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38|回复: 1

汤显祖的追梦人生(图文)

[复制链接]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发表于 2016-3-13 00: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color=rgb(0, 155, 255) !important]胡新平

标签: [color=rgb(221, 23, 28) !important]风云人物   

临川才子多仕儒,唯有汤显祖以情长。生活在一个以耕读传家、以科举出仕的土壤里的人,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八股文高手,如何在人生道路上,最终走出了一条截然相反的路?

临川四梦
汤显祖生于临川,长于临川,终老于临川,人称“汤临川”,他以才华四溢的艺术手笔,创作了“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和《南柯记》,为中国戏曲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图为汤显祖画像(供图/FOTOE)。


清晨,抚河两岸热闹起来。自临川建城起,她就穿行于这座城市最繁华的地段,如抚州的母亲河。

抚河上有一座古老的文昌桥,桥东有个文昌里,400多年前的明朝时期,这里出了一位伟大的戏曲家汤显祖。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名垂古今。

说起临川,脑海里不禁闪现出一句话:“临川才子金溪书”。金溪以刻书闻名,而临川以才子享誉——当然,这里的临川指的是临川文化区,其核心区域为临川、金溪、东乡三县。

临川才子多仕儒,如:北宋的晏殊晏几道父子、李觏、王安石、曾巩,南宋的陆九渊,元代的吴澄、虞集……这是临川文化——仕儒耕商——所致,但唯有汤显祖却以情长。

生活在一个以耕读传家,以科举出仕的土壤里的人,如何走出了一条截然相反之路?


图为汤显祖成名作《牡丹亭》的演出剧照(供图/CFP)。


启蒙教育已埋下伏笔

早年的汤显祖其实并不另类。

汤显祖生活在明朝的嘉靖、万历年间。汤家在文昌里聚族而居,到汤显祖这一代已经有六世了。但是从其高祖起至汤显祖的父亲,四代都只是秀才,在当地很有名望,但都没有当官。在文昌里汤显祖的祖居大门上有一副对联,上书:“北垣回武曲,东井映文昌”。“武曲”“文昌”,表明了家族对子孙的殷切期望。这从汤显祖的取名上也可看出一丝端倪——荣宗耀祖。

汤家不是名门大族,却是书香世家,家有藏书四万余卷。在这样的氛围里,汤显祖从小就显示了聪明才华。他5岁学会对对子,12岁开始写诗,13岁学习古文词,14岁中秀才,21岁以全省第8名的成绩中举,26岁时,他的第一部诗文集《红泉逸草》刊行问世……汤显祖的科举之路,似乎遥遥在望。

少年时期的汤显祖有两位先生:邻县东乡人徐良傅和南城人罗汝芳。徐良傅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曾任吏科给事中,后因得罪首相夏言被革职为民,回乡做了一名教师。汤显祖与徐先生很相投,从徐研习《左传》《史记》《文选》及唐宋八大家,这些与科举八股文背道而驰的文章,影响了汤显祖对科举考试的热度。

罗汝芳是明代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被今人尊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之先驱。罗汝芳时任刑部郎中,告假回籍省亲时,应汤家之请在家塾为子弟讲课。后来他又回到家乡南城讲学,在近郊从姑山设立前峰书屋,汤显祖又跟随左右,其中还有来自宣城的沈懋学。

罗汝芳的老师颜钧,颇有侠者古风。颜钧的老师徐樾任云南布政使时,因中土司诈降计被害,他不辞艰辛远赴边地,求得老师的骸骨。这种侠气仗义的作风,令朝廷愤怒,颜钧被关押在南京刑部的监狱里,岌岌可危。罗汝芳变卖田产,想方设法援救老师出狱。此不畏权贵之举,给19岁的汤显祖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致影响了他此后的科举之路——

四次京试,都连连败北。


游园惊梦
《牡丹亭》自剧本诞生400多年来,被无数次搬上舞台,俞振飞、梅兰芳、程砚秋、言慧珠等京昆大家凭借“游园惊梦”的凄美浪漫故事,打动过无数戏迷。图为2012年9月24日抚州汤显祖艺术节上,上海昆剧团在汤显祖大剧院精心演绎《牡丹亭》,其精彩的编排、精湛的表演、精致的服装布景,令满座皆惊。


拒绝附势致京考受阻

汤显祖22岁和25岁,两次春试不第;28岁和31岁时,在全国性的进士科考中一再落榜。究其原因,前两次缘自考官的偏好,后两次则与汤显祖的个人情感和处世原则密切关联。

28岁那年,第三次春试。传说当朝首辅张居正有意让自己的儿子以高名中进士,他看中了临川才子汤显祖,以及汤的友人沈懋学,安排堂弟张居直前往游说,希望二位才子与首辅之子张嗣修交朋友,并同场考试,以衬嗣修的“真才实学”。这是一条做官的捷径,但汤显祖委婉地谢绝了。一方面,他觉得这样的安排令人不齿;另一方面,汤显祖的老师罗汝芳正是因张居正弹劾而下野。师徒如父子,他断然不会与张居正走到一起。为了这段师生情,汤显祖换来落第的结局。沈懋学接受了张居正的拉拢,最后得中状元,张嗣修名列第二,高中榜眼。

关于这段故事,时代相近的两种著作,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和谈迁的《枣林杂俎》,都有记载。

汤显祖落第后未被击倒,反而到处饮酒作诗。前来探望他的人,竟然比探望新科状元沈懋学的还要多。不久,在诸多江西同乡的欢送下,汤显祖离开北京,返回临川。船至家乡县城码头时,抚州知府古之贤率众官员亲到码头迎接。古之贤拉着汤显祖的手说:“你这次没有考中,我觉得比考中头名状元更光彩,更荣耀。”

回乡后,汤显祖每日依然潜心读书,作文交友,谈天说地,并开始提笔写戏。两年后的万历七年,30岁的汤显祖,写出了他的戏曲处女作《紫萧记》。这部戏根据唐代蒋防的《霍小玉传》部分情节改编,并借用了宋代笔记小说《大宋宣和遗事》片段,改写成歌妓与书生的爱情悲剧故事。汤显祖写了34出后,寻思改进,暂时歇笔。

31岁时,汤显祖第四次赴京春试,这次张居正有意把长子张敬修和三子张懋修推上龙虎榜,于是他又派人来游说汤显祖,希望他与二张交朋友并同场考试。汤显祖再次拒绝了张居正的“结纳”之意,并对来人说:“吾岂敢从处女子失身也。”结果这次科考,张懋修高中状元,张敬修以第二甲第十三名赐进士出身,汤显祖再次名落孙山。

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汤显祖34岁了,他第五次上京春试。恰逢张居正病故,汤显祖终得以跻身进士行列。


不老之戏
“百戏之乡”临川是汤显祖戏曲创作的沃土。这里自四五百年前就传唱“孟戏”——一种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戏曲,起源于明代海盐遗腔,曲调苍健激越、典雅悠扬,表演炽热奔放,令观者如痴如醉,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声腔的活化石”。图为今广昌县甘竹镇大路背孟戏剧团表演的后台场景。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00: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性情中人致官场遇挫

中进士后,张四维和申时行两位新内阁又想拉这位临川才子做门生。汤显祖再次想到了徐、罗两位恩师,因此他再度婉拒了新内阁。如此,汤显祖就不可能官居要津了。友人推荐他到通常被认为是美缺的北京吏部供职,他也谢绝了。一年后,汤显祖自请到南京,做了掌管礼乐祭祀的太常寺博士。

在汤显祖的《酬心赋序》里,曾记录一件事对认识汤显祖颇有帮助。翰林编修冯梦帧对同僚——汤的考官沈自邠说:“你的门下士不会有人超过汤生吧。”沈自邠点了点头,然后说可惜此人“骨相凉薄”。在一次宴会上,沈自邠当面对汤显祖说:以你这样的高才,为什么迟到现在才考取进士,很可以想一想。一个人不要上进,就当恬退。看你样子若进若退,究竟想要怎样?若进若退,正是汤显祖在以科举取仕的社会里,对自己人生取向的犹疑。

南京只是明朝的留都,设在那里的官署不过是一些闲职,政治上难有作为。这反而使汤显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奋读书,专研戏曲,广泛交游。在南京的日子里,他进一步修改《紫萧记》,完成了《紫钗记》的创作。

留都的平静生活未能持续太久。

万历十九年(1591年)的闰三月,天空出现慧星,这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不祥之兆”,神宗借此责备言官工作不力,汤显祖觉得这是向皇帝进言的大好时机,便挺身而出,撰写了《论辅臣科臣疏》,弹劾皇上身边的辅臣科臣。这篇犀利的奏文,列举了朝廷重臣申时行和杨文举的种种劣迹,末了甚至指斥昏庸的朝政,终于把神宗激怒了。汤显祖的仕途从此发生大转折,他被贬往偏远的岭南,去广东徐闻县做一名小小的典史。

离乡南渡中起念牡丹

贬谪文书下来后,汤显祖不得不离开南京了。他溯长江走水路,沿途上岸游览考察,访亲拜友,历时良久,方从南京回到临川。由于天气酷热,一到家他就病了,患疟疾发高烧做噩梦。有一次,他梦见自己在黯淡的月光下,只有尺长,够不到房门,急得要命,忽听父亲唤自己的名字,霍然惊醒。他把这次“惊梦”记录到了诗文中。

患病期间,喜欢戏曲的伯父常来看望他,与他聊戏,病愈后还为他设宴安抚,这使汤显祖渐渐摆脱了贬谪边地的低落情绪。

汤显祖在家中一住数月,直至徐闻报到的时间临近,方收拾行囊,踏上了南行之路。

汤显祖的行船从南城经南丰到广昌靠岸,然后转陆路至宁都。在宁都再次乘船,经于都、赣州、南康,到达章水的源头——大庾。大庾以庾岭得名,地处庾岭北麓,赣粤边陲,是连通中原与岭南的要冲。明代时,这里设有南安府,统辖大庾、南康、上犹和崇义四县。自唐代张九龄主持庾岭凿山开道,这里便成为中原通往南方的官道。唐代的宋之问和宋代的苏轼等名贤文臣贬谪岭南,都要行经大庾岭。

大庚岭还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早在南宋年间,这里就流传有几个版本的官宦小姐鬼魂与人世间青年男子相爱交欢的故事,被南宋大学者洪迈记录在《夷坚志》一书中。故事的雏形,被人们扩展为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

据说汤显祖在大庚驿站小住期间,曾向驿站官员打听附近可有好景致,官员说,南安府衙后花园不错,可去探幽寻胜。汤显祖于是前往,但见林园精致,曲径通幽,小桥流水,花红柳绿。牡丹亭、舒啸阁、芍药栏、绿荫亭、梅花观错落其间。正在流连忘返,只见墙角一棵梅树在“叮叮当当”的砍伐声中轰然倒下。汤显祖好不纳闷:这梅树多么难得,为何要砍?询问之后,听来一段离奇的故事:

原来,这里的前任杜太守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长到情窦初开的年龄,遇见了一位多情的公子。二人在这花园私会,遭父亲怒责拆散,遂忧郁成疾,不幸而亡。她生前将自己的美丽容貌描画下来,藏在紫檀匣内,埋于梅树下。后来太守亦将爱女葬在这棵树下。从此,每当月黑风高时,这梅树便会发出索索之声,有时还会发出“还我魂来!还我魂来!”的呼唤。现任太守不堪梦魇之苦,不得已只好雇工伐树。

汤显祖听完这则离奇故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以此为题材写一部传奇剧的构想,或许从这时候起,就在他心中生了根。


梦戏乡魂的守望
四百年过去了,汤翁与当年的戏迷如文昌桥下的流水归于大海,只有渐趋苍老的文昌里明清老街(上图左),依旧守望着汤翁四梦。老街旁回响着呓呓呀呀的民间戏曲演唱声,老人们每天都聚到文昌桥头,唱戏听曲(上图右)。



商贸繁华的若士路之名则取自汤翁名号,今人以这种方式纪念临川赤子。


弃官归隐感物是人非

汤显祖贬谪广东徐闻半年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他在遂昌施行仁政,政绩可圈可点。但同时,他对吏治的腐败体察得更深,最终下决心弃官归隐。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月末,汤显祖赴京述职后,便向吏部辞职。随后他离开遂昌,穿江过水,回到了故乡临川。自此,汤显祖终于摆脱了祖辈对他博取功名的期望的压力,寻求心灵之路。

在临川,汤显祖自小就有一批同窗玩伴,成年后有的同赴科举,为官入仕各奔东西,也有的留在临川,继续耕读为伴。但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一有机会就相聚,谈经论道,赋诗吟曲,议论家国大事。而如今,经历了十多年的宦海沉浮,临川的街头,已呈现一丝物是人非的寥落。

归来的汤显祖,不时会沉入这样的寂寞感伤之中。其实,在他从临川启程南下徐闻的旅途中,在距临川不远的南城,他就曾会同昔日在县城游学的旧友,一同登上城外从姑两峰绝壁间的“步天桥”,俯瞰盱水(即抚河),遥望刻有先师罗汝芳手书的“飞鳌峰”。先师书写的三个字镌刻在南峰的绝壁上。想到先师已逝,当年同窗学友各奔东西,自己仕途多折,此番又要去往那蛮烟瘴雨之地,汤显祖不禁发出了“世上浮沉何足问,座中生死一长嗟”的感叹。

另有一次,是在继续南下的途中。过庚岭的那个晚上,汤显祖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临川同学周宗镐来与他诀别。周对他说,自己如今与早走一步的饶仑在一个世界里了。汤显祖猛然惊醒,想起了同学饶仑,饶和他同窗三年,又是同年进士。饶在汤显祖官居南京时去世了。收到饶仑讣告的那一刻,汤显祖悲痛得晕厥在地。后来,他不顾人们嘲笑,我行我素地为饶仑素服半年之久。如今周同学又来托梦,莫非他也……?汤显祖醒来泪流满面,不顾这只是个梦,挥笔写下了一篇情真意切、悱恻动人的《哀伟朋赋序》:

……昔人友朋之义,取诸同心。梦簧者得贤友,绝琴者伤知音,其致然矣。予年未弱冠,有友二人:钟陵饶伯宗仑,临川周无怀宗镐,皆奇士也。仑长不尽九尺,瘠而青,瞻视行步有异。镐长不尽三尺,髯而甚口。当予谭说有致,仑笑龂然,镐笑轩然。三人嵯峨蹒跚而行乎道中,旁无人也。

序中说,这两位少年同学,饶仑和周宗镐,饶仑比他高,周宗镐比他矮。饶仑和他三年同窗,一起睡觉。被褥不分,鞋袜相共。三人经常在一起说笑无忌,大大咧咧行于道路中央,旁若无人。

这篇序文,对人物和友情的刻画是如此地传神。若不是铭心刻骨,断然写不出这样的句子。

这样的伤感情绪,在徐闻和遂昌辛苦繁忙的公务中,被汤显祖逐渐地淡忘了。而如今,他已辞官归隐,回到临川,寂寞离苦之感悄然浮上心头。

他频繁地忆起最亲近的挚友帅机。此时,帅机已离世三年,他生前是汤显祖的莫逆之交,在汤显祖生活的各个重要阶段,帅机都第一时间以诗相赠,表达恭贺、安慰或理解的情怀。帅机早年写有一首诗,题名《四俊咏和汤生作》,称道汤显祖“奇质”。仅“奇质”二字,就准确地描写了汤显祖的个性和形貌特征。汤显祖几次春试落第,帅机不仅过访宽心,还作诗相慰。而当汤显祖第五次春试及第时,帅机又作诗相贺。两人的情谊被帅机以“管鲍”相称。尤其是汤显祖上疏被谪之时,曾抱着既不后悔、也不悲哀的心情,给帅机写信:“去岭海,如在金陵,清虚可以杀人,瘴疬可以活人,此中杀活之机,与界局何与耶!”表达自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人生态度。帅机不愧是汤显祖的知音,他作《喜汤义祠部奏弹权贵谪尉雷阳》诗二首相赠,一个“喜”字,就见出了二人境界和情感步调的高度一致。

帅机是在汤显祖任职遂昌期间去世的。此后的日子里,帅机仍像他生前一样,频繁地出现在汤显祖的梦中,二人常在梦中相聚相叙,不仅诗文酬唱,商榷戏曲创作,更有相互唱和赏音。这些梦境,被汤显祖记录在了诸多的诗文里。

帅机去世后的一天,坊间送来了汤显祖根据早年处女作《紫萧记》增补润色的《紫钗记》印刷版本。汤显祖在灯下翻看着这部传奇,想起了当年《紫箫记》的写作过程。这是汤显祖戏曲创作最初的尝试。可帅机看后却直率地指出:“此案上之书,非场上之曲也。”希望他继续改进。正是帅机的批评,使汤显祖进一步思考《紫萧记》的结构和艺术,最终成就了《紫钗记》——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第一梦。随后,汤显祖将该剧作印刷本寄给了帅机之子帅从升,说:“《紫钗记》改本,寄送惟审蕙帐前,曼声歌之,知其幽赏耳。”就是让从升在帅机墓前吟唱《紫钗记》,请九泉之下的知音欣赏和评析。

斯人已逝,何处寻觅?汤显祖的内心,曾经沉入寂寞深沉的暗夜之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3-29 01:14 , Processed in 0.09194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