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炫耀性消费
多数经验主义者会对紧跟时代潮流的想法不置可否。但不合常理的是,他们的很多消费行为跟在意地位的唯物主义者一样、具有炫耀性。这得问责Facebook。
还记得以前、朋友是怎么跟你分享度假体验吗?他们会邀请你去吃晚餐,然后,在享用了餐后巧克力之后,捧出相册小小地屁颠一下。
如今,你只需使用Facebook,Instagram, Twitter等各类社交平台,即可一键分享,昭告天下。无论是吴哥窟的日出,还是马拉克什民宿屋顶的日落,或是从阿尔卑斯的缆车往外看,或是你整装待发的迫切心情。当然,旅游度假并不是唯一可晒的,为什么不晒晒马拉松,滚石演唱会或TEDx会议,或是你收到某人献花的激动心情?你在哪,你的感受,你在做什么,以及你做了什么都变得极有社交价值——就像从前。
城市的发展改变了一切。20世纪的大迁徙,人们从知根知底的小村子迁徙到彼此不照面的大型都市。你怎么打发闲暇时光已经无法彰显身份。在相对匿名、缺乏乡村气息的城市生活里,你的邻居、朋友、同事,以及街上的过客,更多是看到你有什么而不知道你做了什么。
物质财产比体验消费更能彰显身份地位。因此,20世纪,炫耀性休闲消费不如炫耀性商品消费更有说服力。
社交媒体颠覆了这一切。人们不再关心你的新沙发,你的汽车品牌。Twitter、Facebook、Pinterest和Instagram的粉丝们更关心你在伊比萨岛的派对,Jay-Z演唱会的前排座,或是,为国际障碍大赛的临阵磨枪。而那些跟你气味相投的人更像是你的同龄人。
归功于“稀缺性原理”的作用,社交媒体在体验分享的价值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参与的人越少,想要知道的人越多,体验的价值就越高。毕竟,晒新包很容易,但并非人人都能亲临你Twitter、Instagram里的活动现场。
社交媒体是把双刃剑
对经验主义而言,FOMO是个问号。如果经验主义跟唯物主义一样,带来焦虑和压力,那怎么称得上是进步呢?一想到这些,就觉得它比唯物主义还遭。
在这个全球化、全天候的社交世界里,游戏规则已经改写。我们不仅关注现实世界的物质状况,我们还通过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刷新现状。睡觉前、醒来时、厕所里、火车上、教室里、办公室,我们无时无地不在接入。这一切说明我们更加深入社交世界,似乎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终结焦虑、压力和沮丧。
更具毁灭性的是,社交媒体还改写了快乐的意义。回首过去,我们不仅关注衣着鲜亮、拥有豪车名表的人,我们也会留意那些穿着俭朴的人,我们的东西很少有设计师参与的痕迹。那种日子让我们心安,其实中产最幸福。
现在回想一下,你最近一次登录社交媒体,是否注意到Facebook等平台和高档杂志上,充斥着看得到-过不上的富裕生活方式?
当然,你朋友的生活不可能这么完美。对于多数人而言,生活并不是无瑕的周末时光,也不是神秘岛上的浪漫婚礼。你想想就知道了,但人总是很难保持清醒。因为我们通过Facebook链接太多人,总有人在飞往迈阿密的途中,总有人在利马享用午餐,总有人在地中海的游轮上闲逛,又或者是,一场加勒比海的婚礼。
这种连续的轰炸让我们感觉置身底层,这样的精英系统,留给我们的只有焦虑、压力和沮丧。
因此,在支撑经验主义的兴起方面,Facebook和其他社交网络扮演了奇怪的角色,同时还削弱了体验分享的益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你买单经验主义,你在优雅的唯物主义时期所经历的焦虑、压力和沮丧都会卷土重来。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虽然经验主义可能会引起焦虑,但它还是比唯物主义好太多了。
撇开社交媒体的双面性,近年来,社交科学家们精心调制了4大要点,需要你学习和牢记:体验分享会带来快乐因为我们乐此不疲,用玫瑰色的镜片看待它,它是我们的一部分,它让人群更亲近而鲜有可比性。
即使体验是可比的,即使晒体验不如晒包那么容易,但它也意味着较少攀比,较少后悔自己的选择,较少考虑做什么能彰显身份。那么,如果你想更快乐的话,省省那些顾虑吧,选体验分享就对了。它不仅是通往快乐的明智之选,感谢Facebook,它还是你翘尾巴嘚瑟的最佳途径。觅插件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