时候,不能捋袖,不能袒胸露颈,袍子的下摆不能从锅碗瓢盆上扫过。收拾存放袍子时,前襟要朝上,死人的衣服才朝下。领子冲西北放置,不能冲门。在缝制袍子时,忌讳留下线头。

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浑"(蒙古语,意为"不扎腰带的人"),代替腰带的是紧身的坎肩,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蒙古人爱穿靴子,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妇女袍子,上有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是右上襟扣子上的装饰,这个装饰细腻精致,小巧玲咙,蒙语叫“哈布特格”。这是用两片浆过的布,垫上棉花,裹上绸纱缝制成的一种空心小夹子。形状多种,有的象桃、石榴,有的象蝴蝶、葫芦,上面用五光十色的金银丝线绣各种花纹图案和鸟兽。“哈布特格”既是装饰品,又有实用价值。因其上端留口,里面又放针线和草原上采集来的花草等香料。“哈布特格”绣制的漂亮不漂亮,在草原上是判断一个姑娘聪明不聪明、手巧手巧的重要标志,也是小伙子们选不选对象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哈布特格”,常是传播友谊和爱情的媒介。

5

鲜花
1

真棒

玩闹

同情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paci 2015-4-11 14:45
这么多学问啊,长知识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24 17:55 , Processed in 0.04643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