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死了一個年輕藝術家之後

[复制链接]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44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15 16:16: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黃崇凱
March 27, 2016, 6:00 am 205 次

《一位年輕藝術家的畫像:江凌青得獎文集》書影。(圖:書林出版提供)

前言

這是最艱難的閱讀:越是明白作者可以寫得更好,就會越遺憾那些來不及被寫出的。
●想像一個女生:她畫畫、寫作、看電影、聽音樂,對一切可能是藝術的事物感興趣,在同齡人尚困在看不見的日常囿限時,她早已搭上顏色和文字飛氈,試著在虛空中建造浮島。她認真生活、寫作,觀看和傾聽世界,然後在準備交出人們期待的作品之前,死了。

這是最簡要的江凌青生涯概述。在她猝逝一年後,她的師友整理出版《一位年輕藝術家的畫像:江凌青得獎文集》,收錄江凌青自高中時期至拿到英國萊斯特大學美術與電影史博士學位返台後的散文24篇、新詩10篇、短篇小說5篇;而她生前只出版過一本圖文小說集《男孩公寓》。

有些作者窮盡一生只為了寫出代表作,那種在意圖上、意義上足堪摘要作者本人最重要關懷的作品。很多人做不到,有些人做到了但寫得不怎樣,有些人不僅做到且成為經典。江凌青不屬於這三種,她是另一種:來不及。

●未完成的

最早讀到江凌青的文章應該是她2008年那篇得獎散文〈自助餐式書寫〉。我訝異於她可以將如此凡常的自助餐店覓食,以精巧的譬喻轉化成一則生活的謎與解謎。那看來精美得好脆弱,彷彿拔去一個句子或字詞,整篇文章就會咚咚口匡口匡垮下來。

後來我在文學雜誌工作,寫信邀請她擔任英國特派員,每月供稿一則文學相關短文,她一口答應。我誤以為不必修課的英國博士生擁有很多時間,時常不知好歹地向素未謀面的凌青提出請求,不管那是邀稿、專欄插畫、選書短評或國外作家訪談(例如《蘇菲的世界》作者喬斯坦‧賈德),她是編輯最可靠的作者:幾乎有求必應,守備範圍廣且又快又好,連錯別字都不用挑。也是那幾年,她寫大量藝評、報導,又撰寫關於台灣新電影的博士論文,另有獲得國藝會創作補助的計畫在進行。近乎壓榨。這些都意味著她高度自我要求的紀律。她畢業回台,持續寫著,卻來不及寫出更好的作品就離開了。

再過一些年,將不會有人提起她,在可見的未來裡,或許也沒有任何文學史談論她。等到最後一個記得她的人也遺忘了,她會消失不見,像是從來沒存在過。因此閱讀她身後這部得獎文集就更加傷感:我猜想,這原不是嚴格律己的她會想要出版示人的書。這本書之於她比較像是練習簿,像一個正在學習各種戲法的魔術師,儘管有那麼多眩目的白鴿與兔子。

但她留下的也只有作品。她使我更領會了文學史的侷限。在一部內建設定為特定長時段、審視流派及風潮、讀者接受度、影響力等條件的論述中,她不會有任何位置。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會衍生這個疑問:為什麼要讀這樣可能不過是練習、可能沒那麼好的作品?

以江凌青為例,讀者應能直接從本書感受作者的早慧,好像在看一幅畫怎麼從鉛筆草稿到塗抹顏彩的縮時動畫。然而畫只完成了一半,讀者已能推測這將會是一幅撼人心神的畫作。作者中途停筆。於是留下讀者無盡的猜測,想像這幅畫最終被完成、署名的一刻。這樣沒那麼好卻充滿可能性的書,要求讀者成為更好的讀者,勢必得徵歛讀者發揮最大的想像力,代替作者完成未完成的一切。這也是最艱難的閱讀:越是明白作者可以寫得更好,就會越遺憾那些來不及被寫出的。

●死亡是終點之外的事

江凌青在十七、八歲時寫的三篇散文,皆提及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永遠的一天》。同一片海連結了電影的開始與結束,也見證了老詩人的大半輩子。在他準備住院治療癌症的前一天,他開車在路上遊蕩,同時在回憶中穿梭,身體前進內心倒轉。一如我閱讀她這本文集,一邊翻閱也試著一邊速寫她的輪廓。我發現這是徒勞。那不過是我認識的、片面的加上一點假設的江凌青。我終究不可能透過她塗寫過的所有文字與畫作、看過的影片、聽過的音樂,深刻地了解她。因為最關鍵的解壓縮這一切的心,就只存在她身上。

這本書雖然以散文居多,她卻極為節制地不怎麼透露自己,行文簡潔理性,小心地拿捏情感的溫度,好像害怕放得太多會讓文章過熱。而她大多數的作品,總是在描繪一個距離現實有些遠的時空,充滿虛構的毛邊,奇想的公寓住著抽象的人。她揉碎人世,塑造、拼貼成另一種圖像,無關鄉土亦非城市,如同秀異的藝術家之眼,總能把庸常世界再現成自己的版本。

我沒機會跟凌青聊過她怎麼開始寫作、受哪些作品或作者的啟發,又為什麼寫那麼多奇想式的篇章。我們多半交換些工作、生活近況,彼此忙些什麼,接下來打算要做什麼。朋友間的閒話哈啦。我們最後一次見面,同樣聊這些,而後說了再見。我高興見她學成回台,時不時丟訊息問她最近看了什麼展覽、電影或書。總以為再見的機會很多很多,也覺得無需強求催促。一條訊息、一通電話就能找到她。也感到沒必要太直白地對她說,我喜歡「散步路線」系列散文,喜歡最後發表的短篇小說〈原狀〉,又多麼期待她的下一本書會寫些什麼。

再次想像一個女生:她在畫室塗抹之餘,意識到世界不見得以圖形的方式存在,也厭倦了重複別人說話,她以寫作發洩青春期無處可去的慾望。在全無愛情的年少時期,住在浮島的少女為自己發明了愛情,浸泡在歌曲和電影,遠眺各種在遠方的生活。

因此這書不再只是練習本或紀錄,它成為邀請下一個同樣無法忍受日常生活的人,跟著浮島少女試著創造自己想要的那些世界。她說,「不是每個故事都可以有終點的。」但願還有許多人沿著她留下的延長線走下去,讓死亡不等於終點。這樣我們至少還可以多記住她久一些。(本文作者為青年作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20 01:46 , Processed in 0.06539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