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兄弟肩並肩, 同時伸出手向父親高舉的三把劍宣誓
与皇帝之地配套的是可以代表君主对庞大帝国实施高效管理的专职官僚集团,这在古代中国和古罗马时候也是相似的。但是在中世纪的欧洲,连国王都屡屡出现文盲,主要知识阶层为宗教人士的时代,恰好阙如这个官僚集团,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中世纪的欧洲更象被秦始皇终结了的春秋战国时代----采用的是封建制。
中国的皇帝因为最初由秦始皇做到极致的专制极权而走向世袭,但是皇帝制度的公权力内涵(所有的儒家经典都对此有表述,最著名的是“民为贵,君为轻”“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以及皇帝本人极权造成的私权力难以约束其实是中国帝制中最深刻的内在矛盾,中国历史朝代更迭频仍的根源----“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皇权不仅是宰相(丞相)等大臣代表的阁权、相权的对立面,甚至也是太子制度的对立面。
中国帝制的残酷源于高度的排他性,真的达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太子、外戚、嫔妃等围绕皇权而生的政治制度中一个个人物的悲剧莫不源于此。
2 “安史之乱”的根源之一是初唐以后由汉魏六朝传承到隋唐的府兵制(象征着皇权对天下军事的掌控能力,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而且训练府兵的折冲将军们并不是战时领兵者,天下兵马由皇帝节制,有效地抗衡了以南北朝以来的六镇军事贵族,也就是封建贵族领主军阀势力)演变为募兵制(职业军人),导致以节度使为代表的胡汉杂陈的军阀制度的复辟做大。中华帝国从此脱离了从李渊到武则天到李隆基时代那种帝王军事集权,又由中书、尚书、门下三省阁权实施对皇权的行政分权制衡的优良政治时代,从帝制中央集权又分权倒退到封建割据(五代)、君主极权(明)这两种极端。
在西方,恰恰相反。中世纪的国王是个苦差事----意识形态上要受教廷节制。碰到打仗的事情就需要去求天下兵马的实际拥有者,那些封建领主贵族军阀,平日里的税收都由这些人把持,所以打完仗后国王小小的私人库房空虚,要欠放高利贷的犹太银行家大笔款项,只好靠买卖贵族头衔来补亏空。这个时候欧洲属于募兵制阶段。但是银行家的支持使得国王有足够的财力获得对于军队的绝对掌控,到了1400年前后,欧洲才真正进入君主专制时代--这时才类似府兵制。
所以欧洲的历史与中国走向相反,由封建制(就是领主和军阀做大的制度,例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君主专制(秦始皇时代中国已经实现了,与之配套的是郡县制度和行政官僚制度),由募兵制到府兵制。
3 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也是第二任太子李贤因为私藏兵器受到严惩----这是说明太子制度与皇帝制度对立性的一个绝佳例子。巧的是,到了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时代,太子李瑛以及光王李瑶、鄂王李琚因为令玄宗政治上很不满意而被废为庶民。最后给太子李瑛定死罪的罪名也是私藏兵器,而且站出来指控的也是武则天家族的女人---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惠妃。难道真那么巧合?不是的,只能说杀死太子是李隆基本人的意思,而武惠妃只不过如同她的姑祖母一样,武家的后妃为君王尽忠而充当政治工具,李隆基巧妙地利用了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儿子,杨玉环的丈夫李瑁当太子的心理。所以武惠妃因为承受了太多仇恨指责而自己的儿子迟迟不能受封太子,领悟到皇权的阴险而抑郁早逝后,唐玄宗只是为了平衡自己的良心,给了充当红颜鹰犬的武惠妃“贞顺皇后”的谥号虚名。
4 说到武则天、武惠妃、杨玉环(后面俩是婆媳),就不得不提到她们背后的家族----弘农杨氏。这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不仅武则天的母亲是弘农杨氏,而且导致“马嵬兵变”的唐肃宗李亨的母亲杨妃也是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绝代佳人与后妃辈出,据说杨贵妃就是这种具有杨氏代表性的圆脸樱唇大眼美女
5 为什么要学历史?无用之学最有用!
经常有身边的华人朋友,尤其英语国家的,十分推崇英美法系的案例法,认为是治世的先进智慧。我就会跟他们说在中国政治文化里一直一支独秀且由隋文帝杨坚、武则天一脉相承,通过完善科举制度发扬光大的尚贤政治中师法历史、宰相治史的传统实际上也是中华特色的案例法----向历史循证的智慧。
序幕---项羽之死
弘农杨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以弘农郡为郡望的杨姓士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或源于春秋羊舌氏后裔,是叔向之后。其始祖为汉高祖时候的功臣杨喜,先祖之一为西汉时人杨敞,为汉昭帝劉弗陵(汉武帝与钩弋夫人的儿子)时丞相,史学家司马迁女婿,后代杨震,人称“关西孔子”,东汉太尉。其后裔杨秉,杨赐,杨彪皆为东汉太尉,时人称其“四世太尉”。而源自袁安的东汉另外一支大家族“四世三公”的袁家就比杨家差一等。三公指太尉、司空、司马。其中太尉是最高的。
据唐长孺的考证,北魏时期自称弘农杨氏的杨播一家虽居住在华阴县,不足以证明其出自汉代以来的高门弘农杨氏,杨播先世很可能出自东雍州的杨氏,与以武力著称的豪强“马渚诸杨”可能是同宗;弘农杨氏的杨骏、杨珧在西晋早已被贾南风诛杀绝灭,另一支杨震的嫡系后裔杨修子孙永嘉之乱后南渡,在刘宋时绝灭。北方的弘农杨氏可能是大姓,马渚诸杨也可能与弘农杨氏本是同族,真伪难辨。
杨喜 赤泉严侯 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
杨敷 赤泉定侯 公元前167年—公元前153年
杨喜之子
杨殷(一说胤) 赤泉侯 公元前152年—公元前146年;
公元前145—133年 杨殷之子
杨无害 赤泉侯
公元前205年(汉王二年),杨喜在杜县(今西安市雁塔区)投奔汉高祖刘邦,被任命为郎中骑,隶属韩信,此后随韩信征战。后来,杨喜隶属灌婴的军队。公元前202年,项羽走投无路,乌江自刎,杨喜得到项羽肢体的一部分。
公元前200年正月己酉,刘邦封杨喜为赤泉侯,1900户。公元前194年,汉惠帝贬杨喜为民,次年(前193年)复封。公元前168年,杨喜逝世,被追赠为严侯。
据《史记·项羽记》记述,当年汉高祖刘邦麾下千余人马追楚霸王项羽至乌江岸边,其中就郎中骑都尉杨喜。项羽知自己在劫难逃,便对尾随逃出重围的二十骑将说:"我自起兵到今,转眼八年,经历了大小七十余次战斗,所向披靡,所击必破,没有一次失败,因而称霸天下。今日被困此间,想是天欲亡我,并非我不能战斗啊!今日,我已自决一死,愿为诸君再战,而且要三战三胜,为尔等杀出一条突围之路,使诸君知我善战,以免把楚军的灭亡归罪于我。"言毕,项羽把二十八骑分为四队,与汉兵相向。东边一汉将不知死活,来捉项羽,项羽大呼一声,挺戟驰下,猛力戳去,汉臣不及躲避,中戟身亡。项羽问身边骑将:"我的战仗如何?"部骑皆拜伏道:"正如大王所言".项羽与骑将突围来至乌江,乌江亭长劝项羽渡过乌江,项羽回答说:"天已亡我,何必再渡。况且今日一败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江东父老?"此时汉兵又从后面追来,项羽跳下马,将马托于亭长,又命部骑皆下马步行,各持短刀迎着汉兵,乱削乱劈,连毙汉兵数百人,项羽自己身上也受了十多处伤,他认得走在汉兵最前面的是他的旧友吕马童,便说:"我闻汉王悬有赏格,得我首级,赐千金,封邑万户,我今日就把这个人情送于你吧!"说毕,用剑自刎。于是汉将便一拥而上,争先恐后,抢夺项羽肢体。王翳取其头,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一块。回到汉营,刘邦言其五人追杀项羽有功,各自封侯,杨喜被封为赤泉侯(属地为今河南省南阳一带)。
杨喜家族
父亲
杨硕,字太初,号佳青,杨款长子。生于战国末期,前244年随父定居陕西华阴,隐居(华山羊公石室)不仕,洞习天文。秦始皇登帝位(前221)后,五次征诏不赴。汉高祖(刘邦)攻下咸阳驻军灞上,聘其从军征战,西汉立国后封为太史。配胡氏。
儿子
杨敷,字伯宗,杨喜长子。袭赤泉定侯,卒谥忠定。配陈氏、蔡氏。
孙子
杨殷(一说胤),字嗣宗、毋害,世袭赤泉侯,卒谥忠贤。配李氏。
曾孙
杨敞,宣帝即位月余,封安平侯,谥号“敬”。司马迁女婿。
玄孙
杨忠,字孟兰,杨敞长子。承袭父爵,为安平顷侯。生子,谭。
杨谭,生二子,宝、并。
杨恽,字子幼,号孟尽,杨敞次子。官居平通侯。深得其外公司马迁厚爱。自幼习《太史公书》,好史学,汉宣帝时任左曹。因愤世嫉俗,言语过激而屡遭贬抑。在收藏和保管司马迁《史记》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配蔺氏。
六世孙
杨宝,研习《欧阳尚书》,隐居不仕。’
七世孙
杨震,公元59-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杨宝子、杨谭孙。人称“关西孔子”,誉泽“关西堂”、“四知堂”、“清白堂”。配王、邴氏,生五子,牧、里、秉、让、奉。元初四年(117年),入朝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20年),升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刘恺为太尉。任内因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
八世孙
杨牧,杨震长子,字孟信。官至富波侯。生子二:杨统、杨馥。杨统生子杨琦。
杨秉,杨震中子,字叔节。东汉宰相,著名政治家、教育家。
从杨震起至杨秉后裔杨彪(8世)均为太尉,后世称为“四世三公”。生子,奇。杨奇系“杨万里世系”始祖。
杨奉,杨震少子。东汉献帝(公元190-220年在位)年间任兴义将军、车骑将军等职,生子,敷。
九世孙
杨赐,杨秉子,字伯献。官至太尉,封临晋侯。卒赠骠骑将军,谥文烈侯。
杨敷,杨奉子。与其父并以儒学为世人赞赏,早卒。生二子,篡、众。杨篡系“龟山杨氏”始祖。
十世孙
杨琦,杨牧孙,字公挺(一作子奇)。官至侍中、卫尉。
杨彪,杨赐子,字文先。官至太尉。在曹魏拜光禄大夫、班亚三司。
杨众,杨敷子。传家业,官至御史中丞、侍中。建安二年(197年),追封蓩亭侯。生子,超。
十一世孙
杨亮,杨琦子。建安元年(196年),因杨琦功劳封阳成亭侯。
杨霏,杨琦女。大司马李傕妻。
杨修,杨彪子,字德祖。官至丞相主簿,后为曹操所杀。
杨超,杨众子。生四子,柄、骏、珧、济。骏、珧、济号称“西晋三杨”。
十二世孙
杨孕,杨亮子。杨孕之孙杨铉之六世孙杨坚,为隋朝开国皇帝;杨孕后裔中另一分支,其九世孙杨赞,迁徙扶风,为“扶风杨氏”始祖。
十四世孙
杨铉,五胡十六国时期仕燕国,任北平太守。其子杨元寿,为北魏代武川镇司马。
十五世孙
杨元寿,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人。杨铉子,隋文帝杨坚的五世祖。在北魏初年,曾在武川工作过,任北魏武川镇(今内蒙武川县西南)司马,举家便落籍为武川镇人。杨元寿子杨惠嘏,为北魏太原郡守。杨惠嘏子杨烈,为北魏龙狡将军。杨烈子杨祯,以军功封宁远将军,生五子,其长子杨忠便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
杨敷,字伯宗,杨喜长子。袭赤泉定侯,卒谥忠定。配陈氏、蔡氏。
弘农杨氏名人
杨敞,西汉丞相
杨宝,“结草衔环”中“衔环”故事的主人公
杨震,东汉太尉,人称关西孔子
杨素,字处道。隋朝名臣,越国公,御史大夫,内史令。谥“景武”。
杨坚,隋文帝,隋代开国君主。杨坚自称弘农杨氏,但陈寅恪、袁刚、韩升、蒙曼都考证其实为山东寒庶。
杨广,即隋炀帝
杨玉环,唐玄宗贵妃
《史记·项羽本纪》可堪称《史记》最精彩的名篇,有人评价,读《项羽本纪》如直面当事人,亲睹当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已。
那为什么司马迁对这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能够驾驭得如此纯熟自如、得心应手呢?
让我们一起追根溯源,回归历史本因。
项羽之死促使杨氏发迹
项羽自刎乌江,除了主角项羽,司马迁在这两个画面里还描写了一些配角。其中,有一个配角,居然还两次抢戏。记住,是两次哦!下面,我们把他找出来。
第一个画面中的配角,人数众多:
1、没有留下姓名的汉军大部队;2、没有留下姓名的楚军二十八骑;
3、没有留下姓名的被项羽杀死的“汉一将”;4、没有留下姓名的被项羽杀死的“汉一都尉”;5、汉军骑将赤泉侯杨喜。
第二个画面中的配角相对简单一些,人数也少,只有5位:
1、汉军骑司马、后封中水侯的吕马童;2、汉将、后封杜衍侯的王翳;3、汉军郎中、后封涅阳侯的吕胜;4、汉军郎中、后封吴防侯的杨武;5、汉军郎中骑、后封赤泉侯的杨喜。
是的。两个画面都有“杨喜”,而且有名有姓。
在第一个画面中,杨喜的表现是:“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项羽的表现相比,不大光彩。项羽仅仅动了动眼睛和嘴巴,还没有动手,杨喜就“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里的“辟易”,大家就理解为“后撤”好了。
在第二个画面,杨喜的表现是:和其余四人一起,抢得了项羽遗体的一部分,因为这个功劳,战后被封为赤泉侯。
综合起来,也就是说,司马迁在为主角项羽所描绘的历史大剧中,两次让赤泉侯杨喜露了个小脸儿。
这在司马迁的笔下,实在是少有的例外。
因为,如果说杨喜在第二个画面中出现还算正常的话,那么在第一个画面中,杨喜就是典型地乱入了。换句话说,杨喜出现在这个画面里,非常突兀、非常不自然、非常不合常规。
要知道,当时在垓下战场,汉军是60万人,楚军是10万人,合计70万人。杨喜能够在这70万人当中,不仅留下战场表现,而且留下姓名,实在难得。

十面埋伏
更奇怪的是,垓下之战中,杨喜所在的汉军,出战的名将名人,多了去了。不仅当时已经独挡一面的韩信、彭越、英布、周勃、灌婴等一流名将悉数出席,就是当时身为偏将的柴武、孔熙、陈贺等二流名将也都奋力出战。而那些个一流二流的名将,也不是每个都被司马迁的史笔所及,杨喜区区一个郎中骑的军吏身份,算哪根葱,凭什么还被提及两次?
整理这段历史,常常有不可思议之感,为什么司马迁在精彩而简洁的记事中会插上这么一段,突兀而不着边际?于是追查杨喜,他的祖上无迹可寻,他的后代却是绵绵不绝,千古留名。原来,自从杨喜因为斩杀项羽封为赤泉侯以后,杨家从此发迹,成为两汉以来最有名的世家大族。东汉时期四世三公的杨震一族,开创了隋王朝的杨坚一家,都是这个家族的后裔。
而杨喜,就是司马迁的儿女亲家!
作者近影:

作者旧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