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16|回复: 2

毛松《猿图》:一只猴子的旅行

[复制链接]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发表于 2016-3-25 11: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color=rgb(0, 155, 255) !important]黄小峰

标签: [color=rgb(221, 23, 28) !important]读画笔记   

时值猴年,猴子成为大家的最爱。有一只宋代的猴子,穿越了中国、日本、欧洲三个不同的文化圈,在不断的文化旅行中获得不同的性格。这便是传为南宋毛松的《猿图》,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或许因为这幅画的作者、时代无法确定,题材又说不上特殊,因此在流行的中国绘画史教科书中,一般不会收入此画。这幅画在中国美术史上位置模糊,而在日本却被誉为“重要文化财”,几年前更出乎意料地吸引了众多欧洲关注者,风光起来。

2013年10月,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了盛大的中国古代绘画杰作大展,《猿图》属于展览力推的作品,观众十分买账。想想也不奇怪,其简洁的形式、易于理解的主题,贴近普通人的心灵,很容易产生移情的效果,甚至有人称赞它为“最好的宋代绘画之一”。从身份不明的“疑作”,到万人追捧的杰作,这段历程极好地说明了中国古画的复杂命运。

对传作的宋画,应该抱怎样的审美趣味?对它的观赏视角如何取得?不同的文化语境,是不是会给人戴上一副有色眼镜?

绘画的旅行

这只猴子的文化旅行,始于最初的一路向东。

目前我们看到的《猿图》,由日本装裱师用华丽的花绫装裱成小巧的立轴。没有资料显示这幅画究竟是在哪一年来到日本的,只知道它在16世纪后期由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年)捐赠给了京都的天台宗寺院——曼殊院的觉恕法亲王(1521-1574年)。此后近400年一直保存在这所著名的寺院里,直到1966年作为重要文化财产收归国有。

武田信玄是日本史上著名的人物,黑泽明电影《影子武士》中的原型。他本名晴信,信玄乃是法名,由此可见他也信仰佛教。可以说,《猿图》到日本后主要生活在佛教的氛围中,当它屡次在曼殊院的墙壁上被悬挂展玩的时候,画中的动物似乎也成为佛陀世界的一部分,在听闻佛法后低头冥想。

不同的观看语境一定会对绘画的理解有极大的影响。日本古代画家狩野探幽(1602-1674年)看到这幅无名之作后,便笃信此画的作者是中国南宋画师毛松。在中国的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关于毛松的任何记载,我们只知道他来自江苏徐州,或者苏州,活动在南宋中期,擅长画花鸟,并培养出一位后来成为宫廷画家的儿子毛益。有趣的是,在南宋宫廷名不见经传的画家,却可能在日本十分知名。

狩野探幽是大画家,同时也是鉴定家,他对画作时代的判断大体是可信的,但究竟是不是画家毛松的作品,谁知道呢!

跨出本民族的文化语境,可以获得观画的新切入点,这样画中动物就有了特殊的解释。《猿图》这个名字其实并不太准确。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早在1967年出版的《长臂猿考》中指出,中国、日本艺术中所画的猿,几乎全都是黑掌长臂猿,它们与猴有相当大的区别。简单来说,画中的猿有几个重要特征:首先是超乎寻常的长臂;其次它们生活栖息在树上,尤其是喜欢悬吊在树枝上。此外,猿脸部色深,脸四周还有一圈白毛,且没有尾巴。日本对宋元之际禅僧画家牧溪笔下的长臂猿最为熟悉,在京都大德寺那幅著名的“猿、鹤、观音三联画”中,抱着幼子的黑猿倚坐在古松的最高处,直视着画外的观者。猿在这里仿佛具有人的品性,它似乎是佛法将要启迪的对象,给人一种莫名的心安之感。

尽管传为毛松所画之“猿”也似具有人的品性,却明显不是长臂猿。对于日本观者而言,这个红脸的家伙更像一只日本猕猴。据说头一个做出这种判断的是日本天皇裕仁。那时他还不是向中国发起战争的天皇,而只是位钻研动物学的皇太子。他提出画中的猴子可能是日本猴,得到日本专业的动物学家的支持。确实,从画中的动物身上,可以找出日本猕猴的不少特征——尾巴短,红脸,毛发还长而蓬松。日本猕猴生活在日本北部,非常耐寒,为了御寒,还发展出冬天泡温泉的习性。如果画中确是日本猕猴,恐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位南宋的宫廷画家,某天见过进贡的日本猕猴后画了一幅写生。尽管画家是中国人,但画的内容却属于日本。


灵猴入画
上图中这只赤耳红面、毛茸茸的猴子,安安静静蹲坐于地,一幅陷入深思的样子。没有任何景物衬托,它那充满灵性的神态是那样突出、醒目。这幅《猿图》相传为宋代宫廷画家毛松的作品,后辗转流入日本,并被作为有重要价值的国家财产,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3-25 11: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语境

保存在日本的中国宋元时代的绘画,大多是在日本的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约12世纪末-16世纪)流传过去的,主要依靠来往的僧人和民间商贾。传为毛松所画的《猿图》更可能于16世纪流入日本,时为中国明朝中后期。如此说来,这幅南宋画从它被绘制出来到流入日本之间,也飘荡了300年。

可惜的是,要复原这幅画旅行至日本之前的情形十分困难,有关其作者的情况我们一无所知,一切只有画作本身。画面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现代观众常吃惊于画中猴子的姿态。它蜷坐在地面上,头微微低垂,目光炯炯地向左下方望去。右臂放在膝盖上,左手握拳,举起来支在下巴处。看起来像在安静地思考,又或者陷入冥想。许多人甚至从它身上看到一种忧郁的情绪,就仿佛丢勒的版画《忧郁》、罗丹的雕塑《思想者》中一脉相承的思考者的独特品质。然而一只猴何以能做到这一点?

数百年前漂洋过海的许多中国古画,在日本都经过了改造。往往是通过重新装裱,改变了画面的原本形式,以适应日本的欣赏环境。这类例子不少。这幅猴画是否也经过了某种改造呢?

它的画面不大,绢本,高47厘米,宽36.5厘米,目前装裱成小立轴。全部画面便只画了这只思考的猴儿,这也是这只猴儿能够如此动人的一大原因:它不与任何环境和配景在一起,仿佛是一幅肖像,更容易使观者把人的情感植入其中。

在中国的宋代,会以肖像特写的方式去描绘一只动物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并不普遍。存世的宋画中,南宋宫廷画家李迪名下有《狸奴小影图》、《猎犬图》、《鸡雏待饲图》等,画中的猫、犬、小鸡都处于空白的背景之中,宛如肖像特写。李迪这些没有背景的动物画无论形式和尺寸都相近,为约30厘米见方的单页,最初应该是以一套册页的形式来欣赏的。这套册页应该画有许多不同的动物,翻看起来就像是在浏览一本图书,以题材的多样和丰富取胜,却不是为了张挂在墙上进行远观。


图为北宋画家易元吉所画的《猫猴图》,画作描绘了一只顽皮小猴偷袭狸猫得手后的有趣场景,它怀抱被捉的小猫面露得意之色。两幅画中的猴子,都散发出某种人性的光芒。


传毛松《猿图》是否可能原本也是一幅单页呢?尽管其尺寸比李迪的画大许多,但宋代的册页尺寸非常多样,有的确实很大。传为宋徽宗的《瑞鹤图》、《祥龙石图》、《五色鹦鹉图》等几幅册页,如今也被装裱成手卷画作,尺寸与《猿图》其实相差不多。

倘若传毛松《猿图》真是一套册页的一幅,与李迪的画相似,那么也可能是一本动物集册,而“沉思”的猴儿只是动物们中的一只,这类动物集册所描绘的一般都是比较名贵或少见的动物。以李迪的画为例,无论是戴着项圈的细腰猎犬,还是有深色斑纹和羽毛的鸡雏,都不普通。又如一只长着虎斑的小猫,多半是宋人所说的“虎狸”,或谓“狸猫换太子”典故的狸猫。

这种集册,省略了故事性和背景,集中全部注意力于画中动物身上,带有图谱性质。宋代图谱性著作十分盛行,有本草著作以及博古图。图谱其实是书籍,带有图谱性质的绘画集册,也具有更多书的特征,不但可以一张张地来看,而且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3-25 11: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描绘知识

尽管无从证实,我看待《猿图》视角已悄然改变。它的画面相当精细,这种精巧的手法总是被称作“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观者激赏赞叹着这类绘画,毫不犹豫地将它们称为“宋画”,并加以膜拜。

其实,这种精细描绘的初衷,并非仅仅为了塑造真实的形象,反而是为了再现一种知识。如此又要再次回到“猿猴”之辨上面来。

“猿猴”在汉语里是个统称,其实猿和猴有着本质的差别。“猿画”描绘的是长臂猿,属于类人猿,而“猴画”多描绘猕猴,二者无论形象、习性都不同。值得深思的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对于猿猴的名称、种类、特征有许多不同的记载,但大部分都很模糊,有的甚至自相矛盾。然而宋代的画家却有本领创作出极为真实的猴类图像,因为他们有途径去获得不同寻常的知识。宋代画家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画家也努力把绘画提升为一种视觉的学问。在传毛松《猿图》中,我们就分明看到这种“视觉学问”的显现。

猿猴可以混为一谈,但画家用画笔告诉人们,画里的动物是猴,而不是猿。画家的办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舍弃宋画中长臂猿的那些特征——超过身高的长臂、深色面孔以及环绕脸部的白毛、喜爱攀援,画家很小心地控制着上下肢和身长的比例。脸部用鲜艳的红色画出,而且显然把它安放在地面上。这些安排无不为了强调它与猿的不同。如果你看得够仔细,还会看到它长着一条细细短短的尾巴。

画家通过这些手法对观者做着视觉引导。观者首先看到动物的大轮廓,无法判断究竟是哪种灵长类动物。接着,动物的红脸映入眼帘。熟悉绘画作品的人会立即觉察出它与流行猿画的不同。接着,在布满蓬松长毛的身体上,观者会看到它隐在深色中的两只手臂的姿态,与猿不同,画中的猿要么摘果,要么攀援,要么搂抱幼子,总之,长臂会被凸显出来。当观者逐步开始意识到这是一只猴的时候,最后才会看到那条几乎看不见的尾巴,由此可以断定画中动物的属性。

北宋时猿画兴起,出现了一位传奇画手——易元吉。存世的宋代猿画大多挂在易元吉名下。相比起猿,绘画中的猴出现得反而要少。也许猴更为普通,也许猴的性格急躁,不如猿来得稳重。总之,长臂猿成为猿猴画的主角。

有时,画家还会在同一幅画中清楚地描绘这两种动物。台北故宫藏传易元吉《猿鹿图》与美国私人藏马兴祖款《猿鹿图》均为团扇画,在构图和景物描绘上有许多近似处。树枝上都有引人注目的黑掌长臂猿,他们是一个家族。除了主角猿,还有配角——猴,马兴祖本团扇中,三只长臂猿在右边的树上,而左边的树上则有三只黄褐色的猴。在台北本团扇中,猴的尾巴和屁股上的红色臀疣画得更加栩栩如生。

《宣和画谱》记载,易元吉画有《猿猴惊顾图》、《戏猿视猴图》,从题名可知表现的也正是长臂猿与猕猴的对比。传为毛松的《猿图》则用单幅的形式来表现猿与猴的区别。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当初这套集册中或许还有一页单独画出了一只猿。

日本学者认为画中的猴儿是日本猴,或许我们也没有证据去准确评判。画中那只猴,不是也完全符合中国南方地区短尾猴的特征?与长尾的猕猴,如恒河猴不同,短尾猴的尾巴十分短小,比日本猴还要短,一般只有身长的十分之一。脸部发红,也称作红面猴。争论究竟是日本猴还是中国猴并没有太大意义。重要的是,画面意在表现一只不一般的猕猴。

再与传为易元吉的《猫猴图》进行一番对比,便又有新的发现。《猫猴图》是一幅带有场景和情节的动物画。被拴在柱子上的猴抢过一只猫,并与另一只猫嬉戏。这只猴子既没有蓬松的长毛,也没有红色的面孔。它脖子和脚上都套有皮条,应是用来表演猴戏的普通猕猴。反之,我们的画家在《猿图》中尽量用细致华贵的手法作画,在画猴儿的长毛时,画家用了泥金的线条,表现出闪闪的质感。在画它的眼球时,瞳孔旁边也用了泥金,显得神采奕奕。更有趣的是,画家还在画绢的背面,眼球的位置涂上一层泥金,衬出眼睛的闪闪发光。


猿猴有别
这幅南宋画家马兴祖的作品名为《猿鹿图》。高高在上的长臂猿与树下驯顺的小鹿,是画面的主角,或许为了使场景更加丰富、生动,画者在边缘位置又添加了3只活泼的小猴,远远观望,却又跃跃欲试。古人对猿猴的科学分类不甚了了,但画家却能通过画笔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它们的差异。


所有这些手法,使得一个栩栩如生的猴儿呼之欲出。它似乎具有一种人的情性,而不仅是一个动物。它下视的眼光尤其吸引人。我们不知道它究竟是在沉思默想,还是在注视不远处的地面。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因为画家的眼睛,一只小小猕猴才会穿越重重历史,如此赫然,如此神秘地出现在世人的眼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16 03:24 , Processed in 0.05718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