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夺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照记:刘涛为什么是中国国民美女

[复制链接]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18:57: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夺标 于 2016-2-12 19:01 编辑

作者:夺标、林芳、李芽等

供图/周汛 高春明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18:58:34 | 只看该作者
中國古代美女的十大標準:
  
  1、膚若凝脂
  
  “凝脂”,凝固的脂肪,光滑、細膩而潔白。“膚若凝脂”,皮膚光滑、細膩而潔白,是中國古代美女的主要標準之一。
  
  女人形體美,首先要看肌膚,而膚色白最為難得。《詩經》云:“素以為絢兮”,素者,白也。“婦人本質,惟白最難。常有眉目口齒般般入畫,而缺陷獨在肌膚者”(清?李漁《閑情偶寄?聲容部》)。古有“一白遮百丑”的說法,皮膚是否白嫩往往被看作是女性美的第一標準。
  
  “膚若凝脂”出自《詩經?衛風?碩人》,形容春秋時衛庄公夫人庄姜的肌膚之美。可以說,生為黃種人的漢民族,自先秦以來就以肌膚白為美。如左思《嬌女詩》:“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周邦彥《南柯子》:“膩頸凝酥白,輕衫淡粉紅”等。
  
  作為白的極致的“雪”和晶瑩透明的“冰”,也常被用作修飾美女的肌膚。“冰雪”一說出自莊子《逍遙遊》:“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後世借用者很多,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眉如翠羽,肌如白雪”;溫庭筠《菩薩蠻》:“鬢雲欲度香腮雪”;五代薛昭蘊《浣溪沙》“倚風凝睇雪肌膚”;吳文英《賀新郎?湖上有所贈》:“雪玉肌膚春溫夜”;清?蘇曼殊《本事詩》“烏舍凌波肌似雪”等。古詩詞中有一個流行的術語是“玉骨冰肌”,蜀主孟昶在《玉樓春?避暑摩訶池上作》中贊花蕊夫人:“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蘇軾《洞仙歌》中轉述此詞:“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蘇軾在另一首詞《西江月?梅花》里借用了這個說法:“玉骨哪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表面是詠梅花,實際上暗指他的伺妾朝雲;楊無咎《柳梢青》也有“玉骨冰肌,為誰偏好”。
  
  在描寫女子身體的詩句中,“玉”字出現的頻率遠超過“冰”、“雪”兩字。中國人偏愛玉,因為“玉潤而不污,是仁而至清潔也”(《春秋繁露?執贄》)。光潔溫潤的“玉”,也常用作形容美女的肌膚。如江淹《麗色賦》“仙藻靈葩,冰華玉儀”;柳永《晝夜樂》“膩玉圓搓素頸”;柳永《合歡帶》“一個肌膚渾似玉”等。據《王子年拾遺記》記載:劉備的妻子甘皇后玉質柔肌,姿態光艷。一次劉備召甘後到白綃帳中。下屬遠遠望去,只見帳中的甘皇后好比月下聚雪。河南進獻一個玉人,高三尺。劉備把玉人放在甘美人的身後。甘後和玉人潔白齊潤。劉備說:“不意我玉人乃有兩也。”
  
  以上詩詞分別用“脂”、“皎”、“酥”、“冰”、“雪”、“玉”、“素”等字眼,形容身體之白凈、光潔、柔滑。
  
  2、明眸善睞
  
  明潔靈動、富有神韻的眼睛,也是中國古代美女的主要標準之一。
  
  女人之美,焦點在眼睛。“面為一身之主”(李漁《閑情偶寄?聲容部》),而目又為一面之主。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察心之邪正,莫妙於觀眸子。”李漁認為,女人的眼睛大小動靜與其人的情性剛柔、心思愚慧有密切關係。“目細而長者,秉性必柔”;“目善動而黑白分明者,必多聰慧”。
  
  “明眸善睞”出自曹植的《洛神賦》,形容洛神的眼睛明亮靈活,善於顧盼傳情。美目顧盼生姿,更增美女媚態。中國古代文人對美女眼睛的描寫,虛寫多於實寫,特別注重眼睛的魅力,或者說眼睛的神韻。如《詩經?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李延年《北方有佳人》:“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曹植《美女篇》:“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陶淵明《閑情賦》:“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曹雪芹《紅樓夢》:“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等,也都是描寫美目光彩之魅力的千古名句。
  
  秋天的水清澈明亮,一清見底。中國古代詩詞曲賦中也常用“秋水”、“秋波”之類的說法,來形容美女清澈明亮的眼睛。如《詩經?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揚”,“清揚”是水汪汪的意思,以汪汪的清水比喻靈動明麗的眼睛;晏幾道《採桑子》:“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覺未多”,以“千斛明珠”比喻明潔靈動而溫情脈脈的眼神;唐代李賀《唐兒歌》:“一雙瞳仁秋水”,以秋水比喻明潔的眼池;唐代元稹《崔徽歌》:“眼明正似琉璃瓶,心蕩秋水橫波清”,以“琉璃瓶”、“秋水橫波清”比喻明潔而靈動的眼睛;劉鶚在《老殘遊記》中寫道:“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養著兩丸黑水銀……”,以“秋水、寒星、寶珠”比喻明澈有神的眼睛,以“白水銀里養著兩丸黑水銀”比喻又黑又亮的瞳仁;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女子的眉眼常用“眉蹙春山,眼顰秋水”等。
  
  3、雲發豐艷
  
  烏黑、亮麗、濃密、修長是中國古代美女頭髮的審美標準。
  
  “雲發豐艷”出自司馬相如的《美人賦》。“雲發”,形容頭髮象烏雲一樣又黑又濃;“豐艷”,則形容頭髮不僅濃密,而且亮麗有光澤。
  
  中國傳統的審美觀以烏黑濃密的頭髮為美。古詩中常用“雲”字來形容美髮的烏黑濃密,如《詩經?鄘風?君子偕老》:“鬒髮如雲,不屑髢也”。“鬢”意為頭髮濃密而黑,“髢”意為假髻。這句古詩讚美了濃密而漆黑的頭髮有如天上的烏雲,擁有這樣一頭黑髮便不屑於使用假的髮髻了。再如和凝《臨江仙》:“雪肌雲鬢將融”,溫庭筠《菩薩蠻》:“鬢雲欲度香腮雪”,將雪白的肌膚與烏黑的鬢髮對照描寫,更襯托出鬢髮之美。古代婦女的髮型以髮髻為主,只有濃密的頭髮方能梳理出花樣繁多的髮髻式樣。由於濃密的頭髮不是所有婦女都能天然擁有的,故而假髮興盛起來。假髮的興盛從一個側面表明了古人對濃密頭髮的喜愛和追求。
  
  中國傳統的審美觀以烏黑亮麗的頭髮為美。古人常用“鑒”字來形容美髮的烏黑髮亮。如《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光可以鑒,名曰玄妻。”左丘稱讚仍氏所生之女“鬒黑而甚美”,並將她那一頭黑亮而充滿光澤的頭髮比作銅鏡。又如《昭明文選?七辨》:“鬒髮玄髻,光可以鑒”;蔡邕《青衣賦》:“玄發光潤”。“鬒”和“玄”都是稱讚發黑的詞語。
  
  中國傳統的審美觀以長發為美。我國古人對婦女的長髮情有獨鍾,如《新唐書?后妃傳》記載,唐高祖之妻竇皇后出生時發垂即過頸,從三歲開始發與身等,及長大成人更是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烏雲。南朝虞通之《妒記》記載,晉明帝時,蜀主李勢女兒被大司馬桓溫納為小妾,桓溫的妻子,妒火中燒的康長公主,由於看見李有一頭委地的長髮而不忍殺之。又如《陳書?高祖紀》載:“張貴妃髮長七尺,鬒髮如漆,其光可鑒”。七尺只是一個概數,形容女子的頭髮甚長,美態可掬。
  
  雲發飄飄是一種美,更多的則是將頭髮綰成髮結,盤在頭頂、腦後、或垂在兩邊,稱為髮髻或髻子。古代女子髮髻式樣繁多,爭奇鬥豔,唐?段柯古所著《髻鬟品》中列舉的歷代宮中髮髻有近三十種,清?鮑協中著《續髻鬟品》,又加上近四十種。比較流行的大概是徐士俊《十髻謠》中的十種,分別為:鳳髻、近香髻、飛仙髻、同心髻、墮馬髻、靈蛇髻、芙蓉髻、坐愁髻、反綰樂游髻、鬧掃妝髻。
  
  4、蛾眉青黛
  
  細長、彎曲、淡青色是中國古代美女眉毛的審美標準。
  
  古人將眉毛稱為“七情之虹”,因為它表現出不同的情態,並使臉更加具有立體感。實際上,古詩中對女性身體的描述,關於眉毛可能是最多的。其中,主要強調兩點:細長和彎曲。如司馬相如《子虛賦》:“長眉連娟”;曹植《洛神賦》:“修眉聯娟”;白居易《上陽白髮人》:“青黛點眉眉細長”;陸龜蒙《陌上桑》:“長眉亦似煙華貼”;溫庭筠《南歌子》:“鬢垂低梳髻,連娟細掃眉”、“髻鬟狼藉黛眉長、欲斂細眉歸繡戶”等。
  
  眉毛的細長和彎曲兩個特點,可以用一個詞概括,就是“蛾眉”。蠶蛾的觸鬚細長而彎曲,故稱。如《詩經?衛鳳?碩人》:“螓首蛾眉”;宋玉《神女賦》:“眉聯娟以蛾揚兮”;傅玄《有女篇?艷歌行》:“蛾眉分翠羽”;和虞《記室騫古意》:“清鏡對蛾眉”;張祜《集靈台》:“淡掃蛾眉朝至尊”;白居易《井底引銀瓶》:“宛轉雙蛾遠山色”;顧夐《玉樓春》:“枕上兩蛾攢細綠”等,都是讚美蛾眉。
  
  比喻眉毛細長、彎曲的,除了“蛾”字,還有“月”、“柳”等字眼。如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賦》:“紅唇寫朱,真眉學月”;杜牧《閨情》:“娟娟卻月眉”;晏殊《浣溪沙》:“鬢蟬欲迎眉際月”;晏幾道《菩薩蠻》:“愁春細畫彎彎月”等,都是寫月眉。白居易《長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李商隱《和人題真娘墓》:“柳眉空吐效顰葉”;唐?趙鸞鸞《柳眉》:“彎彎柳葉愁邊戲”;韋莊《女冠子》:“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唐?王衍《甘州曲》:“柳眉桃臉不勝春”等,寫的都是柳眉。
  
  “眉毛美”不僅在於其“形”,還在於其“色”。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眉如翠羽”,寫出了眉之形與色。眉毛顏色有深有淺,但美女偏重於淡,偏重於青。古詩中常將美女的眉喻為“遠山”、“春山”。遠山很淡,這是無可懷疑的,春天的山不像夏天的山那麼濃郁,因此這些顏色都是淡青色的。如《西京雜記》:“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西漢卓文君眉如遠山,一時成為時尚,稱為“遠山眉”。白居易《和夢遊春詩一百韻》:“眉斂遠山青”;柳永《玉蝴蝶》:“翠眉開、嬌橫遠岫”;韋莊《荷葉杯》:“一雙愁黛遠山眉”;顧夐《遐方怨》:“兩條眉黛遠山橫”;晏幾道《菩薩蠻》:“春山眉黛低”等等,寫的都是遠山眉。黛,是一種青黑色顏料。古代女子常用黛畫眉,故稱眉為眉黛或黛眉。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如屈原《楚辭?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青黑色顏料畫眉。李商隱《無題》詩:“八歲偷造鏡,長眉已能畫”,連幼女也學畫長眉,說明畫眉在唐朝的流行程度。韋莊《謁巫山廟》:“春來空斗畫眉長”,反映宮女以與人比賽畫長眉來消磨時光;晏幾道《浣溪沙》:“日日雙眉斗畫長”,描寫歌妓日日畫眉斗長,爭妍比艷。唐朱慶餘《近試呈張水部》:“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妝畫好後,女子自忖,該不該問問夫婿:畫的眉形及深淺是不是時髦呢?
  
  5、杏臉桃腮
  
  艷光照人、白裡透紅,是中國古代美女面容的審美標準。
  
  古代詩詞曲賦中描寫美女面容,多強調其艷光照人。如宋玉《神女賦》:“貌豐盈以庄姝兮,苞濕潤之玉顏”;司馬相如的《美人賦》:“顏盛色茂,景曜光起”;張衡《定情賦》:“夫何妖女之淑麗,光華艷而秀容”;曹植《洛神賦》“轉眄流精,光潤玉顏”;曹植《靜思賦》:“紅顏曄而流光,卓特出而無匹”;晉?陸機《日出東南隅行》:“淑貌耀皎日,惠心清且閑”等,都突出描寫了美貌的秀美、光澤。
  
  古人常用“玉”來形容美女的容貌,如“玉顏”或“顏如玉”,取義玉的溫潤、光潔和美好。除了以上部分名篇名句,還有《古詩十九首》之十二:“燕趙有佳人,美者顏如玉”;王維《洛陽女兒行》:“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等。
  
  古代詩詞曲賦中描寫美女面容,並非著意單純的白色,太蒼白了,沒有一絲血色,會給人以病態的感覺。與白色相協調的是粉紅,白裡透紅才是作者們所欣賞的。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繪鄰家女:“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就提出了白裡透紅的和諧美的標準,這也是一種健康的美。白色、紅色完美結合的描述還有《漢孝惠皇后外傳》:“不傅脂粉而顏色如朝霞映雪”,紅色的朝霞映照在白雪上,單是意境,足以美得令人心醉。
  
  古人常用花來比喻美女的容貌,常用的花是桃、杏、芙蓉(蓮)等,強調臉色如花之嬌艷。這個“色”,當然是“白裡透紅”。常用的詞語是“杏臉桃腮”、“桃腮粉臉”、“人面桃花”、“面若芙蓉”等。《詩經?召南?桃夭》中早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用盛開的桃花比喻待嫁女子豐美的容貌。“杏臉桃腮”,臉似杏花白,腮如桃花紅,出自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杏臉桃腮,乘著月色,嬌滴滴越顯得紅白”。還有蔡東藩《五代史演義》第四回:“平時第一愛妾,為羅氏女,生得杏臉桃腮、千嬌百媚”;南宋?易祓《喜遷鶯》:“見杏臉桃腮,胭脂微透”;南宋?楊澤民《蝶戀花》:“杏臉桃腮勻著酒”等。“桃腮粉臉”,形容年青女子粉紅色的面頰,如《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二回:“桃腮粉臉,描兩道細細春山”;明?沉仕《催拍?偶見》曲:“俊滿桃腮,疑是朝雲”;《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唇似丹硃,蓮臉生波,桃腮帶靨”等。“人面桃花”出自唐人崔護的詩句,與“桃腮粉臉”意思相近:“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芙蓉即荷花,也是白裡透紅,煞是可愛,如白居易《簡簡吟》:“蘇家小小名簡簡,芙蓉花腮柳葉眉”等。
  
  古代美女的“杏臉桃腮”、白裡透紅,可能是天生如此,也可能是化妝的結果。古代女人常喜歡在臉上抹上白粉搽上腮紅。所謂白粉,就是鉛白、鉛粉,也有人稱其為鉛華或直接稱為“粉”,據說是夏禹發明的,不過,也有人說是商紂王所做的,然而女性普遍地在臉上塗抹白粉,卻是在周文王的時候。至於紅妝,最早,女性是將一種被稱為“朱”的染料塗在臉上,後來才懂得使用胭脂。據說,胭脂是北方匈奴所發明的。燕國便栽種了很多製造胭脂的植物。匈奴稱自己的妻子為“閼氏”,也就是可愛如“胭脂”的意思。閼氏不僅和胭脂意義相同,連發音也很是相似。“美人妝面,即薄粉,復以燕脂調勻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淺者為桃花妝,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這說明,中國古代女性很早就藉助於往臉上撲粉搽胭脂來增加自己的姿色(或掩蓋某些缺陷)。
  
  關於古代美女的臉型,大多認為標準的臉型是上部略圓,下部略尖,形似瓜子,豐滿潔白,俗稱鵝子臉。此外“滿月”、“銀盆”也是符合中國古代審美標準的臉型。面如滿月,是指臉盤圓圓的、白白的,像滿月一樣,相貌白皙、豐滿、富態而有神采。面若銀盆,也是形容臉盤既白又圓,如《紅樓夢》描寫薛寶釵之美:“臉若銀盆,眼同水杏,唇不點而含丹,眉不畫而橫翠”。
  
  此外,還有關於美女額頭的描寫,如《詩經?衛風?碩人》中的美女庄姜:“螓首蛾眉。”螓首,是指一種類似於蟬的小蟲。它的前額豐滿、光潔。這是古代美女額頭的標準。
  
  同時,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有許多關於笑靨的描寫。臉部的酒窩稱笑靨或雙靨,如《楚辭?大招》中即有“靨輔奇牙,宜笑焉只”的描述;又如漢代班婕妤《搗素賦》:“兩靨如點,雙眉如張”;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晉?傅玄《有女篇?艷歌行》“巧笑露歡靨,眾媚不可詳”;梁武帝《子夜歌》“巧笑茜兩犀,美目揚雙蛾”等,都是吟詠笑靨。
  
  6、櫻唇貝齒
  
  色澤紅潤、口型小巧是中國古代美女嘴唇的審美標準;晶瑩潔白、整齊均勻是中國古代美女牙齒的審美標準。
  
  自古以來,人們常以“紅唇皓齒”、“櫻唇貝齒”來讚美女性唇齒之美,晶瑩潔白、整齊均勻的牙齒配以小巧紅潤、充滿活力的櫻唇,當然會給人以自然健康的美感,對容貌美起到烘雲托月的作用。
  
  古代詩詞曲賦描寫女性唇齒之美,主要集中在“色”與“形”兩個方面,其中前者著墨最多。從顏色方面來講,基本上是兩點:唇紅、齒白。如《楚辭?大招》:“硃唇皓齒,嫭以姱只”;宋玉《神女賦》:“眉聯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曹植《洛神賦》:“丹唇外朗,皓齒內鮮”;傅玄《有女篇?艷歌行》:“丹唇翳皓齒,秀色若圭璋”;五代魏承斑《玉樓春》:“輕斂翠蛾呈皓齒”等,分別用“朱”字和“丹”字講嘴唇的鮮嫩紅艷,而用“皓”字和“鮮”字形容牙齒的白凈光潔。岑參《醉戲竇子美人》“朱唇一點桃花殷”,小口象一片殷紅色的桃花,嬌艷欲滴。張先《慶春澤?與善歌者》有“冰齒映輕唇,蕊紅新放”,用“冰”字形容牙的潔白,用“蕊紅”形容鮮紅的口唇,形成色彩上的鮮明對照,“蕊紅新放”一句還很形象地描寫了歌女輕啟朱口的姿態。元?薩天錫《楊妃病齒圖》詠楊貴妃病齒,也很美艷:“朱唇半啟榴房破,胭脂紅注珍珠顆。一點春寒入瓠犀,雪色鮫綃濕香唾。”
  
  從形狀方面來講,口唇講究小巧,牙齒強調整齊。人們常以“櫻桃”來比喻口唇,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就其顏色來說,要紅潤鮮亮,就如嬌艷欲滴的熟透的櫻桃;一是就其形態來講,要小巧可人,所謂“唇一點、小於朱蕊”是也。如白居易曾作詩讚美他的兩個年輕貌美的小妾:“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蘇軾《蝶戀花?佳人》中也有“一顆櫻桃樊素口”的詞句。用“櫻桃”比喻美女之口,不僅小巧玲瓏,而且紅艷欲滴,當真是秀色可餐。韓偓詩《褭娜》:“著詞暫見櫻桃破,飛盞遙聞豆蔻香”,講美女開口唱歌,小口就象熟透的櫻桃破為兩半,極為傳神。李後主《一斛珠》:“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也是詠美人口的名篇。另外,人們常以“瓠犀”、“貝”、“榴齒”等來比喻牙齒。如《詩經?衛鳳?碩人》形容美女庄姜“齒如瓠犀”,瓠犀,葫蘆的籽,晶瑩潔白而小巧整齊(《朱熹集?詩經卷》)。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形容東家之子“齒如含貝”,“貝”指白色螺殼,比葫蘆籽的比喻稍高一籌;《漢書?東方朔傳》里有“目若懸珠,齒若編貝”,“編貝”還強調了牙齒的整齊,更進一步。清代朱彝尊《沁園春?齒》里有“文貝編成,密鎖華池,懸漿易霑。愛蘭湯乍嗽,含朱愈瑩。瓠犀難擬,排玉還銛”,形容美齒用了“文貝編成”、“含朱愈瑩”、“瓠犀難擬”、“排玉還銛”等詞,除了“含朱愈瑩”之外,都含有整齊的意思。曹雪芹《警幻仙子賦》里有“唇綻櫻顆兮,榴齒含香”,“榴齒”,形容牙齒象石榴的果實一樣光潔整齊,而且還能散發出香氣。看來,古往今來的人們都認識到了整齊對牙齒的重要性。
  
  美女紅艷的口唇也常常用“檀口”或“絳唇”來形容。檀是一種淺紅色或淺絳色的顏料,在古代常被女子用作口紅,所以“檀口”便成了描寫女性淺紅色嘴唇的一個專用語。如唐代香奩詩人韓偓在《余作探使以繚綾手帛子寄賀因而有詩》中這樣寫:“黛眉印在微微緑,檀口消來薄薄紅。”唐?趙鸞鸞《檀口》詩云:“銜杯微動櫻桃顆,咳唾輕飄茉莉香。曾見白家樊素口,瓠犀顆顆綴榴芳。”這首詩描寫口齒,色、形、香俱全,咳唾飄香,也是一種美。詞牌中有一個小令《點絳唇》,調名取自江淹《詠美人春遊》的“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絳”是深紅色,“點絳唇”就是上下唇各畫一個紅色半圓,合在一起時就呈現出一個櫻桃小口,在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可以看到這種口妝。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19:02: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夺标 于 2016-2-12 19:20 编辑

中国古代美人灿若群星,她们可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是她们的美到底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古装剧里呈现的形象?看作者如何细说古代美人。

供图/周汛 高春明


古装剧里的中国古典美人真实吗?

翻开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头一折里便有张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邂逅崔莺莺的情节,国色天香的相国之女瞬间便打动了他的心——“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边。”眉毛如同新月一般又细又弯、斜入鬓角,发髻上玉雕的钗头凤其势如飞,嘴唇边笑涡儿所在的地方贴一对绿色的花钿,做出人工的笑靥……环佩声音越行越远,风中的余香越来越淡,这一切却勾起我们对那个时代美人的无限遐想。

无论是在银幕还是荧屏中,优秀古装戏不胜枚举,每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摄制完成以前,都有一项特别的“艰巨工程”,它甚至直接决定着演出的成败,那就是如何把演员们“打扮”得像古人。

一部成功的古装戏,绝不应该是让人们看到穿着古装的现代美女,然而经验丰富的化妆师知道,如果完完全全复原历史,那么距离现代审美已经颇有距离的古典美效果又会很好么?未必。

几部颇为知名的古装剧,如《康熙王朝》、《大明宫词》,另外还有《汉武大帝》等等,在这些剧作表演中,人们多少都能看到身边美女的影子,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正是古代妆容术和对美人评价、审美标准的时代差异。有专家提到《汉武大帝》在化妆上比较注意唇形造型上贴近历史真实,但是观众却觉得比较怪、难于接受……被人们批评离历史有一定距离。而《大明宫词》呢,妆型用素雅来诠释古典,倒是符合人们对于“古典美”的想象。

电视剧《曹雪芹》的化妆师苏红,有一次谈到对设计清朝古装戏的心得时说:以往的清朝女子角色,都会惯用佩戴“小花”、小装饰的造型,但《曹雪芹》并不标榜自己就是历史,大胆采用了新造型、直线条,这样的发型和服装,甚至有可能创出清朝古装戏的服装新潮流。

化妆师都喜欢举一个例子,小说《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那个年代的美女从容貌的基本条件上就与现在的审美不同,所以不能强求观众来欣赏真实的历史,戏剧也并不等同于重现历史。


随着古装电视剧和电影的风行,一位位明星版的古代美人渐渐深入人心。图为电视剧《封神榜》剧照。祸国红颜妲己由林心如扮演,一双秀目被画上浓重的眼妆,眉目立体,而明亮的眼神几乎看不到了。这样的面容很符合现代电视观众的审美,至于她是否能代表三千年前的美女,则存在很大的疑问。


比如美容专家张晓梅日前出版了一本专门的著作《中国美》,在这本书中,不但确定了有精确到毫米的眼长、眼间距(眼长度应为28-34毫米,宽为10-20.5毫米,两眼间距为35毫米左右)等等,还将脸的长宽比例确定下来,认为最理想的是瓜子脸,长宽比例为34∶21……书中对于美女的标准可谓非常的翔实和精确,虽然特意说明,这就是中国千百年来的古典式审美标准,但我们仍会从照片和图片说明中感受到,这些标准是非常现代的,是现代人的审美观。

如此看来我们要想真正了解中国古代美人的妆与容,就要更多地研究历史记载,或者仰赖于留存至今的那些古代画像资料,而不能以今为鉴。


画出古代“美人谱”

谁是中国古代美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四位绝代佳人家喻户晓。

当年,汉元帝为了安抚剽悍的匈奴人,选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方和平。昭君告别故土,出塞北而去,途中拨动琴弦,弹出一曲哀怨的离别之音。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竟然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这个故事代代相传,“落雁”也就成了美人王昭君的代称。

就说这位王昭君吧,她究竟有多美?那幅毛延寿丑化昭君的画像没有留下来,倒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幅纵29.5厘米、横667.5厘米的明代画作《千秋绝艳图》,将明朝人心目中的昭君描画了出来。虽然我们并不能以此还原汉代美女的真容,却能够由此一窥明朝的“美人”标准。

事实上,这幅长卷所描绘的并非昭君一人,而是在6米多长的画卷上,用工笔重彩描绘了近70位古代仕女形象,她们或坐或立,神态各异,堪称是真正的“明人心目中的美女图卷”。特别令研究者瞩目的是,这些人物虽然都手持或配有最能代表和体现她们身份的配物,或琵琶,或花篮,或笔砚纸墨,或书卷,或铜镜,但人物的面部刻画却十分的雷同,皆为鹅蛋圆脸、长眉细眼,面容端庄却少有个性,这又是为什么呢?


《千秋绝艳图》为明代佚名画家所画。绢本设色,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幅巨卷在6米多长的画面上,绘写了近70位古代仕女形象,包括从秦汉到明代中期比较著名、见诸于史实或传说并在社会或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女性。所以称作“千秋绝艳”图。画中女子采用工笔重彩写出,面目清秀典雅,反映出明代社会对女子美的看法。


如果把这幅《千秋绝艳图》看作是一张古代“美人谱”,那么画家的标准又是什么?再来比照《中国美》一书中的论述,可以知道数百年间审美标准产生了差异,至少在脸型上,古典美应该是鹅蛋脸还是瓜子脸就有所不同,那么这样的审美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19:02:5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用《千秋绝艳图》来印证一些历史书籍的记载,就会发现它与史籍所载是比较契合的:细挑的眉毛、柔和的眼睛和小巧的嘴巴,长在鹅蛋形的面庞上。这个标准除了在记载较少又没有多少图像资料留传的汉,以及讲究丰腴为美的盛唐时期(盛唐传下来的图画上女子个个面若银盘,配两道短粗的“蛾眉”)外,其实已深深植入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当中,成为宋、元、明、清评判美女的重要标准。

美人固然应“性与韵致兼优,色与情文并丽”,但总归是姿容居首。清代大文人李渔说:“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对于所有的女人来说,拥有美丽的姿容外貌乃是一生不变的追求。但长成什么样的中国女人才是美的呢?

明末清初的嘉兴文人徐震在他的《美人谱》中为我们做了一个精辟的总结:“螓首、杏唇、犀齿、酥乳、远山眉、秋波、芙蓉脸、云鬓、玉笋、荑指、杨柳腰、步步莲、不肥不瘦长短适宜。”徐震的概括尽管只是区区三十几字,却可谓面面俱到,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古典美人姿容的一个基本模式,这里将古人的美女标准仔仔细细解读一番。

说起中国最早的写美人的字句,《诗经·卫风·硕人》就是其中之一,这首诗为我们勾勒出先秦时期一个美丽的国君夫人——庄姜的姿容,其中有一句“螓首蛾眉”。

“螓”在古书上是指一种像蝉的昆虫,体小方头,广额而有文彩。故“螓首”就是赞美女性前额饱满而宽阔,即相术上所说的“天庭饱满”。这样不仅视觉上观之爽朗,而且也象征性情开阔,气运吉佳。

而“杏唇”呢,也称“樱唇”,它们都是以杏、樱之小巧圆润之物作为中国古典美女唇形之比喻,俗称“樱桃小口”。可以说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最钟爱的唇形,这点在唐代也不例外。

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家中蓄妓,有两人最中他的心意,一位名樊素,貌美,尤以唇形出众;另一位名小蛮,善舞,腰肢不盈一握。白居易为她俩写下了“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风流名句。李渔对女子的点唇之法颇有见地,他在《闲情偶寄》中写道:“点唇之法,又与勺面(指古时女子在面部点染红色圆点,属面饰之一)相反,一点即成,始类樱桃之体。若陆续增添,二三其手,即有长短宽窄之痕,是为成串樱桃,非一粒也。”

民国初年出演时装新戏《新茶花》中扮演女主角新茶花的评剧坤伶刘喜奎被称是“艳压群芳”,有人写诗夸赞她:“远山之眉瓠犀齿,春云为发秋波瞳”。“瓠犀齿”的瓠犀为何物呢?《朱熹集传》中说:“瓠犀,瓠中之子,方正洁白,而比次整齐也。”因其洁白整齐,故常用“瓠犀微露”来形容女子的牙齿洁白美丽。美人庄姜也拥有这样的牙齿,“齿如瓠犀”从那时就被人们广泛传赞起来。宋代王炎《用元韵答秀叔》中“那堪老赋悼亡诗,不见蛾眉瓠犀齿”充满了对故人面貌的追忆之情。

那么什么是“远山眉”呢?就是一种色淡而虚、如远山之色的眉形。它代表了中国古人对淡雅含蓄的眉妆风格的喜好,据说其始创于汉代美女卓文君。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中对这位美女有明晰的描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她不仅迷倒了大才子司马相如,也让自己在妆容史上流芳千古。其后,历代美女争相效仿,如汉代美女赵合德便是“为卷发,号新髻;施薄眉,号远山黛。”(伶玄《赵飞燕外传》);《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是“断肠春色在眉弯,倩谁临远山”;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也是“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

而另一项标准“秋波”很是奇妙,我们会发现,在形容女子姿容的其他部位时,徐震用的都是以物喻形的方法,都是对其形状的描述。而独在描写眼睛的时候,他抛弃了对形的追逐,用的是神态描述。“秋波”一点也不能说明眼睛的形状、大小、颜色,仅仅是一个眼神,怎么也能成为美丽的量化标准呢。偏偏中国古人可以做得到。

“秋波”形容女子的眼神如秋波流转,含情脉脉。这和中国艺术中讲究“以神统形”的观念是一致的,正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对中国人来说,如果一个女子的眼睛,其眼神毫无神采,或者是呆滞没有内涵的,怎么能说她是一位美人呢?

其他标准讲的是美人的脸庞和身形。

“脸若芙蓉”是一个什么样子呢?上文提到的汉代美人卓文君便是“脸际常若芙蓉”,古人用芙蓉来形容美人的脸蛋,这和芙蓉花的特性有关系。芙蓉花一日三变其色,故又名“三醉芙蓉”。清晨和上午初开时花冠洁白,冰清玉洁;中午逐渐转变为粉红色,娇艳欲滴;午后至傍晚凋谢时变为深红色,如美人初醉。真像极美人的一生。且其花晚秋始开,霜侵露凌却丰姿艳丽,占尽深秋风情,因而又名“拒霜花”。一日三变,傲立秋风,且粉红娇艳。无怪乎自古“芙蓉”就是美人的代名词。这里没有明确的脸型的描述,但是我们从众多古代绘画作品中,隐约可以看到古代人所崇尚的脸型是什么样子——饱满丰润如芙蓉盛开。

“酥乳、云鬓、玉笋、荑指、杨柳腰、步步莲、不肥不瘦长短适宜”,寥寥数语说出了对中国古代女子的姿容所追求的整体效果,除了脸部,身上的每一个细节也都是很重要的。

例如手脚,一双玉手被称为玉笋、荑指,也就是说应如柔荑(茅草的嫩芽)、笋尖般纤细柔嫩。李渔就曾说得明白:“两手十指,为一身巧拙之关,百岁荣枯所系”,“手嫩者必聪,指尖者必慧”。双手要追求尖而修长的形态与洁白柔嫩的肌肤。至于步步生莲的小脚,毕竟是一种畸形美的追逐,我们就不再重翻这历史的糟粕了。但那轻盈流畅、行行如玉立的步态,依然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明代吴江才女叶小鸾在她的名篇《艳体连珠》里还描写了秀发:“发,盖闻光可鉴人,谅非兰膏所泽。髻余绕匝,岂由脂沐而然。故艳陆离些,鬋曼称矣。不屑髢也,如云美焉。是以琼树之轻蝉,终擅魏主之宠,蜀女之委地,能回桓妇之怜。”云鬓要如祥云般飘逸绵长,如施以兰泽(头油)般光可鉴人。比如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她长有一头如云的秀发,发长七尺,黝黑如漆,光润可鉴,涂上发膏,梳成高髻,光彩照人,熠熠生辉,被誉为中国古代长发美人的典范。

至于身姿自然是不肥不瘦长短适宜为上,一如那位《登徒子好色赋》中的楚国佳丽:“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真是差之毫厘都不可以。在身材中,酥胸和杨柳细腰又是关键。

中国女子的胸,并不似西方那般追求丰满硕大,“酥”是如绸缎光洁细腻的意思,即追求洁白润泽的胸脯。腰则一定是如杨柳般柔软细弱为美,正如《艳体连珠》中所云:“腰,盖闻袅袅纤衣,非关结束而细。翩翩约素,天生柔弱无丰。故飘若春云,常愁化彩。轻如秋雁,还恐随风。是以色冠昭阳,裙有留仙之襞。巧推绛树,舞传回雪之容。”


历代美女点唇样式。供图/周汛 高春明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想中国古典美人的姿容已然在我们的脑海中慢慢浮现了:天庭饱满、凤眼流波、双眉如黛,樱桃小口嫣然一笑,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一双葱管般的玉手,抚弄着一头如云秀发,舒展着那恰到好处的身姿,轻摆细腰,微移莲步,顾盼生姿,含情脉脉。真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啊!

不过通过以上标准,你应该已经多多少少看到了古代美女与今天的时尚美女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的。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19:04:41 | 只看该作者
高超的古代妆容术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方方面面都完美又怎么可能呢?但是我们从古代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读到的却都是“惊为天人”的盛赞,那么是不是古代的人也会化妆呢?

答案是肯定的,所谓“三分样貌,七分打扮”,甚至可以说古代美人的艳丽姿容有着很大的成分都与她们的高超妆容术有关。

让我们先看看古代女子会在哪些妆容项目上下工夫。

比如说某女口唇天生长得小巧,自然是天作之美,如果这方面略有缺陷,唇妆就会多少帮上些忙。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化妆师特别研究了古代的唇妆,然后将演员双唇精心点成一簇艳丽的红色,美妙的形状和浓烈的色泽,有突出局部之感,成了“杏唇”。

当然,除了“樱桃小口”这样的妆形之外,女子们也有将双唇涂抹成各种形状的,但这种形式多见于宫嫔娼优。如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猩猩晕、小朱龙、媚花奴等等,数不胜数。单从名称上看,妆唇的红脂颜色便有大红、淡红、掺金粉、檀色、粉红等等,例如唐代时妇女就非常喜欢用檀色(即浅绛色)点唇,敦煌曲《柳青娘》中便有“故着胭脂轻轻染,淡施檀色注歌唇”的句子,而《点绛唇》也成了一个著名的词牌名。

至于妆成的形状就更是千奇百怪了,有圆形、心形、鞍形,不一而足。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女性泥俑,其唇被画成颤悠悠的花朵状,上下两唇均为鞍形,如四片花瓣;两边略描红角,望之极有动感,鲜润可爱。有的女性将唇画成上下两片小月牙形,有的画成上下两片半圆,有的则加强嘴角唇线效果,整个唇形呈菱角状。但不论如何的千姿百态,以精致小巧为美始终是中国古典女子唇形的主流。

古人扑不扑粉呢?要想面如芙蓉,面部的化妆是必不可少的,须稍加修饰,才能“脸际常若芙蓉”。不过古人的面部化妆似乎没有今天那么夸张。


古埃及法老的皇后纳芙蒂蒂墓中壁画(局部),埃及皇后谷出土,距今约三千五百年。



《弈棋仕女图》(局部)(唐),绢本设色,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现代西方的化妆在风格上受到古代埃及的很多影响。都重视对眼睛的修饰。而中国美人的眼波流转,在神不在形,更重视眉毛与腮红的部分。有趣的是,有学者称古埃及流行浓重眼妆的原因是为了驱虫。


芙蓉尽管一日三变,但其总体格调是淡雅清秀的,它不似水仙苍白孤秀,也不像牡丹那样富贵雍容,而是白里透红,温和而不失娇媚,正所谓“清水芙蓉”,一如中国古代女子淡雅清秀,浅露微红的妆面。纵观中国古代化妆史,那些妖艳的妆容或被列为服妖加以禁止,或仅仅局限于宫掖青楼所为。而薄施朱粉、浅画双眉的“薄妆”、“素妆”与“淡妆”才始终是女子化妆的主流。战国宋玉心目中的“神女”是“嫷披服,侻薄装(妆)”( 宋玉《神女赋》);宋代的嫔妃亦是“妃素妆,无珠玉饰,绰约若仙子”(王明清《挥麈后录》);元曲中也有“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郑光祖《蟾宫曲·梦中作》)的咏叹;甚至以图绘宫廷富贵著称的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周的“绮罗美人”也是“髻重发根急,薄妆无意添。”(黄庭坚《题李亮功家周昉画美人琴阮图》)正所谓“秀色堪餮,非铅华之可饰。愁容益倩,岂粉泽之能妆。是以容晕双颐,笑生媚靥。梅飘五出,艳发含章”。

当然,“薄妆”是一种风格的概称,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名目。例如汉代便已有之的薄施朱粉、浅画双眉、鬓发蓬松而卷曲、给人以慵困、倦怠之感的“慵来妆”;曾流行于唐代的先施浅朱,然后以白粉盖之,呈浅红色的“飞霞妆”;另外,还有一种“檀晕妆”,这种面妆是先以铅粉打底,再傅以檀粉(把铅粉与胭脂调合在一起),面颊中部微红,逐渐向四周晕染开,也是一种非常素雅的妆容。中国女子的“薄妆”观正如孔子的“绘事后素”观。就是说,绘画的时候先有了白的底子,才能在上面画花,女人要先有冰肌玉骨,才会有完美的妆容。素朴之美是其本,化妆修饰是其表,切不可本末倒置。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19:05: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夺标 于 2016-2-12 19:24 编辑

古代美人最重视的是画眉

中国古代美人最重视的妆容项目是什么呢?是画眉。

中国女子画眉的风俗起源很早,《楚辞·大招》中便已有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而且中国女子很早就懂得将本身的眉毛剃去,用黛描绘了。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载:“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这里的黛,指的是一种天然矿石,又名“黛石”,用时在石砚上研成粉末,蘸水涂染眉毛。用黛描眉始于先秦,沿用于汉魏。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诗中就曾云:“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真实地刻画出了以黛画眉的女子形象。自隋唐以后,画眉墨取代了黛石,使用时只需蘸水即可,无需研磨,较之黛石方便了许多。当然,与今天女人用的眉笔相比,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除了远山眉,中国古代女子画眉式样还有很多。相传唐玄宗幸蜀时就曾令画工作《十眉图》: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至宋代,有一女子名莹姐,画眉日作一样,每天都有所不同。曾有人戏之曰:“西蜀有《十眉图》,汝眉癖若是,可作《百眉图》,更假以岁年,当率同志为修《眉史》矣。”但尽管名目式样如此之繁多,色淡而虚、如望远山的“远山眉”一直是眉妆中的主流,其似有还无、弯曲缥缈之态,衬托着一双秋波,真真是把中国女子含蓄温婉之美彰显得淋漓尽致。


上图是现代诸多《红楼梦》影视作品中,被红学家和观众最为认可的“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她与上图中的清代画家作品中的黛玉有着很高的相似度。仔细分辨,这种相似并非仅仅来源于相貌的相似,而是那种静雅飘逸,略带忧郁的神情和清新出尘的体态举止,更多的是神似。另外,在2006年电视剧《红楼梦》挑选演员的方案中,规定“老版黛玉”这样的单眼皮形象,一般不会入选,即使很出众,也只能饰演丫鬟,正代表了现代审美观的巨大变化。


古人对于眉妆的重视远远超过对眼睛的修饰,这其实是古今审美最大的差异,也是我们通过影视剧很难认识真实历史美女的一个原因。因为中国现代美容早已接受了西方重视眼妆的习惯,而如果在戏剧中真正还原古代妆容的本来面目,想来很难为观众所接受,影视剧的美术设计者当然也就不敢轻易尝试了。

既然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就要保持它的清晰与纯净。这也影响了中国古代女子对眼妆的态度。中国女子自古在化妆习俗中对画眉和使用胭脂情有独钟,却对眼睛的修饰少之又少。在历代仕女画中,我们很难寻觅到对眼睛的刻意修饰,全然一派“素眼朝天”。而且,在文学作品中歌咏美目,也多赞颂其神态之美,而绝少提及描画之事。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观”、“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艳体连珠》里吟咏美目时也云:“盖闻含娇起艳,乍微略而遗光。流视扬清,若将澜而讵滴。故李称绝世,一顾倾城。杨著回波,六宫无色。是以咏曼于楚臣,赋美眄于卫国。”全然是以神态见长。

细究中国古代的这种眼妆习俗,其实和中国人种的特点有很大关系。中国人属于典型的蒙古人种,天生多为单眼皮。所以不论从文学作品还是传世画作来看,里面的美女多为一双细长的丹凤眼。比如像汉代美后张嫣便是“蛾眉凤眼,蝤领蝉鬓”,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也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清代画家改琦擅画人物、佛像、仕女和肖像,尤以仕女画享誉画坛。上图是他精心绘制的《红楼梦人物图册》(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中的“黛玉图”,人物蕴藉雅逸、纤细清瘦、飘逸简适,不但体现了画家对黛玉形象的理解,也让我们得以窥见清代美女的一些标准。


化过妆的女性都知道,单眼皮由于上眼睑较厚,要想靠薄妆来画大是很难的,只有画长尚有可能。所以中国古典女子的眼睛往往是贵长不贵大,靠眼波流转来传情达意。而且,由于中国人的五官不像西方人那样起伏跌宕,相对比较平整和顺,所以细长的单凤眼其实是与整体的形象最为和谐的一种眼形,也是体现东方典雅美与含蓄美的特有元素。你看,那端庄静穆的汉传佛教佛陀,哪一个不是凤眼微睁,颔首微笑!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19:06:03 | 只看该作者
西汉贵妇辛追的化妆箱

中国对女子姿容的审美是有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先秦的孔子就已经提出“绘事后素”的观点,即修饰必须在素朴之质具备以后才有意义,它强调的是对人本真的自然美的诠释与显现。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对中国美女的描述中,很少会有强调浓妆艳抹,珠翠满头的词句。多是眉施浅黛,脸透微红,和西方的厚妆观念截然不同。这并不是说中国女子不注重修饰,而是说明中国古人对于女子修饰中“度”的把握是很看重的。明末清初文人卫泳在《悦容编》中对此有非常精彩的论述:

“饰不可过,亦不可缺。淡妆与浓抹,惟取相宜耳。首饰不过一珠一翠一金一玉,疏疏散散,便有画意。如一色金银簪钗行列,倒插满头,何异卖花草标。”

也就是说,女子妆容修饰一定要与她的身份、体形及时令、场合相适宜,如果一味追求珠光宝气,反而会显得俗不可耐。清代大文人李渔在他的《闲情偶记》中,对此则有着更为精到的见解:假若佳人一味追求“满头翡翠,环鬓金珠”,则“但见金而不见人,犹之花藏叶底,月在云中”,“是以人饰珠翠宝玉,非以珠翠宝玉饰人也”。因此女子一生中,戴珠顶翠的日子只可一月,就是新婚之蜜月,这也是为了慰藉父母之心。过了这一月,就要坚决地摘掉这珠玉枷锁,“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此二物者,则不可不求精善”。平常的日子里,一两件首饰就足矣了,但这一两件却一定要做工精细,工巧别致。如此方能既不为金玉所累,又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的功效。

这种对美的理解,并不是仅仅见于史籍,长眠于地下二千多年的西汉初期贵族夫人辛追,用她的妆奁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诠释。她的墓(即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有两个妆奁,一个为单层五子漆奁,一个为双层九子漆奁,不仅制作极为精美,而且保存得也非常完好。妆奁就是盛放化妆品的盒子,也就是现在意义上的化妆箱。她的妆奁里都有些什么呢?


上图是从这座墓葬中出土的“漆奁”,也就是辛追夫人盛放化妆品的妆盒,它是我国古代妆奁中制作最为精致的典型。不仅设计、花样、做工十分精美,里面的器物也非常实用,真让人难以想象两千多年前的女子对妆容之物已经如此讲究。九子漆奁中所盛放的物品各不相同,有假发、唇脂、木梳、香粉、胭脂等等。


除了梳妆器具与佩饰之外,两个妆奁中共放了大大小小9个盛放各种化妆品的小奁。有粉状的、油状的、块状的。其具体配方和用途目前暂时无法考证。但根据对汉代化妆史的研究,汉代的化妆品确信已存在的有:

——面脂(即涂面的香膏,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脂,砥也。著面柔滑如砥石也。”)

——香泽(涂发的香膏,汉刘熙《释名·释首饰》:“香泽,香入发恒枯悴,以此濡泽之也。”)

——妆粉 (妆面用的香粉,《赵飞燕外传》:“婕妤浴豆蔻汤,傅(敷)露华百英粉。”)

——胭脂(《中华古今注》曰:“燕脂盖起自纣,蓝花汁凝作燕脂。”)

——唇脂(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

——眉黛(汉刘熙《释名·释首饰》:“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

——膏沐(即清洁用品,《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等等。

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对这位汉代侯夫人的妆饰习俗有一个基本客观的了解:从辛追的妆具、化妆品、汉代化妆史及出土木俑的面部妆容来分析,其化妆步骤大概是这样的:首先要将铜镜从镜衣中拿出,用镜擦擦拭明亮。然后用“镊”拔去多余的眉毛。再敷上面脂润肤,用粉扑扑上白色妆粉,用胭脂或红粉淡晕双颊,然后用毛笔蘸染石黛描眉。最后用唇脂点染朱唇。从辛追的梳具和女尸身上附带的一些头饰分析,其理发当有以下几个步骤:先用“镊”拔去明显的白发,然后用“篦”篦去发垢,再用“梳”梳理真发,梳好后接上“假发”,盘成发髻,发髻用三只梳形“笄”来固定好。发髻梳好后,用“茀”刷上发油,再用“拨”松鬓,整理造型。最后带上少量但很精致的额饰。


中国历史上离我们最“近”的美人,应该是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追夫人。这位在墓葬中历经两千年不腐的古代贵妇人,经过专家的精心复原站在了观众的面前。复原后的辛追夫人塑像高1.58米,身穿鹅黄底色印花敷彩曲裾袍,柳叶杏核、俏鼻薄唇,皮肤白里透红,为我们认知古代美女的真实面貌提供了参考。


马王堆汉墓是中国20世纪考古史上的一个奇迹,不仅随葬品极多,而且保存得相当完好,出土服饰也是极为精美华丽,处处体现着墓主人生前奢侈的生活和对死后继续享受的追求。但从出土文物综合来看,我们会发现当时人们对器物的审美和对人物自身的审美在情趣上是有很大差异的。从器物装饰的角度来看,明显遵循的是一种“错彩镂金”的美。不论是文中介绍的妆奁、妆具、还是墓中出土的其他漆器、丝织品等,无不华丽异常,甚至被李泽厚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空前绝后”。而从人物自身妆容风格来看,则遵循的是一种“芙蓉出水”的美,即崇尚简洁,并不主张过分的修饰。例如首饰方面既无金、银、珠玉、簪钗、花钿,也未见耳饰、颈饰、手镯和戒指,仅见3只简单的发笄、3例假发资料、1串贴金叶的木花额饰。佩饰也不是很多,均是集装饰与实用为一体的“事佩”。如香囊是用来祛味、熏衣之物;容刀和红组带则应是彰显墓主人高贵身份的标志。

这正好诠释了我们前文所提到的对修饰的“度”的把握,即所谓“大朴不雕”。中国文化讲求人的内在人格的显现,而非外表的雕琢。在境界上,对人自身的审美是超越于对器物的审美的。毕竟,在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远远重于人对自然的征服。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19:06:58 | 只看该作者



凤仙花
古代人们染指甲用的主要植物。使用方法是把凤仙花捣烂,加入少许明矾,再把枝液涂在指甲上,然后用布包裹过夜,转天就可以着色,反复数次,红艳透骨,经久不褪。



栝楼
因其有养颜的药效,故此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将其作为重要的护肤品原料,《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八中载:“栝楼,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谓之天花粉。⋯⋯主治⋯⋯悦泽人面⋯手面皱。”



白芷
又名芳香,具有美容芳香的功效,《神农本草经》明确指出其能“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是美容配方中的常见药。



青木香
具有美容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中载:青木香“可使人面悦泽”。


有关养肤、美容的古医方

为了彰显本真之美,除了用上文提到的化妆品进行适当的修饰,中国女人很注重对自我内在的保养。因此,中国古代的养颜术与养颜用品也是非常发达的。


古代女子妆容用品


在李渔的眼里,女子要称为美丽,首先便是要有一身雪白的肌肤。民间俗语称:“一白遮三丑”,“素者,白也。妇人本质,惟白最难”。由此可见,对于女性来说,护肤相比之化妆,就显得更为重要。否则即使是精心地一番浓妆艳抹,最终也只能落得个“只可远看而不可近观焉”的评价!因此,自古以来,有关美肤的医方比比皆是。

美容护肤,自古以清洁为第一位。在古代的清洁用品中,澡豆是最为讲究的一种。孙思邈《千金翼方》论曰:“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澡豆是类于今日香皂的洗面粉,以豆末和诸药制成,故名。在化妆前用澡豆洗面乃至洗身,可以洗涤污垢,保健肌肤,甚至可以因配药的不同,使之具备治疗雀斑等功能。澡豆在南朝时还只限皇家使用,但很快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了。

到了唐代,澡豆已成为贵族必备的美容化妆品,在唐代的很多医药典籍中都可看到其制作配方。除了澡豆外,在史籍中提到的洗面用品还有很多。比如北齐卢士琛妻崔氏靧《(音huì,即洗)面辞》中便云:“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取花红,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泽。取白雪,取花红,与儿洗面作华容。”再比如“化玉膏”,类似于今天的香皂或洗面奶,据说以此盥面,可以润肤,且有助姿容。相传晋人卫风神秀异,肌肤白皙,见者莫不惊叹,以为玉人。 其盥洗面容即用此膏。


吴绛仙画眉图


清洁之后,第二个步骤就是润肤,即涂面脂。面脂大多为白色,主要为护肤润面而用,如今日的润肤霜之类。当然,除了白色的面脂外,在唐代还出现了很多彩色的面脂。如“紫雪”、“红雪”、“碧雪”,因制作时加入有紫、红、绿色素,故名。这三者都有防裂护肤之功效,多用于冬季。之所以要加入颜色,应该和调整肤色有关,即利用补色的原理中和肤色。了解化妆常识的人都知道,肤色发黄,就用紫色粉底打底;肤色发红,就用绿色粉底打底;肤色发青,就用红色粉底打底。“紫雪”、“红雪”、“碧雪”的出现应该是唐代化妆美容逐步走向科学理性的体现。唐代帝王常于腊日把它们赐予群臣。唐刘禹锡《代谢历日口脂面脂等表》中便曾提及:“腊日口脂、面脂、红雪、紫雪雕奁既开,珍药斯见,膏凝雪莹,含夜腾芳,顿光蒲柳之容,永去疠疵之患。”面脂、面药等,除了最基本的滋润功效之外,大部分面脂配方中还加入了很多中药成分,使其也兼有美白、去皱、祛斑、令面色光润之功效。

唐代韩鄂《四时纂要》中便记载了一款太平公主秘法:

(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三月桃花末,涂面及身,二三日后,光白如素。

除了面部护肤,手部护肤也很重要,护手霜可绝不是我们今人的创造,它在古代叫做“手药”或“手膏”。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五中便有“合手药法”:

“合手药法:取猪胰一具 ,摘去其脂。合蒿叶于好酒中痛挼,使汁甚滑。白桃人二七枚,去黄皮,研碎,酒解,取其汁。以绵裹丁香、藿香、甘松香、橘核十颗,打碎。着胰汁中,仍浸置勿出,瓷瓶贮之。夜煮细糠汤净洗面,拭干,以药涂之,令手软滑,冬不皴。

除了护肤外,洗发的膏沐、乌发的膏散、润发的香泽、润唇的口脂、香身的花露与膏丸、到疗面疾与助生发的膏散丹丸,中国古代可谓应有尽有。大部分配方在中国历代的经典医书里都可以找到,可见中国女子的养颜术是和中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为中国女子的养颜提供了一种科学的保障。再加上中医讲究的是“防病于未然”,重视“固本培元”、“起居有常”,注重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和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就使得中国美人的美是一种依托于内在的质的闪烁,而不是依靠外在的修饰之功。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19:07:47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是藏 一个是露

我们掀开了古典美人的面纱,但却发现,她们似乎已成绝品。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自民国开始,女子们不论是化妆品还是化妆术,都日益受西方影响,尤其是美国好莱坞影星的化妆造型,直接影响了中国影星的审美喜好。在面妆、发型、衣着甚至拍照时摆的姿势,都有着很相似的地方。素眼朝天早已难觅踪影,女人们开始追求卷翘的睫毛和深邃的眼眶;唇形也不再追求小巧,而是以性感红润见长,身材不再在曼妙的旗袍中若隐若现,而是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性感风姿。东方和西方的审美差距正在日益缩小,我们已经很难仅仅依靠表面的妆容来判断一个人的文化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中国的传统观念偏向于一个“藏”字,而西方则偏向于一个“露”字,中国现代的审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一切都那么见棱见角,一切都那么一览无余。当代的中国美女们离含蓄迷离的东方美已经日渐遥远,眼睛越割越大,鼻子越垫越高,离人的本真也越来越远……

东方美和西方美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美,我在这里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但美是一种文化的显现,当我们和传统美渐行渐远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逐渐淡漠与冷落的过程。当名模吕燕只有走到国际舞台上才能扬眉吐气,被人赞赏的时候,我们不禁悲从中来,就因为她长了一张太过中国的脸,被早已由高鼻深目的西化美人标准充斥头脑的中国民众们视而不见。现在的确是到了该唤醒流淌在我们血液里那份中国文化基因的时候了。美人不仅来自天赐,重要的还是需要依靠后天的精心修炼与调理,需要对自我的客观正视与对文化的深刻领悟。那么多的文化遗产被我们追寻,“倾国佳人”何时能再走进我们的生活?


《华清出浴图》[清]康涛,绢本设色,现为私人收藏。图中杨贵妃的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露,跟随其后。兼有香体和护肤功能的香露是古今美人共同的最爱。


“什么样的女人是美的?”就像“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这个困惑了古今中外所有智慧哲人的命题一样,很难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答案。因为美人之所以迷人,就在于它有千种风情,万种韵致,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什么样的中国女人是美的?”这个问题似乎实在了很多,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有着悠久灿烂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几千年以来对美人的理解与诠释。尽管我们很难用一种量化的标准来对中国美人进行界定,但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是逐渐积淀而成的,它和地域环境、人种特征、文化传统、哲学思想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一种内的逻辑性与恒定性,也有着和异域文化所截然不同的独特意蕴。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19:08:24 | 只看该作者
古代美女十一项标准

晚明时期的笔记小品《悦容编》记载了古代社会的大家闺秀在园居、陈设、服饰、仪态、素养等方面的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香溢满纸,写出了对古代美女从天姿到妆容,再到气质的全面要求。


古代美女十一项标准


《悦容编》                          ◎随缘

两情相悦,首在随缘。“随其所遇,近而取之,则有其乐而无其累”,“肥者不失其为阿环,瘦者不失为飞燕”,弃短取长,美在于发现。

◎葺居

“美人所居,如种花之槛,插枝之瓶”,清楚一室,“中置精雅器具”、“相宜书画”,“修洁便是胜场”。不仅怡情养性,且可有助妆容。

◎雅供

房中器具,俱令精雅,陈设有序。“或力不能办,则芦花被、絮茵、布帘、纸帐,亦自成景”。

◎缘饰

“饰不可过,亦不可缺。淡妆与浓抹,惟取相宜耳”。“服色亦有时宜”,荆钗布裙也须雅致。

◎选侍

“美人不可无婢,犹花不可无叶”。今虽无侍妾相称,但求出众无妨。

◎寻真

“美人有态有神有趣有情有心”,烘托修饰,难敌天然态度。女孩子,天真烂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方为上上品。

◎借资

“美人有文韵,有诗意,有禅机”。

◎博古

“女人识字,便有一种儒风。故阅书画,是闺中学识”。“共话古今,奇胜红粉,自有知音”。

◎及时

“红颜易衰”,自当珍惜。

◎钟情

“殷勤调护”,“共甘苦,彻始终”。

◎晤对

“焚香啜茗清谈心赏者为上”,而两情相悦,又何必朝朝暮暮。

◎招隐

不为虚名羁锁,追求自在从容,范蠡一叶扁舟载美人,归五湖四海而去,如陶潜之爱菊,是风雅的归隐。

◎达观

坦荡荡的承认爱美之心,是为达观。好美而勿生淫邪之心,方“可以保身,可以乐天,可以忘忧,可以尽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25 15:44 , Processed in 0.0813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