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新鲜人

著名数学家冯康:开创了有限元理论

[复制链接]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978
发表于 2016-1-26 20: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30年代,苏州的家中,父亲曾做主订阅了一份叫做《国闻周报》的杂志,其中有一个叫“采风录”专栏专门刊登一些旧诗词,也有一些专栏刊登新文艺作品,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当时就曾担任一些新文艺作品专栏的编辑。四兄妹非常喜爱这本杂志,经常争相阅读。父亲在一种潜移默化中将文学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头。后来父亲说家中可以多订一份杂志,让孩子们自己决定。在冯康的主张下,家中又增订了胡适之主编的《独立评论》。
父亲很喜欢让孩子们自己决定,也非常尊重四兄妹的决定。当时家中除了杂志之外,在大哥倡导下还订阅了上海的《晨报》。《晨报》的影评最有特色,大哥是一个影迷,因此对这类的报纸很感兴趣。后来等到冯康可以做主决定,这份报纸又换成了上海《大公报》。

求学时代的冯康

四兄妹之间也相互影响。大哥冯焕从小爱学习,很喜欢读书,为弟妹们带了好头,使得家中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他们团结而独立,拥有各自良好的学习方法。除了姐姐冯慧,兄弟三人几乎从来不开夜车。他们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不是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的苦学,即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他们也都依靠自己的努力寻找合适的方法解决。

大哥进了高中以后,开始重视数理。他曾自己组装过收音机,从矿石机开始,后来发展为多真空管的超外差式收音机,这些都为他后来研读电机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哥在高中时用的大多是外国教材,如Fine的“Algebra”(代数),Millikan的“Practical Physics”(实用物理),3S的“ Analytical Geometry”( 解析几何)。兄妹之间经常相互传阅,大哥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不知不觉地感染了弟弟和妹妹。

虽然在冯氏兄妹的成长历程中,与父亲聚少离多,然而父亲对学业一丝不苟的要求和博学儒雅的身影却让冯氏兄妹印象深刻。1940 年,还在福建任职的父亲突然去世了,只有50多岁。冯家的顶梁柱瞬间坍塌,经济来源也因此断绝。由此,家境开始由殷实转为贫困。

当时的冯康远在重庆,在国立中央大学就读二年级。

是谁让飞翔的天使折断了翅膀?是谁让奔跑的鹿儿受伤,失去了速度与力量?原本正值风华,原本意气风发,却在最美丽的时光遭遇了最痛苦的磨难。从此,把遗憾留给了美丽的身躯,把意志化为一世的坚强……

2790

主题

3436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795
发表于 2016-1-27 11: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炼狱”风华

姑苏城里的和平往事,苏州中学年少的恋恋时光,随着抗日战争的烽烟四起,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1938年,告别了苏州城后,冯康与母亲、弟弟辗转至福州永安与父亲团聚。虽然当时只差半年就高中毕业的冯康已经不再有机会进入中学读完高中的最后课程,但他依然坚持在家自学,修完了高中课本与部分大一的课程。

1939年2月,冯康成功地考取了当时由教会创办的福建邵武协和学院数理系。半年之后,由于成绩优异,冯康还获得了奖学金。尽管如此,冯康始终觉得协和学院教学水平有限。只读了一个学期过后,冯康便于当年9月以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当时已经迁往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

此时,冯康正值风华正茂,原本以为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会是一帆风顺,前面的道路也应该是繁花似锦。谁知,如同被施加了魔法咒语一般,厄运接踵而来,冯康也因此遭遇了人生最艰苦的年代。

民国第一学府
冯康在重庆沙坪坝度过了丰富知识但又充满病痛的七年。
现在的重庆大学就是战时中央大学的所在地。

冯家三兄弟都曾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就是今天的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前身可以追溯至公元258年的南京太学,而近代校史则始于1902年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

1902年5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与东南名儒张謇、缪筱珊等人筹划新学,倡议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呈请开办师范学堂。1904 年11 月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开学。1906年5月,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两江师范学堂,创设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图画手工科,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近代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1911年底,两江师范学堂因辛亥革命而停办。

1914 年7月15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为校长,勘察两江师范学堂校舍,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 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是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1927 年6 月,国立东南大学为并入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以及江苏境内四所公立专门学校,易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又易名江苏大学,1928年5月定名国立中央大学。

抗战爆发后,国立中央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民党统治区69所高校被迫挥泪告别了昔日宁静美丽的校园,踏上了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绵延千里的西迁之路,这也就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可歌可泣的西部大迁徙。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发表于 2016-1-27 13: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夺标 于 2016-1-27 13:54 编辑

您可以去请教下我们这里数学家ishka教授(华人中最优秀的数理逻辑学者,也是最优秀的艺术史学者),你可以问他冯康、谷超豪的数学水准在世界数学界是什么地位。
你们苏州帮颇有些夜郎自大,你们江苏省明明出了一个虽然不是什么苏州中学毕业,但却是最优秀的华人数学家田刚教授,那水平远在你吹捧的这些学霸之上,你们却偏偏无视他,劝您及各位马甲别以“自干五”的态度来替中国科技抬轿子了!

751

主题

1323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507
发表于 2016-1-29 14: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辣辣 于 2016-1-29 14:44 编辑
夺标 发表于 2016-1-27 13:20
您可以去请教下我们这里数学家ishka教授(华人中最优秀的数理逻辑学者,也是最优秀的艺术史学者),你可以 ...

不是有人在骂田刚吗? 而且是他的老师丘成同。说他的论文是抄袭的,你不知道?

751

主题

1323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507
发表于 2016-1-29 14: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37年11月,中央大学最后一批学生到达重庆,学校顺利西迁入川,校址设在重庆沙磁区沙坪坝松林坡。抗战期间,虽然物资缺乏,生活艰苦,在遭受日军飞机持续五年的疲劳轰炸下,仍然没有能够阻止国立中央大学的成长。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师生返回南京,1946年11月1日开学时全校设文、理、工、农、医、法、师范七个学院,为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1949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更名“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去“国立”二字,称“南京大学”。

民国时期的中央大学规模之大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也正是这民国第一学府,让冯家兄弟先后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1933年,冯康的大哥冯焕考入中央大学电机系。在那个年代,大学的电机工程被认为是最有用的,也是出路最好的,因此学子们趋之若鹜,特别是国立中央大学的电机系成为最难考,竞争也是最为激烈的系。

1939年,也许是受到大哥的影响,也许是好胜心太强,冯康同样报考了中央大学的电机系。9月,冯康被录取了,而且是第一名的好成绩。

抗战时西迁至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校门

大学一波三折

原本以为如愿以偿考上了国立中央大学后,冯康的求学生涯就会顺顺利利,没想到,事实并非如此,冯康所一心向往的大学生活竟也是一波三折。

入学之后,尽管学习着最热门的电机工程专业,但冯康逐渐发觉工科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领域,也不能满足自我追求与挑战。于是他决定从工科转到理科,锁定的目标是物理专业。

按照当时学校的规定,一年级转系不会影响毕业,但是二年级转便会对毕业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冯康提出转系申请的时间已经太迟,因此到二年级冯康还是没能转读物理。于是,他不得不同时修读电机和物理两个学系的课程。这样一来,学习负担过重,对冯康的身体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一种可怕的疾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悄悄在冯康的体内滋长。

“转系风波”最终也影响到冯康推迟毕业。

然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正是这其中的曲折,使得冯康完成了相对系统的工科训练,为他后来在理科方面的发展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407
发表于 2016-2-5 21: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千世界 于 2016-2-5 21:41 编辑


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学生宿舍

上个世纪40年代,在国际数学领域正是法国布尔巴基(Bourbaki)学派盛行时期。1935年,法国有十几位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年轻数学家,他们打算一起为法国的大学生们编写一本分析教科书。在讨论编写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仅仅局限于编写教科书是不够的,他们认识到法国的数学已经不再唯我独尊,大部分的新数学来自德国和其他国家。为了将这些新领域的数学带到法国,让法国新生一代有所了解,他们对德国及其他国家的数学进行学习消化,又加以独创,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学派。这就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数学家集体——布尔巴基学派。布尔巴基学派以布尔巴基的名义发表著作,主要是多卷本的《数学原理》(现已出版41 分册),以及1939 年出版的《集合论总结》、1940 年出版《一般拓扑学》的第一、二章(拓扑结构),1942 年出版第三、四章及《代数学》的第一章(代数结构)。那些创立布尔巴基学派的年轻人后来都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也成为当代著名数学家。布尔巴基学派掀起了数学抽象化的高潮。这股潮流也波及到中国大学中有志于数理科学的学子们。

正在就读大学三、四年级的冯康,那时差不多已经将物理系和电机系的主要课程读完。热爱读书又对学术新动向有着敏锐嗅觉的他,迅速地捕捉到这种数学的新动向,于是他的兴趣从物理学转到数学,而且更倾向于抽象的纯粹数学。

冯康在无涯的学海中一波三折,兜了个圈,最终停留在让他倾注了毕生心血也取得了卓著成就的数学方面。也正是这个圈,才能成就他后来在应用数学方向的造诣。

许多学者对冯康大学时的这段经历都特别关注,甚至在他们看来,这段经历为冯康的数学家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学科基础。

这是著名的中央大学松林坡

正如美国科学院院士拉克斯( Peter Lax)教授在他的悼念文章中所指出的,冯康的早年教育背景微妙地形成他后来的兴趣。作为应用数学家而言,工程和物理方面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他的经历可以说是培养应用数学家的最理想的方式。从事应用数学方向研究,尤其是在工程方面应用的学生和学者,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如果从大学开始一直都在数学系学习,在后来的应用数学研究工作中,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它们大都来自于对物理和工程知识的缺乏。而从事工程和应用物理的研究工作者,也时常由于数学知识的欠缺无法迅速和巧妙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一个应用数学家具备了工程、物理和数学三个方面的背景,他在很多方向的研究便会顺畅许多。

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冯康一方面在为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孜孜以求;另一方面,也必须要承受抗战时期生活环境的艰苦与困难。

迁往重庆沙坪坝的国立中央大学,虽然暂时避开了抗战的烽火前沿,但学校依然有日寇的飞机来轰炸。许多校舍和课室都是临时搭建的,房顶都是用草铺成的,墙是用竹子编的,在外面涂上泥巴,然后在外层刷上石灰水,而宿舍是大统舱式的,几十个人挤一个房间, 那种艰苦的条件今天是无法想象的。

尽管当时生活环境恶劣,但大学生们的精神生活还是很丰富的。其中许多爱国的热血青年,他们求学一方面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是为了救国。同学们看到国家危难,由于落后导致被人欺侮,因此大家都暗暗努力,想要通过自身的学习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一点贡献。他们通过读书学习科学知识,也通过书籍了解各种文化和文学。与哥哥同样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的冯端回忆到:“那时,我们可以看很多的书,南大图书馆的藏书只是一个途径,另外我们可以有很多的‘影印书’也就是当时的‘盗版书’。我们喜欢阅读一些国外英文原著和各种文化和文学类的书籍。”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18 20:13 , Processed in 0.05605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