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93|回复: 3

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型 (图文)

[复制链接]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发表于 2015-11-30 14: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型: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的妻子和女儿 (图文)


托尔斯泰在安娜身上糅合了普希金的妻子与长女两个现实中的女性形象。





俄国美人娜塔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

        娜塔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妻子。良好的教育,社交圈必不可少的见识、口才、仪态和气质,当然还有她的美貌使得她的声名一直被流传。
  
资料
  娜塔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Nataliya Nikolaevna Goncharova,181.9——1863.11)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妻子。1812年,出生在莫斯科。幼年时代,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社交圈必不可少的见识、口才、仪态和气质。真正值得一提的是她的美貌。这是改变她既定命运的根源。1828年,在一次舞会上,与普希金陷入了爱河。

婚姻



多情的诗人立即向娜塔丽娅的父母求婚,一开始遭到了拒绝,但最终还是如愿以偿。错误从这一刻起就不可挽回地开始了:普希金的风流天性使他注定不适合成家立业,娜塔丽娅所受的传统教育使她注定不适合与性情如此狂放的诗人共同生活,而他们之间原本脆弱的情感纽带更注定经受不起风流时代对夫妻感情的强大冲击。

婚姻不幸的暗示
  可惜他们都未从婚前的种种预兆中得到警示,及时地从这场注定悲剧的婚姻中解脱出来。随着教堂钟声的响起,毁灭的进程也拉开了帷幕。
 在婚礼上,发生了两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戒指掉在地上,蜡烛熄灭了。同时,他还想起德国女占卜师A·F·克赫戈夫对自己命运的四种预言:发财、升官,命中有两次流放,将备受国人尊崇,以及如果普希金在一生的第三十七年不遇到来自一名高个子金发白肤男人的不幸,他就可能活到长寿。但当时,谁都不知道预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娜塔丽娅

裂痕
  真正的裂痕是从婚姻的当事人开始的。婚后的娜塔丽娅恪守着道德规范,过着寻常的家庭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对于情感恣肆的普希金来说,平淡的夫妻生活无异于牢笼。虽然娜塔丽娅的美貌举世公认,也是普希金引以为傲的资本和后来的无穷妒忌的根源,但他并不满足于一夫一妻的平淡生活。
  普希金和娜塔丽娅的两个姐姐有了私情,甚至还得到了娜塔丽娅的默认。除此之外,无论婚前还是婚后,普希金口无遮拦地把自己的风流韵事不断告诉普希金娜,致使她经常在夜里偷偷哭泣。
  丈夫的放纵,让娜塔丽娅颇有微词;丈夫的冷淡,则让她有理由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她频频出席上流社会的各种聚会。于是,很快在她周围聚集起一群狂热的追求者。
预言中的追求者
  那个预言中的“高个子金发白肤男人”出现了,他就是来自法国的丹斯特,一名近卫重骑兵团军官;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加入了追求者的行列。
  
丹斯特
     虽然,普希金本人风流多情,但他无法忍受自己的妻子被别人追求。特别是那个叫丹斯特的漂亮男人出现后,他变得更加忧虑重重。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就让普希金极为不快。不可否认,丹斯特是个很会讨女人欢心的有男性魅力的家伙,娜塔丽娅与他的交往是愉快的。虽然一开始,娜塔丽娅表现出一位忠于家庭的好妻子的正直,多次拒绝丹斯特的求爱,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和丹斯特不懈的努力,以及普希金的敌人们的撮合,他们开始幽会。普希金却说,他真正开始仇视丹斯特,是因为他与娜塔丽娅的姐姐卡特琳·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相好,而卡特琳原先崇拜的是普希金,并和普希金发生了关系。后来因为吃丹斯特的醋,与他反目成仇。与丹特斯相好的她更是不让普希金再进她的房间,并最终与丹斯特结为夫妻。为了娜塔丽娅和卡特琳,普希金同丹斯特约定决斗。
  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与丹斯特的决斗中,被丹斯特提前开枪击中。他挣扎着向丹斯特开枪射击,以为射死了丹斯特,就放弃了第二次射击机会,但击中的只是丹斯特军服上的一颗金属纽扣,丹斯特装死得以侥幸逃生,荷兰公使宣布决斗结束,上尉便从地上爬起来,普希金要求补上第2枪,被公使拒绝。据说,沙皇“听从”了普希金的“劝告”,虽曾派人阻止这场决斗,但派出的人却被故意说错了地方,没赶上决斗。
普希金的赞词
  2月9日,普希金被送回家中,呻吟了3天3夜,普希金在呻吟中对普希金娜说:“你没有任何过错。” 2月10日,普希金去世。丹斯特被降为列兵,驱逐出国,带着妻子到法国度过余生。普希金死后第7年,有一位正派军人,不仅爱普希金娜,也爱普希金的孩子,他曾求婚,却遭拒绝。普希金娜没有听从丈夫的嘱咐,从24岁丧夫到51岁病逝,她独自养育着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和自己生育的4个年幼的孩子,承受着红颜祸水的猜测和指责,守了一辈子寡。普希金曾为太太写道,“我爱你的心灵,胜于你的容貌”,这一点,普希金说得没错。

                               二、子女


一、长女:玛利亚,小名玛莎,1832年5月19日生于圣比得堡。作为家庭的第一个孩子,自然获得了父母的喜欢和爷爷奶奶的宠爱。普希金与父母的关系虽不融洽,但这并没有影响爷爷奶奶对孙女的感情,他们把小玛莎看作家庭的小天使。1833年谢尔盖·利沃维奇(普希金的父亲--笔者注)在给女儿的信中高兴地写道:“小家伙……可爱极了,就像个小天使……我想,亲爱的奥利卡,你只要见到她,就会忍不住给她画下来,因为她使我们想起的正是拉斐尔所画的天使。”


  的确,小玛莎长得非常漂亮,她继承了母亲的美貌和父亲的才华,热爱俄罗斯文学,具有非凡的音乐天赋,不仅弹得一手好钢琴,而且画画得很漂亮,9岁时就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和法语。玛利亚16岁进入首都彼得堡叶卡捷林尼斯基女子学校学习,4年后毕业被选进皇宫,做皇后的女官。这即是一份荣耀的工作,因为很少有人有这样的荣幸侍候皇后,教育皇子,但同时又是一份清苦的差事。因为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消耗在同性对象上了,这样,直到1860年4月,28岁的玛利亚才出嫁,丈夫是禁卫军骑兵团中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加尔通格。
     列昂尼德与玛利亚同岁,50年代初在帕热斯基中等武备学校学习,1852年毕业后分到禁卫军骑兵团。恰恰在一年前和一年后,玛利亚的两个弟弟亚历山大和格里戈利先后从该校毕业,进入同一骑兵团服役。正是通过同宿校友和同壕战友,列昂尼德认识了未来的妻子。
     婚后的生活总的来说是幸福的。列昂尼德忠于职守,勤勉工作,多次受奖,1870年4月17日因〃出色的工作〃被提升为少将。玛利亚聪明能干,贤惠漂亮,里里外外一把手。
     但不幸的是,1877年10月,丈夫列昂尼德因遭诬陷被送上法庭审判,由于不堪耻辱,开枪自杀,保持着高傲的人格。
     丈夫的不幸去世给玛利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1877年10月24日她在至舅舅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冈察洛夫的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舅舅和舅妈,你们的来信收到,非常感动,谢谢你们的同情和邀请……。丈夫的不幸死亡对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时我去洲法院时,希望看到他活着,而当我发现他已经停止呼吸时,顿时忘记了我们以前的争吵,想起的只是我们曾经有过的快乐日子。此刻,我愿意付出一切,只要他能复活。哪怕是一刻钟也好……”


丈夫去世后,玛利亚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她孤身一人,不得不投靠亲友,过着半漂泊的生活。多数时间,玛利亚住在大弟弟亚历山大家,帮助他照顾和教育孩子们。姐弟俩的感情非常深,晚年时经常在一起。夏天一块到同母异父的妹妹阿拉波娃家做客,冬天则在家里坐在壁炉前喝茶,聊天,回忆童年的快乐时光。
       列夫·托尔斯泰和玛利亚只见过一面。那是1860年在图拉城的一次舞会上,当时普希金娜只有28岁(安娜28岁!),她那使众人为之侧目的美貌和超凡脱俗的的风度给托尔斯泰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那双灰色的带着一丝淡淡哀愁的眼睛,在黑色的修眉和和长长的睫毛下像一泓秋水,清澈而深沉,使人想起其父普希金的风韵。托尔斯泰把这个生活中摄来的原型,气韵生动的保留在他的记忆中,十四年后用她作原型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这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现在,俄罗斯的列夫·托尔斯泰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张普希金娜新婚后不久的肖像画,这张肖像画托尔斯泰从未见到过,但小说中出现在舞会上的安娜竟在外貌、神态、服饰上都与这张肖像画惟妙惟肖,这传为文学史上的佳话。
     在兄弟姐妹四人中,惟独玛利亚没有孩子,但她的寿命最长,1919年3月7日去世,享年87岁,葬于莫斯科顿斯科依修道院公墓。




     二、长子:亚历山大,小名萨沙或萨什卡,生于1833年6月6日。儿子的诞生,给家庭带来了莫大的欢乐,普希金自己承认,萨什卡是他最喜欢的孩子。1835年10月2日普希金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为什么玛莎的情况一点都没写?虽然我特别喜欢萨什卡,但玛莎的淘气样子也很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父亲对孩子们的思念之情。


     与姐姐玛利亚一样,萨沙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聘请了家庭教师教法语、德语、俄罗斯文学、历史等。1845年11月,在母亲的张罗下,12岁的萨什卡进入了彼得堡第二中学读书。三年后,根据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命令进入帕热斯基中等武备学校学习,1851年8月以近卫军骑兵少尉衔毕业,来到团长是继父朗斯柯依骑兵团服役。1858年11月8日,亚历山大与继父的侄女索非亚·亚历山大罗夫娜·朗斯卡娅结婚。这桩婚姻对于作为母亲的娜达丽娅·尼古拉耶芙娜·普希金娜--朗斯卡娜来说,是最美满不过的了:前夫的儿子娶了后夫的侄女儿,为家庭的和睦和幸福打下了稳固的基础。普希金娜完成了夙愿,聊可以告慰已长眠地下的前夫普希金。


     索非亚·亚历山大罗夫娜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妻子。婚后她把自己的一切全部奉献在丈夫和孩子们的身上。她与亚历山大共生有11个子女。但不幸的是,由于生育过多,家事繁重,损害了健康,于1875年4月8日因患肺炎而去世。届时不到40岁。丢下一堆儿女,含恨而去。索菲亚后来嫁给了尼古拉一世的孙子米哈伊·米哈伊洛维奇大公。米哈伊大公娶索菲亚受到了当时的沙皇,他堂兄亚利山大三世的反对(有传言说索菲亚的母亲,也就是普希金的小女儿是他妻子和沙皇尼古拉一世的私生女,那么,索菲亚和米哈伊就是表兄妹,在俄罗斯,表亲是不能结婚的,除非得到大主教的同意),但是米哈伊大公执意娶索菲亚,亚历山大三世去世后,他们就离开了俄罗斯,从而躲过了俄国大革命,米哈伊大公的兄弟多死于大革命期间。米哈伊大公与索菲亚的小女儿娜杰日达公主后来嫁给了蒙巴顿公爵和黑森公主维多利亚的长子乔治,成了现英国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的亲舅妈。




       这里寻要交代的是,普希金1837年去世后,其妻普希金娜于1844年嫁给了朗斯柯依将军,组建了新的家庭。在这个新的家庭里,亚历山大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作为长子,他对继父的尊敬,对母亲的关心和体贴,在兄弟姐妹中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爱我们的母亲,怀念父亲,尊敬继父朗斯柯依。”正是这种尊敬赢得了继父的关爱,朗斯柯依把小普希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从各个方面给予关心和爱护,即使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一视同仁。因而兄弟姐妹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好,这一点使他们的共同母亲普希金娜--朗斯卡娅感到非常欣慰。


        但遗憾的是,普希金娜--朗斯卡娅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于1863年11月26日病逝,终年只有51岁。母亲的过早去世给亚历山大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他的孙女回忆说:“我的爷爷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普希金非常爱自己的母亲,不论是青年军官时,还是结婚之后,他每周六都在娜达丽娅·尼古拉耶夫娜那里度过。星期六对于他们俩来说是怀念普希金的日子。曾祖母向祖父倾诉内心的痛苦,讲述对普希金最后日子的悲伤回忆。”


      1861年亚历山大以少校军衔退役回家,第二年开始担任莫斯科省布罗尼茨基县第三区调停官之职,直至1866年。1867年再次服役,在维纶斯基军团担任中校,1869年晋升为上校。1879年7月15日被任命为第十三骠骑兵纳尔夫斯基团团长,并率团参加了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4页最后一行)1878年12月,因指挥出色、作战勇敢,被奖给金乔治军刀。1880年7月1日晋升为少将,并被任命为第十三骑兵师第一旅旅长,沙皇侍从武官。
     1883年,亚历山大第二次结婚,妻子是玛利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巴甫洛娃。但这次婚姻不很成功,据比比柯娃回忆说:“玛利亚·亚历山大罗夫娜……经常抱怨老头子丈夫,赶走他前妻的孩子,不给他晚年安宁。自1895年6月,亚历山大开始担任莫斯科皇家男子商校教学部主任,1898年9月16日被任命为叶卡捷林尼斯基和亚历山大洛夫斯基女子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这个职务他一直担任到1913年。在长达15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亚历山大忠于职守,努力工作,殚精竭虑,为俄罗斯女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914年7月19日,当听到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消息后,亚历山大激动而死,遗体葬于维涅夫斯基县马雷吉诺村,1963年移葬于挈坷夫城。




    三、 次子,格里戈利,小名格里沙,出生于1835年5月14日。两天后,普希金在致丈母娘的信中写道:“亲爱的娜达丽娅·伊凡诺夫娜:饿哦荣幸地祝贺您又添了一个外孙格里戈利,请您为他祝福。”普希金之所以将小儿子取名为格里戈利,是为了纪念自己某个坚强不屈的祖先--格里戈利·普希金。一年后,1836年5月14日,当小格里沙满周岁时,远在莫斯科的普希金致信妻子:“今天是格里什卡的生日,向他和你一并祝贺!我将为他的健康干杯。他是否又有了小弟弟或小妹妹?等我回来,我正准备来到你的身边。”在这封信里,我们可以读出普希金的儿女之情,读出他对孩子的关心,对妻子的爱。


     但不幸的是,这种父亲的关心和爱护小格里沙并没有享受多长时间。8个月后,不到两岁的格里沙就永远失去了父亲。从此,他和哥哥姐姐妹妹们一起在母亲的哺育下成长。格里沙遗传了母亲的外貌和性格,长的很帅,性格活泼,喜欢淘气很顽皮。1848年,母亲将他送进彼得堡第二中学寄宿读书,一年后进入哥哥所在的帕热斯基中等武备学校学习。1853年毕业,获近卫军骑兵少尉衔,与哥哥一样,来到继父朗斯柯依近卫军骑兵团服役。1860年被任命为独立近卫团团长的副官。两年后以骑兵中校衔调到内务部工作。1866年退役,转为七等文官,定居普斯科夫省。
     这里一个有趣的问题是:1866年格里戈利只有31岁,正是年轻有为,前途不可限量的年龄,为什么要退役离开京城来到乡下呢?按他自己的解释是:“宁可穷,但穷得高尚。宁愿不和彼得堡的权贵们争斗。”在这个解释里我们似乎听出了某种铉外之音。原来,我们的这位风流王子看上了彼得堡上流社会的一个美女,向对方求婚,但遭到拒绝。这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因而一怒之下,他要求退役,永远离开了彼得堡。但是,格里戈利并不是一个人来到乡村,在他的身边还带来了一位腼腆的法国姑娘。奇怪的是,格里戈利没有和这位法国姑娘结婚,但却和她在一起生活了将近20年,并生有三个女儿。直到1883年10月,格里戈利才与这位法国姑娘友好分手,与瓦尔瓦拉·阿列克谢耶夫娜·梅利尼柯娃正式结婚。


      自从离开京城之后,格里戈利一直住在乡下,他不出风头,不追逐名利,平静、安静地过着一种田园式乡村地主的生活,米哈伊洛夫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凝结着他的劳动和关心。今天我们看到的作为米哈伊洛夫村一景的大榆树就是当年格里戈利亲手栽种的,还有他建造的石谷仓。
     1899年,在纪念父亲普希金诞辰100周年之后不久,格里戈利随妻子一道来到维尔诺(今维尔纽斯)妻子的庄园马尔库贾依。在这里,他与瓦尔瓦拉幸福地欢度晚年,直到1905年8月去世,遗体葬于梅利尼科夫家族公墓。




            四、小女,娜达丽娅,小名达莎,1836年5月23日出生于圣比堡石岛。还在年初,普希金等待家庭新成员诞生的时候,写信给好朋友那晓金说:“我的家庭不断扩大,成员越来越多,他们围着我吵吵嚷嚷。现在,我觉得对生活没什么值得抱怨的了,老了也不可怕。单身汉在世界上多么寂寞,他看到新的年青一代感到遗憾;而一个家庭的父亲看到周围的年青人则一点嫉妒心都没有。因此我们结婚是多么正确。”信中父亲的荣耀感溢于言表。


                                          
            普希金妻子娜塔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画像  


             达莎继承了母亲的美貌,长得像母亲一样,非常非常的漂亮。被称为“美丽母亲的漂亮女儿”。同时,她又遗传了父亲好冲动的性格和激情、高傲、任性。当她长到十几岁时,已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公主。人们对她的美赞不绝口,把她比作彼得堡上空一颗耀眼的星星。请看著名小说家扎格金的儿子1856年的描述:“我一生中从来未见过有哪一个女人像诗人普希金小女儿娜达丽娅·亚历山大罗夫娜那么漂亮。高高的个子,匀称的身材,华美的双肩,白净的脸庞,全身透射出一种耀眼的光芒。尽管脸部线条不十分端正,使人想起她那伟大父亲的非洲血统,但她完全称得上是个大美人儿。另外,在这美丽的外貌上面再加上智慧和热情,不难想象,娜达丽娅·亚历山大罗夫娜在上流社会的舞会上吸引着多少人围着她转,在她的周围是整个彼得堡的公子哥们在向她献媚。”
          1853年2月,不到17岁的娜达丽娅不顾母亲的反对,执意嫁给了中校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杜别利特--即宪兵司令老杜别利特的儿子。这是一桩不成熟又不成功的婚姻。丈夫米哈伊尔酷爱赌牌,不仅输掉了自己的全部财产,而且还陪进了娜达丽娅28000银卢布的陪嫁。妻子的美貌既令他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更多地是令他吃醋,因而千方百计地挖苦嘲笑,辱骂殴打。但娜达丽娅同样不甘示弱,针尖对麦芒,家庭战火越演越烈,于是,双方于1862年分道扬镳。
         小女婚姻的不幸加速了母亲病情的恶化。娜达丽娅·尼古拉耶芙娜·朗斯卡娅当时正在国外疗养,当听到小女离婚的消息后,不顾医生的劝阻和健康状况的不允许,坚决要求回国。但回国后,她的健康就像燃烧的蜡烛一点一点地消耗殆尽。半年后含恨离开了人世。
         娜达丽娅与杜别利特共生有三个孩子:娜达丽娅、列昂季依和安娜。离婚后,除小女安娜归丈夫抚养外,两个大孩子都留在身边。
         1867年7月1日,娜达丽娅在伦敦与德国王子尼古拉·维利格尔姆·纳萨乌斯基结婚。尼古拉是亚历山大二世的舅子,早在1856年在彼得堡一次隆重的招待舞会上他就认识了娜达丽娅,随后还发生了一段浪漫史,这或许是娜达丽娅与杜别利特婚姻悲剧的原因之一。
       娜达丽娅与尼古拉结婚,是非皇族与皇族通婚。按照习俗,她不能冠丈夫姓氏。鉴如此,尼古拉的姐夫格奥尔格·维克多王子于1867年7月17日赐娜达丽娅梅连贝尔格伯爵夫人称号。婚后40多年,娜达丽娅大多数时间住在丈夫领地维斯巴顿,很少回俄罗斯。1880年,她来到莫斯科参加父亲纪念像揭幕典礼。
        娜达丽娅与尼古拉共生有三个儿女:索非亚、亚历山大、格奥尔格·尼古拉。
        娜达丽娅于1913年3月10日在法国卡恩市大女儿索非亚家中去世,享年77岁。由于死前她已知道,德国在位公爵不同意她死后葬在皇家墓地,因而一怒之下,立下遗嘱,将尸体火化,骨灰撒在丈夫的墓地上。这样,娜达丽娅的遗体于3月20日火化,骨灰运到德国维斯巴顿,撒在丈夫尼古拉坟墓的上面,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死后与丈夫在一起的遗愿。
        普希金不仅不是一般的贵族,而且与皇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他的的子嗣,也与俄国和欧洲王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867年,小女儿娜塔莉娅嫁给德国王子尼古拉·维利格尔姆·纳萨乌斯基,1891年,这个小女儿的女儿索菲娅,也就是普希金的外孙女,与俄国大公结婚,他们的女婿的侄子,就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
         



                              三、普希金后代介绍
   普希金后人没有一位是诗人,普希金在世不长,38岁便匆匆结束了自己光辉的一生。普希金与娜塔莉娅有4个子女,分别为: Maria(玛丽亚,出生于1832)、Alexander(亚历山大,出生于1833年)、Grigory (格里戈里,出生于1835), 和Natalya(娜塔莉娅,出生于1836)。普希金子女中只有亚历山大和娜塔莉娅有后代。娜塔莉娅嫁给了王子Nikolaus Wilhelm of Nassau(拿骚的威廉·尼古拉斯);他们的孙女Nadejda(娜代日达)嫁入了英国王室。诗人后代遍布全球,包括英国、德国与比利时。其中大约50个生活在俄罗斯,其中包括Tatiana Lucas(塔提亚娜·卢卡斯),她的曾祖母(普希金的孙女)嫁给了尼古莱·果戈理的侄子。卢卡斯女士目前生活在俄罗斯莫斯娜代日达科州的克林。
   格里戈里同他父亲一样,英年早逝,身后没能留下骨肉。长子亚历山大向下传了3代,至玄孙亚历山大·格里戈里耶维奇。不幸的是,这位玄孙于1992年意外去世,没有结婚,没有生子。他的老父亲,格里戈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异常悲伤地说道:“现在我成了惟一一位普希金直系后裔。我一死,普希金的直系血脉便中断了。”1997年10月17日,还差两个月便84岁的格里戈里·格里戈里耶维奇离开人间。
  目前,全球各地大约有250位普希金的后人,他们都是普希金亚历山大和娜塔莉娅的子孙,而且绝大部分是女性。据俄新社报道,在普希金众多的后人中,的确没有一位诗人。只有电气工程师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曾经写过一首诗,献给自己的未婚妻,算是轻微冒犯了一下普希金族人不得写诗的禁令。
重读《安娜·卡列尼娜》


文:兰台居士


    研究经典,是很多作家成功的经验。金庸研究了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学会了多线条的小说技巧;巴金研究了《红楼梦》,《家》《春》《秋》里有明显的“红楼”痕迹。如今正火的莫言也说,他经常翻阅的书籍,也就是那么几十本经典。于是,我又有了重温名著的欲望。


       我便再一次与《安娜·卡列尼娜》相会,就像跟一个阔别多年的十分友好的朋友相会。我一下子就能从“朋友”的外表上找到过去的回忆。那绿色的封面,那曾经令我激动品味的插图,那一行行用水笔画出的横线,那歪歪斜斜的写在空白处的批语,总之,我在小说中留下的记忆,一下子又回到了我的脑海。那种岁月已逝产生的情感震波,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高尔基说,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在我看来,这是人类为自己所建立的三座纪念碑。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称赞《安娜·卡列尼娜》时说,当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与之媲美的作品。
再读《安娜·卡列尼娜》,我完成了两个任务。
一,小说的结构
       我在写作时,最感苦恼的就是结构问题,我要争取从大师中找到秘诀。《安娜·卡列尼娜》采用并列交叉的结构组织故事。一条线是安娜、卡列宁、沃伦斯基,这条线包括俄罗斯上流社会,比如,李迪雅伯爵夫人社交圈,培特西社交圈。
       一条线是吉提、列文,这条线包括列文的农庄,列文的尼古拉哥哥、作家柯兹尼雪夫哥哥,谢尔巴茨基家族。
       托尔斯泰又用奥勃朗斯基将两条线索连在一起。奥勃朗斯基是安娜的哥哥,是吉提的姐姐陶丽的丈夫。
       “幸福的家庭处处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奥布朗斯基与家庭女教师发生暧昧关系,妻子要与他分手,奥布朗斯基当时正债务累累、正准备处理一片森林。他不得不妥协,她求救于妹妹安娜。安娜便乘火车到达莫斯科,正好沃伦斯基母亲也和安娜一起乘坐一列火车。奥布朗斯基去火车站接妹妹,沃伦斯基到火车站接母亲。安娜与沃伦斯基相遇。
       故事就这样交叉又紧密的开始向前推进了。
       安娜陷入对沃伦斯基的爱情中——安娜在舞会上的风光——安娜与卡列宁的矛盾——安娜与沃伦斯基发生关系——沃伦斯基赛马——安娜与沃伦斯基关系的暴露——安娜与卡列宁的矛盾升级——安娜生小孩、生命垂危——卡列宁对沃伦斯基的宽恕——沃伦斯基的自杀未遂——安娜与沃伦斯基出国——安娜与沃伦斯基出现矛盾——安娜与沃伦斯基回国、与上流社会的矛盾——沃伦斯基变心——安娜卧轨自杀。
       列文向吉提求婚遭拒绝——列文同哥哥的交往——吉提在舞会上的失败——列文在农庄——吉提失恋、生病、出国疗养——吉提回国后的心情变化——吉提与列文重新燃起爱情的烈火——吉提与列文结婚——吉提与列文的幸福——列文的宗教情结——吉提生下一个男孩——列文的困惑与矛盾。
       两条线索分别表现了托尔斯泰对于生活、哲学、宗教等等的思索。两条线索又互为镜鉴、对比,比如安娜和吉提,爱情的对比、审美的对比,一时安娜处于生活的巅峰,吉提处于波谷;一时吉提处于巅峰,安娜处于波谷。对比中读者自然地领悟到作者的价值取向。
二,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
       对于安娜这个人物的定性,托尔斯泰一直处在矛盾中。安娜的原型原是一个不贞的妻子、一个风流放荡的女人。后来大师越来越不满足于自己对于人物的认识,他联系到俄罗斯社会问题,决定提升原型安娜·斯捷潘诺娃的形象意义,决定以诗人普希金的女儿普希金娜为原型再造安娜形象。1860年,大师和普希金娜见面时,普希金娜28岁(安娜也是28岁),她那让众人为之倾倒的美貌和超凡脱俗的风度给大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普希金娜那双灰色的带着一丝淡淡哀愁的眼睛,在黑色的秀眉和长长的睫毛下像一泓秋水,清澈而又深沉,让人想到普希金的风韵。后来,托尔斯泰借助吉提的眼睛这样描写安娜·卡列尼娜,“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的蓬勃的卷发是迷人的,她的小脚小手优雅轻快地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机勃勃的、优美的脸蛋是迷人的……”安娜不仅美貌如静夜行空的明月,而且饱含激情,富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挖掘人物,始终是作家坚持的方向。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主要有两点:一是自身性格的矛盾,一是俄罗斯上流社会这个巨大的杀手。
    一方面,安娜勇敢的向传统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世俗的观念挑战,把爱情幸福当成生活最高的理想的境界,不惜一切代价去得到它,包括生命。另一方面,她又时时向传统道德和世俗的观念妥协,从内心深处觉得犯罪。
    安娜和沃伦斯基出国,就等于是向彼得堡上流社会公开宣战。培特西的社交圈里,人人都有情人,大家心照不宣,不打破现有的生活格局,相安无事,自然而然。李迪雅伯爵夫人的社交圈有他们的自尊和脸面,安娜和卡列宁的摊牌,就是掐断了回到上流社会的后路。安娜回到彼得堡后,想无所顾忌的以新的安娜进入社交界,当她执意要出现在剧场时,不仅那些贵妇人们避而远之、往安娜身上泼污水,就连沃伦斯基也觉得脸面无光。没有了上流社会,安娜并不在意,没有了沃伦斯基的爱情,安娜彻底绝望了。
    狂风终于扑灭了安娜生命的烛光。


    托尔斯泰将列文的故事加进安娜的故事中,不仅使小说具有了广度,而且又巧妙地将自己的传记式的人生思考渗透在小说中了。
    宏大的人物辩论语言和辩证的心理分析,又体现出大师的深刻的思想积淀。

刘柳,评。 书中的几个人物个性都非常鲜明。我从自己的角度深入思考了这些人物的内在情感:


首先:吉娣,之所以先提起这个人物,因为本书是以它和列文及弗隆斯基的矛盾情感开篇的。 她的性格: 纯情、保守、善良、专一、理智、不懂争取。 一开始分不清对弗隆斯基的热列情感及对列文的依赖哪个更真实,错误的拒绝了列文,但自从安娜因为哥哥嫂子的矛盾, 出现调节后,看到弗隆斯基及安娜的关系,吉娣虽很痛苦,但并没有去争取,更没有跟安娜公开产生矛盾,而且能毅然决然退出并清醒看到自己的错误,后来还能够接受善良的列文的感情,都说明吉娣是一个单纯、善良、忍让、理智的女孩。另外,在列文哥哥病重之际,就连列文都不太愿意到异地去面对那么棘手的问题,而且他担心吉娣不能接受哥哥周围的人,并不想让吉娣去,可吉娣不仅坚持去了,而且表现出一个让列文都吃惊的贤惠女人的形象,这是她骨子里善良的表现,并不是虚伪之为。还有,婚后,吉娣对家务的特别的热心都让列文吃惊,一个貌似不食烟火的女孩子,竟然具备这么坚强的个性。这些都体现了吉娣的善良及坚强。


其次,列文一个不善表现的农场主,在农奴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过度时期,深刻思考农村、农民、土地及农场主之间关系并致力于制度变革的钻研的人。


安娜:感情丰富、勇敢、世故、善于表现女人魅力的经典女人。 说她世故,因为年轻的时候,虽然被介绍给年长她许多的官僚,但安娜并没有明显反对,而是现实的选择了安逸的生活,说明这个女人具有很物质的一面,反而是卡列宁自己斗争了很久才决定跟安娜结合。


之后,为了调节哥哥及嫂子的感情,安娜到了哥哥家,并在社交中遇到了弗隆斯基。这个时候,安娜表现出了她的勇敢。她明知道吉娣跟弗隆斯基的感情却不抑制自己感情的发展,到后来,在弗隆斯基追她而去的时候接受了弗隆斯基。如果没有火车站偶遇,没有社交中相见,没有之后,可能不会造成安娜的悲剧。


面对感情的时候,安娜淡化了其他所有的东西,包括名声、对儿子的爱、对家庭的责任,对因她的介入而受到伤害的年轻女人。因此,安娜的爱是执着的、勇敢的、不计报酬的。善于表现女人魅力体现在,在为了报复弗隆斯基,安娜想方设法参加各类活动,与不同的人接触,并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就连善良的列文最后也险些被它迷惑。安娜是个懂得施展女性魅力的女人,与吉娣的青春及羞涩形成鲜明对比。


刘柳,评 弗隆斯基:具备当时俄国上层社会的普遍特点。而且年轻、善沟通及交际,因此普遍受欢迎。对安娜的感情不完全是虚荣心,有很真实的一面,为安娜放弃了事业;带她去国外度假;也曾为安娜企图自杀。他们的感情某种角度看存在固执、偏激以致自虐的倾向。最后,弗隆斯基还是冷淡安娜的倾向,在安娜卧轨自杀后受到强烈的刺激。总之,如果顺着普遍观点发展的话,弗隆斯基可能会拥有显赫的前途,但是与安娜的恋情使他的未来成了迷。


卡列宁:很典型的形象。即使在现在这个年代的中国,仍旧可以看到很多卡列宁的原貌。当然,背景不一定是官僚,即使小市民,同样有着他那种苦恼。一心求事业,求虚名,家里就是地震了也不离婚。但是,卡列宁对安娜的感情纵容多于责备。卡列宁性格中善良、软弱、妥协多于勇敢果断。如果抛开他与安娜的家庭纠纷,卡列宁某些方面是一个比较优秀的人。只是被名誉,信仰,地位所左右,他不同意跟安娜离婚。可是在安娜分娩的时候,因为痛苦说了一些忏悔的话,卡列宁又原谅了她,可是,当安娜恢复后,又回到了原来对卡列宁的状态。所以,卡列宁是个悲剧式的人物。 ------刘柳


夺标按:我喜欢嘉宝版的安娜,成熟强大又细腻,象一位政治家妻子。其次是索菲玛索版的。费雯丽太娇小了。




重读《安娜·卡列尼娜》


















14

主题

646

帖子

297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75
发表于 2015-12-1 00: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索菲玛索虽然漂亮,但没有一点俄罗斯女人的味道。。。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6: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ishka 发表于 2015-12-1 00:51
索菲玛索虽然漂亮,但没有一点俄罗斯女人的味道。。。

那嘉宝版你也认可喽!

14

主题

646

帖子

297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75
发表于 2015-12-2 23: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夺标 发表于 2015-12-2 16:20
那嘉宝版你也认可喽!

好像没什么印象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3-29 02:21 , Processed in 0.08870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