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this song
”踏歌“舞蹈与配歌的词、曲、舞作者都是已故汉唐舞蹈复原大家、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孙颖先生。踏歌行舞蹈起源自秦汉时候楚国地区的土风舞蹈,是春社祭祀或三月三上巳节拔契时候所跳,名为”翘袖折腰“舞,舞姿俗称”三道弯“。后来由最善于跳此舞蹈的汉高祖刘邦之戚夫人(西京杂记有记述)带入长安,发展为宫廷舞蹈。后来在六朝时期(魏晋南北朝),尤其兴盛于南朝的江浙一带。
踏歌的音乐已经失传,孙颖先生根据汉及六朝壁画瓦当等上面的舞俑图案精心加以复原,并配曲,极好地表现了南朝女子乐而不淫的生动欢乐场景。
歌曲本身借鉴江南一代千年流传的民间竹枝词小调,很有南朝乐府气息。
踏歌行 (词、曲、舞作者均为孙颖教授)
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御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恋,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这首《竹枝词》流传大约有1000多年了,但它还没有诗中描写的舞蹈流传得久。这舞蹈叫《踏歌》。青海的孙家寨曾出土过一只彩绘陶盆,上面就有关于《踏歌》的图画记载——这只陶盆,作于新石器时代。

”踏歌“舞蹈与配歌的词、曲、舞作者都是已故汉唐舞蹈复原大家、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孙颖先生。踏歌行舞蹈起源自秦汉时候楚国地区的土风舞蹈,是春社祭祀或三月三上巳节拔契时候所跳,名为”翘袖折腰“舞,舞姿俗称”三道弯“。后来由最善于跳此舞蹈的汉高祖刘邦之戚夫人(西京杂记有记述)带入长安,发展为宫廷舞蹈。后来在六朝时期(魏晋南北朝),尤其兴盛于南朝的江浙一带。
踏歌的音乐已经失传,孙颖先生根据汉及六朝壁画瓦当等上面的舞俑图案精心加以复原,并配曲,极好地表现了南朝女子乐而不淫的生动欢乐场景。
歌曲本身借鉴江南一代千年流传的民间竹枝词小调,很有南朝乐府气息。
踏歌行 (词、曲、舞作者均为孙颖教授)
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御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恋,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这首《竹枝词》流传大约有1000多年了,但它还没有诗中描写的舞蹈流传得久。这舞蹈叫《踏歌》。青海的孙家寨曾出土过一只彩绘陶盆,上面就有关于《踏歌》的图画记载——这只陶盆,作于新石器时代。
踏歌,汉民族传统舞蹈。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那样一群“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于“陇上乐业”呢。《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
《踏歌》的编导孙颖积几十年潜心钻研,在中国舞蹈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创作了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一是“怀悫素驰杳冥的高蹈周游”,以端诚的神态追寻旷远的境界促成了女乐舞蹈“高蹈周游”的形态特征;二是“动赴度顾应声机讯体轻”,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却又节奏感极强,如赋中所说“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其三,是“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长袖,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 舞蹈动作运用了“一边动”的独特舞姿,180度运动弥补了动作的协调对称,基本是“一顺边”运动。
《踏歌》中舞者身体前俯后仰亦为阴阳配合,脚步有虚有实,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欲进选退,婉转回旋,其规律与老子《道德经》“反复其道”相吻合,即宇宙运动的发生不必寻找外在的动力,其动力在自身内部的“反”与“复”。 其次,《踏歌》的舞蹈形态中具有“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若来若往,若仰若俯”、“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重心微倾生新韵,节奏洒脱步均衡,舞姿流动绵延,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美感。
此外,在西南少数民族舞蹈中,如纳西族的阿哩哩、跳脚,族的打跳等,都属踏歌一类的舞蹈形式。流行的舞步如半方半转、两方两转、苍蝇搓脚、喜鹊登高等,也都有踏歌舞姿的遗风。踏歌从唐代已传入东邻日本天武天皇三年(674)在大极殿曾演出踏歌。此后,在日本正月十四男踏歌、正月十六女踏歌之风相沿成俗。在日本,歌、歌垣、盆踊都是踏歌的演变。
孙颖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