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2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居与行中包含的中国传统礼仪风尚(图文)

[复制链接]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3:2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美的传统空间

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风格建筑,主要是指明清风格。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和室内设计逐步完善和发展的时期,由于年代距今较近,有大量实体建筑可供调研,室内陈设品也相对丰富。建筑种类多种多样,既有帝王宫殿,又有佛堂庙宇,还有众多民居。

历经数千年发展,到明清时期,中国的室内装修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陈设趋于程式化,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样式,呈现出比较稳定的房屋格局、装饰样式、陈设手法、技艺风格,传递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

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总结出大气统一、尺度宜人、合理合礼等多种特点。古人在处理室内环境时,所迸发的智慧和所倾注的心血,无不值得我们一吟三叹。比如故宫,我们曾经多次接触过她的美丽,而今换了个传统装潢的角度,再来审视那些熟悉的空间与图片,熟悉又变得稍许陌生,陌生里又韵着另一番奥妙了。

请随我们,来这奥妙里窥探一二。



最尊贵的位置是敞开的
中国传统建筑的内部空间由立柱与隔挡分割组成,不具备封闭性,就算皇帝办公的故宫太和殿也是敞开的。太和殿共有楠木立柱72根,包括宝座周围的6根沥粉蟠龙金柱。皇帝的空间由金柱、宝座、方台以及雕龙金漆屏风组合而成,但并无严密遮挡。在参与全殿生活的同时又凸显了皇帝威严。供图/故宫博物院



不得冲撞天子
太和殿是皇帝朝会和宴请群臣的场所,可以说这里曾经是中国最排场的室内空间,甚至太和殿的东厢都专门设立贮存皇帝的冠、袍、带、履的偏殿。斜冲着皇帝宝座的侧门,自然需要缓冲遮掩一下,于是门上便设计了富有法力的“毗卢罩”,门前又有了大镜屏风。摄影/李少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3:29:10 | 只看该作者



气氛为功能服务
古代室内装潢,非常讲究细部处理和装饰效果,务求最终在色彩、光线、明暗等空间氛围配合下,达到需要的效果。除了及其偶尔的情况下承办皇帝大婚,故宫坤宁宫更经常的用途是祭神,另有驻佛亭一间。在“凡地必毯”的故宫里,这一组虔诚的黄与肃穆的蓝色,使人一望便知坤宁宫的功能。摄影/李少白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艺术,而是社会伦理、文化、观念形态。在建筑上部的装饰中,屋顶最为复杂,也最为重要。明白了这两点,再来观赏最高等级的建筑群——故宫,其殿顶房檐构件之恢弘、繁复、艳丽,也就可以理解了。摄影/李少白



一窗一风景
对于讲究一些的亭榭建筑,玲珑的门窗能够很好地将人工与自然玩味于开合之间。在广东省顺德市清代园林清晖园内,有一处八表来香亭。亭子置身在八角环流的池水中央,八面皆窗,整体通透玲珑,游人流连其间,透过各处窗格与各色玻璃观赏各方景致,别有一番自得之味。摄影/蒋晨明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3:32:00 | 只看该作者
古人如何去旅行
作者: [color=rgb(0, 155, 255) !important]斯东


恶劣天气、劫道匪患、衣食住行,这些出门难题,古人该如何解决?根据历代史料、游记、诗文汇总,我们虚拟了一位明朝人物杨二郎。以他从北京出发前往南京的一段旅程,看古人怎样旅行。





择吉日二郎出行 整行装有备无患

三月的癸酉日,初三。这是明代北京城再平常不过的一天。但对于居住在这座城市东南一隅的杨二郎来说,却非同寻常——一次期盼已久的“南京端午龙舟游”启程在即。明朝时,南京秦淮河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赛久负盛名,杨二郎早就渴望一睹百舸争流的风采。

天刚蒙蒙亮,二郎就爬起来梳洗准备。母亲在一旁不时催促道:“早些上路,莫误了吉时。”母亲所说的“吉时”,指的是当天的寅卯时(03:00-07:00点)。按照当时热门的出行占卜书籍《六十甲子逐日吉凶》的说法,三月的癸酉日“出行人家,有酒有禄”, 又以寅卯时最佳。杨二郎一家和时人一样,认为择吉日出行,是保证诸事顺利的第一步。

卜行择吉的风俗,可以追溯到殷人用甲骨问卜征伐、畋游。直到晋代,行神祭拜还是人们出行前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就连倡导实学科考的徐霞客也不免从俗。在他决定从哪儿入滇久久不能决断时,最终就是求助于占卜,遵从卜辞,选择了从广西、经贵州进入云南的路线。不过明代时,人们已经不必每逢出门都兴师动众地求神问卜,一批专门为出行准备的问卜书籍开始大行其道,只需要在出行前翻阅查询即可。除了杨二郎参考的《六十甲子逐日吉凶》,《逐月出行吉日》也颇受欢迎。

“把行李担出来。”杨二郎向随行的的一名小厮唤道。古人旅行甚少独行,一般都会携带家奴,或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结伴而行。一来是出门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担扛;二来路上万一遇到歹人劫匪,也好有个照应。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号称“万里独行”,实际上也是有仆人从江阴一直跟到云南的。仆人队伍更为壮观的也大有人在。明代喜好游历的官员邹迪光,在游苏州诸山时,从者四五人。而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游太湖时,雇了三艘游船,竟有两艘都用来盛载行李和仆从。

“来啦,公子。”只见小厮挑了沉甸甸一担行李走到了外院。为了解决一路上的衣食住行,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杨二郎的行李里都备了些什么?


旅行怎么穿?
古人旅行,尤其是长途旅行,动辄数月,天气阴晴不定,薄厚衣物有备无患。此外,防雨的蓑衣、斗笠、便于行路的鞋子也必不可少。在西北一些风沙较大的地方,则需要准备斗篷与束口的衣裤。诸如《客商一览迷醒》这类的商旅书籍,还提醒旅人根据穿衣打扮辨识他人性格身份,由此看来,出门在外穿着还必须得体恰当。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3:33:37 | 只看该作者

图为清朝华喦所作《天山积雪图》中的旅人形象。供图/QUANJING)



小厮肩头扁担的一端是一个衣箧,里面装了衣、泥鞋、雨衣、斗笠、被、枕、手巾、足巾、洗漱用具、剪刀、梳子、蜡烛。另一端的行箱里摆放着一些饼饵、茶叶、棋子、折叠棋盘和中药,比如:熟艾、大黄、芒硝、甘草、干姜、蜀椒,按照《千金要方》、《医说》等众多医书的说法,这些都是“居家旅行必备良药”,大多有芳香开窍、除秽杀虫的作用。另外空了大半个箱子,是为装载沿路购买的特产、书籍等。

杨二郎的行李委实不少,但却十分必要。莫说唐代以前与旅游相关的资源,比如旅店、餐饮等比较匮乏,即使在商品经济发达,旅行成风的明代,除了城市和江南部分地区外,服务行业仍然稀缺,出门在外难免遭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尴尬。即使有旅店投宿,水平也良莠不齐。有些设施、服务都十分简陋,仅能提供栖身之处,不仅洗漱用具都需自备,饭食也要自己动手。明人于慎思游鉴山时,山中既无人家也无旅店,只得宿歇在池边茅草藤树下。明代文学大家袁中道在《桃园游记》中,就记录自己一次出游桃园的尴尬,最后因“薪米渐不支”,而草草结束了旅行。

可见整理行装对古人旅行而言,是多么至关重要——行李收拾周全与否,甚至决定了旅行的长度。杨二郎为了保证万无一失,特地参考了“资深驴友”沈括的《忘怀录》。沈括出门所带几何?除了杨二郎照样收入囊中的几样物品,还有笔、墨、纸、砚、酒器、茶盏、斧子、锄头、刀子、油筒、甚至还有虎子,也就是尿壶。《忘怀录》无异于一本“旅行教科书”。


旅行怎么吃?
民以食为天,旅行更是如此。唐代起,酒肆食店逐渐普及,为旅人出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右页《清明上河图》中招幌上写有『正店』二字的,指的就是宋代酒类专卖制度下的官方直属酒类『零售商店』。但即使饮食业再发达,古人出门旅行还是习惯随身携带食物以防万一。除此之外,芳香开窍、除秽杀虫的药物也是居家旅行的必备物品。(供图/TPG)



《清明上河图》中招幌上写有『正店』二字的,指的就是宋代酒类专卖制度下的官方直属酒类『零售商店』。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5#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3:34:39 | 只看该作者
走水路舍近求远 执“攻略”行遍天下

杨二郎是从通州码头出京的,事先雇好的船家早已候在那里。明朝时,租赁交通工具出行十分普遍,不过那时不叫租赁,而曰“买舟”,其实指的就是租用船只。买的,只是个使用权。

杨二郎选择坐船出行,也是反复思虑后的结果。隋唐时开通的大运河,使南北交通情况得到了有力的改善。虽然水路交通有劣势,比如容易受到水流方向、天气气候的影响,但比起乘坐马车的颠簸,和翻山越岭的危险,水路旅行还是惬意得多。以至于古人只要能走水路,就算绕远道,也在所不惜。唐代文学家李翱在《来南录》中,完整记述了一次他在元和四年(809年)正月从洛阳出发,远赴广州的行程。从书中所载的路线看,李翱绕了一个大圈子——他并没有选择直线距离最为便捷的襄阳道,而是几乎全程水路,绕道东南沿海地区,经扬州、杭州至洪州,最后抵达广州的。

到明代,水路交通的便捷就更为突显。经过历代的扩修疏通,明代的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全程已经达到了近1794公里,成了南北交通的不二选择。杨二郎此行的计划路线就是走漕运,从北京通州一路往南,经天津、河北、山东,抵达南京应天府。

杨二郎从未到过南京,这一条路线是如何规划出来的?原来,当时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旅游攻略”。这类书籍最早脱胎于游记类文学作品。兴起于魏晋南北朝的游记类作品,自唐代起不仅描摹再现了各地名胜风景,还详细记述了“游踪”,即旅游路线。于是,它们对旅人有了参考指导的价值。甚至开始有人将各地旅游胜地从古至今的游记、旅游诗集结成册,比如都穆的《游名山记》、王世贞的《名山记广编》。这些书籍不仅仅起到了旅行指南的作用,更诱发了许多人出游的热情和决心。明末文学家王思任就是在读了张肃的《台游草》之后,立刻“投袂而起”,撸起袖子就去收拾行李,坐船览胜去了。

为了使介绍更为详尽,旅行书还出现了配图版,《新镌海内奇观》首开风气,一经刊售,备受追捧。考虑到明代的一般百姓、商旅也已经开始大规模地参与远途游,还有一类专门介绍行路路线的书籍也纷纷面世。如《士商类要》、《天下水陆路程》等,都是佼佼者。它们除了介绍行路路线,还搜罗了一路途经的名胜古迹,并细心地给出投宿建议、食宿交通的收费标准,同时总结出应该小心注意的事项。因为这类书籍的热销,明代的书商抓住商机,还刊印过《天下水陆路程》的袖珍“便携本”,全书只有15.1×9.4cm大小,颇受“驴友”欢迎。有了种类如此丰富的“旅游手册”,杨二郎出门自然可以处事不惊,运筹帷幄。


旅行怎么住?
说到旅行中的『住』,解决方案真是五花八门。官家住驿站,商旅住客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民宿和寺庙、道观都是不错的选择,而露宿野外或夜宿船家也时常在所难免。正因为住宿条件良莠不齐,所以被褥、枕头、蜡烛、洗漱用具通常都会被收纳在行李中。右页宋代绘画《清明上河图》中的建筑,叫做『脚店』,也是一种临时歇脚的住宿形式。(供图/QUANJING)



宋代绘画《清明上河图》中的建筑,叫做『脚店』,也是一种临时歇脚的住宿形式。(供图/QUANJING)



防贼盗各显神通 宿客栈宾至如归

小船驶出码头,经四十里路过通州潞河,继续又行驶了一段,眼看日薄西山,船夫说:“相公,前面即是张家湾,今天就在此宿歇吧,再往前恐怕错过了宿头。”杨二郎应道:“也好,明日早起赶路便是。”船家所说“宿头”,就是歇宿之处。倘若贪行路程,错过了投宿地,则随时可能遭遇危机:

山林有凶猛野兽,江河有不测风涛,世间还有强盗劫匪。旅行路上艰险不断,半路破财殒命的旅人在历朝历代屡见不鲜。唐代李复言在《续玄怪录》中就记录了两名商人在浔阳至长沙途中,被两个见利忘义的船夫迫害,丧命江中,货物悉数被侵吞的故事。

不过,倒也不是没有降低风险概率的办法。为了应对随时存在的危险,明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镖客,即在水陆要道的客栈里等候商旅聘雇,护驾保航的武士。到明朝后期,这些武士开始在较为繁华的城镇开设字号,并自行筹备车辆牲口,便诞生了镖局。只不过镖局的价格不菲,惠顾的主顾多为运货的商人。而像杨二郎这样的一般游人,大多只能是自带一两件防身武器,提起十二分精神,处处小心行事了。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6#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3:36:18 | 只看该作者



旅行怎么『行』?
旅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行路文化。怎么行安全,怎么行舒适,怎么行便捷,都是古人出行考虑的重点问题。乘车、坐船、骑马、驴、骡、牛、骆驼,是常见的出行方式。右页清代绘画《抚远大将军西征图卷》中出现的索道,则是山路旅行中的一种『捷径』。(供图/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代绘画《抚远大将军西征图卷》中出现的索道,则是山路旅行中的一种『捷径』。(供图/中国国家博物馆)



针对这种孤身行路的旅人,明代的“行商必读书目”《客商一览醒迷》,给出了一些可行的意见。比如,出门在外不要随身携带金属类的行李,需要收纳在大件行李里安置妥当。如果一定要随身,就要显露出来,否则容易被歹人误认为钱财银两,加以迫害。此外,出发不宜太早,住宿不宜过晚,这些都是减少危险指数的有效方法。
危险不光在路上,即使到了投宿的地方,也不能掉以轻心,黑店和“入室抢劫”事件仍时有发生。为此不少旅店为了吸引顾客,也自觉地加强了安全措施。秦汉之前大多是通过修葺围墙,利用“堡于逆旅”的方法,使旅客无宁火患、不畏寇道。后世又通过巡更、宵禁等形式加强了安全防卫。宋代起,旅店的选址、保卫工作更进一步。比如,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里记述的一家旅店,“四面皆水,不惟可避风烛,亦可免偷盗”,还雇养了人力夜夜巡逻。

转眼间,船已经在和合水驿(今北京通县东南张家湾)靠岸。所谓“水驿”就是水路驿站。

驿站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商代,最初是为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提供途中食宿、更换马匹的场所。后来也逐渐为过往官员和一些有官方背景的商人使用,属于官办性质的“国营旅店”。并由最早仅提供休憩场所和食物原料的“自助型服务”,逐渐演变发展为设备齐全,人员各司其职的驿馆。不过,像杨二郎这样的平头百姓,自然是没有资格入住驿站的。所幸明代的民间私营旅店已经非常发达,对于普通的旅人是最理想的选择。

“旅店”这个词汇的出现,以及实体的普及,均始于唐代。那么更早的商旅行人是如何解决住宿问题的呢?


古人的行旅送别礼俗
古人出行,比现代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历经更多的险阻,也必定会让亲友更加牵肠挂肚,那么他们的送别礼俗是否会比今天更为隆重呢?
古人的送别是由一种叫做“祖道”的祭祀行神的活动演变而来的。《诗经》中记载“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白壶。”可见,最初与祭神相结合的送别,就是以宴饮为主要内容的,这时的送别也因此被称作“祖饯”。不过,到了魏晋时期,“伤情”、“咏叹”的情景,在美术和文学作品的送别场面中频繁出现。所谓“举爵唯别”,喝酒不再是为了神明,而是为了送别的世俗情怀。从此,“饯行”变成了会聚亲友,抒发行旅离别之情的世俗活动。
六朝时,比饮酒更重要的一件事是“哭”。明清易学大家尚秉和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写道,六朝人所谓的“哭送”可不是含蓄的相看泪眼,而是哭天抢地的“啼泣”,否则就被认为是“寡情”之人。
还有一种被称为“赠饯”的形式,是指专门在离别时馈赠礼物。自汉代起,与“留”谐音的“柳”成了送别的礼物。六朝时期的地理书籍《三辅黄图》言“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除了赠柳,也有赠送物品和钱财的,这些多以路费的名义赠送,又名“下程”。所有的送别礼俗结束之后,漫长而孤寂的旅行生活就正式开始了。


中国最早的“民间旅店”称作“逆旅”,据说在尧的时代就已经产生。《晋书》中说“逆,迎也”,“旅,客也”,故迎客之地其实在当时已经具备了为来往商旅提供住宿方便的功能。在东汉时还出现过一种叫做“义舍”的“公益旅店”,室内悬挂“义米肉”,旅人经过这里时,可以根据需要自取。除此之外,在《周礼》中还可见到多种住宿形式:“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馆,侯馆有积。”这些都可以说是旅店的前身。

杨二郎一行人泊船上岸,拣了个规模稍大的客店,踱将进去。但见红尘滚滚、车马纷纷,众多旅人行商,安置好行装车马,挨三顶五地进店安歇。

杨二郎一进店门,店家忙上前相迎道:“客官请坐”,又令小二茶水招呼。两盏茶后,小二便点了灯,引杨二郎看房,择了一件洁净的上房。店小二放下行李,不一会儿又送来了洗脚水。“我明早要赶路,二百钱在这里。烦你买一百钱牛肉脯,五十钱蒸饼,再买一些路上驱虫辟邪的雄黄,剩下的与你买碗酒吃。”杨二郎说道。小二拿了钱,道了谢,不多时,便置办回了杨二郎吩咐的物品。

即使以今天挑剔的眼光看,这位店小二的服务也算是热情周到。可见 “顾客至上”理念,在明代的旅店经营中已经颇为普遍。甚至晚明万历年间重修的太平驿(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就在迎客高悬的匾额上,写了“宾至如归”四个大字。除了食宿,一般的旅店还提供代请导游、代雇行脚、代存货物、代取款项、代请保镖、代请医生、甚至还有代洗衣服的服务,一切以客为本,且唯恐不周。

第二天一早,杨二郎刚刚起床,小二就送来了洗脸水。简单吃过早饭,大概询问了前路的情况,一众又继续踏上了前往南京的旅程。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7#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3:37:34 | 只看该作者
遇暴雨荒村求宿 “包赶程”日行千里

就这样,杨二郎一行,一路兼程,饱览美景,一走就走了两个多月。眼看就要到南京,却遇到了麻烦。

这天晌午刚过,忽然狂风大作,须臾白浪掀天,倒射轩窗如飞雨。船夫一看天气乍变,立刻将船靠了岸。三人上岸避雨,却久久不见雨停。“看样子,这雨是一时半晌也收不住了。眼下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如我们早些看看附近有没有可供歇脚的人家。”杨二郎说。

一众人步行不远,果然有一处村庄映入眼帘。几个人上前,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院门,见有一老翁开门,便道:“我一行人,突逢暴雨,无处投宿,欲投贵处借宿一晚,明日早行,依例拜纳房金,万望周全方便。”老翁笑道:“借宿无妨,只是委屈各位挤一挤了。”说罢便把他们让进了屋里。

旅途之中若遇到没有旅店可供投宿的窘迫,民宿是最常见的选择,以至民间已经有了大致的收费标准,所以杨二郎才会说“依例”缴纳费用。除了民居,寺院道观也常常是旅人的栖身之所。不过投宿寺院也不全是免费的。有些寺庙会用香火钱的方式收取一定费用,有的则会直接标明佣给。还有些走水路的旅人,或是情趣所致,或是为了节省费用,干脆直接宿歇在船上。明代小说《警示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中就有这样的描写:“船舱货物充满,只可坐于艄头存坐,夜间在后火舱歇宿”。

次日清晨,风雨如故。眼看快到目的地,却被阻隔在此。杨二郎焦灼无奈的心情,正如明人高启在《江上阻雨》中所写:“客程三日不得去,梦逐野鸥飞过江”。再耽搁下去,怕即便到了南京,也错过了端午佳节秦淮河的龙舟比赛。

其实杨二郎遇到的情况不算偶然,在实际的远程行路中,由于天气和水文的影响,旅人们大都是利用水路、陆路交替的方式,来解决突发情况。安史之乱后,杜甫入蜀就是先走水路,从秦州(甘肃省天水市)至兴州(甘肃省银川市),再到利州(四川省广元市),然后改走陆路到达成都的。二郎算了算所带的旅费,还绰绰有余,于是决定就近租一辆“包赶程”,换走陆路。

所谓“包赶程”是一种专门高速行驶、运载旅客的车辆。据《清碑类钞》的记述,这种车多为耐力持久的骡车,即便是千里长途,戴星而行,数日可达。故曰“包赶程”。

与以速度取胜的“包赶程”迥异,古代还有一种专求稳妥的“太平车”,也是专门被用来长途运载的。“包赶程”是骡车,而太平车则是牛车,单凭这一点,二者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宋代史料笔记《邵氏闻见后录》说到太平车的特点:重大粗陋,以牛牵挽,每天的行程不超过30里,以这样的速度行进,想出交通事故都难。

也有一种太平车用骡子牵引,或骡驴共用,下坡时还会在车后拴上两头骡子,以其反作用力,保证车辆不会下行过猛。太平车的另一大特点,是会在车身悬挂铁铃,行进时发出声响,数里之外可闻,宛如喇叭,好让对面来的车辆有预先避让的准备。

除了乘车,马、骡、驴和牛,都常被用来骑驾,且各有所长。马最为常见,汉代起已经非常普遍,通常是具有一定身份和经济实力人群的选择。而骡子则善于攀爬山路,陆游就有过“山路乌骡稳”的诗句。再说驴子,耐力十足,尤为适合长途远行。《洛阳伽蓝记》中有一种佳酿,就因为美名远播,常被人远相饷馈,而得名“骑驴酒”。在一些不产驴马的地方,牛也被当做乘驾的牲口,而且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慢吞吞。《太平御览》中说当时的琼州(今海南一带)就因为不产驴马,当地人多骑黄牛,黄牛行路甚稳,而且倘若被从小训练步伐,则不乏有“稳快者”。

假日游人声鼎沸 错高峰另觅幽境

话说杨二郎和小厮坐上“包赶程”,两三天的功夫便到了南京应天府。作为明朝的留都,南京城的繁华自然不必赘言。尤其是秦淮河一带,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光是两岸大小酒肆旅店就有六七百家。时人评价这个“黄金地段”是,便于寓居、便于交际、也便于淫冶,即使房价很贵,但要求租寓者仍无虚日。

杨二郎让小厮先把行李、车马寄存到塌房,自己便径直奔向了秦淮河。所谓塌房,就是今天的“行李寄存处”。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了这种专门储货纳客的场所,相当于“仓库”的概念,称为“邸店”或“传舍”。随着行商客旅的逐渐增多,唐代还出现了专门为客人保管钱币的柜坊。在异地做生意的商人,可以把挣来的钱两存放在此,需要用钱时再用信物凭证兑换现金。

杨二郎选择的这间塌房离秦淮河不远,三面环水。明代的“塌房”比起前朝,规模更为宏大,不仅帮客人保管货物,行李、交通工具也都可以存放。为了避免火灾,这些塌房大都临水而建,还有专门的人负责保卫巡逻。

不多久,连跑带颠的杨二郎便来到了秦淮河畔。秦淮河本就有“灯船甲天下”的美誉,这天正值端午佳节,就更是盛况空前,万人空巷。南京城的男女填溢秦淮河房,竞看灯船。河上小篷船数以百计,篷上皆挂满羊角灯,船只首尾相接,似火龙蜿蜒,光照天地。从聚宝门水关到通济门水关,人声鼎沸,喧闹达旦。杨二郎看得兴起,也想寻觅租赁游船,却因为供不应求,只能徘徊等待。明代诗人顾梦游有“一叶扁舟价十千,但恨招呼不能致”一叹,描绘的就是秦淮河旺季的情景。

扎堆儿的“假日游”,在明代已经十分普遍。无论是每年的正月元旦、传统节日,还是各种神仙诞辰、民俗庆典,都成了出游的好时机。明末诗人张岱还将“扬州清明”与“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并称为四大旅游奇观,点出了扬州、杭州、南京与苏州四座城市的最佳旅行季节。不过旅游时段的集中,也带来了物价的上涨。比如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宋濂,就在旅游旺季感叹道,一个仅可放置一床的客房,每天盥洗还需自理,每月却收租金数千钱。而像杨二郎手执千钱而苦苦寻觅的游船,在平时不过是“银二分”左右的价格。

于是,开始有人有意识地“错峰游”,寻找一些人迹罕至的景致。清代士大夫施润章,有一次来到湖州,询问知县当地山水之最,知县首推碧岩,理由就是人迹罕至。清人吕星垣在《龙井游记》中,甚至因为在杭州西湖闹中取静,寻得了一处幽谧景致,而得意不已。


行路速度究竟有多快?
行路速度不仅取决于交通工具、道路情况,还有人的主观愿望,虽然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零星的行路记录中,窥见古人行路速度的概貌。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关于古人行路速度的记录,见于汉代《九章算术·均输》中,“重车日行五十里(25公里),空车日行七十里(35公里)”的记录。不过这个速度,指的是官方车辆,全速兼程,一般的百姓行车,是很难达到这个速度的。《汉书》中,昌邑王刘贺赴长安,日中(约13:00)从昌邑国出发,晡时(约15:00~16:00左右)到达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从者马死相忘于道”。算下来速度可达每小时22.5公里至33.75公里。后代的行路速度,因为驿站和道路情况的发展,相对稳定,最快可以达到日行400里(200公里)到500里(250公里)左右。
那么水路又能达到怎样的速度呢?《唐六典》中记载道:“水行之程:舟之重者,溯河日三十里(15公里),江四十里(20公里),馀水四十五里(22.5公里);空舟溯河四十里(20公里),江五十里(25公里),馀水六十里(30公里)。沿流之舟则轻重同制。河日一百五十里(75公里),江百里(50公里),余水七十里(35公里)。”而实际上,除了有特殊目的的旅程,许多古人并不在意行路速度,甚至不赞成“快行”。宋代诗人范成大在《余杭道中》里就写道“五柳能消许多地,客程何苦镇匆匆。”苏轼在《夜泊牛口》中,又提到“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把行路速度和人生哲学相关联,并对于急进的节奏不以为然,这份心境在今天看来尤为难得。


登山游自有法门 “一条龙”万事无忧

前一天虽然没有搭到游船,但还是看到了异彩纷呈的龙舟比赛,杨二郎也算是尽兴而归。第二天一早,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去南京佛教圣地牛首山。牛首山又名天阙山,因山顶南北双峰似牛角“遥望两峰争高,如牛角然”得名。这一带佛教鼎盛,正是佛教牛头禅发祥地,山上建有宏觉寺一座,一直是僧人咸集,群贤毕至之地。每岁届春金陵百姓倾城出游,故有“春牛首”之称。

为了这次的登山游,杨二郎特地换上了芒鞋,腿上裹了行缠,手持一根竹杖。他的这身打扮,是古代常见的登山“标配”。

芒鞋,即草鞋或者麻鞋。《水浒传》中史进穿的“踏山透土多耳麻鞋”,就道出了芒鞋“透土”的优点。苏轼在《宿石田驿南野人舍》中道,“芒鞋竹仗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说的则是芒履踩踏轻软,不畏湿滑的优点。

诗文中提到的另一件登山利器“竹杖”,就相当于今天的登山杖,彼时的叫法是“杖策”。“乘危履险,非杖不行,年老力衰,非杖不强。”汉代书法家崔瑗在《杖铭》中的这段话,足以说明杖策在登山旅行中的作用。

再要说的是“行缠”,也就是通俗说的绑腿。汉人刘熙在《释名·释衣服》中解释说,这种由足部一路裹束到膝部的绷带,可以使人腾跳轻便。古代小说中“神行太保”称谓的由来,就与行缠不无关系。

有了这样一身装备,杨二郎甚感腿脚轻快,一路沿羊肠小路屈曲而上,不一会儿便行至半山腰。这时,忽闻松间有击柝声,山坳间又传疏钟应之。二郎循声张望,但见一群僧人在山路两边迎接,弘觉寺山门转眼已在眼前。

原来刚才的钟声,是专门有人在前望,一旦有客人前来,就用钟声告知寺院早作准备,并派出僧人出来迎接。为了赢得客源,这种招揽游人的方式在明代屡见不鲜。有时遇到一山数寺的情况,还会出现“商业竞争”。明代藏书家童佩游南岳时,就遇到了“沙弥道士相杂迎客”的场面。

杨二郎跟着迎客的僧人进了寺门,先献上了“山资”,也就是用茶进餐以及礼佛的布施。谈钱不伤感情,袁中道在《书太和记后》中,总结自己多年游山的诀窍时说,因为山中资源相对贫乏,所以山资“宜多”,“宜先授”,最好能答应请沙弥道士办一场祈禳的法式,增加他们的收入。这样必能收到VIP的待遇,玩得尽兴。

明代这种宗教影响下的进香游,实际上可以说代表了明代旅行的“最高商业水准”。其中尤以泰山的旅行规模蔚为壮观。前明遗民张岱,在《琅文集》回忆起繁华旧事,对当年泰山进香的场景念念不忘。据说当时泰山脚下有一批颇具规模的客店。一个客店就有二十多件马槽房、二十余处戏子寓,曲房密布,弹唱者不计其数,奔走服役者一二百人,各司其职。这样的规模本来应该是州级城市才具备的,如今却汇集在一家客栈之中。更重要的是,当时已经有了“旅行一条龙”服务。店家可以代为办理募轿、缴纳山税,以免客人四处奔波。旅店会先为到店的香客接风洗尘,次日拂晓送客人上山。山脚下有各种“职业导游”毛遂自荐,山上有“接顶”服务,即为登顶的客人提供御寒与饮食的条件。负责这一系列服务的人,被称为“牙家”,也就是古代的中介。下山以后,旅店还要为客人准备“席贺”,也就是祝愿客人烧香后求官得官、求子得子、求利得利,一切遂愿。

牛首山虽不能与泰山相提并论,“服务”也还算周全。杨二郎轮番参拜一番后,用过素斋,拿着僧人做过法事的护身符,满意地下山归去了。回到住处已是傍晚,窗外南京城喧哗的夜市刚刚拉开帷幕,杨二郎却进入了梦乡——明天还有更精彩的旅程等着他。


旅行怎么玩?
自唐朝起,伴随着旅行活动的频繁,人们对旅行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仅要游,还要游得雅,游得巧。古琴、围棋、纸墨笔砚,甚至还有歌姬,都变成了随身携带的『游具』,与景致相互应和,增加旅行的乐趣。下图明代画作《南都繁会图》中,汴京城繁华的景象是当时城市商业发达的写照,这为旅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8#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3:38:2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26 05:30 , Processed in 0.06870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