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多语言环境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13:1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8-04-25 14:01:10)    中印恋人Chindian的博客[url=]
[/url]




不少朋友问我“孩子是否会因多种语言感到困惑?”其实在西方教育界这话题已是一个共识,那便是:1.孩子是天生的语言学家,从出生前在妈妈肚子里的最后一个月到6岁是大脑对语言最敏感的时期,也就是说具有独特的语言天分,大脑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周围的语言环境。这种天分呈一条弧线,9个月大是高峰期,6岁降到非常低的值但没有完全关闭,少年时期(16岁)这种天分完全关闭(图1,2“时代”杂志上的一篇讨论孩童多语的旧文,之前收藏下来了)。也就是说6岁之前的孩子学语言根本不需要花功夫,直接从环境吸收,你跟宝宝讲什么他/她就自动会什么,9个月前后是最高峰值。虽然9个月大的宝宝根本不会说话,但不代表其没有在聆听没有在吸收没有在学习,如果长辈费心多和宝宝说话,对其大脑语言能力的发育威力无穷。等到了6岁之后再学就是我们熟知的花牛功夫去死记硬背的外语学习,但还是比成人轻松很多。而到了成人再学一门新语言真的就是焦头烂额,学半天学不进的感觉,要花的功夫要大得多得多;



2.人类的大脑能分辨成千上万个发音,之前看过一个报告说孩子没接受过训练的大脑最多能精确分辨出11种完全没有联系的语言(一时忘了在哪里看到的,找不到书面报告)。所以说两到三种语言根本就是小菜,完全不用担心会搞混。西方教育界每次讨论到这个问题就必用到印度人、欧洲人或新加坡人的例子,因为这些地方长大的人一般都是从小就要会两种、三种甚至四五种语言。这些地方的共性在于小范围内语言纷繁,大范围上又是联合的整体,所以语言环境复杂。比如在印度长大的孩子从小至少学本邦语和英语,加上印度的不同语言有两千种,隔几个村可能就是不同语系,大多印度人都是叽里呱啦三四种语言任意切换,所以印度人能说会道以嘴巴溜出名啊!




我自己的切身体会就是,希娃一岁多只会讲几个字的时候,就知道和妈妈外公外婆说中文单词,和爸爸奶奶说英文单词,和爷爷说印地语单词,精准得很,这么多年过去了,一次都没有看他搞混过,一次都没有。他现在出门在外还会事先小小观察一下对方用的是哪种语言,立马切换了用同一种语言对话,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3.会多语的孩子不见得在智商上加分,但是常年多语让大脑一直在做切换训练,结果就是这样的大脑思维更敏捷,逻辑推理能力更强,更能胜任多任务运作,在遇到冲突时大脑承受能力更强、反应更迅速(图3)。对于幼童和老年人来讲受益更大,特别是老年人,常年多语的切换会减慢脑袋退化进程,预防或推迟老年痴呆症病发(图4)。




所以我认识的所有家庭现在都是在对其幼儿进行多语培养,如果父母和外界三方说的语言都不一样,那么便给孩子订好规矩说只能和妈妈说妈妈的语言(比如中文),和爸爸说爸爸的语言(比如印地语),在学校和老师同学说的语言如果和爸爸妈妈的都不同(比如英文),家里不特意教,以后自己去学校里学。这种是最理想的三语环境,这种情况有但不多,一般能做到两语就非常棒了。和妈妈说妈妈话和爸爸说爸爸话这是一种方式,但不是仅有的一种,如果父母和外界三方说的是统一的语言,父母可以在平日里刻意介绍另外一种语言,比如现在很多中国家庭从小就给孩子指着苹果叫Appe,指着香蕉叫Banana,妈妈动不动来一句:“What are you doing?Come on, quickly!” 这也是一种培养多语宝宝的方式。我觉得还可以充分利用本地方言家乡话,福州的爷爷奶奶多给孩子说说福州话,闽南的外公外婆多教教孩子闽南语,这对孩子将是百益无害。希望以上的回答对朋友们有帮助,贴出了那篇时代杂志上的报道部分,有兴趣的可以展开细看




附加:有朋友提出他们遇到孩子在多语环境下到了三岁都一言不发,是不是多语环境给整懵了。这种情况是常见的,因为每个孩子各项指标的发育时间线会有偏差。很多孩子语言发育偏晚一些,比如之前一个字都不说,但是不代表他/她是给多语环境整懵了,因为不少在单语环境下的孩子也是这样。而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到两岁或三岁时会来一个爆发期,在爆发期前可能一语不发,但是爆发期之后蹭蹭一下往上窜,运转自如。如果一直在多语环境下,爆发期之后也自然而然会多语。感觉多语环境和发育时间线是两个分开的概念,但是很容易混淆。


图1





图2




图3



图4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19 16:34 , Processed in 0.06093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