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夺标的个人空间 http://s541722682.onlinehome.us/?126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一曲踏歌行,从头话汉唐[原创/组图]

热度 4已有 628 次阅读2015-3-22 10:21 |系统分类:音乐欣赏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Download this song





”踏歌“舞蹈与配歌的词、曲、舞作者都是已故汉唐舞蹈复原大家、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孙颖先生。踏歌行舞蹈起源自秦汉时候楚国地区的土风舞蹈,是春社祭祀或三月三上巳节拔契时候所跳,名为”翘袖折腰“舞,舞姿俗称”三道弯“。后来由最善于跳此舞蹈的汉高祖刘邦之戚夫人(西京杂记有记述)带入长安,发展为宫廷舞蹈。后来在六朝时期(魏晋南北朝),尤其兴盛于南朝的江浙一带。


踏歌的音乐已经失传,孙颖先生根据汉及六朝壁画瓦当等上面的舞俑图案精心加以复原,并配曲,极好地表现了南朝女子乐而不淫的生动欢乐场景。

歌曲本身借鉴江南一代千年流传的民间竹枝词小调,很有南朝乐府气息。




踏歌行 (词、曲、舞作者均为孙颖教授)




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御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恋,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这首《竹枝词》流传大约有1000多年了,但它还没有诗中描写的舞蹈流传得久。这舞蹈叫《踏歌》。青海的孙家寨曾出土过一只彩绘陶盆,上面就有关于《踏歌》的图画记载——这只陶盆,作于新石器时代。







”踏歌“舞蹈与配歌的词、曲、舞作者都是已故汉唐舞蹈复原大家、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孙颖先生。踏歌行舞蹈起源自秦汉时候楚国地区的土风舞蹈,是春社祭祀或三月三上巳节拔契时候所跳,名为”翘袖折腰“舞,舞姿俗称”三道弯“。后来由最善于跳此舞蹈的汉高祖刘邦之戚夫人(西京杂记有记述)带入长安,发展为宫廷舞蹈。后来在六朝时期(魏晋南北朝),尤其兴盛于南朝的江浙一带。


踏歌的音乐已经失传,孙颖先生根据汉及六朝壁画瓦当等上面的舞俑图案精心加以复原,并配曲,极好地表现了南朝女子乐而不淫的生动欢乐场景。

歌曲本身借鉴江南一代千年流传的民间竹枝词小调,很有南朝乐府气息。




踏歌行 (词、曲、舞作者均为孙颖教授)




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御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恋,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这首《竹枝词》流传大约有1000多年了,但它还没有诗中描写的舞蹈流传得久。这舞蹈叫《踏歌》。青海的孙家寨曾出土过一只彩绘陶盆,上面就有关于《踏歌》的图画记载——这只陶盆,作于新石器时代。

踏歌,汉民族传统舞蹈。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那样一群“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于“陇上乐业”呢。《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
《踏歌》的编导孙颖积几十年潜心钻研,在中国舞蹈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创作了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一是“怀悫素驰杳冥的高蹈周游”,以端诚的神态追寻旷远的境界促成了女乐舞蹈“高蹈周游”的形态特征;二是“动赴度顾应声机讯体轻”,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却又节奏感极强,如赋中所说“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其三,是“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长袖,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 舞蹈动作运用了“一边动”的独特舞姿,180度运动弥补了动作的协调对称,基本是“一顺边”运动。
《踏歌》中舞者身体前俯后仰亦为阴阳配合,脚步有虚有实,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欲进选退,婉转回旋,其规律与老子《道德经》“反复其道”相吻合,即宇宙运动的发生不必寻找外在的动力,其动力在自身内部的“反”与“复”。 其次,《踏歌》的舞蹈形态中具有“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若来若往,若仰若俯”、“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重心微倾生新韵,节奏洒脱步均衡,舞姿流动绵延,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美感。

此外,在西南少数民族舞蹈中,如纳西族的阿哩哩、跳脚,族的打跳等,都属踏歌一类的舞蹈形式。流行的舞步如半方半转、两方两转、苍蝇搓脚、喜鹊登高等,也都有踏歌舞姿的遗风。踏歌从唐代已传入东邻日本天武天皇三年(674)在大极殿曾演出踏歌。此后,在日本正月十四男踏歌、正月十六女踏歌之风相沿成俗。在日本,歌、歌垣、盆踊都是踏歌的演变。

孙颖教授








---------------------------------------------------------------------

孙颖:“我不想要光环只想做事!”

撰文/张晨 编辑/祖佳 摄影/刘才云、叶进

    不久前,由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汉唐专业排演的大型舞剧《铜雀伎》,在保利大厦正式亮相,其恢宏的气质以及盘、鼓舞的轻盈绰约令在场的每位观众折服。这部舞剧正是出自中国汉唐古典舞的开拓者——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舞蹈界元老孙颖之手。

    孙颖

    1929年出生的孙颖如今已经80高龄了。然而,孙老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差距而拉开与年轻人的距离——时尚的着装、幽默的谈吐尽显大师风范,精神矍铄的他经常边讲授边不时地起身为学生演示讲解舞剧动作。

    从上世纪70年代,孙老就开始研究中国汉唐古典舞。1981年,他创编了以建安时期为历史题材的舞剧《铜雀伎》。该剧于1985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首演并成为首届中国艺术节唯一入选舞剧剧目。2001年,北京舞蹈学院为孙颖教授设立“汉唐古典舞教研室”,并开始招收本科生。

“挖”出来的《铜雀伎》

    《北京》:《铜雀伎》属于中国汉唐古典舞的舞剧,那么在您看来到底什么是中国汉唐古典舞呢?

    孙颖:汉唐古典舞是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最辉煌的汉、唐、魏晋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以汉、唐和明、清戏曲舞蹈为支点,全面研究、继承古代经典的舞蹈文化。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写实,情节真实易懂,每个动作都有依据,可以说这些依据是我从坟里“挖”出来的。

    《北京》:为什么说是从坟里“挖”出来的呢?

    孙颖:30多年前,我一直潜心研究中国戏曲史和舞蹈史。后来我渐渐感到摸不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方向。于是,我考察汉墓、木俑、陶俑、汉画像石等大量文物,并从自己多年收藏的600余幅带有舞姿的古代画像中找到了答案。

    《北京》:《铜雀伎》中的故事,历史上有确有其事吗?

    孙颖:《铜雀伎》是以曹操修筑铜雀台选伎纳乐为历史背景,讲述两位男女主人公乐舞伎在朝代更替、战乱纷争中波折而悲凉的一生,表现了古代乐舞伎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郑飞蓬、卫斯奴均非实有其人,是对千古以来乐舞伎命运的概括。

    《北京》:《铜雀伎》中主题舞蹈是从汉代就已经失传的“踏鼓舞”,那么您是如何研究并通过演员再现出这种绝技的呢?

    孙颖:踏鼓舞是汉朝时一种舞伎在鼓面上一边用脚打击节奏、一边在鼓上鼓下腾跃舞蹈的奇技。这种表演要求演员站在鼓上边舞边踏,不是靠使劲踩鼓发出声音。我曾见一幅汉墓壁画中描绘舞师拿着鞭子训练两个小女孩跳这种舞,可见这种技术太吃功夫,近乎杂技。汉之前没有这种绝技,汉之后因为太难,所以就失传了。我第一次排舞的时候,曾要求演员一只脚一次踏鼓300下,结果50下之后,演员的脚就已经承受不了了。

    《北京》:上世纪80年代,中国歌剧舞剧院曾首演《铜雀伎》。那么近日上演的《铜雀伎》与二十多年前有什么改进吗?

    孙颖:首先音乐、剧本结构全变,舞蹈动作及文化的呈现方面也有改良;另外,现在客观条件更好了。比如此次的演出中,即便坐在最后一排,观众也能清晰听见演员用脚打鼓的声音。二十多年前,这个效果还无法达到,秘诀就在演员脚下的盘、鼓和鞋上。相传踏鼓舞需要用带珠子的鞋才能打出动听的声响,我也只在一幅汉代墓葬画像中见到过鞋底画着黑点点的舞伎。通过反复研究,我设计出一种舞鞋,前脚掌镶了一圈5颗珠子,后跟也镶了两颗,模仿出传说中的珠屐。

蹚出来的“舞数”

    《北京》:在当前舞蹈、舞剧中喜欢加杂芭蕾动作、抄袭现代舞的流行趋势下,《铜雀伎》却坚持要弘扬纯粹中国式的美,那么对于观众的接受程度,您有考虑到吗?

    孙颖:我很有信心。百姓慢慢会知道什么是好的、是中国的。中国汉唐古典舞的上肢表现形式千变万化,并且仍在丰富。但像芭蕾,只有八个手位。不是说芭蕾不好,也不是搞民粹主义,但它毕竟不是我们的。我相信我们有能力形成自己的东西。我很欣赏柬埔寨、老挝等国的舞蹈家们,他们把外来的和自己的东西界定得很清楚,不掺杂。

    《北京》:您已经80高龄了,凭借您在圈里的声望,完全可以颐养天年,为什么还愿意花费大量精力去排《铜雀伎》?

    孙颖:前中央戏曲学院院长说,孙颖不容易。对于中国汉唐古典舞,我确实割舍不下。如果说,现在有人能够代替我的工作,我也不干了。我牺牲了好多东西。我在年轻时就树立要把中国舞蹈体系树立起来的决心。在这个过程中,我碰到的钉子太多了,顶头上司对我说我异想天开,系主任取消我的参赛资格……但事实证明,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北京》:走到今天,您已经达到理想了吗?

    孙颖:从我建立这个学科到现在,还只是万里长征的前几步,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编导、表演、中专教育等等问题,所以我现在还不能停下来。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现在不是孤家寡人了,我有院领导的支持,有一帮学生和老师的帮助,有自己的教研室。

    我不想要光环,只想做事。至于价值,自有评论。



由孙颖复现已失传的汉代踏鼓舞——男主角卫斯奴(陈捷饰演)击手鼓,女主角郑飞蓬(郭娇饰演)踏地鼓,手击足踏,珠联璧合。

2

鲜花
1

真棒

玩闹

同情
1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cannaa 2015-3-22 10:53
以前公有制的时候,这些文艺团体不愁饿肚子,现在可要自己找食。除非很有名的,要不还不如以前好过日子。
回复 侃侃 2015-3-22 11:52
美妙的舞蹈和音乐。诚所谓 “长袖善舞”是也!

听舞蹈中的音乐,有点想起87版《红楼梦》。
回复 寒冬开梅 2015-3-22 12:51
好文章,可能有些地方重覆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25 15:41 , Processed in 0.03607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