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36|回复: 3

标标巨献:说不尽的曹植(第三篇)

[复制链接]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发表于 2016-5-7 20: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研究佛学、创制汉化的佛教音乐:文艺与灵魂的双重涅磐佛教是东汉明帝时期,因明帝夜梦西方天竺之国金人飞翔,遂有高僧白马驮经,佛教传入中原。佛教的音乐那时候被称为梵音,完全印度化的。中原佛教音乐的汉化历史有两个皇族人物功不可没:第一个就是曹植,其次是写出《霓裳羽衣曲》,把梵音佛乐改制为道教音乐的唐玄宗李隆基曹魏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僅有(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傳入中國)100多年的時間,加上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佛教的發展十分緩慢。這時,不但佛經的翻譯數量和質量都不夠,更大的一個障礙是佛教音樂的中國化問題。正所謂“大教東流,乃譯文者眾,而傳聲蓋寡”。“梵唄”一詞源自印度,是指以曲調唱頌的形式誦經和歌頌佛德。由於梵語語音和漢語語音有很大差別,可以說,沒有佛教音樂的中國化,就沒有佛教的中國化。《高僧传·经师论》载:“自大教东流,乃释文者众,而传声益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促;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以金言有译,梵响无授。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管,五众既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原夫梵呗之起,亦肇自陈思。”“梵音重復,漢語單奇”,“魚山梵唄”正是解決了這個矛盾。曹植在反復研究了漢代的一些佛經譯本和印度的印度梵唄之后,便擬寫音調並依《太子瑞應本起經》的內容編撰唱詞填入曲調,創立中國的佛教音樂——中國梵唄。因其發端於魚山,因此被稱為“魚山梵唄”、“魚山唄”。曹植創立中國梵唄,對於佛教的中國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中国本土赞呗之起源,相传为曹魏陈思王曹植游鱼山(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境)时,闻空中天乐梵呗之声,美妙绝伦,意境深远,感悟甚深,于是将其音节纪录下来,结合《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颂》和《菩萨子颂》,遂成合汉曲梵音而制作梵呗之始。
说明曹植在他一生的创作活动中,不但但创作了大量的乐府歌辞,还在接收外来文化、创作佛曲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因为“自汉以后……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弊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王国维《静安文集· 论近年的学术界》)。再者说,“公元三世纪至五世纪,是中国化唱诵勃兴之时,也是我国佛教念诵仪制的成型期。不但来华弘教的西方硕德屡有新声传世,不少精通中原传统文化的华夏佛子,亦登堂入室,融汇中西,承先启后,为后世汉传佛教的唱念仪制奠定了基础。”(田青《朝暮课诵规范谱门·前言》)在这种情况下,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法苑珠林》)。这就是曹植与佛教音乐的结缘背景。
潜心研读佛教与儒家经典,在佛国优美空灵的赞呗音乐中,历经苦难的曹植终于获得了心灵与文学的双重涅磐。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感鄄赋》(《洛神赋》)。
《洛神赋》遵从楚风文学自从屈原、宋玉以来,上溯“诗三百”时代的国风,以“香草美人”比兴的传统,也非常契合世界文学范围内许多以美女美景来隐喻形而上哲理与思想的文学作品共同的道路,与我们各民族传承的“母系社会女神崇拜文化基因”相呼应,即歌德所言,创造一个“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这个女性的面貌可以是作者心目中向往的现实或想象的理想女性形象,但是这个女性象征的灵魂内涵却是集作者以及作者的同道们理想之大成,她往往既亲近有疏离,若即若离,高渺美好,却终将与现实渐行渐远,似乎代表着犹如海市蜃楼般的极乐世界,理想境界。西方但丁《神曲》里的贝阿特丽丝,歌德《浮士德》里的玛格丽特,以及比他们早一千年的曹植《洛神赋》里的洛神以及两千多年前屈原等创造的那些芳草美人形象,某不是其中的典范,其中的“永恒女性”形象实在不宜附会到某个具体人身上。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5-7 20: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的倾心仰慕和热爱。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脑海里如蒙太奇镜头一般涌现许多女性形象,她们身上最美好的共性与个性合成了这个“洛神”:在醉意、佛曲与清醒之间,他看见他的慈母卞皇后年青时候的样子,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他依稀看见他夭折的女儿长大成人的模样,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他看见死去的明媚娇妻崔氏从少女到少妇的次第,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他看见令人如沐春风的长嫂甄皇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明眸善睐,靥(yè)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可惜,面对爱妻的魂魄,他“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一如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佛教的箴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皆如昙城幻象,转瞬即逝。在幻灭中升华,在幻灭中涅磐。
曹植生与死的两个密码---“鄄”与“思”鄄就是鄄城,也是《感鄄赋》被附会为《感甄赋》的缘起。《洛神赋》原名《感鄄赋》,原因是曹植在甄皇后去世的次年,黃初三年(222年)被封为鄄城王,而《感鄄赋》作于第二年。昭明太子蕭统之《文选》中录入名为《洛神赋》,按唐朝江都人李善为《文选》作註解释这是甄氏之子魏明帝曹叡所改,李善註又改《感鄄赋》为《感甄赋》。但“鄄,甄”两字在曹魏时代还是有别的。三国之前「甄」字本来读jiān,并无发zhēn音之说。只有东吴文人才避孙坚的讳改「甄」为zhēn音,曹魏当时并不改读,还念jiān。鄄城县(鄄,音「倦」,juàn)。所以显然是李善的附会穿凿。《感鄄赋》就是有感于在自己封地鄄城附近于恍惚的幻觉里偶遇自己与友人们理想的虚幻美好世界的象征---洛水女神宓妃。南中郎将 (219)征虏将军 (219)平原侯 (211-214)临菑侯 (214-221)安乡侯 (221-221)鄄城侯 (221-222)鄄城王 (222-223)雍丘王 (223-227)浚仪王 (227-228)雍丘王 (228-229)东阿王 (229-232)陈王 (232)
“思”是曹植死后的谥号。辞海对谥号有一个解释,说:“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就是皇帝死了之后要给他一个评价,给他一个称号,叫做谥号,起源于周礼。唐代以后帝王王侯多既有谥号又有庙号,但是在唐代以前有庙号者是少数。庙号,意思就是皇帝在于祖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XX帝”或者“XX皇帝”这一般是谥号,“XX祖”、“XX宗”这多半是指庙号。开疆扩土谓之祖,守土建业谓之宗。士大夫可以有谥号,但不能有庙号。始皇帝建立华夏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不但未使用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秦朝改用世数,例如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等。原因是“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汉朝时期,兼采传承自商朝时期的庙号制度及来自于周朝的谥号制度。初时,汉朝对于庙号仍本着商朝时期的初衷,庙号的给予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并不多。“思”可以做庙号也可以做谥号,历史上采用“思”作为庙号或谥号的人物本性都比较纯良,却又时运不济,命运多骞,有很特出的,令人一拍三叹的哀婉人生。《逸周书·谥法解》共183字,分为美谥;平谥;恶谥。“思”近似于“怀”,为带有同情惋惜的平谥,而美谥多半代表功德圆满。比拟来说,“思”类似小乘佛教独善其身,“仁”则代表能够感应天地间神圣秩序,并贯穿实践一生。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不眚兆民曰思;谋虑不衍曰思;柔能自勉曰思;通明爽愿曰思;深虑道远曰思;念终如始曰思;辟土兼国曰思;追悔前愆曰思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杀身成仁曰仁;能以国让曰仁;利泽万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于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宽信敏惠曰仁;爱仁立物曰仁;体元立极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浃曰仁;慈心为质曰仁;惠爱溥洽曰仁 执义扬善曰怀;慈仁短折曰怀;慈仁知节曰怀;失位而死曰怀;慈仁哲行曰怀;民思其惠曰怀南明小朝廷予自杀殉国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庙号思宗,后改毅宗、威宗。清朝追谥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孝武思皇后(前2世纪-前91年),卫氏,字子夫,汉武帝第二任皇后,母家忠烈满门,她是名将卫青的同母异父姐姐,霍去病的姨母,汉宣帝的曾祖母。她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有独立谥号“思”的皇后,自后,历代皇后在丈夫的谥号后也开始有了形容自己的独立谥号。征和二年(前91年),卫子夫因其在巫蛊事变中私自把皇宫侍卫给太子,支持太子起兵诛杀江充,对战汉武帝军队,被汉武帝收缴了皇后印玺,卫子夫赶在收缴印玺者前来之前绝望自杀。葬于长安城外的桐柏。她唯一生还的曾孙汉宣帝刘询即位后,追封卫子夫为思皇后(谥法曰: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德一),以皇后之礼重新安葬,置园建周卫奉守。桐柏即长安城覆盎门外南北大道之东,曰思后园。而卫子夫除了容颜外,还有太子刘据和战功赫赫的娘家作为支柱,所以武帝死后,他的名誉还是得到恢复。其实,司马迁在《史记自叙》中称赞卫子夫“嘉夫德若斯”,可见卫皇后有相当良好的品德。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5-7 20: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巧合的是,孝武思皇后卫子夫与陈思王曹植的长嫂文昭甄皇后一样是因为丈夫的昏庸狭隘被冤杀的贤后。更巧合的是,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与陈思王曹植一样,也有一位相差五岁左右,且为德色双绝美人的贤后长嫂为知己---明熹宗懿安孝哀悊皇后张嫣(1606-1644年)
明熹宗朱由校原配皇后。天启元年,时年十五岁(虚岁)的张嫣,从全国初选的五千名美女中,连过“八关”选出的第一美女,同年四月被册立为皇后。 史载张嫣“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为中国古代五大艳后之一。这五大艳后里居然有两个享年都只有38岁的张嫣皇后:孝惠張皇后,汉惠帝刘盈的的皇后,鲁元公主之女张嫣。《史记 外戚世家第十九》记载张氏是宣平侯张敖姬妾所生。《汉书》记載张氏生母为鲁元公主。每次跟隨其母入宫中,漢高祖命戚夫人抱著,戚夫人曰:“汝虽妍雅无双,然此女十年以后,美貌非吾所能及也”。张耳是项羽分封的十八王之一,也是刘邦建立政权后分封的八个异姓王之一。他的妻子朱氏肤若凝脂,如出水红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盛赞的美人。    儿子张敖得母亲遗传,神清如冰玉,状貌雅丽,仪度翩翩,因此被刘邦、吕后夫妇看中,招为乘龙快婿。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姿貌虽非绝丽,可她举止大方,气象温雅,靓如秋云之吐华月,蔼如春风之拂名花。《美人谱》把鲁元公主列古代三十五位美女之一。    他们夫妇的掌上明珠张嫣(约公元前202―前163)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被后世称为绝色。到底如何绝色?《汉孝惠皇后外传》有 载:面部长而略圆,洁白无瑕,两颊丰腴,形如满月,蛾眉而凤眼,龙准而蝉鬓,耳大垂肩,其白如面,厥颡广圆而光可鉴人,厥胸平满,厥肩圆正,厥背微厚,厥 腰纤柔,肌理腻洁,瘠肥合度,不痔不疡,无黑子创陷及口、鼻、腋、足诸处无病……”张嫣走路的姿态也非常美妙:“其行步若轻云出岫,不见其裙之动也。”其 优雅之态可见一斑。皇后天性喜欢种花,且有洁癖,又喜欢读书。当皇帝来到后宫时,听见皇后清丽秀婉的读书声传到户外,便笑着对皇后说:“你没有听过秦始皇焚书之事 吗?为何也要仿效迂腐儒生的那一套呢?”皇后站起来说:“过去听妾的父亲张敖说过,秦之所以速亡,有一半原因在于焚书坑儒。陛下圣明天纵,却还延用亡秦的 法律,妾私下里实在为陛下可惜。”惠帝被皇后的话感动,便传旨废除了“挟书令”。从那时起,古书就悄悄地流行起来了。这也是张嫣为后人留下的千古佳话。 (秦朝的挟书令规定:老百姓必须把诗、书、百家语交到官府去焚毁,如三十天内不交到官府,要"黥以为城旦"。)
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春正月,惠帝到上苑打猎,让皇后及诸美人都骑马相随,装束皆如男子,各美人的袍色或绛、或青、或黄、或绿。而皇后身 穿白狐裘外套,深青色上服,纯黄色下裳,外披红锦大袍,用红绡巾束着额头。策马驰骋,潇洒自如,连花草都为之生光,英姿翩翩如二八美公子,看到她们的人不 知她们是后妃,而皇后尤为惊艳独绝。不一会,皇后卸装入厕,一头野猪突然闯入厕所,咬破皇后的裤子,还微伤到皇后的臀部。惠帝正在惊慌失措,皇后却拔出宝剑刺向野猪,野猪被皇后杀死了。诸美人都来称贺,皇后的下衣破了,仓促间露出了身体,自己尚未知觉。惠帝笑着指着说:“何等的肥白呀!”皇后这才惊悟,羞赧得两颊通红,不知所措,急呼侍女拿来下衣,半晌默然无语。  夏四月,皇后身着礼服,盛装出行,亲躬蚕宫。乘驷马驾的鸾车,张青色羽毛的华盖,飘扬的龙旗有九条饰带;太尉的妻子在车上陪乘,太仆的妻子坐在 车前面,长安令奉旨引路;仪仗队举着金钲、黄钺、卤薄等仪仗并吹打着各种乐器以及虎贲、羽林骑兵为前导,开道至蚕宫。皇后亲自在蚕宫采桑,又手捧三盆桑叶 到茧馆后,亲蚕仪式完毕。当日,长安观者如堵,功臣之家的妇女皆啧啧叹羡,说:“只有张敖的女儿,才有如此之福啊!”都只恨未能目睹皇后一面。
吕后专权的高压下,终日郁闷的刘盈,在婚后的第三个年头,撒手人寰。吕后把宫中的一美人杀死。她的婴儿让张嫣抱养,谎称是张嫣所生,并立为太子。    这样一来,年纪不到十四岁的张嫣,又糊里糊涂地成了皇太后。吕太后一死,一场宫廷政变,把吕氏一族来了个一锅端。结果远离政治中心的刘邦的儿子代王刘恒当了皇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的生母还健在。于是,汉文帝理所当然地封自己的母亲薄姬为皇太后。这样一来,张嫣便失去了皇太后之位。刘恒为他的嫂子在未央宫北面安排了一个地方。张嫣被软禁了!在那个名叫北宫的小院子里,张嫣从此与世隔绝。    张嫣,这一朵美丽的鲜花,在岁月与季节的轮回中,静静地开与败。公元前163年,张嫣三十八岁时,默默地死去。死后和她名义上的丈夫刘盈合葬一处。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5-7 20: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熹宗懿安皇后张嫣小时候纯洁娴静,笑不露齿。七岁的时候,茹苦耐劳,洒扫庭院,洗衣做饭,样样都会。没事的时候,独处一室,习做女红,阅览书史。十三四岁,窈窕端丽,绝世无双。父亲张国纪丧偶后,张嫣亲自照顾弟妹。张嫣丰姿绰约,美色天成,又知书达理,深明大义,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聪明睿智的好 皇后。小夫妻两人在婚后初期很是恩爱。但是朱由校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每天只知道玩乐,做木匠活,很少过问朝政,又 宠信魏忠贤和乳母客氏。张氏个性严正,很有皇后风范,是位能母仪天下的女性。她非常不齿宦官魏忠贤和熹宗乳母—奉圣夫人客氏两人联手为非作歹的行径,经常数次在熹宗面前提起两人的过失,更曾以身为皇后的身份惩处过客氏,因此造成魏忠贤和客氏对她恨之入骨,但因为张氏是皇后,不同于其他嫔妃一般容易对付,因此两人在背地里造谣说,张皇后非张国纪之亲生女儿,以混淆熹宗的视听。
张皇后对魏忠贤这些人横行霸道、扰乱朝政的恶行非常憎恨,常常借 与皇帝单独相处的时候相机劝诫,期望熹宗能“远小人,近贤人”。朱由校总是听不进去。有一天,朱由校到皇后宫中,看到张嫣正翻开一本书在读。就问看的是什 么书?她说是《赵高传》。赵高乃秦末为非作歹、把持朝政的宦官。她对皇帝劝谏,还得委婉隐晦。即以赵高来譬喻魏忠贤,天启倒不弱智,他似乎听懂了,只不过 默然不语。两人之间逐步的有了一些疏阂。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张皇 后怀孕了,客氏盼望的机会来了,便将皇后宫中的下人一律换成她的心腹,在侍候张皇后的时候粗手粗脚。终于有一天,一个宫女给张氏捶背的时候故意用劲过猛, 结果造成张皇后流产。此后张氏一生未曾再生育。张嫣秀外慧中,她喜欢读书习字,书法学颜真卿的雍容浑 厚。曾挑选宫女中聪慧者教授唐宋词,并检查她们的学习成绩;她擅长女红。总之,她性情温良,举止端方,对下人慈惠,对皇帝诚恳。客、魏总想吹毛求疵找她的 过失,竟纤毫而不可得。

本来熹宗朱由校的身体很健康,二十岁刚出头,从没得过病,可是不知什么原因,从天启六年(1626年)开始,他的身体却日渐虚弱起来,脸上和身上都出现 了浮肿。到了天启七年,一日熹宗在客氏、魏忠贤的陪同下到宫中西苑乘船游玩,在桥北浅水处大船上饮酒。然后又去深水处泛小舟荡漾,却被一阵狂风刮翻了小 船,不小心跌入水中,差点被淹死。虽被人救起,经过这次惊吓,却落下了病根,多方医治无效,身体每况愈下。 竟病倒在床,时常发高烧,浮肿加重,饭量也大减,说话有气无力,朝野上下惶惶不安。这时,京师传出了魏忠贤预谋篡位的流言,闹得满城风雨。张皇后忧心忡 忡。熹宗生病之后,卧病在床,张皇后每天不分早晚亲自照料。大概出于良知的发现,朱由校性格发生了某些细微的变化。他开始注意他周围的人,对张皇后的态度 也渐渐转变了。
  张皇后虽然也只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女子,但作为天下之母,她还是很有政治头脑。她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复杂的形势,必须沉着冷静,当务之急是解决皇位的继承 问题,绝不能使客、魏的篡权阴谋得惩。如今,朱由校的病眼看无望再起,又无子嗣,张皇后就想到了朱由校同父异母的弟弟信王朱由检。遵照“兄终弟及”的惯 例,信王是可以名正言顺继承皇位的,况且他素有贤名,能当此大任。于是,张皇后就对病中的皇帝提起了信王,说他可以托付大事,朱由校点头同意。这时候魏忠 贤等人时刻守在宫殿内外以防不测。为了防止他们发动政变,突然篡权。张皇后劝说朱由校马上召见信王,但由于客、魏防范太严未能成功。后来她终于找到一个机 会,偷偷地安排信王和熹宗见面。在张皇后的机密安排下信王来到乾清宫,见到了他哥哥。看到哥哥全身浮肿、气息奄奄,很是难过。
朱由校强打起精神说:我弟将 来要成为尧舜一样的君主。信王听到皇位要传位给他,百般推辞,张皇后从帘后走出来,劝信王千万不要再推辞,现在正是国家最危险的时候,一定要担起国家社稷 的大任。信王只是伏地叩头不敢回声。接见结束后,张皇后叮嘱他多加保重,随时注意事态变化。朱由校昏昏庸庸过了20余年,只有接见信王确定继位人是他做 的惟一一件明白事。在这件事中张皇后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信王朱由检也正是在她的鼓励之下,才鼓起勇气入宫继位的。熹宗对于张嫣,始终爱惜。他临死之时命 曰:“中宫配朕 七年,常正言匡谏,获益颇多。今后年少寡居,良可怜悯,善事中宫。”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朱由校驾崩,张皇后马上传旨,命人迎信王入宫,同时向天下宣告 信王继承大统。次日,群臣哭临朝见了新主,朱由检顺利登基,张皇后才放下心来。张嫣凭借自己的机敏果断,完成了一件力定社稷的惊人之举。
张皇后是警觉周到的嫂子、慈爱的长辈,崇祯登基前夕入宫,因魏忠贤爪牙密布,她暗中派人提醒崇祯,千万不能食宫中食物;在崇祯一朝,她受到思宗的尊敬和礼 遇。而且在后来消灭魏客集团势力时又立了大功,被崇祯尊为“懿安皇后”,给予皇太后的待遇。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崇祯宠妃田贵妃病重,临终前委 托张嫣照顾儿子。这是田妃作为母亲的用心良苦,张嫣既有前国母的尊贵身份,跟崇祯的后妃们又没有利害冲突或恩怨,无儿无女,寂寞而空闲,还有无从释放的母 爱,最重要的,一定是凭着十多年的相处,田贵妃知道她值得托付。在百姓的眼中,张皇后有着极好的声望。因为张嫣的身份和她的贤良精明,人们说起懿安皇后的 “英明过人”,语调多心悦诚服,他们差不多忽略了她的年轻和曾经的艰险。她15岁成为皇后,22岁守寡,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自尽殉国。享年38 岁,与甄皇后一般年岁,红颜命薄。


最后明思宗登上煤山自缢而亡。
  张嫣有旧式女子少见的智识者的清晰自持、优质士大夫的中正勇毅,她无疑受益于自己淳良的天性和充足的教养,所以有宠辱不惊的底气。因此,即便不能改写命运 的版本,至少,当她被阴谋挟持,被困境束缚时,挣扎、突围的姿态是那么从容不迫。旁人看她,更多尊敬佩服而非同情怜悯;敌人对她,有所顾忌而非轻慢蔑视。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中国古来帝王天潢贵胄之家,是公子、红妆高产处,也是悲剧故事集散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3-28 03:47 , Processed in 0.07122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