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320|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照记:刘涛为什么是中国国民美女

[复制链接]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18:4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标标按:我非常喜欢刘涛,她形体好,有多年京剧科班青衣功底;她演技好,从烈女、贤妻、观音菩萨到妖后,各个角色都很鲜明,不重样;她不仅经常饰演贤妻良母,生活中的她也是娱乐圈不多见的贤妻良母,少有绯闻。这次春晚她的古典美女造型深得人心。









她自身的条件,我们来看看,居然与儒家文化圈公认的两位大美女宋慧乔(韩国)、张雨绮十分相似,都是天然的小鹅蛋脸、柳眉、秋水眼、厚厚的樱桃唇以及纤秾合度的身材,以及非常合乎美术标准的头身比例,虽然是小脸但不是锥子脸。她的造型师似乎也努力以宋慧乔为榜样标本。

我们来看看她与小宋的对比(单数是小宋,双数是刘涛)


宋慧乔和刘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22:16:24 | 只看该作者
民国初年出演时装新戏《新茶花》中扮演女主角新茶花的评剧坤伶刘喜奎被称是“艳压群芳”,有人写诗夸赞她:“远山之眉瓠犀齿,春云为发秋波瞳”。“瓠犀齿”的瓠犀为何物呢?



《朱熹集传》中说:“瓠犀,瓠中之子,方正洁白,而比次整齐也。”因其洁白整齐,故常用“瓠犀微露”来形容女子的牙齿洁白美丽。美人庄姜也拥有这样的牙齿,“齿如瓠犀”从那时就被人们广泛传赞起来。宋代王炎《用元韵答秀叔》中“那堪老赋悼亡诗,不见蛾眉瓠犀齿”充满了对故人面貌的追忆之情。
那么什么是“远山眉”呢?就是一种色淡而虚、如远山之色的眉形。它代表了中国古人对淡雅含蓄的眉妆风格的喜好,据说其始创于汉代美女卓文君。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中对这位美女有明晰的描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她不仅迷倒了大才子司马相如,也让自己在妆容史上流芳千古。其后,历代美女争相效仿,如汉代美女赵合德便是“为卷发,号新髻;施薄眉,号远山黛。”(伶玄《赵飞燕外传》);《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是“断肠春色在眉弯,倩谁临远山”;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也是“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
而另一项标准“秋波”很是奇妙,我们会发现,在形容女子姿容的其他部位时,徐震用的都是以物喻形的方法,都是对其形状的描述。而独在描写眼睛的时候,他抛弃了对形的追逐,用的是神态描述。“秋波”一点也不能说明眼睛的形状、大小、颜色,仅仅是一个眼神,怎么也能成为美丽的量化标准呢。偏偏中国古人可以做得到。
“秋波”形容女子的眼神如秋波流转,含情脉脉。这和中国艺术中讲究“以神统形”的观念是一致的,正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对中国人来说,如果一个女子的眼睛,其眼神毫无神采,或者是呆滞没有内涵的,怎么能说她是一位美人呢?
其他标准讲的是美人的脸庞和身形。
“脸若芙蓉”是一个什么样子呢?上文提到的汉代美人卓文君便是“脸际常若芙蓉”,古人用芙蓉来形容美人的脸蛋,这和芙蓉花的特性有关系。芙蓉花一日三变其色,故又名“三醉芙蓉”。清晨和上午初开时花冠洁白,冰清玉洁;中午逐渐转变为粉红色,娇艳欲滴;午后至傍晚凋谢时变为深红色,如美人初醉。真像极美人的一生。且其花晚秋始开,霜侵露凌却丰姿艳丽,占尽深秋风情,因而又名“拒霜花”。一日三变,傲立秋风,且粉红娇艳。无怪乎自古“芙蓉”就是美人的代名词。这里没有明确的脸型的描述,但是我们从众多古代绘画作品中,隐约可以看到古代人所崇尚的脸型是什么样子——饱满丰润如芙蓉盛开。
“酥乳、云鬓、玉笋、荑指、杨柳腰、步步莲、不肥不瘦长短适宜”,寥寥数语说出了对中国古代女子的姿容所追求的整体效果,除了脸部,身上的每一个细节也都是很重要的。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20:26:33 | 只看该作者
近照
标标是绘事后素的古典淡妆要领的实践者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22#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19:09:18 | 只看该作者
古代美女变迁演示图

对于中国古代美人之美,人们总是用“古典美”一语以蔽之。事实上,中国有上万年的美学历史,蕴藏了中国古人对女性美的诸多见解和审美转变。即使是在史籍中锁定的“种种美女标准”,也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化而来。让我们从历史遗留的画卷和文物中一起追寻中国古代美女的历史变迁吧。

原始氏族社会:

在信史以前,利于生殖繁衍与生存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看一看考古出土的石器时代女神像,就能想象以当时的审美标准看来,粗壮结实的女性被认为是最美的。如新石器时代大地湾人面形平底彩陶瓶。

春秋战国时期:

国家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审美观同样遭受了剧烈的冲击。“柔弱顺从”的美女观念占了上风,人们注重女性面部形象,“柔弱细腻”的女人被奉为美女。如战国帛画《龙凤引魂升仙》。

汉代:

两汉时期,秀外慧中的女性被认为是美的。这个时期社会生活习惯延续了战国以及秦朝的风格。女子头饰都比较小,发型基本向下,自然朴实。但是女子尚白的风气日盛,嘴唇则画得红艳而小。“面如凝脂”、“樱桃小口”的东方格调慢慢形成。如这件东汉彩绘陶舞俑。摄影/聂鸣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审美标准非常特殊的一个时期。精神上自由开放,彰显个性化。这个时代的女子广袖短襦,穿着曳地长裙,头戴花钗和“步摇”,女性的温婉妩媚之美非常盛行。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贵妇出游画像砖。

隋唐五代:


唐朝美女在历史画卷中已经留下了鲜明的形象。她们华贵大方、雍容丰腴,充满了“盛唐气象”。她们有丰富的面部妆形,从眉妆到面饰都灿烂美丽。是中国古代女子妆容表达最丰富的时代。如唐代《簪花仕女图》。

宋代:


与社会文化的发展相一致,宋代女子崇尚纯朴淡雅之美,从唐代的开放走向清雅、内敛。女性美的代表是那一时代的种种观音造像。如宋代大足石刻如意珠观音像。而身材以纤细、柔和为美,也成为后代美女的普遍的标准。女子缠足之风也是从宋代开始的。

明清时期:


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但对于女性的思想束缚有增无减。女性的妆容、饰品和服饰虽然不断变化,但都遵从笑不露齿、行不露足的封建礼教。美女之美就被严严实实地包裹在服饰之中。不过当时文人在文章中对女子的标准更加清晰化,“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成为中国古典时期的最后阶段的写照。如明代衍圣公孔尚贤严夫人小像。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21#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19:08:55 | 只看该作者
古代佳人美容独方

弄玉烧水银作粉以涂面

萧史是传说中春秋时的人物,弄玉是秦穆公的女儿,他们都喜欢吹箫,以箫结缘。传说萧史为让弄玉美白如玉,为其烧水银作粉以涂面,其白胜雪,名“飞雪丹”。萧史、弄玉或可说是水银粉的创始人。后唐马缟在《中华古今注》中记载了这件事。晋人张华在他的《博物志》上记载:“纣烧铅做粉,谓之胡粉,即铅粉也。”但将含水银成分极高的“飞雪丹”用来美白,是从弄玉开始的。

班婕妤敷露华百英粉

汉成帝时期,后宫有一位以显德著称的班婕妤。在后人皆知的赵飞燕入宫之前,最受成帝宠爱的就是这位班婕妤了。相传班婕妤有天然体香,连汉成帝也私下对樊懿说,虽然皇后(赵飞燕)体有异香,但也不若婕妤之体香。据《赵飞燕外传》记载,皇后飞燕用五蕴七香汤沐浴,班婕妤则用豆蔻汤沐浴,然后敷以露华百英粉。这种露华百英粉就是一种爽身香粉。

吴绛仙独享螺子黛

隋炀帝极爱眉妆,当时宫中有一名叫吴绛仙的宫女,因为善于描画长眉而得宠,竟被封为婕妤。据颜师古《隋遗录》的记载,炀帝为了给宫人画眉,不惜加重征赋从波斯国进口昂贵的螺子黛。后来因为征赋不足只好夹杂以铜黛,而吴绛仙却能一直独享螺子黛。炀帝经常倚在门上注视着吴绛仙,并对侍从说:“古人常言秀色可餐,那绛仙就是可以疗饥之人了!”从此,“螺黛”也就成为眉毛的美称了。

杨贵妃生而手足爪甲红

杨玉环是一位传奇式的古代美人。她和汉成帝时的赵飞燕一起成为古代美人两个不同类型的代表,有“环肥燕瘦”之称。天宝四年(745),唐玄宗正式册封杨玉环为贵妃,她以惊人魅力赢得了“三千宠爱在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的专宠。明《古今事物考》记载,杨贵妃手足的指甲天生红艳光润,宫中女子争相效仿,取凤仙花之花瓣染红指甲。这一说法固然有杜撰的成分,但也可以看出染甲之风在唐代就已非常流行了。

赵合德淡扫胭脂,创“慵来妆”

赵合德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妹妹,汉鸿嘉三年(公元前18),成帝微服出巡,见当时还是歌女的赵飞燕艳丽非常,便召她入宫,宠爱有加。不久成帝又召其妹赵合德入宫,二人极得恩宠。赵合德体态丰盈,善妆容,创作了很多新奇的妆形。将胭脂涂于面部,衬倦慵之美,称“慵来妆”。给人以慵困、倦怠之感,十分惹人怜爱。当时的女子纷纷仿效。

花木兰对镜贴花黄

花木兰是梁朝商丘人,父亲有病不能从军,被有司所刁难。木兰女扮男装替父戍边十二年,没有人知道她是女子。从军归来后,她便恢复了女儿之身。《木兰诗》云:“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里的花黄就是描画成花样的额黄。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19:08:24 | 只看该作者
古代美女十一项标准

晚明时期的笔记小品《悦容编》记载了古代社会的大家闺秀在园居、陈设、服饰、仪态、素养等方面的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香溢满纸,写出了对古代美女从天姿到妆容,再到气质的全面要求。


古代美女十一项标准


《悦容编》                          ◎随缘

两情相悦,首在随缘。“随其所遇,近而取之,则有其乐而无其累”,“肥者不失其为阿环,瘦者不失为飞燕”,弃短取长,美在于发现。

◎葺居

“美人所居,如种花之槛,插枝之瓶”,清楚一室,“中置精雅器具”、“相宜书画”,“修洁便是胜场”。不仅怡情养性,且可有助妆容。

◎雅供

房中器具,俱令精雅,陈设有序。“或力不能办,则芦花被、絮茵、布帘、纸帐,亦自成景”。

◎缘饰

“饰不可过,亦不可缺。淡妆与浓抹,惟取相宜耳”。“服色亦有时宜”,荆钗布裙也须雅致。

◎选侍

“美人不可无婢,犹花不可无叶”。今虽无侍妾相称,但求出众无妨。

◎寻真

“美人有态有神有趣有情有心”,烘托修饰,难敌天然态度。女孩子,天真烂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方为上上品。

◎借资

“美人有文韵,有诗意,有禅机”。

◎博古

“女人识字,便有一种儒风。故阅书画,是闺中学识”。“共话古今,奇胜红粉,自有知音”。

◎及时

“红颜易衰”,自当珍惜。

◎钟情

“殷勤调护”,“共甘苦,彻始终”。

◎晤对

“焚香啜茗清谈心赏者为上”,而两情相悦,又何必朝朝暮暮。

◎招隐

不为虚名羁锁,追求自在从容,范蠡一叶扁舟载美人,归五湖四海而去,如陶潜之爱菊,是风雅的归隐。

◎达观

坦荡荡的承认爱美之心,是为达观。好美而勿生淫邪之心,方“可以保身,可以乐天,可以忘忧,可以尽年”。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19:07:47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是藏 一个是露

我们掀开了古典美人的面纱,但却发现,她们似乎已成绝品。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自民国开始,女子们不论是化妆品还是化妆术,都日益受西方影响,尤其是美国好莱坞影星的化妆造型,直接影响了中国影星的审美喜好。在面妆、发型、衣着甚至拍照时摆的姿势,都有着很相似的地方。素眼朝天早已难觅踪影,女人们开始追求卷翘的睫毛和深邃的眼眶;唇形也不再追求小巧,而是以性感红润见长,身材不再在曼妙的旗袍中若隐若现,而是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性感风姿。东方和西方的审美差距正在日益缩小,我们已经很难仅仅依靠表面的妆容来判断一个人的文化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中国的传统观念偏向于一个“藏”字,而西方则偏向于一个“露”字,中国现代的审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一切都那么见棱见角,一切都那么一览无余。当代的中国美女们离含蓄迷离的东方美已经日渐遥远,眼睛越割越大,鼻子越垫越高,离人的本真也越来越远……

东方美和西方美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美,我在这里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但美是一种文化的显现,当我们和传统美渐行渐远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逐渐淡漠与冷落的过程。当名模吕燕只有走到国际舞台上才能扬眉吐气,被人赞赏的时候,我们不禁悲从中来,就因为她长了一张太过中国的脸,被早已由高鼻深目的西化美人标准充斥头脑的中国民众们视而不见。现在的确是到了该唤醒流淌在我们血液里那份中国文化基因的时候了。美人不仅来自天赐,重要的还是需要依靠后天的精心修炼与调理,需要对自我的客观正视与对文化的深刻领悟。那么多的文化遗产被我们追寻,“倾国佳人”何时能再走进我们的生活?


《华清出浴图》[清]康涛,绢本设色,现为私人收藏。图中杨贵妃的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露,跟随其后。兼有香体和护肤功能的香露是古今美人共同的最爱。


“什么样的女人是美的?”就像“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这个困惑了古今中外所有智慧哲人的命题一样,很难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答案。因为美人之所以迷人,就在于它有千种风情,万种韵致,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什么样的中国女人是美的?”这个问题似乎实在了很多,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有着悠久灿烂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几千年以来对美人的理解与诠释。尽管我们很难用一种量化的标准来对中国美人进行界定,但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是逐渐积淀而成的,它和地域环境、人种特征、文化传统、哲学思想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一种内的逻辑性与恒定性,也有着和异域文化所截然不同的独特意蕴。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19:06:58 | 只看该作者



凤仙花
古代人们染指甲用的主要植物。使用方法是把凤仙花捣烂,加入少许明矾,再把枝液涂在指甲上,然后用布包裹过夜,转天就可以着色,反复数次,红艳透骨,经久不褪。



栝楼
因其有养颜的药效,故此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将其作为重要的护肤品原料,《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八中载:“栝楼,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谓之天花粉。⋯⋯主治⋯⋯悦泽人面⋯手面皱。”



白芷
又名芳香,具有美容芳香的功效,《神农本草经》明确指出其能“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是美容配方中的常见药。



青木香
具有美容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中载:青木香“可使人面悦泽”。


有关养肤、美容的古医方

为了彰显本真之美,除了用上文提到的化妆品进行适当的修饰,中国女人很注重对自我内在的保养。因此,中国古代的养颜术与养颜用品也是非常发达的。


古代女子妆容用品


在李渔的眼里,女子要称为美丽,首先便是要有一身雪白的肌肤。民间俗语称:“一白遮三丑”,“素者,白也。妇人本质,惟白最难”。由此可见,对于女性来说,护肤相比之化妆,就显得更为重要。否则即使是精心地一番浓妆艳抹,最终也只能落得个“只可远看而不可近观焉”的评价!因此,自古以来,有关美肤的医方比比皆是。

美容护肤,自古以清洁为第一位。在古代的清洁用品中,澡豆是最为讲究的一种。孙思邈《千金翼方》论曰:“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澡豆是类于今日香皂的洗面粉,以豆末和诸药制成,故名。在化妆前用澡豆洗面乃至洗身,可以洗涤污垢,保健肌肤,甚至可以因配药的不同,使之具备治疗雀斑等功能。澡豆在南朝时还只限皇家使用,但很快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了。

到了唐代,澡豆已成为贵族必备的美容化妆品,在唐代的很多医药典籍中都可看到其制作配方。除了澡豆外,在史籍中提到的洗面用品还有很多。比如北齐卢士琛妻崔氏靧《(音huì,即洗)面辞》中便云:“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取花红,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泽。取白雪,取花红,与儿洗面作华容。”再比如“化玉膏”,类似于今天的香皂或洗面奶,据说以此盥面,可以润肤,且有助姿容。相传晋人卫风神秀异,肌肤白皙,见者莫不惊叹,以为玉人。 其盥洗面容即用此膏。


吴绛仙画眉图


清洁之后,第二个步骤就是润肤,即涂面脂。面脂大多为白色,主要为护肤润面而用,如今日的润肤霜之类。当然,除了白色的面脂外,在唐代还出现了很多彩色的面脂。如“紫雪”、“红雪”、“碧雪”,因制作时加入有紫、红、绿色素,故名。这三者都有防裂护肤之功效,多用于冬季。之所以要加入颜色,应该和调整肤色有关,即利用补色的原理中和肤色。了解化妆常识的人都知道,肤色发黄,就用紫色粉底打底;肤色发红,就用绿色粉底打底;肤色发青,就用红色粉底打底。“紫雪”、“红雪”、“碧雪”的出现应该是唐代化妆美容逐步走向科学理性的体现。唐代帝王常于腊日把它们赐予群臣。唐刘禹锡《代谢历日口脂面脂等表》中便曾提及:“腊日口脂、面脂、红雪、紫雪雕奁既开,珍药斯见,膏凝雪莹,含夜腾芳,顿光蒲柳之容,永去疠疵之患。”面脂、面药等,除了最基本的滋润功效之外,大部分面脂配方中还加入了很多中药成分,使其也兼有美白、去皱、祛斑、令面色光润之功效。

唐代韩鄂《四时纂要》中便记载了一款太平公主秘法:

(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三月桃花末,涂面及身,二三日后,光白如素。

除了面部护肤,手部护肤也很重要,护手霜可绝不是我们今人的创造,它在古代叫做“手药”或“手膏”。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五中便有“合手药法”:

“合手药法:取猪胰一具 ,摘去其脂。合蒿叶于好酒中痛挼,使汁甚滑。白桃人二七枚,去黄皮,研碎,酒解,取其汁。以绵裹丁香、藿香、甘松香、橘核十颗,打碎。着胰汁中,仍浸置勿出,瓷瓶贮之。夜煮细糠汤净洗面,拭干,以药涂之,令手软滑,冬不皴。

除了护肤外,洗发的膏沐、乌发的膏散、润发的香泽、润唇的口脂、香身的花露与膏丸、到疗面疾与助生发的膏散丹丸,中国古代可谓应有尽有。大部分配方在中国历代的经典医书里都可以找到,可见中国女子的养颜术是和中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为中国女子的养颜提供了一种科学的保障。再加上中医讲究的是“防病于未然”,重视“固本培元”、“起居有常”,注重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和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就使得中国美人的美是一种依托于内在的质的闪烁,而不是依靠外在的修饰之功。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19:06:03 | 只看该作者
西汉贵妇辛追的化妆箱

中国对女子姿容的审美是有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先秦的孔子就已经提出“绘事后素”的观点,即修饰必须在素朴之质具备以后才有意义,它强调的是对人本真的自然美的诠释与显现。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对中国美女的描述中,很少会有强调浓妆艳抹,珠翠满头的词句。多是眉施浅黛,脸透微红,和西方的厚妆观念截然不同。这并不是说中国女子不注重修饰,而是说明中国古人对于女子修饰中“度”的把握是很看重的。明末清初文人卫泳在《悦容编》中对此有非常精彩的论述:

“饰不可过,亦不可缺。淡妆与浓抹,惟取相宜耳。首饰不过一珠一翠一金一玉,疏疏散散,便有画意。如一色金银簪钗行列,倒插满头,何异卖花草标。”

也就是说,女子妆容修饰一定要与她的身份、体形及时令、场合相适宜,如果一味追求珠光宝气,反而会显得俗不可耐。清代大文人李渔在他的《闲情偶记》中,对此则有着更为精到的见解:假若佳人一味追求“满头翡翠,环鬓金珠”,则“但见金而不见人,犹之花藏叶底,月在云中”,“是以人饰珠翠宝玉,非以珠翠宝玉饰人也”。因此女子一生中,戴珠顶翠的日子只可一月,就是新婚之蜜月,这也是为了慰藉父母之心。过了这一月,就要坚决地摘掉这珠玉枷锁,“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此二物者,则不可不求精善”。平常的日子里,一两件首饰就足矣了,但这一两件却一定要做工精细,工巧别致。如此方能既不为金玉所累,又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的功效。

这种对美的理解,并不是仅仅见于史籍,长眠于地下二千多年的西汉初期贵族夫人辛追,用她的妆奁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诠释。她的墓(即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有两个妆奁,一个为单层五子漆奁,一个为双层九子漆奁,不仅制作极为精美,而且保存得也非常完好。妆奁就是盛放化妆品的盒子,也就是现在意义上的化妆箱。她的妆奁里都有些什么呢?


上图是从这座墓葬中出土的“漆奁”,也就是辛追夫人盛放化妆品的妆盒,它是我国古代妆奁中制作最为精致的典型。不仅设计、花样、做工十分精美,里面的器物也非常实用,真让人难以想象两千多年前的女子对妆容之物已经如此讲究。九子漆奁中所盛放的物品各不相同,有假发、唇脂、木梳、香粉、胭脂等等。


除了梳妆器具与佩饰之外,两个妆奁中共放了大大小小9个盛放各种化妆品的小奁。有粉状的、油状的、块状的。其具体配方和用途目前暂时无法考证。但根据对汉代化妆史的研究,汉代的化妆品确信已存在的有:

——面脂(即涂面的香膏,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脂,砥也。著面柔滑如砥石也。”)

——香泽(涂发的香膏,汉刘熙《释名·释首饰》:“香泽,香入发恒枯悴,以此濡泽之也。”)

——妆粉 (妆面用的香粉,《赵飞燕外传》:“婕妤浴豆蔻汤,傅(敷)露华百英粉。”)

——胭脂(《中华古今注》曰:“燕脂盖起自纣,蓝花汁凝作燕脂。”)

——唇脂(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

——眉黛(汉刘熙《释名·释首饰》:“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

——膏沐(即清洁用品,《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等等。

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对这位汉代侯夫人的妆饰习俗有一个基本客观的了解:从辛追的妆具、化妆品、汉代化妆史及出土木俑的面部妆容来分析,其化妆步骤大概是这样的:首先要将铜镜从镜衣中拿出,用镜擦擦拭明亮。然后用“镊”拔去多余的眉毛。再敷上面脂润肤,用粉扑扑上白色妆粉,用胭脂或红粉淡晕双颊,然后用毛笔蘸染石黛描眉。最后用唇脂点染朱唇。从辛追的梳具和女尸身上附带的一些头饰分析,其理发当有以下几个步骤:先用“镊”拔去明显的白发,然后用“篦”篦去发垢,再用“梳”梳理真发,梳好后接上“假发”,盘成发髻,发髻用三只梳形“笄”来固定好。发髻梳好后,用“茀”刷上发油,再用“拨”松鬓,整理造型。最后带上少量但很精致的额饰。


中国历史上离我们最“近”的美人,应该是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追夫人。这位在墓葬中历经两千年不腐的古代贵妇人,经过专家的精心复原站在了观众的面前。复原后的辛追夫人塑像高1.58米,身穿鹅黄底色印花敷彩曲裾袍,柳叶杏核、俏鼻薄唇,皮肤白里透红,为我们认知古代美女的真实面貌提供了参考。


马王堆汉墓是中国20世纪考古史上的一个奇迹,不仅随葬品极多,而且保存得相当完好,出土服饰也是极为精美华丽,处处体现着墓主人生前奢侈的生活和对死后继续享受的追求。但从出土文物综合来看,我们会发现当时人们对器物的审美和对人物自身的审美在情趣上是有很大差异的。从器物装饰的角度来看,明显遵循的是一种“错彩镂金”的美。不论是文中介绍的妆奁、妆具、还是墓中出土的其他漆器、丝织品等,无不华丽异常,甚至被李泽厚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空前绝后”。而从人物自身妆容风格来看,则遵循的是一种“芙蓉出水”的美,即崇尚简洁,并不主张过分的修饰。例如首饰方面既无金、银、珠玉、簪钗、花钿,也未见耳饰、颈饰、手镯和戒指,仅见3只简单的发笄、3例假发资料、1串贴金叶的木花额饰。佩饰也不是很多,均是集装饰与实用为一体的“事佩”。如香囊是用来祛味、熏衣之物;容刀和红组带则应是彰显墓主人高贵身份的标志。

这正好诠释了我们前文所提到的对修饰的“度”的把握,即所谓“大朴不雕”。中国文化讲求人的内在人格的显现,而非外表的雕琢。在境界上,对人自身的审美是超越于对器物的审美的。毕竟,在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远远重于人对自然的征服。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19:05: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夺标 于 2016-2-12 19:24 编辑

古代美人最重视的是画眉

中国古代美人最重视的妆容项目是什么呢?是画眉。

中国女子画眉的风俗起源很早,《楚辞·大招》中便已有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而且中国女子很早就懂得将本身的眉毛剃去,用黛描绘了。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载:“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这里的黛,指的是一种天然矿石,又名“黛石”,用时在石砚上研成粉末,蘸水涂染眉毛。用黛描眉始于先秦,沿用于汉魏。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诗中就曾云:“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真实地刻画出了以黛画眉的女子形象。自隋唐以后,画眉墨取代了黛石,使用时只需蘸水即可,无需研磨,较之黛石方便了许多。当然,与今天女人用的眉笔相比,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除了远山眉,中国古代女子画眉式样还有很多。相传唐玄宗幸蜀时就曾令画工作《十眉图》: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至宋代,有一女子名莹姐,画眉日作一样,每天都有所不同。曾有人戏之曰:“西蜀有《十眉图》,汝眉癖若是,可作《百眉图》,更假以岁年,当率同志为修《眉史》矣。”但尽管名目式样如此之繁多,色淡而虚、如望远山的“远山眉”一直是眉妆中的主流,其似有还无、弯曲缥缈之态,衬托着一双秋波,真真是把中国女子含蓄温婉之美彰显得淋漓尽致。


上图是现代诸多《红楼梦》影视作品中,被红学家和观众最为认可的“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她与上图中的清代画家作品中的黛玉有着很高的相似度。仔细分辨,这种相似并非仅仅来源于相貌的相似,而是那种静雅飘逸,略带忧郁的神情和清新出尘的体态举止,更多的是神似。另外,在2006年电视剧《红楼梦》挑选演员的方案中,规定“老版黛玉”这样的单眼皮形象,一般不会入选,即使很出众,也只能饰演丫鬟,正代表了现代审美观的巨大变化。


古人对于眉妆的重视远远超过对眼睛的修饰,这其实是古今审美最大的差异,也是我们通过影视剧很难认识真实历史美女的一个原因。因为中国现代美容早已接受了西方重视眼妆的习惯,而如果在戏剧中真正还原古代妆容的本来面目,想来很难为观众所接受,影视剧的美术设计者当然也就不敢轻易尝试了。

既然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就要保持它的清晰与纯净。这也影响了中国古代女子对眼妆的态度。中国女子自古在化妆习俗中对画眉和使用胭脂情有独钟,却对眼睛的修饰少之又少。在历代仕女画中,我们很难寻觅到对眼睛的刻意修饰,全然一派“素眼朝天”。而且,在文学作品中歌咏美目,也多赞颂其神态之美,而绝少提及描画之事。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观”、“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艳体连珠》里吟咏美目时也云:“盖闻含娇起艳,乍微略而遗光。流视扬清,若将澜而讵滴。故李称绝世,一顾倾城。杨著回波,六宫无色。是以咏曼于楚臣,赋美眄于卫国。”全然是以神态见长。

细究中国古代的这种眼妆习俗,其实和中国人种的特点有很大关系。中国人属于典型的蒙古人种,天生多为单眼皮。所以不论从文学作品还是传世画作来看,里面的美女多为一双细长的丹凤眼。比如像汉代美后张嫣便是“蛾眉凤眼,蝤领蝉鬓”,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也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清代画家改琦擅画人物、佛像、仕女和肖像,尤以仕女画享誉画坛。上图是他精心绘制的《红楼梦人物图册》(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中的“黛玉图”,人物蕴藉雅逸、纤细清瘦、飘逸简适,不但体现了画家对黛玉形象的理解,也让我们得以窥见清代美女的一些标准。


化过妆的女性都知道,单眼皮由于上眼睑较厚,要想靠薄妆来画大是很难的,只有画长尚有可能。所以中国古典女子的眼睛往往是贵长不贵大,靠眼波流转来传情达意。而且,由于中国人的五官不像西方人那样起伏跌宕,相对比较平整和顺,所以细长的单凤眼其实是与整体的形象最为和谐的一种眼形,也是体现东方典雅美与含蓄美的特有元素。你看,那端庄静穆的汉传佛教佛陀,哪一个不是凤眼微睁,颔首微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5-4 18:59 , Processed in 0.06617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