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9|回复: 7

2016年汤显祖&莎士比亚年:典藏版昆曲名剧名家录1

[复制链接]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发表于 2016-4-25 22: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沈世华的昆曲生涯:人生各个拐角,每每都能走得安然

钮晓晴

2016-04-24 13:24 来自 文化课

字号


【编者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沈世华是昆曲界的传奇:她是新中国第一代昆曲演员,曾亲历《十五贯》进京,见证昆曲由衰转兴的全程;不到二十岁就已是浙昆当家花旦;“文革”后中年复出,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昆曲女教授,经她指点的梨园人有三十余位获得了梅花奖。

今年6月,沈世华口述作品《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此文为沈世华之女钮晓晴之作,是为该书之跋,原题为《我的母亲沈世华》。澎湃新闻获出版社授权发表。


《昆坛求艺六十年》

在我整个孩提时代,母亲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我最亲、最爱、最离不开的人。因为从我出生直至1982年随着她的工作调动来到北京与父亲团聚,这十一年的光阴里,似乎只有我和母亲两个人。


1986年8月,沈世华母女于杭州合影。

1971年6月26日,母亲在她下放的杭州重型机械厂生下了我。因为是早产,住在慈溪乡下的外公、外婆还没来得及赶到杭州,而我的父亲那时正在天津警备区“五七”农场下放劳动,根本没有请假探亲的可能。就这样,刚下班回家便出现临产征兆的母亲,独自乘坐末班公交车去了医院。没有人来送饭陪护,产房的助产士看她饿得实在挨不过,才好心替她去食堂买回来几只生煎包。

长大后的我时常拿这件事情与她打趣:

“别人生孩子都是疼得乱叫,您却一边生孩子一边吃生煎包,吃着吃着竟然还能睡着了,您真是天底下最淡定的产妇!”

母亲的回答常常能出乎意料:“哦,工厂累了一天,我实在是没力气了,幸亏有那几只生煎包,那可是我这辈子吃过的,碱放得最多的包子!”

那时候的母亲在重机厂做描图工兼任财务,每天穿着肥大的工作服,脚肿得穿不上鞋,套着借来的男式雨靴,一个人挺着有孕的身子上班、下班,去食堂吃四分钱一份的青菜清汤面,一毛钱十斤的红萝卜权作水果……

真的很想知道,夜阑人静时,奔波劳碌了一天的母亲是否还会想起曾经的铅华?想起“天淡云闲”,想起“梅树边”?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4-25 22: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在红氍毹上轻歌曼舞的小女子似乎再也回不来了,余下的岁月想必只会在这弥漫着机油味的车间里蹉跎了!

早产的我出生时体重只有四斤半,体质差,三天两头地生病。母亲不会骑自行车,我至今都能记得半夜里,她独自背着我步行去医院的情景——瘦小的母亲背着同样瘦小的我,幽暗的路灯下,叠在一起的两个人影被拉得长长的。

有一年,我和寄养在我家的小表姐双双出麻疹,高烧多日不退,母亲想留在家里照顾我们,可这也就意味着她必须要向工厂请事假。厂里规定,病假不扣工资,事假一天要扣2元5角。母亲每个月60多元的工资,既要负担我们三人的日常费用,还要拿出一半寄给她身在慈溪的父母以及正在“上山下乡”做“知识青年”的弟弟,这一周所扣的工资于她而言无异于一笔巨款。第二天,母亲决定去医院做扁桃体切除手术,她认为这个小手术可以让她名正言顺地请病假。而当时的医院早已没有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医生们都被驱赶到了“牛棚”“靠边站”,留在科室里的都是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实习大夫。偶然也是必然,母亲术后喉部大出血……


2013年10月重返杭州重型机械厂,在当年的宿舍门口合影。左起:沈世华、钮晓晴、邢邑青

自此,她的嗓音再也不能恢复到当年的状态。

我问母亲:“您难道从来没有顾虑过手术可能造成的伤害吗?毕竟您曾是浙江昆剧团的台柱子,曾是浙江省最顶尖的青年演员!”

母亲说:“我以为……我永远也回不到舞台上了!”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4-25 22: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1976年,“文革”结束。

1977年,我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天,母亲对我说,要带我去探望一位老爷爷。她叮嘱我,老爷爷正在病中,让我一定要乖,不要吵。

门是敞着的,一块洗得泛白的素色棉布潦草地挂在门框上。因为是一楼,窗外的树木将日光遮挡了大半,四边的白墙早已被岁月与烟火熏燎成苍黄。角落里,孤零零地躺着一位老人,他睁开眼,定定地看着我们。

母亲在床边的小竹椅上坐了下来,她眼睛雾蒙蒙的,对老人说:

“王伯伯,我就要回团里了。”

老人望着母亲,从棉被里伸出一只手,轻轻地握了握她。半晌,吐出一个字:

“好!”

这位老人就是引领母亲入行、技艺独步剧坛的昆曲丑角艺术大师——王传淞先生。他主演的昆剧《十五贯》,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而他饰演的娄阿鼠曾是如此栩栩如生、神采飞扬!

我很难将眼前这位恹恹老人与母亲口中常提起的“往台上一站,举手投足就能把在场所有人逗得乐不可支”的“王爷爷”相提并论。因为他的那双眼睛,黯淡得像云霾遮蔽的山,像暮气桎梏的城。以至多年之后,当我读到英国诗人兰德的《生与死》,脑海中倏然便闪过了三十多年前初见的这一幕——

我爱大自然,

其次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1985年10月演出《琴挑》后全家合影。

回到昆剧团的母亲忙碌而快活,白天她要去团里排戏,晚上常常会有演出。那时,由她主演的昆剧《西园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演出场场爆满,就连上海越剧名伶徐玉兰、王文娟老师也曾多次前来观摩并最终将其移植成越剧。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4-25 22: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戏票抢手,重机厂的一些老同事经常会大老远从艮山门外的厂区骑车赶到南山路——我们的家里来要票。母亲总会预先给他们留票,有时甚至自己掏腰包。她不止一次对我说:

“‘文革’那些年,多亏有这些工人师傅关照,他们从不会因为我们成分不好而轻视我们。这些骑着车来要票的叔叔、阿姨,当年也是这样骑着车、赶着二十多公里的路来给咱们家送肉、送米的,就连你的第一块尿布、第一件小衣服都是他们给的,我们要一辈子记得他们的好!”


2013年10月,全家重返杭州重型机械厂宿舍,与当年的工人同事合影。

母亲的事业开始再度繁花似锦,然而对于我来说,生活却变得喜忧参半了。喜的是每次演出结束,母亲总能给我带回来一小包点心,那是剧团发的夜宵。那个神奇的油纸包里也许是一个面包,也许是几块小蛋糕,运气好的话还能有我最爱吃的香蕉饼,这些可都是当时再也舍不得买来吃的珍肴。而令我烦心的是,只要她演出,我就会被反锁在家里,那种黑暗里蒙上被子、竖起耳朵等母亲回来的感觉,任哪个孩子都会抗拒。更令我难以接受的是,她还经常要随剧团去地县、部队慰问,去外省市巡回演出,这一走至少半个多月。逢着这种时候,母亲便会将年近七十的外婆从慈溪接过来照顾我。

1979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准备将汇聚了浙江昆剧团“传”“世”“盛”“秀”四代演员的《西园记》投拍成戏曲故事片,拍摄地定在广州。作为女主角的母亲一走便要大半年,这个消息对于尚不满八周岁的我来说,不啻是个大“灾难”。启程前半个多月,我就开始天天跟在母亲身后哼哼唧唧地哭,她走到哪儿,我就跟着哭到哪儿。她前脚上火车,后脚来杭州照顾我的外婆就摔了一个大跟头,脸上、腿上到处是血,把我吓坏了,一老一小就在宿舍大院当着围观众人的面抱头痛哭,那副“惨相”,配上《二泉映月》,简直就是一部年度苦情大戏。

就这样,母亲在拍完了《西园记》后,决定淡出舞台,转做生活相对安定的教学工作。

1982年,一纸调令,她正式调往北京,结束了与父亲多年的两地生活。

1986年,她由北方昆曲剧院调入中国戏曲学院,彻底告别了倾注她半生挚爱与汗水的昆曲舞台。

长大以后,回望来时的种种,我总会忍不住为母亲舞台生命的戛然而止负疚。然而母亲在她人生各个拐角,每每都能走得安然,即便有无可奈何,即便是身不由己。她像是一位行旅者,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无论面对什么,她总是兴致勃勃,一路向前。当有一天,我也为人妻、为人母,我愈加理解了母亲。人生本就是各种遇见,如意的,不如意的;人生更是各种接受与赠予,接受是福,赠予亦是福。

碾玉悬丝挂碧空,

宫商角羽任西东。

依稀似曲才堪听,

又被风吹别调中。

人生的宫商,因缘造化,无论最终曲成何调,都是世间最美的华章!



2015年6月26日于波士顿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4-25 22: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典藏版昆曲《牡丹亭》压轴名家名剧月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16-04-25 11:33 来自 有戏

字号



上海昆剧团典藏版《牡丹亭》剧照。

历时一月多,由浦东新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东方早报社、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东方名家名剧月4月24日晚正式闭幕,压轴大戏是上海昆剧团典藏版《牡丹亭》。2016年恰逢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东西方两位文化巨人逝世400周年的纪念之年,随着昆剧艺术和汤显祖在观众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牡丹亭》的演出票惊人地提前三个月售罄。当晚的典藏版《牡丹亭》也是齐聚上昆五班三代同堂表演,演出气氛异常热烈,谢幕时观众迟迟不肯离去,现场掌声不绝。

从3月18日至4月24日期间,东方名家名剧月一共举行了15台18场演出,观众人数达到了10万人次以上。以“湖北省优秀戏曲剧目展演周”作为开幕的几台演出以极高的艺术水准收获口碑。而包括《牡丹亭》在内的的几场演出都提前售罄,也印证着名家名剧月这些年在吸引越来越多戏曲新观众走进剧场上颇有成效。
五班三代同堂《牡丹亭》提前3月售罄


张莉
这几年,昆曲《牡丹亭》日益受到观众追捧,每逢演出几乎都有大小盛况。全国各地昆剧团都有自己的版本,而此次压轴的上海昆剧团典藏版《牡丹亭》以传统折子戏为基础,兼顾了早期的“俞(振飞)言(慧珠)版”和创作于1999年的上昆全三本《牡丹亭》之中本的部分折子。因为集全团名家精英,演出次数并不多。


蔡正仁
2月24日晚,“昆大班”艺术家张洵澎、梁谷音、蔡正仁等国宝级艺术家悉数登场,“昆三班”黎安、沈昳丽、余彬、倪泓挑起大梁,“昆四班”罗晨雪、胡维露、何燕萍,“昆五班”张莉等新生代也同台,共同演绎了《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拾画》、《叫画》、《幽媾》和《冥誓》。每位演员以各自的风格搬演了这出流传四百年的传奇。而这台演出因为难得的阵容,以及汤显祖和《牡丹亭》在国人心中日益凸显的经典价值,成为了本届名家名剧月票房最为抢手的一台演出。


张洵澎

胡维露


余彬

在今年的名家名剧月上,这样场面火爆的演出并非一场。几天前南音表演艺术家王心心南管古琴音乐会上《葬花吟》,演出两场依然观众爆棚。虽然南音是小众艺术,在上海有语言地域之隔,但因为连续几年在名家名剧月上演出,王心心以其精致典雅的表演艺术赢得了大量粉丝,以至于古老的南音在上海拥有了很多年轻知音。同样形式新颖的王珮瑜清音会、评弹艺术家徐惠新和周红的文化评弹赏鉴会也都是名家名剧月的“常客”,经过几年的积累,已成为名家名剧月上最受年轻观众欢迎的演出,票房也十分火爆。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5-1 11: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比莎士比亚,汤显祖更需要推广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16-04-28 07:05 来自 文化课

字号


“莎士比亚不需要推广,汤显祖才真的需要。”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比较文学教授叶扬如是说道。

今年恰好是英国文豪莎士比亚和中国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4月24日,国内关于莎翁和汤显祖的各类纪念讲座、演出也随之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叶扬在上海市图书馆举行了一场主题为“汤显祖的梦,莎士比亚的梦”的讲座。

叶扬对澎湃新闻记者坦陈这是一次“命题演讲”,但他认为,这个主题值得讲,因为国内外对汤显祖的认识都太少了。“如果不是白先勇排了《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内许多学校演过,还去美国演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汤显祖。”

讲座现场出乎意料地火爆,多媒体厅的过道里、讲台下也坐满了人,上图倪婕主任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不亚于2月“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演讲时的盛况。


叶扬在活动现场

二人剧中“梦”的意象反映了中西文化差异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都是著名戏剧家,均活动于16世纪晚期17世纪初期,更巧合的是,他们均于1616年去世——尽管有这么多巧合,但他们生活在相隔半个地球的英中两国,彼此从未听说过对方,也未对对方产生过任何影响,为什么后世会将他们联系起来?

“最早发现这两个人相似点,并把他们放在一起说的是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叶杨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世纪30年代,青木正儿在其《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

中国戏曲研究家赵景深进一步发展了这个观点,1946年,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中,他提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五个相同点:一是生年相近、卒年相同;二是同在戏曲界占有最高的地位;三是创作内容都善于取材他人著作;四是不守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五是剧作最能哀怨动人。

“但学术中最爱把这两个人联系起来的,是大学生。大部分把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放在一起研究的都是学生论文,很多时候是硬要把两个人凑在一起。” 叶扬表示,这样的生拉硬配“不大靠谱”。因而他选择了从文本入手,讲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梦”。


汤显祖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中都有很多“梦”的意象,但同样是“梦”,在二人作品中起到的作用却不相同,这与中西文化语境和渊薮不同有很大关系。

汤显祖斋号玉茗堂,他的四部代表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为《玉茗堂四梦》,每一部都用大篇幅描写了“梦”。

《南柯记》中,写淳于棼酒醉后梦入槐安国,被招为驸马,权倾一时,淫乱无度,终于被逐。醒来却发现所谓淮安国只是槐树下的蚂蚁窝。淳于棼看破一切都是虚妄,立地成佛。

叶扬认为,这个结尾暗合佛教中关于“梦”的观点。《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世中的一切,就像槐安国的一场大梦一样虚妄,看破这一点,就可以成佛。

而汤显祖的不朽名作《牡丹亭》中,“梦”更是成为杜丽娘与柳梦梅相识相知的因缘际会。《牡丹亭》是一个“同梦”的故事。杜丽娘梦中见到一位公子柳梦梅持柳枝前来求爱,醒来后忧思成疾,死前嘱咐丫鬟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而书生柳春卿亦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醒来后干脆改名为柳梦梅。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正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

叶杨认为,这个故事中的“梦”,受道家影响很深。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是说只要感情足够深,连生死的界限都不重要了,死了也可以复生。”叶杨认为这正符合道家对梦的解释,庄周梦蝶,最后分不清庄周为真,还是蝶为真。生死真假都是很难说清楚的。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5-1 11: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莎士比亚的梦,更多的是古希腊文化中“梦”的渊薮,代表一种预兆。这与佛教的生命轮回观“因果通三世”有一定相似之处,事实上,发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中,也有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叶扬引用文献,将古希腊文学中“梦”的意象,概括为“无预兆意义之梦”和“有预兆意义之梦”。

他以《理查三世》为例,讲了“预兆之梦”。这部历史剧讲述理查用尽手段登上皇位,最后自吞恶果战死。剧中曾两次提到“梦”。第一次是在第一幕第四场中,理查命令两个杀手去杀死被关押在伦敦塔的哥哥克莱伦斯,而此时克莱伦斯梦到他和弟弟理查上了一艘船,弟弟失足险些坠海,他拉住了弟弟,而理查却趁机将他推下海。此后不久,克莱伦斯就被理查派来的人杀死。

第二次是理查登基之后,与反对者在波士委展开激战。在战争前,理查梦见了所有被他杀害的人的幽灵。他们都对他说,“要看你绝望而死”。理查醒来后大吼“这不过是梦”,但在战争中依旧被砍死。

“明显可以看到,这里‘梦’的出现,都对事件后续发展是一种预兆。”叶扬表示,这也是莎翁剧作中常用的表达手法。


莎士比亚

拿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来比其实并不合适

除去文本上个别意象的对读,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之间是否存在更多的联系?

“据我所知并没有。”叶扬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尽管二人在生活年代、创作类别上存在诸多“巧合”,却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上的联系。甚至,在东西方,戏剧和剧作家的地位也大不相同,莎士比亚的成就及其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都远非同时期的汤显祖可比。

“我第一次接触到《牡丹亭》,是十几岁以后的事情了。”叶扬祖籍安徽桐城,祖父叶玉麟是桐城派古文大家,家学深厚,很早就开始了古文启蒙,然而,他知道汤显祖也并不算早。叶扬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是十几岁看了《红楼梦》,其中有黛玉读《牡丹亭》的段落,觉得写得很美,就也找来读,“传统启蒙教育中不会有戏曲的内容,都是《三字经》入门,然后读《四书五经》。”

尽管戏曲在中国的娱乐生活中始终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不论在汤显祖生活的晚明,还是在其后的清朝、民国,戏曲只是娱乐休闲。在文学领域中,比之诗文,地位也始终落了下乘,剧作家的地位更是不高。

而莎士比亚生活的时期正逢欧洲文艺复兴,当时是伊丽莎白一世统期间,英国国力强盛,文学顺时而勃兴,涌现出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剧作家,而莎士比亚正是这批诗人的代表,他的创作是处于上升时期英国的时代产物和文化表征。德国作家茨威格曾借自己小说人物之口不无崇敬地说,“英国就是伊丽莎白,就是莎士比亚和他同时代的那批诗人。” 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5-1 11: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具体到“戏剧”这一领域,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差异远比相似点要多。

“中国的戏剧其实更应该和欧洲的歌剧(Oprea)对比。”叶扬认为,将中国戏剧这一形式与欧洲戏剧相比,其实比不十分科学,因为中国戏剧是载歌载舞的,词都是要唱出来的,这和西方的戏剧表演的形式大不相同。并且,在唱词上,文人趣味明显,是讲究雅致的,并不考虑现实的需要,“比如《李逵负荆》,李逵是个粗人,说的都是脏话,但是他一开始唱,语言比抒情诗人还要抒情。这显然不符合实际,但是在中国戏剧中,唱词雅致是最重要的。”

与西方歌剧不同的是,歌剧中,占据最重要地位的元素是音乐,音乐家的地位远比唱词作家重要,但中国戏剧中,音乐的曲牌、节奏都有严格的定式,填词就成了最大的变量,因而,词作家显得更为重要。


理解戏剧,第一要义还是舞台

“一部《牡丹亭》,汤显祖可以在莎士比亚面前毫无愧色。”在讲座中,叶扬肯定了《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但他也认为,《牡丹亭》的艺术走出国门,难度很大,“《牡丹亭》唱词十分优美,这是它在中国流传广泛的原因,但也是阻碍它向外传播的原因。”叶扬表示,《牡丹亭》的唱词,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很难传达出原本的韵味,也就很难获得较大范围的影响。与之对应的是,日本的能剧译介到欧洲,对欧洲戏剧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能剧唱词比较简单,翻译后能够不失本意。

中国戏剧在国外亦有过几次轰动,比如京剧大师梅兰芳1930年代赴美演出,所有门票全部售罄,所到之处引发轰动。“但这只是个别事件,最近几年白先勇也带团去美国演过几次《青春版牡丹亭》,美国也出现过一个翻译较好的《牡丹亭》剧本。但总体来说,京剧在国外的影响,还更多地局限在小圈子里。”叶扬坦陈,但他也表示,近来开始有一些结合的努力,“我知道上海有一家剧团,把《仲夏夜之梦》和《牡丹亭》合编成一部新剧,这也是一种尝试。”

“总的来说,在戏剧这个体裁上,舞台表演是第一义的,文本是第二义的。”叶扬鼓励大家,想体会莎士比亚,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去伦敦看原汁原味的莎剧,而想要体会汤显祖,去剧院听《牡丹亭》也是必不可少,“岳美缇老师下一场讲座会专门讲《临川四梦》,她是昆曲表演艺术家,会从表演的方面讲汤显祖的戏剧。”

上图“当莎士比亚遇到汤显祖”还有3场讲座,分别为5月14日昆曲表演艺术家岳美缇主讲的《昆曲里的“临川四梦”》,5月21日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导谈瀛洲主讲的《为什么今天还要读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与一种文艺复兴精神》和5月28日作家郑培凯主讲的《汤显祖与牡丹亭的前世今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3-29 05:58 , Processed in 0.11220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