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34|回复: 0

大学望境:中国美院这十年的艺术实践

[复制链接]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781
发表于 2016-4-20 17: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禾


  2016-04-20 17:58 来自 艺术观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在举办的“大学望境”特展分15个主题,分别为天地绘心、水印千年、吾书非书、雕塑东方、本土营造、壁立万仞、东方丝国、文创智造、人文影画、具象表现、天工开物、艺术智性、我织我造、开放媒体等,讲述了中国美院十年来的具体实践案例。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特选摘部分美院师生与参与者在这些方面的心得体会。


  


  中国美院制作的蔡元培、林风眠、潘天寿等在西湖边的图片《湖山清明》乡村富阳:克制欲望,和自然共生


  郭梅轩


  文村作为浙江省富阳区政府在富阳洞桥镇试点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先行启动点,由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教授主持设计。目前,24户新农居的建设主体工程已完工。


  选择文村这片古民居进行试验,是王澍教授自己的一个课题。现在城市的大拆大建,使得城市里的建筑文化传承几乎没有希望了,仅剩的一点“种子”就在乡村,他希望它还能发芽。


  从2010年开始,以王澍教授为首的团队对全省的传统村落做了一个为期4年的调研,几乎遍及浙江,调研的结果是,浙江乡村的情况很严峻。仅在富阳,200多个村子,如果以半旧半新、文脉可续为标准,其中仅剩20多个村还有希望改造。 文村,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种子”。


  浙江的乡村建筑原本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审美水平,绝不逊于欧洲的乡村建筑,且保存相当完整,但过去三十年,大半已去,新建筑一味求洋,缺乏文化脉络传承,不仅意味着文化自信的丧失,甚至缺乏基本的审美。


  在文村的设计策略中,王澍教授和他的团队以保护老房子为前提,对那些老村中如癌症细胞的新民居,提出三种解决方案:一是保旧换新,就地重建,遵循传承创新原则,目前已试点7户;二是深度改造,这不是简单的外立面刷刷,而是像老中医把脉一样,望闻问切,根据每个房子不同的风格进行深度改造;三是自然生长,沿着老村的肌理和密度,生长出24户新民居,就如老村新生、处处是新的做法,又和老村中的旧居明显有血脉关系,是一个整体,但仔细看,类型多样,保持着生活的多样性。


  农居问题是很难解决的,且非常具体,甚至一个屋檐、一堵墙,都可能招来村民的抵触。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师必须放低身段,不断修改设计方案。此外,在技术上,夯土、抹泥等一些老的建筑技术要不断创新,寻找新材料、探索新方法,说服村民接受它。为了延续传统村落的多样性面貌,王澍教授设计了8种不同的房子,每种房子又有若干变体,错落有致,如家族相似,设计中考虑到了小院、堂屋、农具室、灶屋等,村民们也能接受。而原本村里准备造15户新农民别墅的地方,王澍教授布局了24户,这不仅是对传统村落肌理记忆的继承,也是在传承一种生存的伦理:节约土地,克制欲望,和自然共生。


  天地绘心:学习中国画不要入错门


  张伟平


  学习中国画,不要入错门,不要一踏就踏到明暗意识、色彩意识或西方结构意识的门里去,你们踏到那个门我就要用西方结构的审美要求你,你们干得过西方吗?所以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去和西方文化的长处比。


  


  “天地绘心”展区的课徒画作。


  轻松自如、无拘无束的用笔状态是大家都喜欢追求的。那么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拿起笔随心所欲地画画、自我表现呢?但凡有志于中国画的当代画家们在学习初期一定会面临如下这个艰难的选择:要么打一个“创新”的旗号,自称“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脱开“笔墨”之道,自然就省去做艰苦的临摹的基本功;要么认准“笔墨道”,下苦功,掌握笔墨规矩,也就是要回到临摹的学习路子上来。


  前一条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八五思潮”,算起也有二十余年了,但是很遗憾,里程碑式的作品与大师级的人物至今仍不见踪影,我们难道不应质疑这条路的正确性吗?后一条路在纷乱的当代画坛中渐渐显出了它的优势,很多当今的著名画家的成长都与之有关。但可惜的是,时代的浮躁之风使很多人在临写名作时都浅尝即止,没有真正领悟到画理在其中的作用,其艺术高度自然也受到了影响。由此看来,我们不仅得大力提倡临摹一事,强势确定临摹在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还要树立正确的临摹理念,让大家“临得对”。


  (本文根据作者发言与文章整理)


  我织我在:大唐与地方的向度


  施慧


  2014年初,中国美术学院万曼壁挂研究所就开始建立了与诸暨大唐镇教学实践基地的关系,多次组织了大唐镇袜业基地的考察。浙江诸暨的大唐镇——一个建镇仅27年的江南小镇,独辟蹊径将袜业作为其支柱产业,并在短短十几年间袜业产量达到全国总产量的65%以上,占全世界产量的35%。近年来大唐镇政府不满足于仅仅是袜织物的产量,更希望将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连接。企业的愿望为学院的“社会调研与考察”开辟了课堂。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此次课程于2015年11月正式开始,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大唐基地,整个调研从支撑袜业的三套系统开始——原料生产线、袜机改革与更新制造、织袜流水线。并对市场也进行了调研,详细了解了现代化产业的流程及大型袜业市场的运营模式。轻工业的“织造”成为该门课程的核心概念,作为当下的造物方式引入课程之中。在课程结束后,在浙江美术馆以“地方现场”为题进行了展出。


  开放媒体:一个无墙的学院


  高士明


  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在2010年成立的时候,我跟同事们的共同愿望,是希望建立一所“没有学院派的学院”,一所“无墙的学院”。这要求学院形成内外双向打通的机制,在媒介与观念的深度融合中达到艺术能量的增值,目前,因为各种原因,我们还没有做到。


  


  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教授主持设计的浙江省富阳区文村一景。


  提到跨媒体学院,许多美院同事和艺术界的同仁都会用到“活力”这个字眼儿。这种活力从何而来呢?我觉得第一是来自“密度”——教学的密度、思想的密度、活动的密度;第二来自“流动性”,知识的流动性和人的流动性。一所学院就像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是密度与流动性。密度加上流动性,带来的就是活力和能量。而目前条件下,要做到这些,只靠学院本身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体外循环”,要内外打通、四通八达地做。


  一直以来,跨媒体学院就是在这种思路下运作的,当然,我们还没有做到位,离我们的理想状态还相距甚远。从学院的自我设定来说,我们强调以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的四维互动,推进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教学要求是,一方面提供最切实的媒体技术与创作路径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媒介理论与社会思想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演习。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思想能力的艺术实践与媒体创意人才”。建院的时候,我们就设有研究所、工作室、实验室三重结构,学院要在三者的贯通中实现教学、研究与创作的深度融合。


  从去年开始,我针对跨媒体学院的教学结构做了若干次检讨和论证,今年又进行了院系调整。简单地说,就是从以前的五个工作室、三个研究所,调整为三个系、五个研究所。三个系作为主要教学单位,它们的方向必须非常明确清晰。首先是实验艺术系,其次是媒介展演系,第三是开放媒体系。


  在这三个系的学院架构之外,我们还专门设置了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流动工作室,聘请了一群优秀的艺术家担任导师。


  (本文整理自作者发言与对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3-29 00:31 , Processed in 0.13133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