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9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北运河始于吴

[复制链接]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4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1 13:4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锡新传媒网  2011年12月01日 10:12:56  


  南北运河始于吴


  顾一群


  人们一般都认为,贯通南北大运河的是隋炀帝杨广。其实早在杨广前的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吴国,已经沟通、开凿并形成了南北运河了。


  人所共知,太伯奔吴以后,率领吴地民众,在当时被称为震泽的太湖北岸的沼泽地区上,用极其简陋的石制工具,胼手胝足,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太伯渎,将沼泽地中的积水导入太湖,使之成为可以种植稻、麦的农田。后来经过吴地人民的不断浚深,如今已成了一条长24公里、宽两米多的伯渎港。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它是我国最早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


  太伯渎开凿后六百多年,太伯的裔孙、吴国的末代君王夫差(?—前437)在伍子胥的辅佐下登上王位。第二年,越王勾践趁吴国大丧,兴兵来犯。夫差命伍子胥率兵迎战,在夫椒以东的湖面上(今马山以东)大败越国水师。伍子胥建议趁此灭掉越国。夫差想做个仁义之君,没有察觉到勾践的阴骘狡诈,拒绝了伍子胥的建议。伍子胥无奈地说:“今王不灭(越),后必悔之。”(司马迁《史记·伍子胥传》)


  夫差和他的父亲阖闾一样,想凭借吴国日益强盛的国力,称霸于诸侯。当时,吴国已经能够制造装载百人以上的船只并建立了一支水军。夫差为了运兵北上与诸侯争霸,决心沟通、开凿一条由南方通往北方的河道。他首先利用包括他先祖开凿的太伯渎在内的故吴水道,自吴大城至大江,通过竣深构造,于公元前486年以前,形成了古代的江南运河。故吴水道的走向据《越绝书·吴地传》记述:“出平门、上郭地、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越绝书》中所述的古代地域具体位置在那里呢?当代学者魏蒿山进行过一番考证后认为:“巢湖当即漕湖……梅亭在今无锡;杨湖当即今阳湖,在常州、无锡之间,渔浦当即今江阴西利港;广陵在今扬州西北罗岗上。”(转引自夏刚草《无锡刊沟考》)。后江南运河贯通后,夫差又命令地方官员,征用了大量民夫,自扬州西北的邗城开凿了一条东北通往射阳湖、再由射阳湖向北通往淮河的水道。有些学者称之为邗沟,并认为大运河开凿始于这条河道。显然这些学者把夫差开凿这条河道之前、贯通古江南运河排除在运河工程之外是不正确的。并且有些学者还认为,邗沟的名称不仅指的是自邗城至淮河的这一段运河,而是包括在江南运河在内的总称。


  夫差开凿沟通了自吴大城至淮河的南北运河后,即准备北上伐齐,但在伍子胥的再三劝阻下,心中还是顾虑他起师北伐后,越王勾践乘吴国国内空虚,兴兵来袭。


  公元前484年,齐国出兵伐鲁,孔子的弟子子贡,为了挽救鲁国,南来向夫差游说出兵伐齐,认为吴国现在出兵既可以名正言顺地打着正义之师的旗号,又救了礼义之邦的鲁国,更赢得了霸王的地位。夫差被子贡说得心动了,不加隐讳地向子贡说出心中的疑虑:“夫越君贤主,若身劳力,夜以接日,内布其政,外事诸侯,必将有拔我之心”(《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要子贡等他伐越后再出兵北上。这时,鲁国已危在旦夕,等吴灭越后国将不保。子贡知道夫差的疑虑,于是就又急如星火地跑到越国,向越王勾践献计,要越王用“重器”、“卑辞”来讨好夫差,表示自己的忠心,消除夫差的怀疑。子贡对勾践说:夫差北上伐齐不管胜与不胜,必将国力大损,对越国总是有利的。勾践于是向夫差献出了一批兵器和三千甲兵,表示要效忠吴国、助吴伐齐。夫差果然中计,疑虑顿消,出动了九郡之兵,北上伐齐,与齐军在艾陵(今山东泰安境内)进行了一场大战,齐军大败,主帅战死。齐国被迫向吴国求和。公元前483年,夫差与鲁国、卫国、宋国等诸侯在郧(今江苏如皋)集会,迫使这些国家承认了吴国的霸王地位。


  至此,夫差心犹不足,北方尚有晋国等强国。为了使这些强国都能承认他是盟主,他又征用民夫,开凿沟通了淮河至泗水、济水、沂河等河流的河道。这就是《国语》中所说的“夫差起师北征,阙 (quē)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也就是说,这条南北运河从吴大城开始,直达黄河下游的今山东、河南地区。尽管在沟通中充分利用了已有的河、湖、江、港、汊,但连接开凿的工程还是非常远大的。这条古南北运河的长度已经达到后来京杭大运河总长度的一半以上。南北运河的开凿沟通耗费了吴国的巨大国力。


  淮、泗、济、沂四水沟通以后,公元前482年,夫差不顾太子友和朝臣们的反对,再一次兴兵北上与晋国争霸。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定公、鲁哀公、周卿士、单定公等会盟,胁迫晋国认其盟主地位。就在夫差与一些诸侯会盟时,勾践在范蠡、文种辅佐下,起兵攻吴,夺取了吴都,杀死了太子友。夫差闻讯后,沿运河回师,求和于越。公元前478年,越军再次攻吴,吴军大败,死者不可胜数。公元前473年,勾践大举伐吴,吴军已成强弩之末,很快,吴都被攻陷,夫差出逃,自杀于遂卑犹(今苏州阳山)。


  夫差开凿沟通南北运河是出于军事目的,但对大江南北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水利灌溉等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作用,无疑,夫差是大运河的开拓者,他对大运河作出了奠基、开拓性的贡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42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4-21 14:35:00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大运河的江南段!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995
板凳
发表于 2016-4-21 19:45: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华盛顿人 于 2016-4-21 20:49 编辑

大运河无锡段历史悠久,特色缤纷
2012年03月31日 02:04 无锡地名网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北起常州与无锡交界的五牧(今属洛社镇),南到无锡与苏州交界的望亭,全长41公里。其中,无锡城区段自吴桥至下甸桥,全长约11公里,是整个京杭大运河上唯一穿城而过的河段,而且开凿历史最久,古朴风貌浓郁、沿河景观丰富。它,犹如伟大的母亲,不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无锡儿女,同时也孕育、发展了这座素有太湖明珠之称的无锡城。
一、古史悠悠三千年

大运河无锡段的开凿,远早于隋大业六年(601)开挖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的年代。至迟,在春秋末期的吴王夫差九年(公元前487年),这里的运河就开通了,迄今已有2496年历史。
又据《越绝书》等汉代文献史料记载,吴王夫差所开的吴古故水道(即江南古运河),在经过今无锡东乡的河段,是借用了太伯渎的。因此,如若把公元前十二世纪末年太伯奔吴、率领吴地百姓开凿太伯渎也算进去,那么,无锡段大运河的历史,就要长达3100多年了。

1.太伯开渎,以御旱涝。

大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末的商代武乙朝后半期,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后被尊称为周太王)的长子太伯(也作泰伯、大伯)和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一起离开岐山周原(今属陕西省岐山县),南奔荆蛮(楚越之间的吴地),定居梅里(即今无锡梅村)。他们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引领当地土著百姓开辟草菜,兴修水利,并向土著百姓传授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百姓拥戴太伯,“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并参见王充《论衡·初禀篇》)。其“句吴”国的都城梅里,就是今无锡东乡的梅村(见[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据南宋《咸淳毗陵志》和元代王仁辅所著《无锡志》等地方文献记载,太伯为了发展吴地的农业生产,曾率领百姓开掘了一条以都城梅里为中心,东到漕湖,西到今无锡南门外的人工运河,全长约八十七里,宽十二丈。从此,这一带大片沼泽地变为良田,既能栽插水稻,又能种植小麦、大麦、粟米、大豆等早熟作物,而且还便利了水上的交通运输。百姓对太伯的恩德感激之至,遂将此运河称为太伯渎。

这条人工运河,从3100多年前一直流淌到现在。它同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154)的太伯墓、太伯庙一起,组成了有名的“三太”古迹景观,是吴文化遗存中最有代表性的遗迹之一。

2.吴王夫差开通江南运河。

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左传》有段重要记载:“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邗,原是一个诸侯小国,在今扬州一带,大约在春秋中期就被吴国并吞。《左传》的这段记载给我们留下了一条极为重要的历史信息: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晋等中原诸侯大国,争得“尊周”的霸主地位,于公元前486年秋天,在邗地(今扬州西北蜀岗)筑城,并开掘一条沟渠,连接长江和淮河,以便从水路向北进军。这条沟渠因在邗地,故被后人称之为邗沟。

现在,学术界都公认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是我国大运河开凿最早的河段。然而,这“公认”未必正确。因为在“吴城邗,沟通江淮”之前,吴王夫差已经开通了长江以南的江南运河了。东汉初年人袁康、吴平所著的《越绝书》上把这条运河称之为“吴古故水道”。该书卷二《吴地传》中有具体的记述:“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
平门,是姑苏(今苏州)城的北门;巢湖就是现在苏州与无锡接界处的漕湖;历地即历山(今惠山)地区,就是现在的无锡市区:杨湖即今无锡与常州接界处的阳湖(现已基本淤塞);渔浦,则是今常州与丹阳交界处的孟河、浦河入江口。这段文字,具体记述了“吴古故水道”的起讫地点和全程走向。当代许多历史地理学家如褚绍唐、魏嵩山等都认为:它从姑苏城的平门出发,经巢湖(漕湖)、太伯渎,到历地(今无锡),再从历山北面穿过古无锡湖(又称芙蓉湖),再折而向西,穿过杨湖(阳湖)到今常州,在常州之西的奔牛折而向北,经渔浦(今孟河之口)入长江,最终到达广陵(今扬州)。

这条吴古故水道,始凿于吴王夫差元年(公元前495年),至迟在公元前487年就已开通了。因为只有它的开通,吴王夫差才能紧接着在“邗”地筑城并“沟通江淮”。也就是说,吴王夫差是先开通吴古故水道,接着再开邗沟,开吴古故水道和开邗沟是同一个工程的两个阶段。因此,北宋学者朱长文所编撰的方志名著《吴郡图经续记》和明代水利专家张国维所著的《吴中水利全书》,均将吴王夫差开凿的这条水道总称为邗沟,又称江南运河。南宋咸淳四年(1268)的《咸淳毗陵志》卷十五《沟》中也称:毗陵郡郡城(今常州)内分有南、北两条邗沟。清光绪版《无锡金匮县志》卷三《水利》中则也称无锡城中直河(即民国后所称之中山河)为邗沟,又称从阳山之北流入阳湖的一段河为北邗沟,从阳山之南流入阳湖的一段河为南邗沟。

现在无锡城区的古运河河段(双河尖至清名桥),基本上仍是吴王夫差当年所开的吴古故水道(江南运河或江南邗沟)的一部分,其开凿历史,比扬州的那段邗沟至少要早一年。
3.黄歇立无锡塘、治无锡湖。

战国后期,楚相春申君黄歇请封江东(今苏南地区),筑城于历山(今无锡惠山)之西,并率领百姓“立无锡塘”、治“无锡湖”(见《越绝书》第二卷《吴地传》)。所谓“塘”,就是堤岸,立塘治湖,即在无锡湖中筑立堤坝,将吴王夫差所开通的江南运河穿越无锡湖的一段与湖分开,河归河,湖归湖,更利于运河的通航和湖水的控制。

原无锡湖中有一小岛,系历山余脉,本无名字。黄歇立无锡塘、治无锡湖之后,它成为运河中流的一个墩,因墩基为岩石构成,得以永久保留。后人为纪念治水有功、为民造福的黄歇,特将此墩命名为黄埠墩。

现在,黄埠墩已成为无锡古运河上一道重要文脉,一处标志性的历史景点,也成为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

4.隋代江南运河无锡段的变迁。

隋炀帝杨广为了便利漕运和军事运输,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开凿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整个工程分四段进行。大业元年(605)起,开凿通济渠,由洛阳通到淮水;同年又开山阳渎(疏拓古邗沟),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扬子(今江苏扬州之南)入江。大业四年(608)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琢郡(今北京)。大业六年(612)开江南河,从京口(今镇江)到余杭(今杭州)。至此,这条长达两千多公里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便全线贯通了。很明显,由洛阳向东北到琢郡的永济渠和向东南通淮水的通济渠,工程很艰巨,所用时间也较长;从山阳向南到长江的山阳渎和从京口到余杭的江南河,因利用原有河道较多,工程也相对较小,故所用时间也少一些。其中,“江南河”的苏南段,是在吴王夫差所开吴古故水道的基础上,局部裁弯取直、舍远就近,再加以疏拓而成。

舍远就近的改道主要有两段:一段是从今常州向东南,经横林、洛社直达无锡北门外的双河尖,不再穿过阳湖、经阳山之南和之北到无锡双河尖。另一段是从无锡南门外今清名桥一直向南,经今望亭直达苏州,不再从清名桥之南折而向东,经太伯渎,穿漕湖,到达今苏州平门。从无锡双河尖南下,擦过当时无锡城东侧,直达今清名桥附近太伯渎之西口的一段,则仍是吴王夫差所开吴古故水道的原河道未改。

二、运河穿城特色多

大运河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一条黄金水道,它既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繁荣,也促进了沿河许多城市、集镇的形成和发展。无锡就是由这条黄金水道孕育出来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大运河无锡段的最大特点,就是穿城而过。它几乎把无锡老城区平分为二。清雍正四年(1726)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二县后,正好将运河以东的半个无锡城划归新设的金匮县,运河以西的半个无锡城仍属无锡县。这种特殊格局,是整个京杭大运河沿线数十个城市中所独有的。

除了穿城而过之外,大运河无锡段还有许多特色也是其他城市少见的。

1.通江连湖,山青水秀。

大运河无锡段,北有锡澄运河、锡北运河等多条支河贯通长江,南有直湖港、梁溪河等支流连接太湖;惠山九峰逶迤于右,芙蓉古湖巨浸于左。水清岸阔,支河众多,山色秀美,湖光旖旎。这就使古城无锡不仅成为江南水利调控之要冲、水上交通之枢纽,而且历来都是风景游览之胜地。早在唐代,著名文人皮日休和陆龟蒙等就慕名而来,在此放舟荡桨,作“烟水之游”,留下诗篇和佳话。

2.城内城外,支流纵横。

大运河从吴桥起,便进入无锡老城区。它在城外和城内,分出许多支流,形成纵横交错的河网。首先在城外,分出内外两道护城河,平面略呈双环形、龟背状。外城河是从北门外江尖渚附近向东和向西分出的,分别经东门外的亭子桥和西门外的兴隆桥再折而向南,到南门外跨塘桥北侧与大运河主流会合。内城河从原北门水关之外向东向西分出,各自环绕明嘉靖年间所筑无锡城墙(今解放环路)向南,分别经过原东门吊桥和西门吊桥,到南门水关附近与大运河主流会合。

在城内,从大运河主流(称城中直河)上向东分出一条弓河、九条箭河;向西分出胡桥河、玉带河、西溪和束带河。弓河在东城墙内侧,因形似弓背而得名;而穿城运河(直河)则成为弓弦,故又称弦河。九条箭河分别横向平行排列在弦河与弓河之间,依次称一箭河、二箭河,直至九箭河,组成”一弓九箭”之状。玉带河在古城西北部,环无锡县署之内城墙,犹如知县官官袍上的腰带,故有此名。束带河在古城西南部,先经过孔庙和县学之前,又称学前河,再环绕其一周,犹如读书人之腰带,故有此名。从总体上看,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主流犹如中轴线(脊梁),分出“一弓九箭”和“玉带、束带”以及内外护城河,形成了双环形龟背状的河网格局,可谓十分神奇。

明代嘉靖以前,无锡城区的运河一向是以城中直河为主航道的。之后,由于直河两岸的街市和民居不断向河中侵占,河道逐渐变狭变浅,再加上重筑了砖石城墙并设置了南、北水关,大船、重船尤其是漕运船只难以从城中而过,故改从城外的护城河航行。具体的航线是:大船、重船、漕运船,一律从城东的外城河(即今羊腰湾经火车站前之环城运河)航行;官船、轻船、小船则从城西的内城河来去。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大运河从无锡环城而过的由来。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995
地板
发表于 2016-4-21 19:49: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华盛顿人 于 2016-4-21 20:51 编辑

3.水弄悠然,人家枕河。
无锡古城内外的大街小巷,几乎都是沿着河岸延伸发展的,河道怎样弯曲,街巷也跟着怎样弯曲。因此可以说,无锡老城区原来是没有一条街巷是笔直的。城中运河虽然俗称直河,但也并不直,在其中部的三凤桥附近明显折向东南,故城中南北向的主要街道中山路也并不直。这大概是同“先有古运河,后有无锡城”有着密切关系的。

鳞次栉比的民居和商铺,大都沿河而建,夹岸而立,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晚唐诗人杜筍鹤在描写苏州的诗中有两句很妙:“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其实,无锡古城的街巷民居也是如此。由于河面并不宽,两岸都是房屋,于是便形成了一条条,“水弄堂”。最长的“水弄堂”便是从北水关到南水关的城中直河(民国以后称中山河)了,全长达2.14公里。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城中的河道一条接一条地被填没,城外的内护城河则填没了东面的一半,外护城河也填没了西面到南面的大部分。因此,“水弄堂”也绝大部分随之消失了,只有南门外还保留了几条。其中,从南城门到清名桥的一段古运河,两岸的民居商铺依然保持着清末民国时的原貌,故“水弄堂”奇景尤为壮观,可谓是千里大运河上之“绝版”了。

4.桥梁码头,星罗棋布。

无锡的河流成网,河上的桥梁、津渡以及河边的水埠码头自然就多。据清光绪版的《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城乡各地有名字在录的桥梁就多达500余座,津渡37处。其中,城区古运河及其支流上的桥梁有70余座,津渡7处。桥梁造型各异,多姿多彩。单是城中直河上就有古代和近代的桥梁12座,自北到南依次为北水关桥、迎祥桥、北仓桥、新市桥、大市桥、三凤桥、中市桥、欢喜桥、南市桥、和平桥、致和桥和南水关桥。大市桥的历史最早,始建于隋大业八年(612)二月,初为木板桥,后改为梁式石板桥,是城中心最有名的一座桥梁。

现存最有名的古桥是南门外的清名桥。它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据说是邑人秦太清、秦太宁兄弟捐资建造的,故原名清宁桥。清康熙八年重建,道光间,因避皇帝旻宁之讳,改名清名桥。咸丰十年(1860)毁,同治八年(1869)又重建。该桥为单孔石拱桥,桥身高大,风格古朴,凌驾于古运河“水弄堂”之上,与东西两侧的古街一起,构成了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神奇景观,广为中外游客所赞赏。

津渡的历史,应比桥梁还要早,随着桥梁的不断增加,津渡的数量便不断减少。清光绪年间城区的7处主要津渡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仅剩下2处:一是西水关到西水墩的“西关古渡”,二是南门外大窑路到南水仙庙附近的“清名古渡”。而现在,西关古渡已经停渡,只有“清名古渡”还在大运河上渡客过河,也可算是“绝版”之景了。

河边的水埠码头,原来是多得不计其数。它们是无锡人与运河水交融的阶梯,也是水乡古城的又一道独特风景线。码头的种类很多,有石质的也有木质的和砖砌的;有公用码头、专用码头和私家码头。
在一条条水弄堂两侧,花样最多最别致的要数枕河人家的私家码头了。正可谓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有好多人家的房子后半部分伸在河面之上,俗称吊脚楼,其码头就在楼底下,入口开在屋内楼板上。人从洞口拾级而下,便临水面。淘米、洗菜、洗衣服以及向河里来去做生意的小商船购买腐乳、甜酒酿、糖醋大蒜头等,非常方便。然而,十分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无锡地区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大运河及其支流水位高涨。为防洪排涝,沿河都筑起钢筋混凝土的防洪墙。于是,河边的各式水埠码头绝大多数都被拆除或埋没了。

5.工厂作坊,临水而建。

早在明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已在无锡萌生,许多手工作坊相继开办。到清末,烧陶、制砖、冶铸、造船、缫丝和制酱酿酒、面粉加工以及泥人制作等手工业已十分发达。为了运输方便,这些手工作坊都临水而建,靠河发展。有的甚至是“前店后坊”式生产和销售,即临街的一面是店堂,店堂后面临河的房子为生产加工作坊。鸦片战争之后,无锡一大批爱国士绅和新式商人开风气之先,举起“实业救国”的旗帜,相继投资开办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发展民族工商业。最早崛起的杨宗濂、杨宗翰兄弟,在环城古运河东岸羊腰湾兴隆桥附近创办了无锡第一家、也是中国最早的机器纺纱大型企业——“业勤纱厂”。接着,周舜卿、祝大椿、薛南溟、荣宗敬、荣德生、唐保谦、唐骧庭等人也先后在河边选址,创建了茂新面粉厂、振兴纺织厂、永泰丝厂、裕昌丝厂、申新三厂、九丰面粉厂、庆丰纱厂和丽新纺织印染厂,等等。从1895年至1937年的40余年中,古老的大运河两岸及其支流梁溪河、环城河边便烟囱林立,汽笛轰鸣,机轮飞转,日夜不停。一座座水运码头边则货船群集,来去如梭;搬运工人,上下奔忙。这番热闹景象恐怕在千里大运河沿线是独一无二的。

6.桨声帆影,如诗如画。

无锡人俗称大运河为塘河,因为以前河岸上都有塘路。它既是船夫的纤道,又是驿马奔驰的驿道,也是乡下百姓沿运河上城的大道。大运河无锡段的塘路,主要有城北和城南两条。城北的塘路从北塘三里桥起沿大运河东岸往西北,经吴桥、高桥到石塘湾,再到洛社、五牧,直通常州;城南的塘路则从南门外锡山驿起,沿大运河西岸向东南,经今南长街到新安再到望亭,直通苏州。

人在塘路上走,可以看到运河里来来去去的各种船只,张扬着一道道白色的、黄色的、蓝色的或绎红色的风帆。船夫渔妇们,有的摇橹,有的掌舵,有的荡桨,有的撑篙,还有的在塘路上拉纤,他们前倾着身躯,哼着号子,迈着沉重的脚步前进。这种景象,如诗如画。以前虽在江南各地都可看到,但大运河无锡城外段因水阔岸平,并有湖光山色作映衬,其韵味更为浓郁、特别。

751

主题

1323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509
5#
发表于 2016-4-21 19:53:24 | 只看该作者
大运河江南段是中国最早的运河。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420
6#
 楼主| 发表于 2016-4-24 20:12:41 | 只看该作者
苏州的城墙历经2500多年,也是几度维修,城址从来没有变动过。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19 08:01 , Processed in 0.05549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